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楚汉争霸的关键战役——彭城之战?

今夕何夕960611


彭城之战是刘邦的一次乘人之危的卑鄙之战!一开始攻打三秦之地的时候写信给项羽,让他放心攻打齐国,“不敢东进”,而且是连写两封!后来刘邦看项羽陷入齐国的战争泥潭,于是联合了56万大军,发动了对楚国的战争,一举夺下多座城池,楚国国都彭城也被攻陷!

这时候的刘邦已经认为胜利在握,陷入腹背受敌的项羽很快就会被消灭,在做完军事部署后,刘邦是日日笙歌,坐等楚霸王葬身于齐国的人民汪洋大海之中,或转身向他跪地臣服!

但是任凭刘邦手下谋臣猛将众多,张良、陈平、韩信等旷世奇才,都没想到项羽仅仅带着三万人就敢千里奇袭,用了半天时间就击溃了刘邦的56万联军……

这一战就让楚国起死回生,一直把汉军赶到荥阳,形成双方对峙状态!虽然最后刘邦凭借广阔的大后方,以及众多盟友的支持,最终取得了四年楚汉战争得胜利!但是彭城之战已经载入史册,成为战争史上的一个光辉奇迹!


靖安智能


一、刘邦的战略胜利压倒项籍的战术胜利

楚汉第一次彭城之战,是楚汉双方第一次规模较大的正面冲突,刘邦先胜后败,因应对得力,避免了溃败,战争进入相持状态。

表面上看,项籍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实际上却陷入了战略上的被动,可以说是【战略胜利压倒战术胜利】的典型例子。

二、秦亡天下再分裂

秦二世三年十二月,项籍等诸侯联军在巨鹿击破秦军王离部,与章邯陷入相持。

此后八个月,刘邦在黄河南岸攻城略地,黄河南岸几乎尽数落入刘邦之手,秦二世三年八月率先攻入关中,秦朝宣告灭亡。

而在刘邦入关前一个月,章邯投降项籍,项籍恼怒于刘邦率先入关,率军后脚攻入关中,刘邦被迫让出所占领土的处分权。

诸侯在戏相王,共立十九王,项籍占据梁楚九郡之地,刘邦占据汉中、巴、蜀三郡之地。



三、戏下体系分崩离析

汉元年四月,诸侯各就国。

五月,汉王刘邦还定三秦。

六月,田荣支持陈馀驱逐张耳占据赵代,并三齐,项籍击齐。

八月刘邦基本消灭三秦主力,九月派兵迎接家属,但被项籍阻止,没成功。

支持戏下体系全面崩溃。

四、彭城之战是临时决定的战役

很多人印象中,彭城之战是刘邦蓄谋已久的倾国之战,然而事实上却不是这么一回事。

刘邦有心去跟项籍争霸不假,但具体如何去实行,并没有一开始就决定,就如同你确定去下馆子吃饭,但去哪一家快餐店还没有决定尽管吃饭已经确定事项,刘邦当时是走一步算一步,而真正促成刘邦下决心进攻彭城的,是两个人:陈平和董公。

汉二年十月(汉初以十月为岁首),刘邦东进吞并河南国,并令韩信(韩王室后裔)攻占韩国。

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均没有大的进攻。

三月刘邦越过西魏的地盘进攻并吞并殷国,遇到了自西楚投奔的陈平,陈平带来项籍不在彭城的消息,这个时候进攻彭城的计划才初次出现,但刘邦还是没有那是进攻,而是率军到洛阳观望。

灭殷国之前,刘邦有四个月的大停顿,可见其当时并没有完整的计划,直到遇到陈平,陈平是西楚高层投降过来的,虽然刘邦一早收到项籍征齐的消息,但捕风捉影的传闻远不如对方高层的证言来得可靠。

而刘邦接连灭五国、降二国,虽说是为了打回家乡,并道义上并不占优势,攻势陷入末梢。

一个人的出现为刘邦打破僵局提供了答案。

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曰:“臣闻‘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故曰:‘明其为贼,敌乃可服。’项羽为无道,放杀其主,天下之贼也。夫仁不以勇,义不以力,三军之众为之素服,以告之诸侯,为此东伐,四海之内莫不仰德。此三王之举也。”汉王曰:“善。非夫子无所闻。”于是汉王为义帝发丧,袒而大哭,哀临三日。发使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兵皆缟素。悉发关中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汉书·高帝纪》

