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明明知道燕王能力强,却不立其为帝,结果导致内乱?

娃儿我热饭


朱元璋明知燕王朱棣能力强,为何还要传位朱允炆导致内乱?

明太祖朱元璋可谓一代英雄,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后改名为“元璋”。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

朱元自红巾起事起,朱元璋取应天、平江南,最后北伐灭元而一统天下,从无到有打下这大明三百年江山。

朱棣同样可以称作一代英雄,自古王朝后继之君难有超越先辈功绩之人,但朱棣做到了这一点,在位期间收复安南、横扫漠北,命“郑和下西洋”使万国来朝。即使他的功绩没有超越朱元璋,至少也能达到朱元璋那个高度。

不过朱元璋在王朝继承人这个问题上却是没有选择朱棣,结果导致一场“靖难之役”的发生。

朱元璋应该是考虑过朱棣的,也考虑过若是不立朱棣,最后可能会引起一场内乱,但朱元璋最后还是选择了朱允炆作为接班人,这其中是有原因的,下面我来简单分析一下其中原因。

在接班人的问题上,从礼法方面来论,朱允炆的优势要高于朱棣

在朱允炆与朱棣之前,朱元璋心中最属意的接班人就是朱标。

后世给朱元璋的评价有一个词叫做“刚愎雄猜”,意思就是朱元璋好猜疑,从洪武年间诸多大案来看,朱元璋对于大臣们是不信任的,他所信任的只有自己的亲人,而其中最得信任者就是朱标,以致于朱元璋早早的就立朱标为世子,后立为太子,然后全心全意将朱标培养成为国家的储君。

不过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心中最大的希望就此断绝。伤心同时,朱元璋必须得考虑谁来成为下一位储君,这个储君的人选在他剩下的儿子和朱标的儿子中挑选。

朱棣在兄弟中排行第四,在他上面的三位哥哥,朱标英年早逝,二哥朱樉、三哥朱棡分别在洪武二十八年与洪武三十一年病故,因此在朱元璋的子辈中,朱棣是最大的一位。

再说朱允炆,太子朱标有五个儿子,朱允炆排行第二,但长子朱雄英早夭,所以朱允炆也成为了名义上的嫡子。

从礼法上而论,朱允炆符合“嫡长子继承制”,而朱棣虽是长子,但不是嫡子,按明朝“居嫡长者必正储位”的规定,朱允炆是比朱棣有优势的。

在接班人的问题上,朱元璋更倾心于他的接班人是一位“仁厚之君。”

关于皇室之间的内乱,朱元璋也做出了相应安排

贫贱出身的朱元璋对其他人是不信任的,他只信任自己的儿子,所以他将自己的儿子们分封到大明各地,让他们掌管一定的兵权,并留有遗言:

  • “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皇明祖训》

朝中有奸臣时,各地藩王可以领兵进京勤王。后来朱棣靖难就是依据这一点来证明的自己的合法性。

所以说朱元璋已经布置好了一切,他的一个儿子在京城做皇帝,其他儿子在外戍卫大明边疆,且一旦朝中发生叛乱,这些在外的藩王也可引兵来援。再加上那些对皇权有潜在威胁的功勋老臣也被朱元璋屠戮一空,所以说这个布置在朱元璋眼中是能够保证朱家千秋万代的一个布置。


小马谈古今


不立朱棣为太子的原因:

其一,朱棣的母亲不是马皇后,朱棣的母亲只是朱元璋的一个妃子,身份不够高贵。在那样的时代,只有皇后娘娘的儿子才有机会继承皇位,其他人很少有机会。朱元璋的儿子朱标是老大,为人仁孝,一直受到朱元璋的赏识,朱标死后朱元璋爱屋及乌,让皇太孙朱允炆做储君,还是看重他的出身。

其二,朱棣的脾气暴躁,而且很有杀机。朱标做太子的时候,朱棣就往往有不臣之心。朱元璋是一个皇帝,同时也是一个父亲,他不希望自己的其他儿子受到伤害。一旦朱棣做了皇帝,残暴的朱棣可能会祸乱皇族,让其他儿子人头落地。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其三,朱元璋在位,以杀戮为主,比如杀掉很多功臣,目的为子孙创造一个平稳的条件,可他不知道此举反而削弱自己太子太孙的左膀右臂,为他们坐江山少了很多保国大臣。而朱棣身经百战,觊觎皇位久矣,采取安抚的态度反而不科学。

其四,隔辈亲。每个祖父都喜欢自己的孙子。大儿子小孙子老太太的病根子,朱元璋虽然视生命如草介,不过晚年也是对孙子视若珍宝,而此时朱棣在北方虽然有雄兵,但一直装的很孝顺,对储君很恭顺,这给人一种错觉,朱棣没有造反的野心。另外朱元璋也不相信自己的儿子朱棣是一条凶猛的豺狼。

