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著名藝術家李學明,走進筆墨裡的鄉愁,真是越看越愛!


走進著名藝術家李學明,走進筆墨裡的鄉愁,真是越看越愛!


生長在筆墨裡的鄉愁

構圖千變萬化,筆墨損之又損,意境古雅,韻致悠長。這是李學明的世界。畫中人多為鄉間野老或垂髫童子,他們不是在山中,就是在湖上,不是在花間,就是在月下,不是在園中,就是在書齋,不是在侍弄桑麻,就是在侍弄筆墨,直將日常生活過出了風雅。

走進著名藝術家李學明,走進筆墨裡的鄉愁,真是越看越愛!


傳統文人畫家習慣畫“傳統文人畫”,畫著畫著,不知不覺,流於程式,千人一面,以至於在“傳統文人畫”裡打轉轉,就是衝不出來,根本原因是脫離了日常生活,拘泥於書齋和畫譜,對鮮活的日常生活感受麻木,以至於畫出來的畫與個人和情感沒有關係。藝術就是要畫熟悉的東西,就是要將熟悉的東西畫出陌生且能共鳴的情感。近現代畫史上,齊白石堪稱最能將日常生活和鄉間風物畫出風雅來的畫家。由於獨特的文化土壤和審美趣味,中國畫要往古裡畫,審美卻是要出新,這正是中國畫生命發展的根本動力所在。經過了審美距離的設定和筆墨的高度提純的雙重作用,齊白石將鄉間司空見慣的花草蟲魚和生活器具畫出了日常的不尋常,李學明則是將鄉間屢見不鮮的平常人物和生活情景畫出了日常的不尋常。李學明居於城市中的山林,修築見山堂,足不出戶,坐在家裡抬眼即可悠然見南山。那個家,又是他的樂園:三樂堂。“每頓能食青蔬,一樂也;每天能有午睡,二樂也;每年能結伴浪遊,三樂也。”三樂堂中有田園農事,有豆棚瓜架,有斗笠蓑衣,有清風明月,有小鳥蟈蟈,有回憶和眼前,更有一雙稚孫圍繞膝前。李學明真正隱於山林,過著晨興理荒穢、食我園中蔬的當代隱士生活。他是真正身體力行將農耕時代的生活習慣和審美情趣帶進了筆墨世界的人,真正將藝術過成了生活、將生活過成了藝術,所以他的畫特別能勾起觀者的童年回憶和鄉土情結,特別感人。

走進著名藝術家李學明,走進筆墨裡的鄉愁,真是越看越愛!


傳統文人畫多為文人餘事,無論山水、花鳥、人物,終極目的皆為表達清高孤傲的文人情懷,直接介入鄉土農事的筆墨少之又少。需要強調的是,傳統文人畫的山水並非鄉土,而是哲學意義上的山水,表達的對象是賦予文化涵義和哲學精神的山水,但不是古代文人士大夫陌生的鄉土農事。沈周《東莊圖冊》稍見鄉土氣味,但未經強化,數量又少,未能突破到鄉土的風雅。李學明沿著齊白石富有解放功能的路子繼續向前開掘,突破了齊白石關於鄉土的“物”的風雅,直接將鄉土人物和農事節氣畫出了“人”的風雅,這是具備相當開拓性的。

走進著名藝術家李學明,走進筆墨裡的鄉愁,真是越看越愛!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對鄉土和農事,李學明充滿深情,甚至有一種濃濃的愁思生長在他的筆墨之中,這個“愁”,非憂愁的愁,亦非閒愁的愁,而是“鄉愁”的愁。這個愁是怎麼產生的呢?大約是因為距離:時間的距離、空間的距離,最終是審美的距離。李學明出生於魯西南千年古縣莘縣的農村,他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了十幾年,直到考上大學離開這裡。十幾年的鄉村生活經歷儘管短暫,卻給了李學明一生的營養,為他的人生和審美打了基礎,定了基調,成為李學明藝術的重要源泉,讓他的作品既有著魯西平原的樸素沉厚,又有著上古徒駭河的澄澈性靈。在以後的人生經歷中,家鄉成為故鄉,成為永遠回不去的原鄉,此時,這個原鄉已不是地理意義上的故鄉了,它幻化為李學明的精神家園,這個“愁”,與其說這是文化心理上的原始鄉愁,毋寧說這是一種美學上的時代鄉愁。正是因為這個“愁”,讓李學明的筆墨有了人生的溫度、文化的熱度、自然的純度、天地的厚度。

大鳳 2020年1月12日夜於石頭小記草堂

走進著名藝術家李學明,走進筆墨裡的鄉愁,真是越看越愛!


走進著名藝術家李學明,走進筆墨裡的鄉愁,真是越看越愛!


走進著名藝術家李學明,走進筆墨裡的鄉愁,真是越看越愛!


李學明,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美術家協會顧問,國家一級美術師,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教授。1954年生於山東莘縣,1978年畢業於曲阜師範大學藝術系。著有《李學明畫集》《從山林到庭院》《李學明人物畫新作集》《當代中國畫名家精品叢書·李學明人物作品精選》《李學明踏雪尋梅卷》等多部著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