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比較全面的瞭解三國曆史,應該看哪些書?

用戶5547786370


準確瞭解三國曆史應該讀:《曹操評傳》,《秦漢魏晉史探微》,《三國史話》,《秦漢魏晉史探微》,《三國演義》;

《曹操評傳》全面評述曹操的一生,上篇對其事功進行總結,作出評價,下篇將其在各個方面表現出來的重要思想給予梳理,力求作出客觀的分析和研究;

《秦漢魏晉史探微》探討了秦漢魏晉南北朝人身依附關係的發展歷程,關於曹操的幾個問題,東三郡與蜀魏的歷史,孫吳建國的道路,北府兵始末等;

《三國史話》是呂思勉所寫的一部有關於三國人物,地點,事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通俗性歷史讀物;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





青白世界


現在僅憑几本書已經解決不了問題了!要比較還要全面,靠書已經說服不了誰了。

根據《頭條》網友們夜以繼日地爭論,誰都能說出個子午卯酉來。還都有根據!都有道理。唇槍舌劍的一番之後,誰也拿不出一個標準答案,或者沒有一個最終的評判。

引經據典的尤其不少!實在找不到答案的就放下書籍走進了廟裡。用廟宇的文化來匹敵經、集的記載,好不熱鬧!(裴秀《禹貢九州圖》

仔細地觀察了一下,突然發現,很多人不求甚解?字裡行間流露出對三國文化的迂腐!大約只有武將們的PK、智囊們的奇思妙想、以及一些流傳千古的詩文雜句,彷彿這就是三國的全部。(馬鈞12躡綾機)

什麼趙爽、劉徽、馬鈞、裴秀、陳卓、劉洪、楊偉、華佗、張仲景、王叔和、皇甫謐、嵇康、韓暨等等,這些標誌著三國時期的科學技術發展、進步。隻字未提?

我說這些不是因為他們必須要出現在《三國演義》中,而是想告訴讀者朋友們,和我們生活、發展息息相關的才是最重要的。要想全面瞭解三國曆史,就不能忽視當時的生產技術,科學水平。(劉徽《九章算術》《海島算經》)

而這些東西都是《三國演義》給不了你的!《三國演義》誠然可以當作歷史來讀,她只能比較,不夠全面。

很多東西都是要靠日積月累來發現,沒有哪一本書可以全面地瞭解三國曆史!一部《大百科全書》誰能天天去看呢?必要的時候不得不走進廟裡。


中行偃1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曆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延續漢朝,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要真正瞭解這段歷史,最好的途徑還是通過史書,而且還得是正史

雖然很多時候史官因為當權者的原因會抹除或者改變一些歷史,但總體而言正史比起其他的野史雜記、道聽途說等來著更準確一些,也往往是最接近歷史真相的一個跳板(不絕對,但絕大部分如此)。

有記載三國曆史的史書很多,《三國志》、《資治通鑑》、《英雄記》、《魏略》、《九州春秋》等等,如果要從中選一本最適合瞭解三國真相的史書的話,陳壽編著的《三國志》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相比《三國志》,其他史書或多或少有所不足。有的年代太過久遠,難免失真,比如《資治通鑑》是北宋時期編著,隔了將近千年,雖然司馬光能力一流,但這麼久遠的事情記載起來也不可能處處詳盡;有的雖然是三國時期的史官所著,但政治性太強,片面不可靠,比如《魏略》就是魏國人自己編撰的,其中多有對曹操的褒獎而少了一些客觀;有的雖然是三國時期的文人所著,政治性不強,卻已失傳,比如王粲的《英雄記》記載的都是東漢末年及三國時期的英雄人物,按理杜撰胡編的可能性不大,可惜原文已佚。

另一個主要的原因則是陳壽這個人和《三國志》本身成書的年代。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少時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

因為陳壽雖然嚴謹,導致《三國志》基本可信無誤,但也正因為他的嚴謹,導致很多模稜兩可不排除真實性可能的史料被他給摒棄了,而裴松之蒐羅廣博,引書首尾完整,不加剪裁割裂。