其五,另外嫡长子继承制度是国家的根本制度,即使立太子,不立朱标,还有老二老三,这里面本没有四儿子朱棣的事情。因此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朱棣其实是与皇位无缘的。当然老二老三多行不法之事,让朱元璋很不高兴。因此朱标死后,皇太孙朱允炆自然是最佳人选。

其六,据有的资料记载,朱元璋也想让朱棣做太子,因为朱棣文武双全,镇守北京多立奇功,打元朝残余部队也是稳准狠,可惜大臣们不同意。他们也都希望有一个仁慈的君主来统治自己。因此朱元璋才作罢。

朱棣 (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汉族,明太祖第四子,大明第三位皇帝,1402年登基,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永乐皇帝等。

朱棣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后被封为燕王。在老家凤阳时对民情颇有所知。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后,多次受命参预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不仅监视朱棣,还欲调走他的军队,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1402年在南京称帝。

朱棣在位时,政治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加强对南海的经营;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1421年迁都北京,对强化明朝的统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他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称永乐盛世。




书生系


明成祖朱棣,的确有一定的本事。在他还是燕王之时,便奉命出塞扫荡蒙古,斩获颇丰。在性格方面,朱棣与朱元璋的相似之处也不少,遇事果决,心狠手辣,崇尚严刑峻法。但朱元璋最终并没有立燕王为继承人,即便在正牌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还是确立了朱棣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而不是与自己在各方面都相像的朱棣。

这就很令人费解,按理来讲,朱棣作为一位久经考验的藩王,各方面的能力都要比毛头小子朱允炆高出不少。朱棣若继位,则具备足够的威信震慑住朝中大臣,同时以他的能力使得大臣各尽其才,充分发挥明朝朝廷的“团队性”。但朱元璋偏偏没有这么做,原因究竟何在?

朱元璋从元朝手中夺取天下,虽然朱元璋本人承认元朝为正统王朝,但元帝国的统治者毕竟是异族。朱元璋宣传元朝的正统性,实则为他“顺天应人,继承大统”创造了合法性,这是出于政治目的。但用历史的角度去分析,当时的元朝蒙古人统治,毕竟是“异族入主中原”,朱元璋最初的口号也是类似于“驱逐鞑虏”之类,因此,朱元璋在行政上必须体现所谓“兴复汉室”的特点。宗法观念,便是“正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点。

朱元璋希望通过以宗法手段规制皇室内部的秩序,以体现一种“官化儒学帝王”的文化正统性所在。因此,朱元璋编纂了《皇明祖训》,其中规定了皇室成员每一支系的名字字辈,皇位继承规则等等。其中,对于皇位继承的规定便是,嫡长子继承,皇位永远由太子朱标一系垄断,若无直系继承人,则兄终弟及。这种继承方式与周代的宗法制中规定相同。立嫡以长不以贤,这是朱元璋表明他“驱逐鞑虏”成功的举措。但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朱元璋表面上做了许多类似的工作,但明朝在各个方面都受到了元朝的影响,如朝贡体系的完善,民间服饰,社会组织形式,甚至军队。这一切影响,朱元璋并非不知道,但这些势无法通过行政手段去打断的。

除了彰显文化正统性以外,朱棣的出身也是朱元璋不重视他的一个重大原因。朱棣在靖难之役成功后,修改了明太祖实录,这一点乃是共识。他修改实录的一个重要目的便是为了给自己“换个妈”。根据现存的实录以及明史的记载,朱棣的生母为马皇后,如此则朱棣的身份为嫡子。然而,种种证据表明,朱棣并不是马皇后的亲生儿子,他的母亲应该是朝鲜妃子,一个地位并不高的妃嫔。这样的出身,皇位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他来继承。所以,朱棣继位后,不惜“乱认妈”来抬高自己的出身。

此外,朱元璋对于朱允炆的喜爱,也是朱棣未能被确立的重要因素。朱标在世时,乃是当之无愧的皇太子,不仅因为他的嫡长子身份,他在各个方面似乎都完美得无懈可击。朱标是一位爱护弟弟的好大哥,朱元璋的其他儿子,包括朱棣在内,无一不对他充满尊敬和爱戴;同时朱标也是处理政务的一把好手,他能够巧妙地处理与大臣的关系,同时对于政务都能做出正确的决断。因此,朱元璋非常喜爱这个儿子,一直有意让他参与朝政——这对于朱元璋这位权力欲望极强的皇帝而言,是很不容易的,但他却主动让儿子与自己分享统治权,可见他对这个儿子给予厚望。

朱标去世之时,朱元璋多次嚎啕大哭,可见他的心情。因此,朱元璋将自己对于朱标的希望和情感,寄托在了朱允炆身上,朱允炆也挺争气,用自己的行动得到了自己祖父朱元璋的信任。因此,朱元璋毫不犹豫地立他为皇太孙。

