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复工”到“复苏”,他们日夜兼程“运输”希望

防控疫情当中的社会复苏,让人百感交集,当然,这也只是一个百业待兴的起点,这是一个怎样的复苏?又是什么样的特殊保障支撑着社会的复苏?

他们保障生命的迫切需求

在武汉,一张病床就意味着一个生的机会,目前武汉全市46家定点医院共有一万八千多张病床,他们绝大多数都是由普通专科病房改造而来。初期,疫情汹涌,为腾出更多床位,这些定点医院除发热门诊以外的科室几乎全部被关停,重症转院,轻症回家,甚至一些需要化疗和透析的患者也被迫中断了治疗,这些患者的健康又如何保障?

武汉市第四医院原本有60多个透析机位,有350多位患者在这里定期透析,疫情发生后,武汉市第四医院肾内科主任董骏武介绍:“1月23号封闭,48小时之内,就紧急地把整个血透室转移到了其他楼。”这一做法为患者解决了燃眉之急。然而一些医院却无法这么做,他们只有一栋大楼,无法将血透室转移到其他楼区中去,而原本的大楼要满足隔离封闭的需要,血透就没法运作。

从“复工”到“复苏”,他们日夜兼程“运输”希望

血液透析是尿毒症患者的替代疗法,因为肾脏停止工作不再产生尿液,患者需要每周三次,每次四小时到医院通过机器将血液中积蓄的水分和紊乱的电解质排出,一旦停止,不过几日就会全身水肿,发生心衰或其他疾病致死。而武汉市需要透析的患者共有一万余人。

2月16日,武汉市卫健委公布了部分接诊非新冠肺炎患者的医疗机构名单。但是,一般医院透析室平时都是满额运转,患者基数又过于庞大,疫情期间突然再去接收分流来的患者,几家医院都处于爆满状态,有些力不从心。

从“复工”到“复苏”,他们日夜兼程“运输”希望

生的需求是迫切的,定点医院开始想办法,他们是患者生的希望和健康的支撑。

武汉市第六医院也是一家定点医院,被征用后,透析室一度面临关闭,但考虑到终止透析等于终止病人的生命,医院经过再三讨论,决定为患者开启一条专用通道,和一部直达透析室的专用电梯。虽然透析室和发热患者共用一栋大楼,但因为专门的通道和严密的防护,成功预防了感染的发生。

从“复工”到“复苏”,他们日夜兼程“运输”希望

他们日夜兼程地运输希望

货车司机刘志涛看见有人向湖北孝感捐赠医用手套需要运输司机的消息,他连价格都没问,就抢下了这一单。他说:“身为中国人,就给国家做一点贡献,国家有难了,不能只顾小家,大家都没了,顾小家也顾不上。”刘志涛和他的同伴们都是传化慈善基金会安心驿站的成员,他们运输的,是企业和个人的零散捐赠,没有固定工资,没有出发仪式,谁有车,谁就上路跑起来。由于工厂产能有限,刘志涛在车里等了两天,才拉齐了一百万只医用手套。

全国有多少卡车司机参与这次抗击疫情的运输,是个很难统计的数字。疫情发生至今,国家调动的储备,各地政府的援助,乃至海外筹集的爱心,都要通过铁路、航空、水路和公路一点点运进疫区,而这背后,就是无数司机的日夜兼程。

从“复工”到“复苏”,他们日夜兼程“运输”希望

刘志涛拿着接收方开具的应急物资接收证明,一路上基本畅通无阻。但是这样的一纸证明在他们运输完物资返回家时,却成为了麻烦。因为从疫情重点地区归来,有的司机会被当地粗暴对待,还有的会被强行与疑似病例一起进行隔离。刘志涛的老家隔离条件较差,回家又怕传染家人,他返程后把大货车开到村口,就这样在车上住满了14天,他说:“到现在,我爸妈都不知道我去过孝感”。

和刘志涛一样,很多司机一趟车跑下来收到的补贴只够油钱,几乎一分不挣,但是他们都说,做这件事,不是为了钱。而运输完成后的14天隔离,也是没有收入的。

从“复工”到“复苏”,他们日夜兼程“运输”希望

不完善的隔离政策不仅使运输司机自身的收入受影响,也会导致物资运输能力下降。2月12号,交通部再次发文,强调对短期向疫情重点区域运送物资的司机、装卸工等提供保障的人员,经过体温监测符合规定的,在采取戴口罩等必要防护措施的前提下,不得采取隔离措施。

给我们“运输”希望的人,保障我们度过“寒冬”的人,也需要我们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