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爾為什麼說:英軍失敗,只怨隆美爾太強?

白楊樹下談歷史


不得不承認,隆美爾雖然功勳不大,畢竟他不過是帶領一個區區非洲軍而已,並不是統帥集團軍或者方面軍,而且戰功相比其他德國將軍也就一般般的水平,分配到的非洲也不是一個重要戰場,但是隆美爾的升職速度是德國軍隊裡面非常快的,1940年還是少將,到1942年就是元帥了,這給了一些“神秘色彩”。

隆美爾的“北非之狐”,丘吉爾的盛讚,為何丘吉爾要讚美隆美爾

今天的我們,已然將隆美爾認為第三帝國最優秀的三名將軍之一,這實在是離不開丘吉爾的立捧,那麼丘吉爾為何要如此盛讚這位名不副實的將軍呢?(請允許我這樣說隆美爾,他戰功的確一般。

首先,丘吉爾運用的不過是一種對比襯托的文學手法罷了。當他將隆美爾寫得很厲害的時候,隨著英國戰勝它不就顯得英國更加的厲害?這樣的“偉大”的勝利在塑造一位英國英雄的同時也會極大的提高英國的一種“士氣”,提升英國人民對於國家的一種認同,不會有人以國弱為榮的。

隆美爾的“北非之狐”,丘吉爾的盛讚,為何丘吉爾要讚美隆美爾

其次,丘吉爾是在遮掩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少作為”。當德國的大軍被蘇聯死死的咬住的情況下,此時此刻,無論是出於對法西斯的仇恨還是出於對其他國家的同情,最應該做的就是立刻對漫長的、空曠的法國邊境予以登陸作戰,緩解蘇聯的壓力,儘快結束這場戰爭,減少法西斯對世界造成的危害。但是,丘吉爾出於某種心理,樂於觀看蘇聯和德國兩敗俱傷,最後決定出兵於一個毫無戰略意義的非洲,沒有調開德國東線的一兵一卒,這是何等狹隘的胸懷。

隆美爾的“北非之狐”,丘吉爾的盛讚,為何丘吉爾要讚美隆美爾

最後,具有如此長遠目光的丘吉爾當然不僅僅在於塑造一個英國英雄和讓蘇聯加劇的損耗,他的最終目的是——讓二戰後的英國,仍然是世界霸主。這是他所追求的目的,當時英國雖然已經走向沒落,但是他仍舊在世界上擁有廣大的殖民地。丘吉爾希望能夠塑造英國在二戰中的形象,告訴世界:我英國是出了很多力的。從而謀求戰後英國的利益,但是,認同實力的丘吉爾又不願意真的出力,害怕造成英國的衰落。終究還是沒有認識到殖民地獨立和民族解放必然是一種趨勢,是無可阻擋的事實。

隆美爾的“北非之狐”,丘吉爾的盛讚,為何丘吉爾要讚美隆美爾

總結的來說的話,隆美爾由於其自身升遷速度而帶有的神秘色彩,這給了丘吉爾一個很好的機會,於是他希望世人聚焦於英國如何打敗這個“戰神”,而不是英國在二戰中做了什麼,提高英國在世界人民中的一種認同,使得英國能夠保持他戰前的對世界的殖民統治。簡單地說就是隆美爾是丘吉爾的遮羞布。






唐僧觀世界


1942年初,德軍在莫斯科城下遭遇失敗後,雙方都在秣馬厲兵,準備更大規模的戰役。無獨有偶,隆美爾的非洲軍團也因物資、補給奇缺,不得不放棄圍了3個月的圖卜魯格城,被迫後撤800公里,德國上下充滿著沮喪的情緒。

好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實施“南進政策”,嚴重威脅著英國在遠東的利益,不得不分兵增援東南亞。德、意兩國首腦認為,這是扭轉非洲局勢的大好機會,開始向非洲“調兵遣將”。然而,其內部的矛盾還是將隆美爾置於尷尬的處境。