然而,朱允炆毕竟是年轻,削藩之时操之过急,最终导致靖难之役的发生。建文四年,朱棣的军队攻入南京,朱允炆不知所踪,朱棣继承皇位,从此明朝的皇位便落到了朱棣一系。


庭州行者


朱元璋放弃能力强的朱棣,选择懦弱的朱允炆做继承人,一方面是由于朱元璋制定了严格的继承人制度,朱允炆继承皇位理所应当。另一方面是因为朱棣的身份存在争议,他是否具备皇位继承权,需要打上一个大大地问号。最后一点是朱元璋希望下一代能够出现一个仁慈之君,不想要再找一个像自己一样狠辣的人做皇帝。

明朝的皇位继承制度非常的严格,在皇帝有嫡子的情况下,只有嫡长子和嫡长孙具备继承皇位的资格。如果皇帝没有了嫡子,那么就选择庶子里面年龄大的继承皇位,如果皇帝没有儿子,再选择和皇帝血缘关系最近的人继承皇位。

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朱允炆是朱标的嫡次子,但是朱允炆的哥哥死在了朱标前面。因此在朱标去世的时候,朱允炆实际上已经是嫡长孙。而在朱标去世的时候,朱棣的二哥和三哥都尚在人世,朱棣不具备继承皇位的资格。

朱棣的二哥和三哥都是浮夸子弟,朱元璋一直很讨厌他们,如果不是朱标求情,朱元璋早就把这两个不争气的儿子关起来了。而且朱允炆性格跟朱标的性格非常像,朱元璋打心眼里就喜欢他,在只有嫡长子和嫡长孙进行选择的情况下,朱元璋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嫡长孙。

实际上从明朝野史中的记载来看,朱棣是不是嫡子都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一些野史称朱棣不是马皇后的孩子,他的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妃子,因为出生比较低微,朱棣才会在篡位后,将自己的生母改成了马皇后。

朱元璋一生狠辣无比,他为了后世能够坐稳皇位,杀死了大部分的功臣和名将。虽然朱元璋的性格残忍,但是朱元璋深知治国需要一个仁德之君,因此他一直培养性格温和的朱标作为继承人,希望朱标能够做一个勤政爱民的皇帝。

在朱标英年早逝之后,朱元璋选择继承人的标准仍然没有变,朱棣确实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但是朱棣和朱元璋的性格太像,朱元璋不希望下一任皇帝像自己一样狠毒。朱允炆和朱标的性格相似,朱元璋一方面思念去世的儿子,另一方面喜欢朱允炆的个性,因此才会将朱允炆作为了自己的合法继承人。

其实朱元璋的选择并没有错误,只是朱元璋在大规模屠杀功臣武将的时候,忽略了藩王对朱允炆皇位的威胁。朱元璋过于信赖自己的家人,认为藩王拥兵自重能够拱卫皇帝的安全,只是他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最后推翻朱允炆统治的人,正是朱元璋最信任的藩王。


史海泛舟摆渡人


朱元璋不立朱棣,是因为他知道朱棣不会造反!这个因素一会再讨论。

朱元璋不立朱棣,第二个重要原因是必须有人守国门。朱元璋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统一全中国。元朝时期很多的地盘,朱元璋都还没有收复。但他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只要元的残余势力不要再打过来,他就心安了。

在他所以儿子中,唯有朱棣有这个能力为大明王朝守住国门。所以,朱元璋对朱棣也一直不坏。

他很清楚朱棣的为人,朱棣其实一直都认命的,谁叫自己不是朱元璋的嫡出呢?所以,他只想在燕京好好地做他的燕王。

如果他一直就有二心,他不可能在朱元璋去世的时候把三个儿子都派去南京。为朱元璋受丧,同时祝贺朱允炆登基。

朱元璋是一个心思缜密的人。从他的劳模行为就知道。他清楚只要朱允炆不逼朱棣,朱棣不会反的。

于是,他在去世前,还就这事跟朱允炆聊过。朱允炆说,万一我的叔叔们造反,我首先要以德去感化他们,然后再用礼去约束他们……

朱允炆的这番话,在朱元璋心里,视为朱允炆的保证。

但他依然不放心。他为朱允炆留了三个儒家学者,黄子澄、齐泰跟方孝儒。在他眼里,儒家都是比较讲仁德的。有这三个大儒,朱允炆不会做出什么不仁不义的事情来。

即使这样,他还是不放心。死前还密令驸马梅殷辅助朱允炆。梅殷,是一个武将。

所以说,朱元璋是安排得妥妥帖帖才放心让朱允炆登上皇帝的宝座。毕竟 了朱允炆身上,承载着朱元璋对儿子朱标的思念,对马皇后的感恩。

但他怎么都没有想到,问题出在他亲自为孙子选择的辅臣黄子澄身上。其实,朱允炆曾经也有一次就藩王如果造反该怎么办的话题跟黄子澄聊过的:

朱允炆还是皇太子的时候问黄子澄:“诸叔藩王皆拥重兵,如有变端,怎么办?”黄子澄答道:“诸王仅有护兵,只能自守,倘若有变,可以以六师监之,谁能抵挡?汉朝七国不可谓不强,最后还是灭亡了。大小强弱之势不同,而顺逆之理更相异啊!”

