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刘备一统了天下,会不会像刘邦、朱元璋一样杀功臣?

飞龙在天9783


绝对会。

首先,刘备一统天下后,第一个要杀的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功高盖主。自从被刘备请出山后,一路开挂,从《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大败曹军。张飞、关羽、赵云等诸将无不对诸葛亮敬佩有加。后继前往江东“舌战群儒”凭一张三寸不烂之舌说动江东群臣与刘备联合共同抵挡曹操,之后就发动了有名的赤壁之战,大败曹操。从此为刘备找到了根据地、开劈了蜀汉。从此诸葛亮在刘备集团树立了无敌的威信。

其次,赵云、马超、马谡、马良等无不对他唯命是从。从关羽死后,刘备张飞要为其去报仇。当时群臣以诸葛亮为首,反对呼声一大片。从这时候刘备就起了杀伐之心。因为有那么多人反对自己去报仇,长此以往,诸葛亮只要打个喷嚏,那群臣还得了、自己的基业就受到了严重威胁,一统天下后必须除之而后快。

而且诸葛亮排兵布阵、奇门遁甲、洞悉人心、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他要谋反谁也制服不了他、诸葛亮经常在自己身边,万一到时候,自己被他怎么玩死都不知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

最后刘备为了自己的江山稳固、必定校仿刘邦的杀伐之心,该除的决不手软。


展翅高飞63145997


刘备如果统一天下会不会弑杀功臣,这是一个让人想起比较伤感的话题。如果真的按照刘备当时的情况进行分析,很大可能会对功臣进行屠杀。

自古以来,跟随开国皇帝打下江山的文臣武将大多数都会落得凄惨的下场,为何帝王在打天下的时候可以以兄弟相称,一旦取得天下便开始进行屠戮行动呢?具体原因我们分析如下:

一、“狡兔死,走狗烹”,众文武已无太多使用价值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史记·越世家》

范蠡和文种帮助勾践灭吴,最终复国成功后,范蠡告别文种时,曾给文种送来一封信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意思是说,我们已经帮助勾践完成复国大业,在眼下这种时候,他已经不需要再依赖我们了。如果留下我们,只是会让他不放心,早晚会杀掉我们。

最终,范蠡远去,逃过一劫。文种留下,结果被勾践赐死。曾经的患难兄弟,最终落得如此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二、开国功臣威胁皇权统治,所以必须提前铲除威胁

能够从乱世之中走出来的人,一有胆略二有能力,这么多的能人聚集在一起,万一有人有反叛的想法,又如何应付呢?

所以历代开国皇帝会采取两种做法,其一是直接杀掉,其二是废除权力。

被誉为“兵仙”的韩信,在刘邦建国后,先从楚王降为韩王,又从韩王贬为淮阴侯,最后直接被吕后诛杀于长乐宫中。

韩信之死源于能力强,有威信,有反叛成功的前提条件,对于这样有威胁的人,刘邦不会让他继续活在这个世上,增加自己的危机。

三、维护后代统治,继而屠杀功臣

往往开国功臣都依靠着跟皇帝一起打江山的交情,恃宠而骄,居功自傲。常常不服从律法管理,依靠着军功目中无人,欺凌百姓和普通官员。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皇帝本人才能制服住对方,可一旦自己哪一天离去,后继位的儿孙又有什么本事去管得住这些骄兵悍将呢?

朱元璋在统治后期,大肆屠戮功臣,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想让自己的儿子顺利继位,杀掉大量将领后,就留下耿炳文这位擅长防守但不会进攻的名将,用来守卫大明王朝。

家天下的理念在君王的心中无比重要,希望自己的后代可以生生世世掌握着最高权力,而一切有影响后代威胁的因素,都必须要即刻铲除。所以,屠戮那些开国功臣也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通过以上三点进行分析,让我们来看一下,刘备是否符合以上几点要素?

