歐洲黑歷史:從都德《最後一課》看普法戰爭爆發的原因及後果

前言:

法國作家都德創作的短篇小說《最後一課》曾作為必修課文入選中學語文教材,2016年修訂過的人教版語文課本再度將其收入,有更多的孩子會讀到這篇文章,可謂歷久彌新。作為普法戰爭的親歷者和參與者,作者沒有正面描寫戰場的慘烈,百姓的疾苦,而是採用以小見大的藝術方法,選擇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場景-小學裡的一節課,來表現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對生活的衝擊和法國人民的悲憤情感,尤其在結尾,韓麥爾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下“法蘭西萬歲”幾個字,然後無力的告訴大家“放學了,你們走吧”,兩種截然相反的精神狀態對比,將法國人對國家的情感推向高潮,小時候讀到這一段,感動的熱淚盈眶,彷彿自己就是生在阿爾薩斯、坐在課堂上的法國人。

歐洲黑歷史:從都德《最後一課》看普法戰爭爆發的原因及後果

<strong>▲ 《最後一課》影響了中國幾代人,是愛國主義的範本!

但日慕鄉關想要告訴大家,別被小說家帶感情的筆給騙了,當時的阿爾薩斯沒有那麼悲傷,法國也沒有那麼無辜!

一、普法戰爭的前奏

同屬日耳曼人建立的國家,法國和德國自法蘭克王國時代,就是戰爭不斷的仇敵,算下來,平均每十年就要打一架。拿破崙當政後,法國一躍成為世界頭號軍事強國,大半個歐洲都敗在法國腳下,德國也不例外(這裡說的德國包括普魯士奧地利以及德意志其他邦國),這種情況一直到拿破崙第三帝國覆滅才有所改變,1861年威廉一世成為普魯士國王,並於次年任命俾斯麥出任首相和外交大臣,德國走上了統一之路。

歐洲黑歷史:從都德《最後一課》看普法戰爭爆發的原因及後果

<strong>▲ 德皇威廉一世,在他任上統一了德國

俾斯麥上臺前,歐洲大國如英國、法國、俄國都已經開始或者完成工業革命,並形成了統一的現代民族國家,而散落在德國領土上的卻是300個邦國和1700多個領地,相互之間經濟軍事衝突不斷,嚴重阻礙了國家發展。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極大刺激了古老的德意志民族,讓他們逐漸意識到國家統一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作為德意志地區最強大的邦國,普魯士理所當然的被寄予統一國家的厚望。1862年俾斯麥發表了著名的“鐵血演說”,放言:我們德國人除了上帝之外,不畏懼世界上任何人!德國統一大幕正式拉開。

德國統一分為三部分,前兩部分是普丹戰爭和普奧戰爭,通過這兩次戰爭的勝利,德國將歸屬於丹麥的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兩個公國奪了回來,並將最大的競爭對手奧地利排除出德意志,進而統一了北德意志聯邦,但由於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的阻撓,南部四邦仍處於獨立狀態。對法國的戰爭就變的迫在眉睫。

歐洲黑歷史:從都德《最後一課》看普法戰爭爆發的原因及後果

<strong>▲ 志大才疏的拿破崙三世,沒有老叔的才華,卻有著同樣的野心

視線轉向法國一邊,拿破崙三世雖沒有叔父的雄才偉略,卻有著同樣的勃勃野心,妄圖恢復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歐陸霸權。憑藉克里米亞戰爭的勝利,他收穫了不少民心,但崛起的普魯士讓法國上上下下都不舒服,普奧戰爭結束後,法國向普魯士提出領土要求,希望把萊茵河西岸的巴伐利亞和黑森-達姆施塔特的部分領土交給法國作為戰爭中立的補償。

法國的無理做法遭到了德國的拒絕,不僅如此,國王威廉一世還要求就阿爾薩斯的歸屬問題做進一步商討,讓狂妄的拿破崙三世勃然大怒。1870年兩國開戰。

歐洲黑歷史:從都德《最後一課》看普法戰爭爆發的原因及後果

<strong>▲ 鐵血宰相俾斯麥,德國統一的主導者

二、普法戰爭的緣起

戰爭是由一封電報引發的。1868年西班牙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女王伊莎貝拉逃亡到法國避難,西班牙新政府選擇了德意志霍亨索倫家族的利奧波德親王作為王位繼承人。考慮到哈布斯堡王室聯姻帶來的影響,德國上上下下深表憂慮,威廉一世擔心引起歐洲其他國家的猜忌,給德國帶來麻煩,猶豫不決,但俾斯麥、毛奇等鷹派卻十分熱情,認為這是擴大德國影響力的好機會,極力鼓動利奧波德親王擔此大任,為德國增加盟友。

拿破崙三世當然不願西班牙脫離掌控,讓法國陷入東西交困的境地,當年7月法國駐德國大使培內德提伯爵接到法國外長訓令,要求他馬上面見普魯士國王並轉達拿破崙三世的意見:法國不同意德國人出任西班牙國王。培內德提伯爵是個老外交官,他清楚的明白此事對兩國關係的意義,為了避免衝突,他用一種委婉的語氣向普魯士國王傳達了法國意見,威廉一世雖然心中不快,但他年事已高,不願與法國爆發衝突,也就答應下來,並將意見轉達給利奧波德親王。壓力之下,利奧波德親王同意放棄王位,一場危機到此結束。

歐洲黑歷史:從都德《最後一課》看普法戰爭爆發的原因及後果

<strong>▲ 普法戰爭,勢均力敵打成一邊倒

但德國的退讓卻沒有換來法國的理解,反倒更加肆無忌憚。當月培內德提伯爵奉命再次覲見威廉一世,要求德國保證以後再不會發生類似情況,這種老子教訓兒子的做法讓威廉一世十分惱怒,他不僅當面拒絕了法國的提議,還把與法國大使的談話內容用電報轉交給俾斯麥,讓他來決定是否向駐外使領館和報社通報。