讓知識簡單點


中國歷史攸久,朝代頗多,三國也不是什麼特別重要的時代,只是近兩年網絡出現了三國熱。漢未諸侯紛爭,風起雲湧,三國時代人物鮮明,耐人尋味。個人認為大可不必全面瞭解三國曆史,對現實生活沒有多大幫助。。。有通俗易懂的《三國演義》看就行了,欣賞三國之類的影視作品也好,至於“三國i志“言簡意駭,乃晉人陳壽所著,說是真實三國曆史。一一明朝小說家羅貫中先生的《三國演義》把季漢視為大漢延續,以蜀漢為正統完成《三國演義》鉅著,是深入人心,闡述正道。可陳壽以曹魏為正統,繼晉以曹魏為正朔,本來曹魏雄據中原,名義上是漢獻帝禪位以繼大統,視為正統也合理。但陳壽身為蜀國人,後為晉朝人,記載史記當然有不少壓力,但總覺得他不愛國,不什麼看好。特別是記載漢末時期曹操的事情,什麼呀武帝曰,後來曹魏時期司馬懿的宣王,有跨時代的感覺,為了顧忌曹操和司馬懿的名諱,可以稱曹公、司馬公,當時曹操和司馬懿是什麼地位,是後來曹丕和司馬炎追封的,什麼亂七八糟的記載。歷史是需要了解,也需要分析。





劉坤忠120


我看過覺得不錯的:

《三國志》裴松之注

《曹操大傳》

《諸葛亮傳》

《走下聖壇的諸葛亮》(批評諸葛亮的)

《三國史》《三國史研究》(作者:張大可)

《關羽傳》(田福生著 )

大多數書都是講曹操和諸葛亮的,武將的只有關羽多點。專門講趙雲的比較少了,據我所知,沒人給他寫一本完整的很長的傳記。

另外,如果有興趣的話,建議你看看毛批的三國演義,毛宗崗批註的。雖然三國演義是假的,但是裡面的一些東西很有價值的。


悠遊老爹


如果要比較全面的瞭解三國曆史,應該看那些書?個人整理了以下幾點意見,以供參考。

  1. 先看《三國演義》,把三國的趣味性提高,激發對三國的強烈興趣。但是請注意,看的時候必須提醒自己這是演義。值得一提的是,三國演義是半古文半白話文,讀起來不費盡,沒有古文經驗的讀者也能順利讀完。為後面看史書打一下一定的古文閱讀基礎。
  2. 再看《三國志》。三國志是晉人陳壽寫的,離三國時代很近,而且作者治學嚴謹,他的三國志可信度較高,公認的研究三國曆史第一史書。本書是紀傳體的,分三大部分:魏、蜀、吳。其中再細分人物。基本上出名的人物都寫到了。

  3. 接下來看裴松之對《三國志》的註疏。因為裴松志之太過嚴謹,所以很多他覺得可信度不是100%的資料全都不用。裴松之將這些資料整理歸納,寫進了注裡,並加了自己的是說明。比如這個材料來自哪哪哪,可信度如何如何,我個人看法是什麼什麼。所以裴松之的注是較為客觀的,值得認真研究一下。

  4. 再接下來看其他關於三國的史書,推薦:《資治通鑑》、《魏晉世語》《續漢書》、《吳書》 、《漢紀》 、《魏氏春秋》 、《杜氏新書》、《啟蒙集》、 《晉陽秋》、《山陽公載》 、《魏武故事》 、《獻帝起居注》 、《襄陽記》、《魏末傳》、《典略》、華氏《漢書》,《九州春秋》、《三蒼》 、《蜀記》、《曹瞞傳》、《家戒》、《三輔決錄》、《獻帝紀》、《獻帝春秋》、《傅子》 、《四體書勢》 、《魏略》 、《異同評》 、《典論》 、《魏氏大事》、《資別傳》、《楚國先賢傳》、《魏世譜》、《魏名臣奏》、《笑林》、《金樓子》、《王朗王肅家傳》、《異林》、《高士傳》、《戰略》、《先賢行狀》、《文章敘錄》、《三國評》、《晉紀》、《搜神記》 、《博物志》 、《逸士傳》 、《異物志》、《孫資別傳》等史書。


公子靈均


《三國志》和《三國演義》

前者是為了瞭解真正的三國曆史,後者是為了瞭解大多數人瞭解的三國曆史

其他的《秦漢魏晉史探微》,《三國史話》,《晉書》等書,需要在完全吃透《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基礎上再進行研讀,對於其中各個人物的人格以及思想應該通過自己冥想得出結論,而不是道聽途書。

總之,書看的是故事,其中的思想則需要自己體悟。


奉史為師


《三國志》《資治通鑑》


末語讀書


三國志,更客觀事實一些!如果理解能力強,可看陳壽原文未註釋版。一個人一個註解,未必是原意。


一城一詩


三國志,二十四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