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首先我们可以看一下,刘备和他先祖刘邦性格非常类似,都是以仁义宽厚为名。知人善任,善于用人。刘邦有萧何、张良、韩信,刘备有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

我们可以从马超投奔刘备后,刘备对马超的态度上进行分析。马超人称“天威将军”,又是西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相当有实力和势力。但是投奔刘备后,除了第一次收取益州后,后面的大小阵仗都没有马超的出现。

这对于年富力强的马超来说,不得不说一种遗憾。这种异常的表现只能说是刘备故意而为之,利用马超的威名取得益州后,便再也不用。这种举动既透露出对马超的不信任,也反应了马超功已成便不再用的心思。

所以以此来分析,如果刘备夺取天下后。对于这些文臣武将,至少会弃之不用,像马超一样高高挂起,而不给实权。如果有不认同者,下场很可能是杀戮。

二、开国功臣威胁刘备皇权,必须杀之

说到威胁皇权,就不得不谈关羽。关羽是刘备集团的二号人物,据三国志记载,关羽在刘备集团后期,是单独负责刘备集团最精锐的荆州军。

当刘备在汉中取得大捷之后,关羽在没有刘备任何通知的情况下,直接北上进攻樊城。按理来说,像这么大的军事行动,历史上没有任何记录,这是极其不正常的,唯一的解释就是关羽自己发动的。

那么为什么关羽会自己发动这么大的军事行动呢?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关羽眼见刘备在汉中取得胜利,文臣武将都有封赏,但自己一直镇守荆州无法获得军功。所以,关羽就擅自率领荆州军北上,以求获取更大功劳,最后吕蒙趁关羽和曹魏激战,趁机夺取荆州,并杀死关羽。

如果一旦刘备统一天下,面对这么一位可以不经过自己同意,擅自发动大的军事行动的关羽,那么对于刘备来说,肯定会把这位曾经的兄弟杀死。因为没有一位帝王,可以忍受有这么大权力的武将,尤其是这位武将在军中极有威信,又是汉献帝亲封的汉寿亭侯,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会断然杀之。

三、为了阿斗继位,刘备会断然除掉功臣

刘备为了阿斗,在统一天下后,会断然除掉一切危害掉亲儿子刘禅继位的威胁因素。

我们从刘备白帝城托孤来进行分析,刘备在临终前,分别召集李严和诸葛亮,让他们两个人分别负责军事和内政,而不是单独交给诸葛亮,刘备帝王心术在此可见一斑。

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后,火速提拔仅为辅汉将军的李严升任尚书令,最后官至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这明显是为自己的儿子交代后事,希望这位东洲集团的老大可以借用东州派的势力来平衡诸葛亮。

刘备所做的这一切,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儿子可以稳定坐上帝位,并安排人员平衡诸葛亮的权力。所以,当刘备夺取天下后,天下已经没有对手,也不再会安排这样托孤的情况出现,只会除掉刘禅身边的这些能人。为了阿斗,刘备必然会露出自己凶残果断的一面。

结论

程昱: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三国志》
孙胜、贾诩:刘备雄才。——《三国志》

刘备被同时代的人称为雄才,乱世雄才者,也必然是权谋家。所以,我们应该从一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去推测刘备的行为。

结合以上三点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果刘备统一天下,那么很大可能会对这些功臣进行杀戮。


诧寂说史


如果刘备统一天下称帝,会不会诛杀功臣!不如换个角度,刘备称帝哪些功臣必死!

1,魏延

魏延投诚的时候,诸葛就说了有反骨,让刘备拖出去斩首,此等后患卖主求荣之人,就算北伐有功,为了基业也会斩了此人!

2,马超

此人虽五虎上将,但其成长历程,一直在尔虞我诈中,心狠手辣,父亲为质,仍然坚持与曹开战,与韩遂离间,西凉也多嗜血彪悍。此人志向也远大,忠诚也不够。刘备杀之除患。

3,诸葛亮

蜀国军权都在他一人,古代认虎符二不认主,国家根本在财在兵在民,尤其是兵,军队的控制权,并且诸葛有大才,若为基业,此人为大患,并且诸葛声望太高,自己儿子又多孱弱,自己归天以后,难道天下要姓诸葛吗?刘必会杀诸葛!





