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著名艺术家李学明,走进笔墨里的乡愁,真是越看越爱!


走进著名艺术家李学明,走进笔墨里的乡愁,真是越看越爱!


生长在笔墨里的乡愁

构图千变万化,笔墨损之又损,意境古雅,韵致悠长。这是李学明的世界。画中人多为乡间野老或垂髫童子,他们不是在山中,就是在湖上,不是在花间,就是在月下,不是在园中,就是在书斋,不是在侍弄桑麻,就是在侍弄笔墨,直将日常生活过出了风雅。

走进著名艺术家李学明,走进笔墨里的乡愁,真是越看越爱!


传统文人画家习惯画“传统文人画”,画着画着,不知不觉,流于程式,千人一面,以至于在“传统文人画”里打转转,就是冲不出来,根本原因是脱离了日常生活,拘泥于书斋和画谱,对鲜活的日常生活感受麻木,以至于画出来的画与个人和情感没有关系。艺术就是要画熟悉的东西,就是要将熟悉的东西画出陌生且能共鸣的情感。近现代画史上,齐白石堪称最能将日常生活和乡间风物画出风雅来的画家。由于独特的文化土壤和审美趣味,中国画要往古里画,审美却是要出新,这正是中国画生命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经过了审美距离的设定和笔墨的高度提纯的双重作用,齐白石将乡间司空见惯的花草虫鱼和生活器具画出了日常的不寻常,李学明则是将乡间屡见不鲜的平常人物和生活情景画出了日常的不寻常。李学明居于城市中的山林,修筑见山堂,足不出户,坐在家里抬眼即可悠然见南山。那个家,又是他的乐园:三乐堂。“每顿能食青蔬,一乐也;每天能有午睡,二乐也;每年能结伴浪游,三乐也。”三乐堂中有田园农事,有豆棚瓜架,有斗笠蓑衣,有清风明月,有小鸟蝈蝈,有回忆和眼前,更有一双稚孙围绕膝前。李学明真正隐于山林,过着晨兴理荒秽、食我园中蔬的当代隐士生活。他是真正身体力行将农耕时代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带进了笔墨世界的人,真正将艺术过成了生活、将生活过成了艺术,所以他的画特别能勾起观者的童年回忆和乡土情结,特别感人。

走进著名艺术家李学明,走进笔墨里的乡愁,真是越看越爱!


传统文人画多为文人余事,无论山水、花鸟、人物,终极目的皆为表达清高孤傲的文人情怀,直接介入乡土农事的笔墨少之又少。需要强调的是,传统文人画的山水并非乡土,而是哲学意义上的山水,表达的对象是赋予文化涵义和哲学精神的山水,但不是古代文人士大夫陌生的乡土农事。沈周《东庄图册》稍见乡土气味,但未经强化,数量又少,未能突破到乡土的风雅。李学明沿着齐白石富有解放功能的路子继续向前开掘,突破了齐白石关于乡土的“物”的风雅,直接将乡土人物和农事节气画出了“人”的风雅,这是具备相当开拓性的。

走进著名艺术家李学明,走进笔墨里的乡愁,真是越看越爱!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对乡土和农事,李学明充满深情,甚至有一种浓浓的愁思生长在他的笔墨之中,这个“愁”,非忧愁的愁,亦非闲愁的愁,而是“乡愁”的愁。这个愁是怎么产生的呢?大约是因为距离:时间的距离、空间的距离,最终是审美的距离。李学明出生于鲁西南千年古县莘县的农村,他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十几年,直到考上大学离开这里。十几年的乡村生活经历尽管短暂,却给了李学明一生的营养,为他的人生和审美打了基础,定了基调,成为李学明艺术的重要源泉,让他的作品既有着鲁西平原的朴素沉厚,又有着上古徒骇河的澄澈性灵。在以后的人生经历中,家乡成为故乡,成为永远回不去的原乡,此时,这个原乡已不是地理意义上的故乡了,它幻化为李学明的精神家园,这个“愁”,与其说这是文化心理上的原始乡愁,毋宁说这是一种美学上的时代乡愁。正是因为这个“愁”,让李学明的笔墨有了人生的温度、文化的热度、自然的纯度、天地的厚度。

大凤 2020年1月12日夜于石头小记草堂

走进著名艺术家李学明,走进笔墨里的乡愁,真是越看越爱!


走进著名艺术家李学明,走进笔墨里的乡愁,真是越看越爱!


走进著名艺术家李学明,走进笔墨里的乡愁,真是越看越爱!


李学明,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顾问,国家一级美术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1954年生于山东莘县,1978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艺术系。著有《李学明画集》《从山林到庭院》《李学明人物画新作集》《当代中国画名家精品丛书·李学明人物作品精选》《李学明踏雪寻梅卷》等多部著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