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工復產如何推進?宏觀政策如何調節?

復工復產如何推進?宏觀政策如何調節?在24日國新辦發佈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信部、財政部等相關部門負責人對此作出回應。

  

多地規上工業企業復工超七成 重點物資保障明顯增強

  

復工復產是化解疫情不利影響,保持經濟社會平穩有序發展的關鍵。

  

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叢亮說,目前,國家發展改革委正會同有關部門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分類有序推進企業復工復產、抓好重要物資保障。從調度數據看,目前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率逐步提高,浙江已超90%,江蘇、山東、福建、遼寧、廣東、江西等地已超70%。關係國計民生的重點領域企業正在加快復產。口罩企業產能利用率已達110%,全國糧食應急加工能力復產率超70%,煤礦產能恢復率達76%,鐵路、民航、港口、水運均正常運營。

  

讓企業有序復工復產,做好防疫物資保障很關鍵。口罩、消毒用品等產能如何,能否滿足需求?

  

“我們已組織3批企業通過技術改造增產、擴產、轉產增加供給,同時全力保障全產業鏈協調運行。”叢亮說,目前,30個省區市陸續新上了口罩生產線,同時還不斷有新的口罩生產線投產。截至2月22日,我國口罩的日產量已經達到5477萬隻,近20天以來累計生產口罩5.7億隻。

  

工信部數據顯示,目前消毒殺菌用品生產企業復工率已超過80%。84消毒液、免洗手消毒液、醫用酒精等主要消殺用品的產能和產量都能滿足湖北一線乃至全國的急需。“我們正在組織電商平臺和藥品的批發企業進行對接,儘快在線上和各個門店提供分裝、小包裝的消殺用品。”工信部總工程師田玉龍說,防疫物資生產供應的跟上為企業復工復產提供了有力保障。

  

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信部等相關部門表示,在繼續加強疫情防控的同時,分區分級有序推動企業復工復產,使人流、物流、資金流有序轉動起來。同時將視疫情防控需要繼續加強政策支持,推動重點物資生產企業上下游產業鏈的協同復產,在優先保障湖北一線急需的同時滿足復工復產和社會公眾的需要。


民生直通車·同心戰“疫”|復工復產如何推進?宏觀政策如何調節?

2月24日,山東濟南出現“早高峰”,車流增大,部分交通節點緩行。新華社記者 朱崢 攝


中小企業經營仍有困難 繼續加大精準幫扶

  

相比較大型企業,疫情對中小企業帶來的衝擊更大。根據目前的監測,中小企業開工率接近30%,生產經營壓力較大。

  

“個別地方企業復工需要大量的審批證明材料。產業鏈各環節沒有同步復工,也對正常生產造成影響。”田玉龍坦言,復工、用工、產業鏈配套、資金支撐、訂單交付是當前中小企業面臨的五大難處。不少中小企業資金壓力較大,面臨著訂單不能及時交付的風險。

  

穩住中小企業就意味著穩住就業、穩住供應鏈。出臺精準舉措減輕疫情對中小企業的影響很關鍵。

  

“要儘快推動分區分級的精準復工復產,這對中小企業非常重要。”田玉龍說,中小企業分佈在全國各地。一方面,要依據各地防控形勢有序推進。另一方面,也要協調各級政府大力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同步復工。

  

相應政策也要精準到位。“疫情發生後,受影響最大的是傳統服務業和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多數是中小微企業。金融部門正全力支持它們渡過難關。”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說,下一步,除了普惠金融定向降準,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等加大力度外,還要加大中小微企業金融專項債券的發行力度,讓商業銀行有對中小微企業發放貸款的足夠資金來源。

  

田玉龍提出,階段性減免企業社保費和職工醫保費,緩繳住房公積金等優惠政策要落地落實,以減輕中小企業的資金壓力。同時,各部門要通力合作切實解決企業實際困難,特別是各生產要素的保障、原材料的供應等。

  

“還要發揮央企、國企、大型企業作用,比如訂單由大型企業來帶動等等,推動中小微企業儘快恢復生產運行,提高市場競爭力。”田玉龍說。

  

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 推動經濟社會平穩有序運行

  

疫情不可避免會對經濟社會造成較大沖擊。越是在這個時候,越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我國發展,越要增強信心、堅定信心。

  

發佈會上,多部門有關負責人表示,疫情的衝擊是短期的、總體可控的。有序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強化“六穩”舉措,加大政策調節力度,就能夠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減負、穩崗、擴就業並舉,全面強化穩就業舉措,是推動經濟社會平穩有序運行的關鍵。

  

人社部副部長遊鈞坦言,疫情給今年就業帶來了一些挑戰。要強化財政、金融等政策與就業政策協同聯動,多渠道保障就業。

  

加大援企穩崗力度,通過失業保險穩崗返還、職業培訓補貼等多渠道支持企業穩定現有就業崗位;勞務輸出地和輸入地要精準對接,優先幫助貧困勞動力有序返崗;及時將受疫情影響的就業困難人員納入就業援助範圍,對市場上難就業的要通過公益性崗位兜底安置……遊鈞說,要盡最大努力幫助百姓端穩“飯碗”、端好“飯碗”,確保每一項政策有溫度、貼人心、落地見效。

  

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是推動經濟平穩有序運行的重要手段。

  

“積極的財政政策將更加積極有為。”財政部部長助理歐文漢表示,要在抓好已出臺財政貼息、大規模降費、緩繳稅款等政策執行的同時,繼續研究出臺階段性、有針對性的減稅降費政策,給予受疫情影響較大行業稅費優惠政策。集中使用部分中央部門存量資金統籌用於重點支出,加大轉移支付力度,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規模。

  

陳雨露表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繼續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近期將動態調整定向降準的政策,讓更多達標的銀行獲得優惠政策。

  

進一步豐富政策工具箱,推動更多外資企業有序復工復產,抓好重大外資項目落地,支持外貿新業態快速發展……在發佈會上,商務部部長助理任鴻斌透露多項穩外貿外資的實招、硬招。

  

“疫情改變不了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叢亮說,一系列政策措施正積極對沖疫情影響,一些行業逆勢增長也體現出中國經濟的巨大韌性。“發展潛力和政策儲備仍然充裕,有信心、有能力、也有條件保持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