朱允炆认为黄子澄说得对。后来,每次叫黄子澄,必尊称他为黄先生。可惜,这次对话朱元璋不知道。

最后,由于朱允炆登基后不到一个月就开始削藩,而且首先拿朱棣的弟弟周王朱橚开刀,结果逼得朱棣造反,而且给了朱棣一个很好的造反理由:勤王。意思就是要肃清皇帝身边的“坏人”黄子澄。这也是为什么朱棣夺得帝位后,要将黄子澄逮捕并处死,株连九族,女眷世代充官妓。他要告诉世人,他勤王是认真的。

所以,朱元璋不立朱棣是合情合理没有问题的,立朱允炆本来也是大家都没有异议的(因为朱标对这些弟弟都不错),问题是朱元璋所托非人!而朱允炆,也完全违背了他当初跟朱元璋说的话。

只能说,朱允炆活该!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36647785671062575"} --}

知行史话


明太祖朱元璋60岁的时候,太子朱标死了。这下皇位继承人的位置就空了出来,选谁当太子让朱元璋伤透了脑筋。他最喜欢四儿子燕王朱棣,但是如果立他为太子,老二老三肯定不服。

经过几个不眠之夜的反复考虑,朱元璋决定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认为这样就名正言顺了。一天,朱元璋和朱允炆聊天,问他:*边境上的事我都交给你叔叔们管了*。没想到朱允炆却说:*那如果叔叔们有异心怎么办呢*?朱元璋沉默了一会说:*依你看怎么办呢?*朱允炆回答说:*用德行来争取他们的心,用礼义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如果不起作用的话,就削减他们的封地,再不行就兴兵讨伐他们*。朱元璋觉得也只能这样,没有其他的方法。

朱元璋去逝后,朱允炆登基。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按照朱元璋的遗诏,他禁止叔叔们进京奔丧,当时朱棣已经从燕京赶到了淮安,也被迫反回。这件事引起了诸王侯的不满,民间有人造谣说,各路诸王要造反。朱允炆听到这个消息后,忙把兵部尚书齐泰和黄子澄找来商量。黄子澄说:*燕王兵马最多,实力最强,人也最有能力,如果先拿他开刀,他肯定会造反。应该从其它王侯开始削藩,最后剩下燕王了,他势单力孤的时候再收拾他*。大家都觉得有道理。

于是建文帝朱允炆就派了几个大臣到燕王的属地去负责当地的军政事务,实际上就是让他们去监督朱棣。朱棣为了争取时间,干脆装疯卖傻,他一会跑到街上大喊大叫,一会又抢别人的东西吃。这些朝廷派来的大臣经过明查暗访,很快把朱棣的内慕调查出来,马上就报告给建文帝。

建文帝马上就调兵遣将,准备讨伐燕王朱棣。这时燕王朱棣得到了消息,派士兵们把朝廷派来的几个大臣都抓起来,然后都给杀了。随后以燕王为首的几个王爷都起兵造反,他们打着消灭朝中奸臣齐泰、黄子澄等口号,又称*靖难*。

这场战争打了近4年,朱棣最终打败朝廷的中央大军,攻到了南京城。几天后,守将李景隆开城投降,朱棣率大军进了北京城。随后皇宫里就燃起了熊熊大火,等大火扑灭后,朱棣派士兵们在灰尘里找建文帝的尸体,都没有找到。民间传说建文帝从暗道逃跑了,具体情况谁也说不清楚。

燕王朱棣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就是明成祖。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


隐者康司马


题主好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398年)通过农民起义建立了大明朝,在确立自己的继承人上面依旧还是按照中原汉族文化传承立嫡长子为储君。

太子朱标(1355年—1392年)朱元璋的长子,朱标的出生给朱元璋带来了极大喜悦,此时的朱元璋还在于元朝和陈友谅等人进行战争,太子的出生向是给了朱元璋一股强心剂,让他充满了动力。朱元璋对朱标的培育也是尽心尽力,在朱标很小的时候就让他试着处理政事,对大臣呈上来的折子进行批改,于公元16368年确立为皇太子。

朱棣(1360年-1424年)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虽然同意作为皇子,朱棣的命运却是大不相同,他的出生并没有给朱元璋带来什么喜悦,朱棣从小就生活在军营里,与太子朱标不同的是朱棣从小见到都是杀戮,各种血腥的场面,渐渐的他已经习惯了,经过从小在战场的磨练朱棣变得更加强大,也更加精明。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标去世,朱元璋痛心欲绝,但是他依然没有看到朱棣才华和能力,依旧选择自己皇长孙朱允炆即位,同时这个选择为大明朝的靖难之役埋下了祸根。


小历史课堂


我是专注历史的天枫说,下面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朱元璋是一个从底层一步步走上来的皇帝,说他是雄才大略一点都不为过,他的四子燕王朱棣能力很强,朱元璋也不是不知道,但是朱元璋宁愿立柔弱的孙子朱允炆为继承人,也不立朱棣,这是有原因的。