一别成久违


会,大概率会。

开国皇帝之中,没有杀功臣的就两个。一是光武帝刘秀;二是宋太祖赵匡胤。

刘秀首先是因为自身是能征善战的大将,在所有功臣之中拥有巨大的威望;其次刘秀是皇室的后代,出身高贵;再次刘秀提前做出了防范,避免了君臣矛盾的激化;使用金钱购买了权利。

赵匡胤也是出名的大将军,威望极高。用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利用爵位、金钱让功臣们交出了兵权。

反观刘备,他则不具备以上各种条件。

一、刘备虽然是汉室的后代,但是血缘关系早就已经非常稀释了。

虽然刘备依旧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但是夺取天下基本上是作为平民白手起家了,他身上汉室的血缘关系已经十分稀了。

二、夺取天下靠武将,但是治理天下却要靠文臣。

在战争时期,武将的破坏力极强;但在和平时期,武将的建设作用则极弱,甚至还有极强的破坏力。所以一旦发生什么时期,甚至是谣言,武将都免不了被诛杀的命运。

三、武将的篡位野心大。

中国历史上平民出身的皇帝比较只有两位。但是武将出身的皇帝比比皆是。晋武帝如是、唐高祖李渊如是、宋太祖赵匡胤亦如是。所以夺取武将手里的兵权就是保护自己手里的皇权。

四、越是仁厚的人,杀伐的时候越果断。

当君王的人,如果感受到自己的君权不稳定,都会选择杀伐果断。仁厚的朱允炆登基后还不是火速削番。刘备以仁厚自居,但是如果天下一统,杀死身边的开国大臣一定会摆上日程。

死的首当其中就会是张飞、关羽和赵云。如果刘备一统了天下,他一定会像刘邦、朱元璋一样杀功臣的。


不务斋


应该会,起码关张两位蛮危险。

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三国志·魏延传》

这是不信任张飞的表现。

《隆中对》定的战略是: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三国志·诸葛亮传》

但在襄樊之战时,关羽部始终孤军奋战,刘备没有进行任何配合。如果说当时刘备初得汉中,大部分民众都被曹操迁走,刘备只得空城无力进取,那他就该制止关羽冒险。实际情况却之听之任之,可见刘关也有心结。

刘备得子很晚,他死时六十三岁,后主刘禅才十七岁,不曾随父征战,在军中缺少威信。刘备必然要考虑,自己身后刘禅镇不镇得住一票骄兵悍将。

能征善战功勋卓著的老兄弟们很可能构成不安定因素。这才是历代皇帝诛杀功臣的根本原因。

而且刘备也不是没杀过功臣:

申仪叛封,封破走还成都。……封既至,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于是赐封死,使自裁。《三国志·刘封传》

刘封罪不至死,主要是因为“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史书将主要责任推给诸葛亮,但这也是刘备的想法。


真正鳄鱼不哭


如果统一天下,刘备肯定不会像刘邦和朱元璋一样杀功臣。

越是出身贫贱的人,自尊心和不安全感就越强,刘邦和朱元璋正是这样的。

刘邦还好一点,起兵前做过亭长,是个小官。他杀的功臣相对来说也比朱元璋少很多,主要是杀了韩信、彭越和英布。本来他还想杀樊哙,结果自己先挂了。

朱元璋最贫贱时做过乞丐,他杀的功臣就数不胜数了。之前跟着他一起打天下的文臣武将都难逃一死,文臣刘伯温、李善长、胡惟庸、冯胜等等全杀,武将徐达、蓝玉、傅友德等也被杀,而且朱元璋不是按个来的,而是成批成批来的。例如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受到牵连被杀的足足有几万人,这真是血流成河。

上面两个皇帝都出身草根,登基后都杀功臣,但像李渊、赵匡胤等开国皇帝出身相对来说好很多,就不杀功臣。

大耳贼刘备虽然常常被人叫做织席贩履之徒,早年间以贩卖草席、草鞋为生,但他一直称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是皇亲国戚,行为举止也跟上层名流无异。都是谎言说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理,何况刘备这半真半假的。

