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证山区客家人来源于汉化的畬瑶

畲族又称山哈,在畲语里“客”“哈”同音,“哈”即“客”,“山哈”就是山客,是山里的客人,客家也经常称“山客”。而作为中国主人的中原人,是绝不可能称自己为“客”的,客家宣称是“客居他乡的中原人”完全是自欺欺人的说法,以下文献记载,以史为证。

以史为证山区客家人来源于汉化的畬瑶

《衢志·风俗志》:“龙南山中有畲客,其妇恒终岁赤足与男子杂居作度日,不与汉族通婚”。

(译:龙南县的山里住着畲客人,他们的妇女一年到头光着脚板与男人一同混居生活,且不与汉人通婚)

《临汀汇考》:“唐时初置汀洲,徙内地民居之,而本土之苗仍杂处其间,今人呼为畲客。”

(译:唐朝时初设汀州,从内地迁移居民过去,而本地土著畲客还是非常多)

宋《太平寰宇记》:梅州宋代民族,畲客聚居。

清《嘉应州志》云“梅地古为畲瑶所居”。

(译:梅州地区古为畲瑶民族居住)

清代百科全书《清稗类钞》记载:畲族自称畲客,汉族称其为客家;畲客俗讹为佘民,即汉时山越;畲客善歌,谓之畲客歌;类居深山,不缠足,蹑花鞋。

(译:畲族自称畲客,汉人称他们为客家,是汉代的山越人。畲客善于唱歌,称为畲客歌。他们世代居住在深山里,不缠足,穿花鞋)

福建师范大学李积庆写到:道光年间,闽南的《平和县志》载 “和邑深山穷谷中,旧有猺獞,椎髻跣足。闽省凡深山穷谷之处每多此种,人皆称之曰‘客’”。

(译:福建山区有很多头缠椎髻的光脚猺獞,当地人称他们为“客”)

漳州《曾氏崇本堂世谱》载:畲者,即传记所称猺人是也,乃盘瓠之后,楚粤为盛,闽中唐宋以前亦在在有之。然多在深山穷谷中,又迁徙无常,故汉人称之曰“客”。凡三团左右有曰“畲客营”者,有曰“客仔寮”(獠)者,有曰“番仔寮”(獠)者,皆其旧址也。

(译:畲,就是史料记载的猺人,是盘瓠后代,以荆楚和粤地最多,福建省在唐宋以前也很多。然而他们多居于深山穷谷之中,并且迁徙无常,因而被汉人称为“客”。而“客仔寮”“番仔寮”这些名字都是他们的旧名称)

也有人说,客家之名始于周朝。据闽学家蔡永兼《西山杂记》载: 福建周时有七闽,其地域即泉郡之畬家,三山之蜑户,剑州之高山,邰武之武夷,漳岩之龙门,漳郡之南太武,汀赣之客家,此七族称七闽。关于七闽,何光岳《南蛮源流史》载:《周礼•职方氏》:“掌七闽八蛮”。郑玄注:“闽,蛮之别也”,即闽乃蛮之别种。

从以上记载看,客家是七蛮之一,这说明现汀赣等地居民周朝时已有客家种族之名。而在建国初,国家有关部门就曾经有把客家划为少数民族以给予优待的打算,这说明当时国家也是认可其少民身份的。

“客家”正式定名是在清代以后,是当时的南方沿海居民给从粤东畲瑶山区长途跋涉而来的贫苦劳力起的名字,意即“客居他乡的畲家”。后来他们自己误会和曲解了其中意思,并润色成所谓的“中原贵族”,结果闹出不小的笑话。

“中原论”一经抛出,随后便质疑不断。早在1997年,在客家幻想中的“故乡”中原河南,十余位史学家就联合指出“客家大迁徙”属于造假。而在客家真正的故乡梅州,嘉应大学房学嘉教授则在《客家源流探奥》一书中说明“客家人不是中原移民,而是古百越人融合的结果,其母语是闽粤赣三角区的古越族语。”

徐怀林说,经各方面材料和实地考查的结果来看,客家人应该就是赣闽粤交界区本地人群,不同时期、不同距离的迁入者,都是被他们同化的成员。

蒋炳钊先生根据大量考古资料论断,客家其实是很早以前就居住在闽、粤、赣交界区域的土著,是古代百越的后裔。厦门大学叶国庆教授在《古闽地考》一书中亦论断:“客家当是土著,疑浙江、福建古时同为此种客民所居。”

福建文史馆馆长卢美松先生也认为:“客家主要应是由古代土著蛮人(在福建则为闽蛮人)发展衍变而来。这些土著蛮人,在后来的传衍发展中,大部分汉化而融合于汉族;另一部分则闭守山林,绝少与平旷地区的汉人往来,较严格地保持着自身固有的文化与风习,直至近代,因而造就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民族——畲族。

以史为证山区客家人来源于汉化的畬瑶


著名语言学家郑张尚芳在分析了与客家话非常接近的浙南畲语后,指出浙南畲语不是畲族学的客家话,而是同种语言的不同演化。根据语言学家罗美珍、邓晓华的研究,客家方言除词汇系统中保留了畲语的大量底层成分之外,其语序也明显地受到畲族语言的影响,也显示出其演变的瑶畲特色。此外,客家学者刘镇发也著书论定客家中原说是“误会的历史”。

这些结论对终日沉湎于编织“中原梦”而无法自拔的客家人来说,无异于当头一盆冷水!

客家与畲族的血缘关系甚至得到了科学上的证实。2003年,复旦大学对长汀的148个客家男子所做的遗传分析表明,现代客家人父系血统中的畲族成分比较高,母系更是基本与畲族一致。

中山大学蔡贵庆、朱伟峰等人在《梅州客家人起源的线粒体遗传学分析》一文中亦指出:“梅州地区的客家人线粒体 DNA Region V 9 bp 缺失频率为0.2174,聚类分析显示梅州地区客家人与长汀客家人和中国南部人群有着较近的遗传学联系。”又根据台湾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汕头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相关基因检测和研究,认为客家人和客家话的主体皆源于古代荆蛮,另含畲、瑶成份较高,客家人母系基因与畲、瑶等民族基本一致,在历史形成过程中又不停混入南方汉族的父系血统。

南方少数民族是地中海贫血高发人群,而客家地区正好是地中海贫血的高发区,梅州河源两个纯客县,每五个人就有一人携带地贫基因,这跟广西壮族以及云南傣族(西双版纳傣族22.2%)持平。地贫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普遍发生在东南亚或黑人身上,严重者活不过十五岁,客家地贫基因携带率远远高于全国各地汉人,所以其来源应与汉人存在较大差异。至于四川为何会是地贫高发区,这应该与湖广填川时迁入的大量客家人有关。同理,潮汕和广府地区的地贫率攀升也多因当地客家人所致,特别是汕头医院的地贫患者基本为潮汕地区的客家人。

各种研究结果均表明客家是汉化的畬瑶土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