下面我们将从明朝以前的继承制度、朱明王朝皇位的继承制度、朱元璋朱允炆为选继承人有亲情在里面,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方面来探讨一下。

明朝以前的继承制度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中国古代的继承制度也经历一个演变过程,特别是随着私有制的出现,继承制度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总的来说继承制度经历了一下几个重要时期。

一、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

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继承制度。如果细说起来,各代略有差异,但大体上是一致的。由商、西周和春秋时期的继承制度,其核心是身份继承。身份继承核心主要有两点:

第一、宗祧继承。

所谓宗祧就是指家庭相传的世系,也就是后世所说的祖庙。宗祧继承是集祭祀、身份和财产于一体的制度。这种制度是指作为祖宗的后嗣,有继承祖宗的宗族身份和祭祀祖先的权利。宗祧继承适用于所有等级的人,只是由于身份地位不同,其所继承的内容有所不同。

第二、政治权利和财产权利的继承。

商朝最初采取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相结合的继承方式。但实行的结果,往往在王族内部引起争夺王位的斗争。为扭转这种局面,商朝统治者吸取了教训,到商朝末年初步确立了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继承方式,并用宗法形式将其固定下来。到西周时,便形成了奴隶制宗法嫡长子继承制。按照这种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周王其他嫡子和庶子都被分封为诸侯。诸侯对周王而言是小宗,但在其封国则为大宗,其国君位置也由嫡长子继承。卿、大夫和士之间的继承关系依此类推。在这种身份继承中,财产附随于身份而被继承。

商、西周和春秋时期,妇女没有独立人格。她们根本没有被纳入继承人的行列,因此不享有继承权,这一规定几乎贯穿着整个中国古代。后世所谓的周礼,主要是西周确定了一系列的礼仪制度,其中影响巨大的就有宗法嫡长子继承制,这对后世影响巨大。


二、秦汉时期的继承制度

这一时期的继承制度,主要包括政治权利继承和财产权利继承两项内容。政治权利继承包括皇位继承、官职继承和爵位继承,其具体内容由于各代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

(1)皇位继承。秦朝采取立“太子”这种指定继承人的制度。秦朝统治下的少数民族的君长,其继承人也是指定的,称为“后太子”。汉朝的皇位继承,基本上沿袭秦代。

(2)官职继承。秦朝采取立“葆子”的指定继承人制度。“葆子”由被继承人在其诸子弟范围内选定。汉朝时,这种继承制度已被废除。

(3)爵位继承。秦朝采用立“后子”的指定继承人制度,“后子”由被继承人在其诸子中指定。汉朝的爵位继承,采取嫡子继承制度。非嫡系正宗而继承爵位的叫做非正,一经查出便免其爵位。

秦汉各代,一般都实行诸子平分家产的财产继承制度。这一时期,无论是政治权利还是财产权利的继承,妇女都是被排除在外的。

三、从三国到宋元时期的继承制度

这一时期,从总体上看可分为宗祧继承、爵位继承和财产继承三种继承方式。

(1)、宗祧继承。

原则上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但由于各代情况不尽相同,其继承情况也略有差异。东汉末年的曹操,根据因战乱而导致人口死亡众多的现实,实行允许异姓亲属继承宗祧的制度。唐代律令则明确规定,宗祧继承权归嫡长子所有。

(2)、爵位继承。

改变了以前各代只允许亲生子继承封爵的制度,将继承人的范围扩大到养子及孙。唐朝时,更明确规定了继承顺序,并规定了处罚伪诈承袭行为的具体措施。

(3)、财产继承。

这一时期各代的法典,对财产继承都有明确规定。其中《唐律》的规定比较具体,其内容大致有三个方面。第一,财产继承总的原则是诸子平分。《唐律·户令》规定:“应分田宅者及财物,兄弟均分,兄弟亡者,子承父分。”第二,确认了女子在特殊情况下的财产继承权。唐文宗开成元年规定,男子死绝之家的财产可由其女子继承。第三,确认了寡妇的财产继承权。《唐律·户令》规定:“寡妻妾无男者,承夫分。”这就是说,在死去的丈夫享有继承先人财产权利的情况下,其守寡之妻妾可以代替丈夫继承应得份额之财产。

朱明王朝的皇位继承制度

朱明王朝的继承制度,基本沿袭前代,特别是在皇位继承制度方面,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朱元璋制定了和严格执行了这一制度,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在朱元文进位吴王的时候,朱标就被立为世子,朱元璋成为皇帝的时候,朱标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太子,这是明朝的第一位太子。

朱元璋为了给后世树立一个规范的皇位继承制度,在《皇明祖训》和《大明律》中都规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度。在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为了保证这种制度,直接选择了朱标当时实际上的嫡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其实就是为了保证这一皇位继承制度的实施。

朱元璋选择朱允炆为继承人有亲情在里面

都说皇家无情,特别是在权力面前,父子兄弟也会自相残杀,比如李世民发动宣武门之变,诛杀大哥和弟弟,杨广为了皇位杀兄弑父等,这也给人一个错觉,那就是在皇位面前亲情什么的都不靠谱。特别是朱元璋这样从尸山血海中起来的帝王,冷血是对他最好的评价。

