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證山區客家人來源於漢化的畬瑤

畲族又稱山哈,在畲語裡“客”“哈”同音,“哈”即“客”,“山哈”就是山客,是山裡的客人,客家也經常稱“山客”。而作為中國主人的中原人,是絕不可能稱自己為“客”的,客家宣稱是“客居他鄉的中原人”完全是自欺欺人的說法,以下文獻記載,以史為證。

以史為證山區客家人來源於漢化的畬瑤

《衢志·風俗志》:“龍南山中有畲客,其婦恆終歲赤足與男子雜居作度日,不與漢族通婚”。

(譯:龍南縣的山裡住著畲客人,他們的婦女一年到頭光著腳板與男人一同混居生活,且不與漢人通婚)

《臨汀匯考》:“唐時初置汀洲,徙內地民居之,而本土之苗仍雜處其間,今人呼為畲客。”

(譯:唐朝時初設汀州,從內地遷移居民過去,而本地土著畲客還是非常多)

宋《太平寰宇記》:梅州宋代民族,畲客聚居。

清《嘉應州志》雲“梅地古為畲瑤所居”。

(譯:梅州地區古為畲瑤民族居住)

清代百科全書《清稗類鈔》記載:畲族自稱畲客,漢族稱其為客家;畲客俗訛為佘民,即漢時山越;畲客善歌,謂之畲客歌;類居深山,不纏足,躡花鞋。

(譯:畲族自稱畲客,漢人稱他們為客家,是漢代的山越人。畲客善於唱歌,稱為畲客歌。他們世代居住在深山裡,不纏足,穿花鞋)

福建師範大學李積慶寫到:道光年間,閩南的《平和縣誌》載 “和邑深山窮谷中,舊有猺獞,椎髻跣足。閩省凡深山窮谷之處每多此種,人皆稱之曰‘客’”。

(譯:福建山區有很多頭纏椎髻的光腳猺獞,當地人稱他們為“客”)

漳州《曾氏崇本堂世譜》載:畲者,即傳記所稱猺人是也,乃盤瓠之後,楚粵為盛,閩中唐宋以前亦在在有之。然多在深山窮谷中,又遷徙無常,故漢人稱之曰“客”。凡三團左右有曰“畲客營”者,有曰“客仔寮”(獠)者,有曰“番仔寮”(獠)者,皆其舊址也。

(譯:畲,就是史料記載的猺人,是盤瓠後代,以荊楚和粵地最多,福建省在唐宋以前也很多。然而他們多居於深山窮谷之中,並且遷徙無常,因而被漢人稱為“客”。而“客仔寮”“番仔寮”這些名字都是他們的舊名稱)

也有人說,客家之名始於周朝。據閩學家蔡永兼《西山雜記》載: 福建周時有七閩,其地域即泉郡之畬家,三山之蜑戶,劍州之高山,邰武之武夷,漳巖之龍門,漳郡之南太武,汀贛之客家,此七族稱七閩。關於七閩,何光嶽《南蠻源流史》載:《周禮•職方氏》:“掌七閩八蠻”。鄭玄注:“閩,蠻之別也”,即閩乃蠻之別種。

從以上記載看,客家是七蠻之一,這說明現汀贛等地居民周朝時已有客家種族之名。而在建國初,國家有關部門就曾經有把客家劃為少數民族以給予優待的打算,這說明當時國家也是認可其少民身份的。

“客家”正式定名是在清代以後,是當時的南方沿海居民給從粵東畲瑤山區長途跋涉而來的貧苦勞力起的名字,意即“客居他鄉的畲家”。後來他們自己誤會和曲解了其中意思,並潤色成所謂的“中原貴族”,結果鬧出不小的笑話。

“中原論”一經拋出,隨後便質疑不斷。早在1997年,在客家幻想中的“故鄉”中原河南,十餘位史學家就聯合指出“客家大遷徙”屬於造假。而在客家真正的故鄉梅州,嘉應大學房學嘉教授則在《客家源流探奧》一書中說明“客家人不是中原移民,而是古百越人融合的結果,其母語是閩粵贛三角區的古越族語。”

徐懷林說,經各方面材料和實地考查的結果來看,客家人應該就是贛閩粵交界區本地人群,不同時期、不同距離的遷入者,都是被他們同化的成員。

蔣炳釗先生根據大量考古資料論斷,客家其實是很早以前就居住在閩、粵、贛交界區域的土著,是古代百越的後裔。廈門大學葉國慶教授在《古閩地考》一書中亦論斷:“客家當是土著,疑浙江、福建古時同為此種客民所居。”

福建文史館館長盧美松先生也認為:“客家主要應是由古代土著蠻人(在福建則為閩蠻人)發展衍變而來。這些土著蠻人,在後來的傳衍發展中,大部分漢化而融合於漢族;另一部分則閉守山林,絕少與平曠地區的漢人往來,較嚴格地保持著自身固有的文化與風習,直至近代,因而造就了一個獨具特色的民族——畲族。

以史為證山區客家人來源於漢化的畬瑤


著名語言學家鄭張尚芳在分析了與客家話非常接近的浙南畲語後,指出浙南畲語不是畲族學的客家話,而是同種語言的不同演化。根據語言學家羅美珍、鄧曉華的研究,客家方言除詞彙系統中保留了畲語的大量底層成分之外,其語序也明顯地受到畲族語言的影響,也顯示出其演變的瑤畲特色。此外,客家學者劉鎮發也著書論定客家中原說是“誤會的歷史”。

這些結論對終日沉湎於編織“中原夢”而無法自拔的客家人來說,無異於當頭一盆冷水!

客家與畲族的血緣關係甚至得到了科學上的證實。2003年,復旦大學對長汀的148個客家男子所做的遺傳分析表明,現代客家人父系血統中的畲族成分比較高,母系更是基本與畲族一致。

中山大學蔡貴慶、朱偉峰等人在《梅州客家人起源的線粒體遺傳學分析》一文中亦指出:“梅州地區的客家人線粒體 DNA Region V 9 bp 缺失頻率為0.2174,聚類分析顯示梅州地區客家人與長汀客家人和中國南部人群有著較近的遺傳學聯繫。”又根據臺灣大學、廈門大學、暨南大學、汕頭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相關基因檢測和研究,認為客家人和客家話的主體皆源於古代荊蠻,另含畲、瑤成份較高,客家人母系基因與畲、瑤等民族基本一致,在歷史形成過程中又不停混入南方漢族的父系血統。

南方少數民族是地中海貧血高發人群,而客家地區正好是地中海貧血的高發區,梅州河源兩個純客縣,每五個人就有一人攜帶地貧基因,這跟廣西壯族以及雲南傣族(西雙版納傣族22.2%)持平。地貧是一種遺傳性疾病,普遍發生在東南亞或黑人身上,嚴重者活不過十五歲,客家地貧基因攜帶率遠遠高於全國各地漢人,所以其來源應與漢人存在較大差異。至於四川為何會是地貧高發區,這應該與湖廣填川時遷入的大量客家人有關。同理,潮汕和廣府地區的地貧率攀升也多因當地客家人所致,特別是汕頭醫院的地貧患者基本為潮汕地區的客家人。

各種研究結果均表明客家是漢化的畬瑤土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