由此可见,彭城之战并不是蓄谋已久,而是临时决定的。

五、彭城之战汉军兵力远没有想象那么多

《史记·高祖本纪》声称汉军56万入彭城,其实是很有问题的。

中国历来有报大数吓唬对手的习惯,而且达到几十万通常是喊整数,很少有这么具体的数字的,甚至于汉军总兵力都没有56万那么多。

我们可以参考秦灭楚之战,和垓下之战,都是60万左右,这还是在其中一方基本上统一天下的前提下。

假设天下总兵力80万,彭城之战时占据天下1/4的刘邦满打满算也才20万,这还是总兵力,刘邦还不可能出动全部兵力去进攻彭城。

刘邦的实际兵力还可以参考刘邦初次占据关中的时候,当时也才拥兵十万,彭城之战时地盘多了河内、河南两个郡,勉强还有汉中、巴、蜀三郡(汉中其实在初次占据关中的时候已经被刘邦打下了,而巴蜀具体占领时间未知,估计短时间很难提供刘邦兵力,如今勉强算上),大了一圈,总兵力满打满算都不可能超过20万,56万兵力简直天荒夜谈。

也就是说刘邦当时最大兵力不过20万,这还是最大,实际上还达不到。

因为各地占领的时间不一样,占领一块地盘后,要设置官署,降军要么解散,要么改编,短时间无法提供兵力。

更何况从击败敌方主力,到彻底平定,还有一个时间段,换言之刘邦占据的九个郡的短时间内并不能都提供兵力。

更何况彭城之战时,连章邯都还没有平定,后方需要镇守,能够动用的兵力更少。

那么刘邦进攻彭城实际兵力是多少呢?《史记》另一个篇章为我们提供了答案——5.5万。

项籍死,天下定,上置酒。上折随何之功,谓何为腐儒,为天下安用腐儒。随何跪曰:“夫陛下引兵攻彭城,楚王未去齐也,陛下发步卒五万人,骑五千,能以取淮南乎?”上曰:“不能。”随何曰:“陛下使何与二十人使淮南,至,如陛下之意,是何之功贤於步卒五万人骑五千也。然而陛下谓何腐儒,为天下安用腐儒,何也?”上曰:“吾方图子之功。”乃以随何为护军中尉。布遂剖符为淮南王,都六,九江、庐江、衡山、豫章郡皆属布。 ——《史记·黥布列传》

谋士随和口中刘邦进攻彭城只有5.5万,这是符合上述刘邦总兵力(20万),以及大部分兵力并没有办法调用的论点的数字,5.5万吹成56万,这牛皮吹的也太大了。

六、刘邦先胜后败,应对得力,避免了溃败

七、彭城之战是项籍失败的开始

诸侯就国时,刘邦拥有3个郡,项籍拥有9个郡,有压倒性优势。

经过一系列战争,刘邦先后消灭雍、塞、翟、河南、殷五国,降服韩、魏两国,势力基本上和项籍持平,甚至略微占优势。

而此时此刻项籍正在征齐。

彭城之战意义在于阻止项籍吞并齐国,西楚失去了进一步壮大的机会,回落到于刘邦一样的水平上,由此开始了楚汉之战。

刘邦还定三秦和项籍征齐几乎是同时进行的,但刘邦灭五国而项籍平一国都没成功,空耗国力,这是其失败的开始。


长岛男爵


彭城之战在公元前205年发生,是楚汉战争其中一场大战。彭城一战,刘邦遭到了自起兵以来的最大的惨败,楚军依靠项羽坚毅果敢的指挥,在半日之内以3万之师击溃汉军56万之众,歼灭刘邦主力,使刘邦陷入“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的危机局面,创造了古代战争中快速决战的典范,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这场反击战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胜利,关键在于主帅西楚霸王项羽对战场形势的精确把握和可圈可点的指挥艺术。

第一,项羽忠实贯彻了《孙子兵法》里“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的思想,强调以奇袭取胜。