但是朱元璋也有温情的一面,比如在面对发妻马皇后的时候,他不是皇帝而是一个普通的丈夫,面对长子朱标的是,他只是一个丈夫。

虽然太子朱标没有朱棣的勇武,但是朱元璋就喜欢这一位仁爱的太子,顺带着喜欢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特别是朱标病死之后,朱元璋就更加喜欢这个和自己儿子性格很像的孙子。

而且更为重要的朱允炆十分孝顺,根据史书记载,朱允炆从小聪明好学,极其孝顺。十四岁时,朱标生病,朱允炆小心侍候,昼夜不离开一步。这样持续了两年,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标病死。朱允炆守孝时因过度哀伤而消瘦,朱元璋安慰说:“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

朱元璋的意思,就是你十分孝顺我知道了,但是你难道就不想想你爷爷我吗?孝顺的朱允炆让爷爷朱元璋十分满意,这样有仁爱之心,会是一个好皇帝。

而朱棣的能力朱元璋也十分喜欢,替大明守卫北部边疆,这样的人也许只是一个合格的将领,替大明,替朱家开疆拓土吧。

朱元璋立朱允炆所带来的影响

朱棣的能力在当时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朱元璋出于江山社稷和亲情的考虑,还是立朱允炆为继承人,由此带来了一些列的后果,其中最直接的就是引发了靖难之役。

朱允炆毕竟年轻没有经验,上位就开始实行削藩,削藩政策是正确的,但是操之过急,引发一连串的反应,最终导致靖难之役,自己被赶下皇位,生死未知,而朱棣成了皇帝。从后世的角度来看朱棣确实是一个好皇帝,天子守国门,做的比朱允炆要好。

这是其一,其二朱元璋立朱允炆也给明朝后世之君定下了规矩,嫡长子继承制度,必须要严格遵守,即使是朱棣用武力夺取了皇帝之位,但是也不得不遵守这个制度。

我们来看看明朝有多少皇帝是嫡长子。

仁宗洪熙帝朱高炽更加是永乐大帝的嫡长子,虽然身体胖,朱棣也不怎么喜欢,即便朱棣不是嫡长子,是用武力夺取的皇帝之位,可是最后还是坚持了嫡长子继承制。

明宣宗宣德帝朱瞻基,这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嫡长子,而且也是朱棣早就确立的皇太孙,更加是嫡长子。

明英宗正统帝朱祁镇,他也是嫡长子,因为朱瞻基原来的皇后没有儿子,被废了,他的母亲被立为皇后,所以他也是嫡长子。

明宪宗成化帝朱见深,他是明英宗的长子,继承皇位理所应当。

明武宗正德帝朱厚照,这一位更是明朝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嫡长子了,他老爹明孝宗只有他们这么一个儿子,(另一个儿子早夭),他这个嫡长子的位置没有人去撼动。

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他是明穆宗隆庆帝的嫡长子,也是靠着嫡长子继承了皇位。

也就是说朱元璋立朱允炆确实给明朝树立了典范,明朝后世之君也确实严格遵守了这一制度,也许这一点朱元璋早就料到了吧。


所以说当时朱元璋选择继承人不一定全部看能力,朱棣的能力是有,但是朱元璋不会考虑,因为朱元璋看的是朱明王朝的万世江山,而不是一朝一代!


天枫说


这个问题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

简单来说,中国古代的皇位继承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宗法制”,一种是“立贤制”…而恰好明朝,或者说朱元璋,是最坚定的宗法制支持者,甚至在朱棣造反成功之后,也依然坚持了这个传统…这也是为什么明朝近三百年中,从来没有出现过易储和太子造反,以及皇帝父子矛盾最轻微的朝代…这是后话了…

单纯看两种方式,你会觉得宗法制简直蠢透了!难道不就是应该你行你上的么?!排队上,要是排前面的是晋惠帝那种傻子不是就抓瞎了?你看清朝多好,谁行谁上,个个都是“明君”…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个纯粹看老皇帝心情的“立贤”,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首先一个问题,你怎么能保证你不看走眼?!杨广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其次,操作范围大了之后,变数也增多,皇子们为了争夺皇权,必然无所不用其极…李二差点杀了自己全家,直接导致整个唐朝几乎没一次继位不流血的…胡亥更是真杀了自己全家…哪怕就是康熙朝的九龙夺嫡,实际上也弄死了一大群,也是亏得康熙能生,同时满清的情况很特殊,满人的少数统治,始终将争夺限制在了比较小的范围…同时,这种“争宠式竞争”,也并不一定就能诞生出真正最合适的那个,最典型的例子,咸丰和老六,凭良心讲,在当时的环境下,老六是更合适的,如果老六继位,形势应该比后来要好很多(至少不至于出甲午那种大悲剧)但道光就是喜欢咸丰,你能把他怎么样?