所以刘备有足够信心和能力驾驭所有的功臣,不会杀他们。

再者来说,如果刘备统一天下,最大的功臣是谁呢?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魏延等人,恐怕不超过十个。

关羽、张飞是他的结拜兄弟,不会杀吧?诸葛亮是他三顾茅庐请来的,他说过有了孔明之后,就有如鱼得水的感觉,不会杀吧?赵云在长坂坡七进七出救了他儿子阿斗,不会杀吧?黄忠、魏延也是忠心耿耿的将领,同样不会杀吧?

很多人都说刘备是假仁假义,他的仁义是装出来的,是大伪似真。但能装一辈子,那就是个真正的仁人君子。以仁作为安身立命根本的刘备,绝不会杀功臣。



追逐孔方兄


皇帝诛杀功臣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功臣威胁到了皇权的统治或者威胁到了皇位继承者的统治,皇帝不得已诛杀功臣来维护自身的统治,否则哪个帝王也不愿意无缘无故背负诛杀功勋的历史骂名。历史上刘邦和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一方面表现出了帝王在皇权统治面前的冷酷无情;另一方面也有特殊的历史原因。

刘邦和项羽不同,刘邦就是想建立像秦朝一样一个完全大一统的国家,在楚汉战争的时候为了打败项羽,迫不得已联盟其他诸侯,答应裂土封王,这本身是违反了刘邦内心的本意;所以在西汉建立后,拥兵自重的各路诸侯王就成了刘邦的眼中钉,不除掉,刘氏的江山是坐不稳的。

朱元璋诛杀功臣也是为了维护朱家的统治地位,而淮西的开国功勋们确实做的也不像话,这样的悍将骄兵朱元璋是不放心的,他太担心自己性格温和的儿子镇不住这些开国勋贵;儿子去世后,朱元璋对孙子就更加不放心了,朱元璋是马上皇帝,江山也是靠着一刀一枪拼命干出来的,手段自然要残酷许多。

刘邦和朱元璋诛杀功勋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各自家族江山统治的传承大肆诛杀功勋,主要是为了继承者扫清障碍。

刘备如果统一全国后,将会面临着怎样的状况,有没有必要诛杀功臣来维护刘氏江山的统治呢,我们不妨假设分析一下。

蜀汉功臣是否会威胁到刘备的统治?

答案肯定是会的。

01.刘备为了争战天下激励将士,给予了手下大臣很大的权利

刘备总共给了蜀汉六个人假节的权利,分别是诸葛亮、关羽、张飞、马超、魏延、李严;后主刘禅给了三个人假节的权利,分别是蒋琬、费祎、姜维。其中给了关羽假节钺的权利,假节是一项很大的权利,它代表着皇帝行事,有了对官员的生杀大权,假节钺的权利就更大了,如同帝王亲临,不仅掌握生杀大权,还可以替帝王出征。

这些人在长期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开国之后必是位高权重,威信极高;假节在战乱的时候一方面给予将领足够的权利以方便行事,另一方面也是对将领的肯定和鼓励;可是到了和平年代,手握大权、威信极高、又能力及其出众的功臣们就不再是创业时同甘共苦的兄弟了,而是成为了刘备的心病。

正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权利分出去容易收回来难;跟着刘备戎马一生的功臣们能心甘情愿放弃手中权利和地位的能有几个人?这样的矛盾只要天下一太平立马就暴露出来了。

02.蜀汉的政治制度是带有“复辟”性质的

蜀汉的政治制度延续了东汉但有所不同,设置了丞相职位。西汉初年的中央政治制度是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后来汉武帝为了限制丞相的权利过大,皇权被相权所牵制,设置了内外朝;而到了东汉,刘秀为在基本构架上延续了西汉的三公九卿制度,但设置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而政治权利实际上转移到了尚书台,也就是三省六部制的雏形,三公成为了荣誉上的最高官职,实际的权利并不大。