战略上,项羽在获悉楚都彭城失陷后,并没有张皇失措,而是从容部署诸将,继续攻击田横,遂造成霸王项羽仍然羁留齐地平叛的假象,这是用大部队继续攻齐作为迷惑敌人的“正兵”。他自己则亲率3 万精骑绕道彭城西面的萧县偷袭联军的补给线,这是运用“间接路线”实施奇兵反击。战术上,项羽没有在刘邦重兵布防的彭城北面、东面采取军事行动,而是由城阳东北经鲁县、胡陵至萧县,走了一个反“S”形,绕至联军的侧后,然后由西而东猛攻,其战役企图就是求歼联军于彭城、谷水、泗水、濉水之间,战役结果基本上实现了这一目标。

第二,项羽善于断敌粮道(补给线),并有破釜沉舟、拼死决斗的勇气,这是项羽战术指挥的两大特色,不论巨鹿决战还是彭城之战,都是这样。

反楚联军的56万大军可谓声势浩大,但并不是无懈可击。联军大规模东征若不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则只能劳师役远,千里运粮。联军漫长而又脆弱的补给线正是他们的死穴所在。

孙子云:“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粮道或退路一旦被截断,则往往使敌军心动摇,阵脚自乱。楚军3 万铁骑突然攻占萧县的消息传到彭城,对联军来说无异于五雷轰顶,因为这宣告了联军后勤补给线和西去归途从此被楚军切断,从心理上对联军产生了强大的震慑效应。

项羽的另一大战术指挥特色就是敢于破釜沉舟、拼死决斗。联军攻占彭城,无疑使楚军陷入进退失据的绝境,对楚军来说唯有死战方能脱困。再加上刘邦君臣入据彭城后“日置酒高会”,下层士兵在楚都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这种践踏楚军家园的行径,必然使楚军上下同仇敌忾,此时的楚军与联军的“骄兵”相比,个个都成了怒气满怀的“哀兵”。

因此彭城之战中,楚军士气如虹,全军上下拿出巨鹿大战中无不以一当十的英雄气概,联军自然是望风披靡,兵败如山倒。

第三,项羽之所以能取得这次反击的胜利,还在于他握有一支强大的骑兵。

项羽反击彭城所统领的3 万铁骑,全部来自巨鹿大战中俘获的秦长城军团,秦长城军团内多骑兵,而尤以娄烦骑兵最为精悍。娄烦人作为马背上的民族,自幼弓马骑射无所不精。这支少数民族骑兵部队作为秦帝国边防军的一部分,为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立下了赫赫战功。巨鹿大战后,项羽坑杀20 万秦军,独留这支骑兵部队为己所用,编成了强大的骑兵集团。彭城之战中,项羽亲率这支骑兵军团千里大迂回,以两翼包抄、中央突破的战术,迅速对联军进行连续突击,并一路穷追猛打,把这一兵种的战场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第四,项羽具有古之名将所共有的出色的战场洞察力。

军队的战斗力建立在成建制的组织与指挥之上,一旦建制被打乱,整个军队就成了一盘散沙,毫无战斗力可言。楚军要想打乱联军的建制,实现以乱取胜,最简单、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端掉联军的指挥中枢。项羽在命两路骑兵迂回包抄进行兜击的同时,自己亲率中路骑兵直奔汉王大帐,咬定联军最高指挥部穷追猛打。这种凶猛攻击,使联军最高统帅刘邦疲于应付,根本无暇指挥作战,这就造成联军指挥系统瘫痪,故而自始至终都无法组织军队进行抵抗。在丧失指挥的情况下,联军彻底崩溃,成了一群群乱哄哄的待宰羔羊,楚军成功地实现了战役企图。

可见,西楚霸王项羽综合发挥了骑兵快速突击的优势、部队破釜沉舟的决死精神和奇袭战术的特殊效果,再加上自己出色的战场洞察力,才取得了彭城反击战的决定性胜利,给了联军毁灭性的打击,弥补了楚汉战争开始以来的诸多失误。

当然,项羽的优异表现也是基于刘邦在初胜后的麻痹大意在铸成刘邦自起兵以来所遭受的最大失败。

军事上,此战汉军近乎全军覆没,甚至连刘邦的老父和妻子都被楚军俘去。当时战场上若不是突发恶劣天气,刘邦定是在劫难逃,兵败身死怕是在所难免。前线的巨大失利,致使萧何不得不“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韩信也从关中驰赴荥阳,协助刘邦谋划军机,这才稳固了危如累卵的战场形势。