德國與意大利各懷鬼胎,但隆美爾只想進攻。

隆美爾在非洲征戰一年,其高超的戰術水平得到了所有人的認可,但糟糕的後勤,讓他處於“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境地。只要有足夠的物資保障,非洲軍團一定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戰果。但是,德、意雙方在非洲的問題上,看法並不一致。

在意大利人看來,儘管在非洲打不過英國人,但不代表沒有稱霸北非的野心,實力不行,有德國人幫忙,屬於“本事不大,想法不少”的一類。說白了就是,幫忙打英國人沒有問題,但對非洲的統治和管理,一定屬於意大利。

對於意大利的“無恥”想法,德國人自然心知肚明,根本不會給他們“當槍使”。在德國的戰略中,維持非洲戰局只是防止英國人在其後方形成危險,並且利用意軍牽制英軍主力。所以,隆美爾到非洲之初只有2個師,不再有增援。

德軍統帥部對隆美爾的要求,也只是進行有限的進攻,確保巴爾幹和非洲的相對穩定,以牽制為主。但“不甘寂寞”的隆美爾,並不深究德、意兩國之間的政治博弈,他只想進攻。一口氣打到圖卜魯格城,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

從而將一場局部戰爭,愣是打成了令人矚目的非洲戰場,成為同盟國和軸心國爭奪戰略主動權的中心。什麼事都是有利有弊的,就德國而言,非洲確實成為英國人的必爭之地,牽制了大量的英軍,但也迫使德國不得不進行三線作戰。

為了爭取戰場主動,就在隆美爾撤往的黎波里的同時,德、意雙方一致認為,有必要打回去。得到增援和補充的非洲軍團“不負眾望”,一舉拿下圖卜魯格城。這不僅讓隆美爾報了一年前的“仇”,而且升為元帥,達到了其軍事生涯的巔峰。

但他並沒有收手的意思,打亂了原定的戰略部署。

1942年4月,德、意雙方決定打破戰場僵局,爭取在發動斯大林格勒戰役前,攻佔馬耳他,建立海、空軍前進基地,輻射整個地中海地區,遏制英國在非洲的勢力範圍。但前提是,隆美爾攻下圖卜魯格城後,必須轉入防禦不再推進,集中進攻馬耳他。

但隆美爾並不打算這麼做。首先,從戰術角度,應該乘勝追擊。從前階段的戰鬥來看,英軍儘管損失慘重,但其主力並未完全殲滅,正在撤往埃及的路上,只有加快推進速度,趁勢攻擊,不給對方任何反應機會,才能真正獲得主動權。

其次,一旦攻到利比亞與埃及邊境時,馬耳他的意義就不大了。馬耳他橫在意大利與非洲交通線上,戰略位置十分突出,但非洲軍團攻擊到蘇伊士運河後,補給可以繞過該島,直接運往開羅。所以,迅速將英軍趕出非洲的意義更大。

更重要的是,憑他對意大利軍隊的瞭解,由他們進攻馬耳他將是一個遙遙無期的事情。與其指望意大利軍隊的作戰能力,不如非洲軍團繼續進攻更加穩妥。當然,由於自己的連連取勝,德、意雙方高層對他繼續獲得勝利,沒有任何異議。

於是,隆美爾不顧部隊戰損十分嚴重,官兵們的精力和體力消耗殆盡,命令繼續前進。經過7天的窮追猛打,非洲軍團的前鋒已到達,距英軍阿拉曼防線幾十公里的地方。“勝利近在咫尺”,但德軍已是真正的“強弩之末”了。

此時的非洲軍團,僅剩80輛坦克,每個裝甲師只剩下1500人左右,而且官兵們極度疲憊,躺在地上就能睡著,不要說去戰鬥了,就連拿槍的力氣都沒有。再加上英軍不斷增兵阻擊,英國空軍也頻繁地襲擾,雙方最終僵持下來。

但隆美爾還沉浸於攻入開羅的幻想。一旦攻佔開羅,就預示著英國徹底失去對非洲的控制,德國將主宰非洲的一切,而毫無戰鬥力的土耳其也會站在德國一邊。到那時,蘇聯的東部地區將處在德軍的威脅之下。這些都是他不顧一切進攻的根源。