刘备建立蜀汉后,沿用的是东汉的制度,又设置了西汉初年的丞相制度;丞相这一官职的权利是非常大的,但凡国事先奏报丞相,丞相召集丞相府官吏商议,然后以丞相的名义奏报皇帝,国家的事物基本上由丞相来主持,类似于现在的君主立宪制度,这也是为什么后世的王朝都取消了丞相这个职务,并且历朝历代都或大或小的以各种方式来限制分化宰相的权利,丞相的权利比宰相的权利要大多了。

如果刘备统一全国,作为帝王来说更倾向于东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也更愿意加强皇权的集中,谁也不愿意手中的权利被弱化,这样另一个矛盾点也就出来了。

03.天下大一统后皇权的集中和军权的归属

东汉末年大多数的诸侯来源于地方封疆大吏。在争夺天下的时候,必须有人有权有能力镇守,如魏延镇守汉中,关羽镇守荆州,那刘备夺取其他的州,也同样需要人员来镇守,这些人长期镇守一方,集兵权、财权于一身,又有帝王所给的假节的权利,又经过多年的经营,威望高、人脉关系错综复杂。

天下一统后,刘备没有道理不担心这些手握重兵、功勋卓著的功臣的威胁,历史的教训就在眼前,也不是所有的历史阶段都能像赵匡胤那样一顿饭就可以解决的。刘备为了统治必须要回收这些权利,而这些功臣哪一个不是身经百战才拼出的地位和权利,跟随刘备为的就是这一天,岂能甘心。

皇权的集中和地方权利、军权的回收就成了刘备所面临的第三个矛盾点。如果明朝的开国将领们都愿意痛痛快快的把权利交个朱元璋,相信朱元璋的屠刀也不至于沾那么多的血。

乱世时期,外面还有强大的敌人,大家都有统一的目标,这些都不是事,可到天下太平了,这些矛盾就会一一展现出来,权利是可以改变一个人很多东西的。还不包括有功臣们持功而骄,飞扬跋扈起来,魏延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自恃功劳,目中无人,再弄几个违法犯纪的事,是治还是不治;平定天下需要武功,治理天下需要文治也缺少不了法治。

刘备的继承人也是个问题

刘备有三个儿子,刘禅是老大;将来继承刘备基业的还是刘禅。刘备汉中称帝的时候,已经61岁,到统一全国的时候,基本上可以说人生快走到了终点,此时的刘备最关心的自然是自己死后的事,按照时间来推算刘禅继承皇位的年龄最大就是20来岁。

01.年轻的刘禅没有能力镇压的住功臣

刘禅虽然不像三国演义里那般无能,但也强不到哪里去,刘备更没有时间再去培养这个儿子,以刘禅的能力想要镇压住那帮功勋赫赫的功臣们基本不可能的。为了刘氏江山的稳固,刘备太有必要为刘禅铺好道路

帝王的骨子里是不相信任何人的,刘备也一样;在永安托孤的时候,刘备令诸葛亮、李严两个不同阵营的人来共同辅佐刘禅,又专门把话挑明了来试探诸葛亮,那时候蜀国只是个偏安一隅的地方政权,而现在刘备手里是一个大一统的天下,很大可能所采取的手段是拔掉他心里认为的刺,又玩帝王的平衡制约之术,多方下手,保证刘禅以后的路。

02.刘备再没又其他的选择

刘备的三个儿子,刘禅、刘永、刘理,刘永和刘理都比刘禅小,而且是庶出;在制度上就没有继承刘备帝位的资格,废长立幼、废嫡立庶一直就是取祸的做法,袁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而且刘永、刘理年龄上要比刘禅小的多,这也不适合;至于刘永和刘理到底能力怎么样,史书上没有太多的记载,应该不会比刘禅强。所以刘备的继承人只能是刘禅,再没有其他的选择,而刘备不可能将辛苦打下的天下让给他人。