皇帝也是人,不是神,随心所欲的办事不可能不出错,甚至也有任性的时候…

况且这种在老皇帝面前的竞争,本身比的就不是综合能力,而是争宠,是政治算计,甚至干脆就是阴谋诡计…这画风肯定会歪的…

而宗法制虽然看起来确实一开始就不是奔着最优去的…但它胜在非常稳定!

以明朝为例,整个二百多年,宫廷政变仅有极为特殊的一起(英宗夺门之变,靖难那是扯旗造反,不是政变[捂脸])…一朝下来,所有太子全部顺利上位(除了自己提前死了的)…皇帝父子关系(包括兄弟关系)前所未有的好,最差的也就是朱厚熜这种,修仙修得不管儿子的,至少从来没有父子相残这种人间悲剧(侄子和叔叔争家产又是另一回事了)…

可见这一套制度还是有非常大的好处的…

并且,在早早确立了继承人,然后长期展开真正的、有针对性的精英教育,成才的概率还是挺大的…

还是以明朝为例,明朝的皇帝们,虽然画风有点歪,但其实在国家大事上,还是靠谱的,尤其是那些有长期太子经验的:朱标不用说,朱高炽没毛病,朱瞻基也不错…朱祁镇跑偏了,但居然还能跑回来…朱见深、朱佑樘、朱厚照、朱翊钧…这些皇帝虽然一身毛病,但在当时的大局上是没问题的,至少也算是合格的皇帝…

而且最重要的是,站在皇家本身的角度而言,这套制度最大程度上的避免了骨肉相残;站在国家的角度上,也尽可能避免了皇位竞争带来的风险和动荡,所以官员们也支持这个制度。

因为大家反正就照章办事,不用担心因为跟错了人,然后突然有一天人头落地,工作环境和压力明显得到了优化…

好了,说完了两种制度,再来说明初的具体情况…

首先,朱元璋心中从来就只有一个候选继承人:朱标!

作为嫡长子,也是最宠爱和看中的一个儿子,朱标从小就受到了最为特殊的帝王教育,同时,说朱标是有史以来最幸福、权力最大的太子,也不是凭空乱说的。

当时朱标的配置,可以说是:左青龙右白虎,动力装甲身上穿,核弹按钮放床头…

他的老师不仅有宋濂这样的文臣,包括且不限于徐达、常遇春、冯胜、汤和等人都在东宫挂职,有空的时候也会去教导朱标…同时,朱标还娶了常遇春嫡长女(也就是蓝玉的亲侄女),因此和常蓝两家锁死了关系…再然后,徐达嫡长子,徐辉祖等人也是从小就开始伴读东宫,长大一点就开始在东宫挂职…

再然后,朱标在很早就参与国政,并在洪武十年开始,正式监国!

所有国政,先从朱标那里过一遍…

而此时朱元璋才刚刚五十岁,而且身体健康,甚至本人就一直在皇宫…此时朱标距离真正的皇位,实际上就只有半个屁股的距离,只等朱元璋一死,他就能全盘接手,无非就是不用再把大事上报给朱元璋就是了…试问上下几千年,有其他哪个太子能有这样的待遇?

所以如果朱标不死,确实朱棣一点机会都没有,蓝玉、冯胜、傅友德(其中冯胜在蓝玉案之前一直是驻守北平的北方战区总司令,冯胜调回京师之后朱棣才接手的…)随便提一个出来,兵力一对一,都能把朱棣打得满地找牙…更不用说是优势兵力碾压了…

况且朱标也不会选择激进的削藩方式,朱棣也没理由造反…

但是这个理想的蓝图在洪武二十五年戛然而止!朱标,一向身体健康的太子,居然在三十多岁病死了…

然后一切都乱套了…

我相信朱元璋一定在内心考虑过让朱棣继位…毕竟他确实是在除朱标之外,众多皇子中最“清新脱俗”的那一个,不说黑夜里的萤火虫,至少也是十王府(朱元璋时期除太子外,未成年皇子和公主们住的地方)这条gai最靓的那个仔…

但是,唯一的问题是:他是老四…

这也是最大的问题,朱棣上面还有亲王朱傷和晋王朱㭎两座大山…山本身不是问题,但山拦了路就是问题了…

一旦越过老二老三,直接立老四,那朱元璋自己制定的宗法制度就变成了一张废纸…以后皇位的继承,必然变成“能者居之”…食言而肥还是其次,以后的皇子们为了争夺皇位,像唐朝那样,把狗脑子打出来才是大事…

所以朱元璋很快做出了决定:洪武二十五年五月朱标病死,八月下葬,九月就立了朱允炆为皇太孙…这个速度可以说是非常迅速了…考虑到必要的流程准备,朱元璋几乎就没有长时间的犹豫…几天就把这件事拍板定下来了(应该也是考虑到储位空悬容易引起动荡)…

其实此时事情确实是有转圜余地的…宗法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死板透顶。

如果按照继承朱标的位置的标准,立朱允炆是没太大的问题的(还是有瑕疵,朱允炆原本是朱标庶子,非常妃所生,只不过其生母吕氏在常妃死后扶正,照理来说他的继承顺位该是在常妃次子朱允熥之后,因为完全意义上的朱标嫡长子朱雄英也已死了,但朱允熥要比朱允炆小两岁,在洪武二十五年就太小了,镇不住场子)。这个瑕疵应该也是朱棣不满的原因之一:凭啥他可以运作,老子就不行?