政治上,诸侯王中除了殷王司马卬死于乱军,河南王申阳失踪外,其余诸王眼见刘邦于彭城大败,纷纷调转阵营,弃汉投楚。其中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乘机脱离刘邦控制,重归项羽帐下;代王陈馀见张耳未死,当即脱汉,并与项羽约和;西魏王魏豹假借探亲为名,绝河反汉,与楚和好;彭越也放弃了其攻下的梁地十余城,引兵北上,驻军河上(今河南滑县北),自保观望;甚至齐地的田横也放弃了其一贯的反楚立场,在项羽杀了田假后不久,主动与楚国停战结盟。诸侯纷纷背汉,此时刘邦与彭城大战前的项羽颇有相似之处——陷入空前的孤立危机中。也就是说,刘邦几个月来苦心经营起来的战略优势,顷刻间荡然无存,不得不从战略进攻转向战略收缩。

不过,彭城之战虽以楚胜汉败收场,但纵观楚汉战争开始以来双方之得失,其实刘邦是得大于失,而项羽则是失大于得。

刘邦虽然兵败彭城,遭受惨重损失,可谓功败垂成,但他成功地夺得了关中及关东部分极为重要的战略地区。这些地区为刘邦带来的人力、物力、财力呈几何式增长,使其牢牢占据了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完全摆脱了鸿门宴前后随时有可能被项羽消灭的危险境地。虽然彭城之战汉军基干兵力损失殆尽,但汉王集团领导核心却丝毫未损,张良、陈平、萧何、曹参、灌婴、樊哙等一干文臣武将皆成功突出重围并复归汉王帐下。在他们的悉心辅佐下,刘邦很快在荥阳—成皋(虎牢)一线站稳脚跟,向项羽反扑过来。

彭城反击战对项羽来说,可谓辉煌至极。凭借此战,霸王项羽一举扭转颓势,不仅成功收复了楚国全部失地,而且扳回了战争之初由于战略失当造成的不利局面,重新占据了楚汉战争的主动权,霸王声威大振。


百家宗祠


汉元年五月,田荣反楚,短短三个月之内,就将项羽精心设置的分封体制搅乱,掀起了天下反楚的浪潮。在项羽看来,齐国公然反楚,田荣是罪魁祸首,如果不迅速的除去他,那么天下都不得安宁。

汉二年春,项羽军与田荣决战于城阳,楚军大胜。田荣败兵撤退于平原县,岂料平原县军民开城投降并杀死田荣。田荣死后,其弟田横大将军率领齐军战士,对项羽军展开誓死抵抗。这一举动让项羽非常震怒,加大了对齐军的报复,在当地更是坑杀被俘战士,强掠老弱病残的妇女儿童作为人质,这一举动引起了齐国上下军民更大的抗争。楚军深陷齐国各地抗击的泥潭中,无暇顾及其他。对于一直蠢蠢欲动的刘邦,经过楚军深思熟虑后决定采用先齐后汉的战略方针。

对于项羽违背怀王之约,各诸侯是敢怒不敢言,更得寸进尺的是杀怀王于江南,引起民愤。刘邦正是利用这一点,高举征讨不义之臣项羽的大旗,联合众诸侯率领六十万军队围攻彭城,其目的就是要一举歼灭楚国。仅仅八个月时间,项羽为防止刘邦东进所设置的四道防线,都被逐一突破,形势转变之迅速,战况急转直下是项羽所没有预料到的,田家军的善战与持久,刘邦军的飞速猛进,使项王腹背受敌。

彭城之战,在汉王的指挥带领下,顺利的拿下楚国首都。对于刘邦此次战役是继兵起沛县之后第二次大规模战斗的胜利,毫无疑问这将成为日后南征北战既定的根本。一路告捷顺风顺水的刘邦,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城,几乎是洋洋得意。在彭城更是忙于瓜分项羽留下的奇珍异宝和数不清的美人家眷,更是日日饮酒作乐,大摆庆功宴。上到最高领帅,下到士兵走卒没有一个不是沉浸在这场盛大的宴会中,进而忽略了远在齐地的项王。

彭城沦陷的消息传到齐国后,愤怒的项羽马上作出反应,重新部署战略。一方面他让楚军将士继续按照原来的计划攻打田横,另一方面自己带领三万精锐骑兵秘密的火速赶往彭城,在外人看来,一切如旧,项羽无法顾及彭城,深陷齐国征战泥潭。