朱元璋就是为了给儿子和孙子清除障碍而诛杀功臣的。

刘备统一天下后另一件要做的事就是为刘禅的以后做打算,为刘禅的以后铺路,而且他的时间并不多。

总结

帝王最在意的不再是情义,而是江山的永固。如果刘备统一天下以后,不管他是真仁义还是假仁义,一定会剪除功臣来为刘禅清理障碍,为刘氏江山的永固举起屠刀。

首先是手握重权、威信极高、拥有兵权的将领;乱世是将领的舞台,太平世界是武将的无奈。“狡兔死、走狗烹”,太多的武将没有躲过这个悲哀的宿命。虽然不想说,但关羽的处境会极其堪忧,关羽手中的权利太大了;亲兄弟、父子为了帝位可以自相残杀,义弟这个关系也就不够份量了。

其次是有异心的功臣,乱世争霸,为了拉拢人心凝聚力量,不得不以重权高位来获取更多的力量,但这些力量的忠诚度并不高,所以也是剪除的目标。这一类人里最危险的就是马超。

最后,一般来说文臣的下场要比武将的稍微好一点,一方面天下需要文治,另一方面,文臣的政治智慧要高一些,能知进退;但是如果不识时务,也难免被清除的结局。

“同患难易、共富贵难”,这个道理是一直没变的,就算是今天的社会也依然是这样,帝王的骨子里,天下比情义更重,但凡有威胁到皇权的地方,瞬间会变得冷酷无情。刘备从26岁开始起兵,一辈子为了这个基业在奋斗,他比任何人更看重这个位置。


小任浅谈史


好久没有回答脑洞题了,我就来说一说我的看法。我个人觉得,刘备很可能步刘邦、朱元璋的后尘,对开国功臣动手,甚至大开杀戒。我们不要被《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所迷糊,一个心慈面软的领导人怎么能从乱世之中脱颖而出?

我来说说我的分析

一、草根出身

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不是豪强就是流氓。而这些流氓恰恰喜欢在大功告成后屠戮功臣,刘邦、朱元璋都是个中翘楚,就像后梁开国君主朱温也是一个德行,为何这样呢?

其实也可以理解,草根皇帝从底层上来,能够纵横天下可以想象其难度之大,他们看了太多了民间疾苦而自己也受了很多的罪,他们多数嫉恶如仇,对于官吏相当不信任,也反衬出他们对于自己现在拥有的一切非常的珍惜。为了自己的江山永固,亮出屠刀也是在所难免。

从刘备个人角度来讲更是如此,他青年时织席贩履为业,举兵于乱世,直到赤壁之战后才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当时的刘备已经年近半百了,其中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统一了中国,必将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果。以史为鉴,功臣宿将必将会带来权臣、外戚的问题,所以清剿刻不容缓。

二、舐犊情深

对于后主刘禅,历史有很多说法,多数人认为其实庸主的代名词。不过刘禅在诸葛亮其后也当了20多年的太平天子,其水平肯定没有说的那么糟糕。但毫无疑问,刘禅肯定不是一个旷世英主,其能力能稳住蜀汉的一隅之地就已经很不错了。

如果刘备统一了全国呢?如果以刘禅的资质恐怕很难稳定住全国的局面。到时候,或是权臣或是外戚都会成为其依仗的对象,那么两汉灭亡的景象可能很快出现在蜀汉政权之中。为了儿子,刘备必然一战。

三、剿灭派系

蜀汉政权派系问题,其实很多学者都说过,这也是魏军进攻成都时,投降派那么多的原因,这些投降派多数都是益州的土著,对于他们来说,主子换了,自己一样吃饭,其实归根结底,这就是派系党争最可怕的后果。要知道,蜀汉存在40年,他们却一点归属感都没有,可见一斑。

蜀汉的派系大致分为四派:

1、涿州派:这是刘备自己的班底,像关羽、张飞、赵云以及其妻族的一些人,他们跟着刘备起兵逐鹿天下,但在刘备称帝的时候,已经凋零殆尽。

2、荆州派:诸葛亮是荆州的代表人物,也包括后来的庞统也是,他们的根基是荆湘,那里人杰地灵,后来成了刘备的中流砥柱。诸葛亮十分器重的马谡就是荆州派,如果马谡不出错,很可能就是诸葛亮的接班人,而蜀汉四相:诸葛亮、董允、费祎、蒋琬都是荆湘人士,荆州派的势力十分庞大。