早就計劃對法國發動戰爭的俾斯麥看到電報內容後欣喜若狂,他在與總參謀長毛奇商議後,修改了電報的措詞,原本是商量和猶豫的語氣,被他改的生硬而激烈,儼然一副最後通牒的口吻,電文在《北德意志報》發表後,德法兩國民間一片沸騰,民族情緒高漲。電報公佈次日法國議會就完成了戰爭撥款審議,並於四天後對德國宣戰。

歐洲黑歷史:從都德《最後一課》看普法戰爭爆發的原因及後果

<strong>▲ 普法戰爭中的克虜伯大炮,當時最好的火炮

三、普法戰爭的過程

俾斯麥等的就是這個機會,經歷了兩次戰爭的普魯士軍隊兵強馬壯,兵力超過100萬,武器裝備也十分先進,克虜伯兵工廠出產的線膛炮,射程和威力都領先世界。反觀法國,雖然常年經營海外殖民地,指揮員作戰經驗豐富,但由於不設常備軍,軍隊都是臨時拼湊起來的,協調能力差,戰術素養低下,且總兵力只有德國的一半,戰鬥力遠遠低於對手。

戰役打響後,法國接二連三犯下錯誤,色當一戰,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做了德國人的俘虜,舉國譁然!法國的資產階級趁機發動政變,建立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妄圖與德國苒和。但此時的德國已經殺紅了眼,根本不想停戰,反而繼續向巴黎增兵,妄圖徹底打垮法國。

歐洲黑歷史:從都德《最後一課》看普法戰爭爆發的原因及後果

<strong>▲ 德國統一路線圖,可見阿爾薩斯夾在法德兩國中間

關鍵時刻,法國的賣國賊和軟骨頭紛紛站了出來,先是萊茵集團軍司令巴贊帶著17萬士兵不戰而降,後是法國政府在鎮壓了巴黎公社後宣佈停戰賠款,最終法國以賠償50億法郎,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為代價,結束了戰爭。

四、《最後一課》的時代背景

《最後一課》場景發生的地點,就在阿爾薩斯!那麼為什麼說讀者被都德給騙了呢?因為這個地方的歸屬,很早就存在爭議!

阿爾薩斯位於法國東北部,與德國隔河相望,17世紀以前一直歸屬於神聖羅馬帝國(德國一直以神聖羅馬帝國的繼承者自居),以說德語為主,無論是人種,還是文化都與德國人同源,“三十年戰爭”後被法國吞併,但當地人一直對法國抱有敵意,並拒絕學習法語。據一份1910年的德國人口普查報告顯示,阿爾薩斯和洛林共計有人口183萬,講德語的人數約為163萬,而講法語的人數僅有20萬

。在德國看來,割讓阿爾薩斯本就是統一的一部分,德國只是拿回被侵佔的領土,和今天俄羅斯收回克里米亞差不多。所以普法戰爭以後,當地講德語的居民並不反感迴歸德國,哪裡會有韓麥爾先生那般憂傷。

歐洲黑歷史:從都德《最後一課》看普法戰爭爆發的原因及後果

<strong>▲ 風景如畫的阿爾薩斯,二戰結束後歸屬法國

當然,阿爾薩斯自1690年正式併入法國,歷經兩百年的同化,部分人認同法國身份也是可以理解的。自路易十四時代開始,法國就是歐洲的中心,法語成為了歐洲的宮廷語言,俄國大作家托爾斯泰的著作《戰爭與和平》中就夾雜了大量法語,以表現當時俄國貴族的生活狀態,

一方面他們把法國看做競爭對手甚至敵人,另一方面他們又嚮往法國的文化,巴黎的繁華,這種矛盾的心態滲透到歐洲每一個國家。文化帶來的優越感在都德的文中也有所體現,例如韓麥爾先生不無驕傲的說道: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最明白,最精確。

都德生於法國南部盛產薰衣草的普羅旺斯,自小聰明過人,並展露出在文學方面的天賦,17歲那年他去到了巴黎,開始文學創作。作為普法戰爭的親歷者和參與者,都德對法國的失敗和屈辱痛心疾首,戰爭的殘酷、民族的沉淪、外省人在巴黎的人情冷暖都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並影響到了他的價值觀導向,尤其是普法戰爭後期,德國軍隊侵入法國,普法戰爭變成了一場反侵略的民族戰爭,而法國社會卻如同失去老師的課堂一般,喧鬧不止。

歐洲黑歷史:從都德《最後一課》看普法戰爭爆發的原因及後果

<strong>▲ 來自普羅旺斯的都德,一等一的法國大帥哥

結語:

《最後一課》採用第一人稱寫法,以兒童的視角來審視時代的大事件,本來是無憂無慮的年紀,卻因為戰爭失去了學習本國語言的機會。結合時代背景,孩子代表的是法國上層社會,正是他們的懈怠、無能讓國家變得脆弱不堪,並最終影響到社會。而韓麥爾先生就是作者自己,他一直在用心改變民族的氣質,希望能將對國家、民族的情懷傳承下去,但最終卻發現無能為力,只能捲起鋪蓋走人。全文下來,沒有太多的情緒語言,也沒有宏大的家國口號,就連孩子眼中出操的普魯士軍隊,也是寥寥幾筆,彷彿就是風景的一部分,但細膩的描寫背後映襯的是淡淡的憂傷,就如同作者老家薰衣草的香氣,滲透到每一個法國人的腦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