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技術“調配”物資 阿里雲智能物流線上戰“疫”記

本報記者 趙越 童海華 廣州報道

與暴發非典型肺炎的2003年不同的是,2020年的今天,中國的互聯網技術發生了驚人的成長。近兩年,以各式各樣“雲”為底層支持的數據技術,更是吸引著各行各業關注。而技術進步的紅利在緊急情況下如何運用?

此次疫情中,阿里雲就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據悉,阿里雲和物流行業客戶共同推出多項應對措施,包括全面雲化的IT支撐方案、無接觸的社區保障方案、基於物流大數據的運輸導航方案。

新冠肺炎疫情也引發行業內對於物流發展的思考。阿里雲智能智慧物流行業總經理羅嶽衡就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經過這次疫情,他認為無接觸配送也會成為一個潮流。目前生鮮的配送、無接觸的配送,已經引發了新的一輪痛點和需求的爆發。隨著這種場景被消費者、快遞群體廣泛地接受,新的無接觸配送的設施會逐步走進每個社區、商圈、寫字樓。

數據支持資源調配

一個被外界廣泛關注的問題是,此次疫情恰逢春節,突增的需求如何完成調配?物流企業在春節假期中又如何有效根據需求抗擊疫情?

對於北京匯通天下物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G7”)而言,這確實是開始時需要直面的問題。

G7市場部品牌經理張帥介紹,疫情暴發之後,G7首先意識到了物資運輸難的問題,突出的表現就是有物資的人找不到卡車,因為卡車司機都已經回家了,很多地方已經被封了,同時有運力的司機又找不到能運的貨。

面對上述問題,G7開始尋求基於阿里雲的解決方案。

張帥介紹,從大年初一到初五,G7連續上線了兩個產品,用於收集兩端的信息,把他們撮合在一起,完成應急救援物資千里馳援,讓物資方和運力方在同一個平臺發佈信息,並可以互相看見,提升效率。這其中包含了你要送什麼東西、從哪裡出發、什麼樣的卡車,卡車司機又可以直接按照地區去查找離自己最近的,並且能夠去到的物資發送地。

據悉,此次行動在短時間內就受到物流行業眾多公司的參與和支持,已經建立了30多個企業的抗疫聯盟,把自己的需求和能力發佈在這個平臺上。

此次疫情中集中誕生的資源調度、車貨匹配需求,既為物流行業帶來考驗,也給阿里雲乃至智慧物流行業提供集中應用場景。

阿里雲智能智慧物流行業總經理羅嶽衡分析,這次的突發疫情對物流行業的資源調度能力是一個比較大的考驗,包括G7做的疫情資源和車貨運力的匹配平臺,也是基於這個需求所產生的。從遠程協助、線上的體驗感延伸到物流運輸行業,包括運營、車輛、司機的交互這些線上化的需求逐步展現。

因此,羅嶽衡認為,此次疫情之後,智慧物流會進入一個快車道。因為上述需求在IoT技術的支持下,能夠推動物流運輸行業的透明化。

無接觸配送風口將至?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疫情之下,“無接觸配送”成為行業內外廣泛關注熱點。2月6日,商務部聯合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零售、餐飲企業在新型冠狀病毒流行期間經營服務防控指南》要求,外賣配送員需按無接觸配送服務規範標準,避免配送過程中面對面與顧客接觸。

另外,疫情期間,很多城市和小區出於減少人員流動的考慮,實行封閉式管理。比如,早在2月7日,廣州市就發佈通告,要求全市所有居住小區(村)實施封閉管理,各出入口應設置防控卡點, 居住人員須憑證出入,並進行體溫監測。

由此,帶來的新挑戰是居民對快遞的需求快速增加,對配送的依賴大幅度增加。

據悉,阿里雲針對這一情況,聯合菜鳥推出無接觸快遞櫃解決方案,以快遞櫃為媒介,實現發貨申請-收貨通知線上化,快遞櫃收貨-取貨通知自動化,發貨方、配送員、收貨人三方無接觸寄送件。

而經過此次疫情,無接觸配送未來的命運,也引發行業廣泛關注。

羅嶽衡認為,無接觸配送,包括最後一公里的配送,不僅僅是阿里雲,甚至是整個阿里巴巴電商和經濟體一直在探索的方向。只不過通過這次疫情,生鮮的配送、無接觸的配送,引發了新的一輪痛點和需求的爆發。隨著這種場景被消費者、快遞群體廣泛地接受,新的無接觸配送的設施會逐步走進每個社區、商圈、寫字樓。

“隨著復工,商務活動恢復,寫字樓人員逐漸密集,無接觸的寄件櫃可能也會是下一個發力點。”羅嶽衡分析。另外,他還透露,現在阿里雲的技術團隊也在用IoT物聯網的技術,正在和菜鳥以及各大物流配送企業開展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