3、川蜀派:这里面也有两个派系,其中东州派是那些在外来益州的人,像李严、法正等人,他们后来得到了刘备的重用,毕竟刘备也是外来户,不过在刘备死后,他们遭到了荆州派的打压,李严就是例子;而益州派基本都是本地官僚,他们对于刘备入川是不服的,所以也得到了刘备的打压,入川时,刘备还使用了一些严刑峻法来立威,后来力主投降的谯周就是本地官员。

4、加盟派:这派的代表人物就是马超了,他的主要的责任就是在西凉好好呆着,能够稳定一方就是最大的功绩了,这类人存在感不足,可以不计。

所以说,如果刘备统一了中国,必将对下面的各种派系给与打击,要让他们知道,你们吃的是我刘备的饭,任何派系都要服务与我,而势力最为强大的荆州派很可能成为主要打击目标,就像朱元璋一样,无论是淮西派还是浙东派,谁也不能活!

可能很多人都认为开国皇帝大杀功臣,是不自信和残忍的表现,其实无论是哪种对待功臣的方式,都是有弊端的。重用功臣?必会造成士族力量的大增,到后来必然架空皇权的情况;善待功臣,不给实权?赵匡胤就是例子,北宋冗兵、冗官、冗费就是因为对他们太好的原因,宁可国力不济,也要养着;大杀功臣,这当然是残忍的,但却是一种非常见效的方法,当然也会造成出现靖难之役时,国家无人可用的情况。

所以说,古代皇权与其他势力的斗争从来就没终止过,而大开杀戒肯定会让人不齿,但确实很有效,且一了百了,斩草除根。


黑水布衣


刘备的一生性格特点,宽厚仁慈,礼贤下士,责而不劳,永不言败。从刘备的作为来看在诸葛亮的劝说下赐死了有威胁政权稳定的义子刘封之外,终身没有杀过一个大臣,哪怕是背叛他的人,比如糜芳、黄权,孟达等依然善待他们的家人,刘备没有理由一统天下后杀戮有功之臣。

既然提出了这个假设,我们从刘备的性格和出身作为刘邦、朱元璋做一下简单的对比。

三人出身背景,性格特点

刘备是落魄皇族,是汉景帝玄孙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世人以当朝天子汉献帝辈分称他为皇叔,后来家道中落,为生存做过织席贩履营生,一直没有放弃光复汉室江山,祖宗基业为己任。性格宽厚仁慈,礼贤下士,识人臣为兄弟般对待,知人善用,善于笼络人心。从史中看出跟随刘备四处征讨的将领们对他非常忠心,很少出现反叛之人,从这一点上就看出刘邦的为人如何。

刘邦出生于平常百姓家,经过自己的努力,做了沛县泗水亭长,闲来无事到处游荡,天降好事娶了富贵人家的千金吕雉。赶上反秦大趋势,加入了起义队伍,靠着自己的聪慧,善于笼络人借助力量,使自己发展壮大。竟而有了更大的野心,组合更多的力量一统天下建立了汉朝。

朱元璋的经历显得更惨、凄凉些,元朝末期天下动乱,战争不断百姓饥寒交加,终日不能饱腹,朱重八就处在这种边缘地带。为了生存下去做过乞丐,当过和尚,一直寻找摆脱饥寒生活的时机。元朝的压迫激起各地的起义,这是一个大趋势,朱元璋带着一般讨生活的弟兄加入起义军。他从最底层做起,靠着有福同享、有功敬上的原则,不懈的努力下,终为一方势力。后来采取朱升的良策,“高筑墙、广积粒,换称王”打败强大的对手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尊枭雄,一统南方,顺利征讨北方,统一天下建立了大明朝。

