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有人说在心情放松没有压力,心平气和下才能达到最佳思维状态?

大圣福来借人说理


心平气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人难免没有焦虑和浮躁的情绪,这就是火气。如果拿水来代表净心静气的话,那么焦虑和浮躁的情绪就是火了。就拿得了流感肺炎的病人来讲,他们血液的检测结果肯定是阳性的,这就是火气,而正常人的则是阴性的,这就是水。所以如果想要把病人治好,就非要扶阴祛阳,使二者的水平达到均衡不可,否则患者就会去世的,反之是同样的道理。

这个比喻其实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事是一个道理。如果自己火气太旺,心气太高,趋功近利的心情过于迫切,就不可避免地情绪要焦虑和浮躁了起来,这就使自己的心情无法平静下来,就如平静的池塘中不断地有石头扔进去而波澜不断。所以在考虑问题和采取行动措施的时候必定会不太周全,毛手毛脚,其结果也一定会阻力不断,困难重重,达不到自己所希望的效果。


那么如何才能使自己心平气和了起来呢?那就要修身养性,从加强自我修养做起了,最根本的就是要防止私欲和不义行为的无限膨胀。

过分的私欲会增加自己的戾气,会破坏阴阳的均衡,使得自己独木难撑。就如逆水行舟,稍一歇力就会顺水而下被冲撞的七零八落。

过分的不义行为无疑会损害众人的感情,将自己置于大众的对立面,置于风浪的漩涡之中。

因此我们在为人处事的时候一定要学会用辨证的思维考虑问题,用辨证的态度和方法去处理问题,才能逐步地克服自己人性中情绪焦躁,性格轻浮,心地浅薄,气量狭小的弱点,做事也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在我们修身养性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住这样的一个原则,坚持豁达和公义:

不要放纵欲望,只要宽厚豁达。

不要暗流涌动,只要光明正大。

不畏惧什么人物,只是畏惧公理。

不依仗什么人物,只是依仗道义。

因此在我们修身养性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住这样的一个道理,不要见风就是雨:

不要看到春天来了,就是繁华似锦。

不要看到夏天到了,就是痛快淋漓。

不要以为秋天一到,就是万物萧条。

不要以为冬天来临,就是寒风枯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