昼伏夜出的项羽军巧妙的避开城池,由于对本土地形熟悉,并未被察觉出分毫。飞速的进军彭城地区。项羽插入彭城后,没有立刻打响战斗,而是迂回到彭城西部,斩断联军与后方的联系。军事松懈的诸侯联军对突如其来出现在彭城西部的楚军一时慌了手脚。三万楚军精兵,人人视死如归,准备决一死战。项羽摆兵布阵带领将士们直冲联军军队,一时冲散诸侯军队,使其四下分散,陷入各自为战的被动局面。战士接近中午,联军大败,在逃亡途中被斩杀与落水的士卒多达十万余人。

彭城惨败,给刘邦留下深刻的教训,以至于在刘邦夺得天下后与韩信忆往事时,讨论各位将领的率兵能力。刘邦问韩信,像我,能够统领多少兵马呢?韩信毫不犹豫的回答,“陛下最多不过统领十万余人,陛下不善于将兵,而善于将将。一语道破天机。”


跪射俑


楚汉两军之间的彭城大战,是楚汉战争主战场项羽、刘邦亲自统率军队的第1次较量。这次战争,项羽以3万精兵大败刘邦56万军队,主帅刘邦几乎被项羽生擒,这构成了中国古代战争吏上以绝对劣势之军战胜强大之军的又一奇迹。项羽军在彭城之战的胜利,对改变楚汉两军的战略态势都至关重要。汉军攻占彭城后,已处于极为有利的战略地位,只要再接再厉,以高度的戒备状态,积极寻求与项羽决战,是有可能夺取更大胜利的。但却疏于戒备,导致惨败。而楚军则因此军威大振,将汉军赶至荥阳以西地区,夺得了主战场作战相当大的主动权,楚军的胜利最重要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战略指导上的雄才大略、英勇果敢; 奇兵突袭,出敌意外 ;以精锐骑兵为主体,充分发挥骑兵快速突击的特长;楚国实力雄厚,且在楚国本土作战,占了人和、也利的优势. 张良在彭城之战所起的作用其实是在前期,引诱项羽进入他与刘邦设计的谋略圈套,可以说他的作用是明显的,也是积极的,令项羽深信不疑;而这个时候韩信继续率军围攻废丘之章邯军,并在项羽军乘胜追至荥阳地区后,本可一举歼灭刘邦军的时候,韩信援军赶到,反击楚军取胜,遂阻止了楚军的推进,保住了战略重镇荥阳,可以说他的作用也是很明显的。至于项羽,则体现了他高超的军事能力和战术创新,从战前的深谋远虑,大胆布局,到突袭的迷惑性隐蔽性及喧张效果,再到出众的战场指挥能力和正确的战术选择,就决定了他取得这一伟大胜利的必然性。


御前带刀侍卫


项羽这次彭城之战只投入了3万军队, 刘邦却有56万军队, 为什么项羽能以如此少的军队大败刘邦呢?

第一, 攻其不备。

刘邦进了彭城, 自以为已经稳操胜券, 每天喝酒庆功, 把当年项羽从咸阳掠走的秦朝的财宝、美女全都收归己有。这恰好应验了范增当年对刘邦的两句评价:贪于财货, 好美姬。他对项羽的反攻也有准备, 但是, 项羽没有在刘邦重兵布防的彭城的北面、东面采取军事行动, 而是从彭城西面的萧县进行奇兵突袭, 打了刘邦一个措手不及:围汉王三匝……欲过沛, 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 取汉王家。家皆亡, 不与汉王相见。

第二, 地理和人气优势。

项羽这次是本土作战, 是在自己西楚的国土上进行战争, 因此, 项羽的士兵人人都怀着收复西楚国都的激情参战, 战斗力很强。刘邦却是从关中千里迢迢来到西楚都城作战, 是侵略军, 所以, 刘邦在地理上、人气上都不占优势。

这一仗项羽以3万精兵大破刘邦的56万军队, 杀死汉兵10余万, 逼迫汉军跳水淹死10余万, 刘邦本人差一点被俘。所以, 彭城之战是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之一, 名气极大。彭城之战结束之后, 刘邦向西溃退, 项羽一路追杀, 直至荥阳、成皋一带, 刘邦才成功地阻击了项羽的追击。


虽然项羽在这场战役打赢刘邦但是项羽没有一鼓作气乘胜追击刘邦,以至于刘邦利用集团优势拖垮项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