铲除功臣的动机,主因在收权减少威胁

从三人的出身性格和为人特点作为疑点,做为铲除功臣的主因,立场站不住脚。三人在创业初期的共同点,“性格开朗、心胸宽阔、知人善用、善于笼络人心,借助力量发展壮大,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刘邦、朱元璋的出身和性格,铲除功臣只能作为客观因素。

刘邦、朱元璋统一天下后,为巩固政权,中央集权、收回兵权,必然会铲除威胁到自己和子孙后代有势力的人。早先的性格现已变得自私狭隘,多疑,坐上皇位完全是换了另一个人,“作为帝王”所考虑的是整个江山传承和稳固政权,才采取铲除这些手段。这才是这两位帝王所开杀戮功臣的目的,也是主观原因。

刘备所不同,他开创事业已始到终,待人和处理人臣关系的做法始终没有改变。夺取荆州,取得汉中、益州,建立三足鼎立之一的蜀国 ,直到称帝后,都没有展开夺权杀功臣的事件。反而是曹操和孙权在这一方面做的给世人留下后垢病,爱看历史的朋友大致知道这一方面。

刘备能够增加实力统一天下,一定会延续汉室政权,这是他一生的梦想和职责,“匡扶汉室”刘备在蜀国称帝后,在民间和史料中都不能找出他铲除功臣的事件。

所以说,刘备能够真实的统一天下,坐上皇位,对待功臣他不会像刘邦,朱元璋那样大量屠杀功臣,有可能跟刘秀,汉文帝刘恒选择的方式相同,用柔软的手段收回兵权,集中实权,巩固政权。


五六居河西


如果通过刘邦、朱元璋看刘备,确实很有可能诛杀功臣。刘备与两人确实有很多的相似点。


比如,他们三人的出身相似,都是出身最底层。刘邦是一个亭长,朱元璋是个和尚,刘备是个织席贩履之徒。低位卑微,表明他们起兵之初,没有很深的背景,依靠的文臣武将既是上下级关系,也是合伙人。像西汉之初刘邦封韩信为齐王时,对于未称帝的刘邦,是平级的关系。三国时关羽守荆州也是超然与蜀汉众臣之外,再加蜀地道路崎岖,交通不变,很容易成为独霸一方的势力,这些人都是跟随君主们一块摸排滚打出来的,在他们眼中皇帝之位并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及,造反的欲望在他们心里,不再是难以逾越的鸿沟,而只是一念之间,再加上手中有实力,个人有才能,即使本人没有造反想法,还有手下人鼓动,就像蒯通曾劝说韩信自立,这些人自然容易引起猜疑,让君主们杀之而后快。


比如,三个人的儿子孱弱或昏庸。在刘邦、朱元璋这样强势父亲的阴影下,汉惠帝也好,朱标、朱允文也好性格懦弱,为了确保皇权巩固,刘邦和朱元璋不得不把那些难以驾驭的大臣除去,好让儿子或孙子顺利继位。刘邦只是把几位异姓王铲除殆尽 朱元璋就更彻底,把功臣勋贵大肆屠杀,把一个没有牙的大明交给了朱允文,直接导致靖难之役无人可用。而刘备的儿子刘禅论才能,比汉惠帝朱标还有很大差距,如果刘备统一天下后,面对扶不起的阿斗,面临的形势比刘邦、朱元璋更紧迫。



比如,虽然刘备未对功臣宿将大加杀戮,但是在刘备去世时像关羽、张飞等都已去世,剩下的资历尚浅。即使这样,刘备在诸葛亮的劝说下,还是把对刘禅最有威胁的养子刘封给杀死。虽然历史上刘备以仁义著称,其实他的先祖刘邦也被人们称为仁厚长者。但面对皇位的威胁,丝毫不会顾忌自己仁义的形象。

刘备没有对功臣们大加杀戮,既有功臣勋贵先他而死,更有当时蜀国新立,夷陵战败,外部虎视眈眈,内部叛乱频发,内忧外患,使得他没有时间,与不能对内部统治集团进行大清洗。刘备以国势为重,最终托孤诸葛亮,成就千古君臣佳话,这也是非常难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