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高喊想要在公司办公的人,现在却已经开始后悔

回到久别的办公室,四周是许久未见的同事,

复工使他终于得以从居家办公中逃离,

但如愿以偿的复工,在预想中的美好还未实现时,便显现出冷酷的一面

后悔,开始充斥他的内心。

“好想在家办公”


曾经高喊想要在公司办公的人,现在却已经开始后悔

复工后

对在家办公的向往

好想在家办公,他开始怀念起在家办公时的美好,即使这美好是在几天前,还被他如弃敝履,并强烈的想要逃离。

在家办公时,许多人心心念念着想要回到公司,但随着复工,许多人真正的回到公司后,却开始怀念在家办公的日子。

实际上,并非在家办公或是在公司办公,导致我们情绪上的变化,而是我们在得到与失去之间,产生的情绪变化。

曾经高喊想要在公司办公的人,现在却已经开始后悔



01 向往

如果错过了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泰戈尔

在家办公时期待着在公司办公,而实际到了公司后,却开始又怀念起在家办公的日子,这种纠结的心态,其实与实际的工作场景无关。

我们并非真的想要在某个场景工作,而是在于我们希望逃离现在的场景,从而衍生出的对其他场景的向往。

“在家工作时希望在公司工作,是出于现有居家工作的不适、不满而产生的对在公司工作的向往。”

但不管我们在回忆其他场景时有多美好,不论我们多么希望的去到其他场景,当我们实际对场景进行切换后,仍会不满。

我们对其他场景向往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我们处于场景之内时,我们才能清晰的对场景进行回忆,才能感受到场景中的不适与焦虑。

当我们终于得以在公司办公时,却面临面对面的进行交流、沟通与冲突,使我们可以清晰的记忆起不满、不安与焦虑的场景。

此时我们对其他场景进行回忆时,出于自我保护,我们很难记使我们焦虑的场景,于是现实清晰的焦虑与回忆时的美好,使我们不断的想要回到上一个场景。

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可以认识到即使回到上一个场景,也不一定会感到快乐,那么为何我们还是不断的产生向往?


曾经高喊想要在公司办公的人,现在却已经开始后悔

我们所向往的

并非在家办公

当记忆中的美好和现实里的沧桑无奈融合,人的心底便只剩下了无法安抚的凄凉——《匆匆那年》

我们可以认识到即使我们回到上一个场景,我们也无法感到快乐,但我们仍不可阻止的产生了向往之情。

而这种向往带来的美好,并无法给我们带来内在的驱动力,反而会使我们更加的想要逃离现有场景。

向往的美好与冷酷的现实,不断的拉扯着我们,从而降低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与对待工作的热情。

实际上,回忆中场景的美好,不过是我们模糊的情境记忆。

曾经高喊想要在公司办公的人,现在却已经开始后悔



01 情境记忆

如果一个人可以永远的存活,他将参与到世界的每一步发展,但他永远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原因在于他无法记忆,也不会去记忆。

毕竟如果他可以清晰的回忆起生活中的所有细节,那么他一定不会快乐,这源自于快乐的效能远低于痛苦的效能。

“如果我们能记得从小到大的所有挫折、委屈与焦虑,那么我们生活的一定很痛苦。”

生活中的痛苦对我们造成了强而有力的负担,于是出于自我保护机制,我们进行了选择性记忆,甚至于我们为了抵抗痛苦的回忆,形成了一套遗忘机制。

同时,那些纷杂的记忆如果被我们全部记住,那么我们也无法快速的在记忆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strong>因此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利用情境去进行记忆,而所谓的情境记忆指的是一种长时记忆,通过对过往场景的保持与再现,从而对其进行回忆。

<strong>但这种回忆往往是模糊不堪的,我们无法精准的对场景内的所有事物进行回忆,并且受我们回忆时的情境影响。

当我们处于一个很压抑的回忆中,出于心理自我服务的影响,很多时候我们对过往场景进行回忆时,为了服务于我们心理,通常会产生美好的倾向。

由于记忆的模糊性与我们自我服务的倾向性,我们过滤了场景中的负面信息,从而使我们开始向往回忆中的场景。

曾经高喊想要在公司办公的人,现在却已经开始后悔



02 稀缺法则

模糊的记忆与自我服务,固然使我们在繁重的工作中萌发出一丝希望,但还不至于使迷失自己。

闲暇时用于自我服务的回忆,有助于我们抵抗现实生活中的焦虑,但并非所有人都可以浅尝辄止,不再深入。

相反,许多人沉迷于自我服务之中,在回忆中沉迷,产生了迫切的逃离欲望,从而致使自身无心工作,只想辞职。

“复工后,回忆在家办公是多么的美好,从而产生强烈的请假、辞职欲望。”