而按照朱元璋本人还在,然后来选继承人的标准的话,那第一顺位就该是朱樉…第三才是朱棣…这个事情就麻烦了(朱樉打仗还行,但脾气暴躁,生活作风也差,还差点成为老朱手上唯一一个被废王爵的儿子,其恶劣可见一斑)…

所以在简单的衡量以后,朱元璋迅速做出了他认为最佳的决定…然而就是这一个小小的取巧,后来也出了大问题…

根本原因就是,朱允炆在朱元璋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六成以上都是伪装…至少在朱元璋看来的纯孝仁德就是假的…在他继位之后,开始迅速以最快的速度、最暴力的手段,以近乎铲除的方式削藩…那些可都是亲叔叔…

诚然,对皇帝而言,六亲不认是基本素质,但之前标榜的仁孝假面也彻底撕破…

更重要的是蠢,自己没经验,又偏听偏信一群空谈书生…连分化瓦解的基本套路都不懂,直接就霸王硬上弓,事情搞砸了,非但不思悔改,还继续往死里作…最后一把天牌被人逆袭成功…(朱棣直到打进南京的时候,总势力还是远远不如朱允炆的,这就是一场超级斩首行动成功的典范,不算其他的,就是梅殷在淮河防线的几十万人马都比朱棣当时全部的实力强,但无奈是书生掌兵,眼睁睁看着朱棣绕过去偷了基地)…

朱元璋也万万没想到啊!他完全没想到朱允炆会一上台就对自己的儿子们下死手,更没有想到,朱棣拼死一把梭,居然能赢…

正常情况下,国家整体处于稳定状态,藩王不会反也不敢反…毕竟明朝藩王虽然比前几朝强,但对比中央那简直就不是一个级别的…朱棣直接控制的部队,就只有燕山三护卫,一两万人马,也是亏得做了几年北方战区司令,才有比较高的威望,东拼西凑拉了十几万人,而朱允炆手上那是实打实的两百多万人!

这要疯到什么程度,才会主动预谋造反…这要蠢到什么程度,才能打输…


不知道叫啥子3


大家好,我是渔公子,我来回答!

众所周知,建文四年六月十七日,朱允炆的亲四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事,通过靖难成功,正式登基称帝,改元永乐。

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在继承太祖基业的基础上,还积极开拓北疆,设置奴儿干都司,巩固北部边防,以此扫除北元残余势力的威胁。另外他派遣郑和下西洋,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使永乐时期的海外贸易得到高度发展,同时带来了大明国内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因此出现了继唐宋以来又一伟大的盛世——永乐盛世。

同时为了加强对明朝北部地区的统治,明成祖朱棣于永乐五年开始大规模营建北京城,准备日后迁都北京。与此同时,他还加紧了对运河的疏浚,以保证南粮北运。这些措施对巩固明朝北部边防具有积极意义。

通过这一切也表明了明成祖朱棣确实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并且明成祖的才干也不是在登基后才表现出来的,在他还是燕王时,能力在各位藩王中就已经十分杰出,那么明太祖为何当初不选择能力杰出的燕王朱棣作为其继承者呢?

笔者认为有以下两个原因:

1.明太祖朱元璋所承袭的是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理念。儒家思想里就有“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传统。自从皇位嫡长子继承制一经被确立之后,就被历代王朝的统治者奉为合法、正统的政治制度。而且嫡长子继承制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将储君的范围降到最低点,能在某种程度上减少皇位继承的冲突,有效避免诸子争立、骨肉相残的局面,以保证政局的稳定。

综合以上原因,明太祖自然就成为了嫡长子继承者的坚决拥护者,因此他的选择范围只会在太子朱标及其后代之内,其他藩王就算能力再突出,也不会进入明太祖的视野,甚至有可能会为了巩固政治局面而被明太祖除掉。

2.明太祖对太子朱标的感情很深。这里要从马皇后说起,太子朱标的母亲马皇后早年是郭子兴的养女,是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当时朱元璋只是一介布衣,没有任何社会地位,但马皇后并没有嫌弃他的出身,并且给予了朱元璋最大的支持,助他平定天下。朱元璋由于出身低微农户之家,所以骨子里其实还是带着一个普通人的情感色彩。

因此朱元璋对马皇后的感情很深,正所谓爱屋及乌,这也让他对与马皇后所生之子朱标的感情很深。所以在明朝建立后,马皇后与朱标就直接被册封为皇后与太子。

以上就是朱元璋为什么明明知道燕王能力强,却不立他为继承者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