这实际上是由于另一个关键性的原因所导致的,当我们从在家办公转化到公司办公后,并不只是意味着场景的变化。

同时还意味着我们在可见的一段时间内,可能无法再次体会到在家办公的场景,于是“在家办公”成为了一种稀缺的场景。

<strong>在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被称为稀缺法则,指的是当物品与资源相对于人类无限欲望的有限性,从而使我们个体必须客观的对物品与资源进行选择,从而形成了稀缺法则。

<strong>在社会整体资源分配下,获取到有限、稀缺的资源,往往意味着个体拥有更高的社会竞争能力,而有限的资源,时常又反哺个体,对个体的社会生存起到积极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都希望占有稀缺的资源,并长久的持有它,在以往在家办公毫无疑问是一种稀缺的资源。

毕竟若非此次事件,在家办公是无法实现的,于是我们在公司上班时,由于稀缺法则的影响,使我们希望在家办公。

但当我们实际在家办公,这种稀缺性又受此次事件的影响,成为一种普遍的行为,失去了其具备的稀缺性。

于是我们实际开展在家办公,发现这不再是一种稀缺资源后,便失去了一开始向往的美好。

曾经高喊想要在公司办公的人,现在却已经开始后悔



03 损失厌恶

正如前文所说,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使我们希望占有并长期持有稀缺的资源。

而当我们重新回到公司中办公,重新复工后,不得不面临一个惨痛的事实,那就是我们损失了一种稀缺资源。

毕竟在可见的一段时间内,这种在家办公的模式,很难得到复现,于是在家办公随着复工的开始,又重新转化为一种稀缺的资源,我们却没有机会去重新体会、体验与获取。

我们在公司时叹息着希望重新体验在家办公的时光,原因在于我们陷入稀缺资源失去后的损失厌恶之中。

不仅是稀缺资源失去后的损失会使我们感到厌恶,从进化角度来看,在以往的社会环境之中,由于可获取资源总量的稀少,基本上所有的资源,在我们看来都是稀缺的。

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源总量得到增加,但在文化模仿与基因传递之中,我们对资源的占有欲与失去感是强烈且敏感的。

<strong>心理学、数学家丹尼尔·卡内曼的展望理论,将经济学与心理学结合,提出了损失厌恶理论,指的是相较于收益,在平等的数量下,我们更加厌恶损失。

“这也是为何许多人在购买理财时,更愿意购买保本的,而不是高利息的。”

当我们认识到无法重新回到在家办公的场景之中,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损失,其既是心理上的、生理上的、也是选择权上的损失。

由此,我们对在家办公的向往,来自于当我们失去在家办公的可能,所形成的损失厌恶。

曾经高喊想要在公司办公的人,现在却已经开始后悔



曾经高喊想要在公司办公的人,现在却已经开始后悔

不再

逃避

出于稀缺资源损失的厌恶与对心理的自我服务,使我们有倾向性的对情境进行了回忆,从而产生了对居家办公的向往。

当这种向往随着实际回到居家办公,进入实际的情境之中,感受到曾经感受过的干扰、烦恼与不适,又会很快的想要回到公司之中。

在这种往复循环之下,使我们不断的想要逃离一个场景,从而降低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增加了我们的心理负担。

实际上,我们对其他场景的向往,在于我们对现有场景的不满。


01 停止逃避

在家办公时,我们面临着孩子的苦恼、父母的干扰、爱人的不满等等问题,使我们承受了额外的焦虑。

而当我们进入公司办公后,家庭的干扰消失,随之而来的是公司中的人际关系、工作处理带来的压力。

这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在于,我们在一个场景之下感受到场景带来的实际压力后,而产生的逃离感,致使我们对其他场景产生了向往。

其实本质上我们对其他的向往,很多时候都是来自于对现在场景的无力掌控感,甚至于是源自于现有的场景的恐惧。

毫无疑问的是,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能,我们都不愿意生活在具有压力的场景之下,而逃避则是最为直接、方便的方式。

<strong>但趋利避害不能短视的去考虑,当面对挑战、困难与压力时,选择了逃避的形式去进行应对,虽然短时间快速的可以获得解脱,但从长远来看显而易见是一种错误的行为。

毕竟人类个体本身便是在一次次的磨难中进行成长,我们所有的心理、学识、技能与观念,并非天生,而是从学习中得来的。

但我们也无须彻底阻断我们对美好场景的幻想,而是应该去寻找实现幻想场景的方法,并将之转化为内驱动力。

“羡慕在家办公,不应消极的工作,而是寻找在家办公所需要的技能与条件。”

出自于向往的逃离并无法帮我们解决问题;而向往却可以为我们提供内驱动力,最终实现我们所向往的。

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向往为我们带来的是动力,还是幻想?

曾经高喊想要在公司办公的人,现在却已经开始后悔



曾经高喊想要在公司办公的人,现在却已经开始后悔

“好想回家办公”

时间的流逝并未使他放弃这个想法,

反而终于使他明确了自己新的目标,

“我要在家办公”

这欲望是如此的强烈有力,推着他不断的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