然而,不是幻想的是,英國方面徹底亂了起來。

隆美爾即將全面進攻的消息傳來,引起了開羅城一片慌亂。街道擠滿了從前線返回的運輸車和難民,英國領事館門前站滿了等待簽證出國的人,開往巴勒斯坦的列車更是擁擠不堪,而英軍也開始將家屬進行分批撤退。英國人徹底沒了鬥志。

儘管英國軍隊已接管了開羅城的所有事務,宣佈進入緊急狀態,但城內的秩序依然混亂不堪。一條新防線在金字塔附近正在修建;英軍中東司令奧金萊克,正在忙著安排撤離前的破壞工作,發電廠、汽油庫、交通要道等都在破壞名單上。

看來,隆美爾的名氣很大,人還沒有到,開羅城已經垮了。在人們的眼裡,沒有他攻不下的城池,開羅遲早落入德軍之手。而與開羅城一樣陷入困境的還有丘吉爾,此時他正遭受著議員們的“指責”,他們對軍方的無能,已經忍無可忍了。

有人提出:“過去幾個月來的一連串災難,都是由於英國軍事總部的根本錯誤造成的”,甚至將英軍的失敗歸於丘吉爾不會用人上,“現在流行一句諷刺意義的話,如果隆美爾是在英國軍隊裡服役,恐怕他現在仍舊是一名中士。”

丘吉爾不愧老奸巨滑,他將英軍存在的所有問題,都歸咎於他的將軍們身上。同時,他也表示隆美爾過於狡猾,英國將軍都不是他的對手。此話一出,立刻得到德國人的響應,在報紙上大標題報道:“英軍失敗,丘吉爾說:怪隆美爾”。

不管怎麼說,現在是到了該換將的時候了。丘吉爾一邊從國內、印度向非洲調集兵力,一邊改組中東司令部,任命亞歷山大為中東司令,蒙哥馬利為第8集團軍司令,他寄希望通過臨陣換將,帶領英軍走出失敗的陰影。

就在隆美爾準備大舉進攻的時候,意大利人來了。當然,他們不是來慰問的,而是在坐等開羅的淪陷,意大利駐埃及的總督將接管這座城市,以及協調與“佔領軍”的關係。意大利人終於將他們“見便宜就上”、投機的嘴臉,表露無遺。

但讓他們失望的是,正是意大利軍隊的“出工不出力”,以及糟糕的後勤補給,致使隆美爾不得不再一次無功而返,留下永久的遺憾。

如果,隆美爾按照原定計劃打,會是什麼結果?歡迎留言和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隆美爾傳》、《步兵攻擊》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白楊樹下談歷史


隆美爾確實很強,只是戰術上的,戰略上眼光不高。英軍敗在隆美爾的戰術上,但贏得了戰略上的發展,後來絕地反擊。

戰術上隆美爾發明的戰爭力學,能夠輕鬆的擊敗對手。在北非戰場上88毫米高射炮拉平了打坦克,一炮就毀掉英軍一輛坦克。另外隆美爾很狡猾,一但對方漏出弱點,立馬能捕捉戰機。在北非戰場上打出赫赫威名。

戰略上沒領會希特勒的意圖。希特勒的主戰場不在北非,你看他給隆美爾的兵力就知道了,就幾個師的兵力,希特勒意在防禦,並不是進攻。後來隆美爾打順手了,讓希特勒產生了錯覺,後期又增加了不少人力物力,和最初制定的作戰計劃相悖。

若是德軍在北非構築防禦體系,少量的兵力,牽扯盟軍大量兵力,是不是可以改變戰爭格局也未置可否。





饕餮中國


隆美爾的師在西線戰場經常一天前進了160公里到320公里以上,這種驚人的長時間坦克行軍的紀錄是當時前所未聞的。英法軍評價“對我們而言,你們的動作實在太快了。”“我們稱你們為幽靈師。”

在西線閃擊戰中,隆美爾的第7裝甲師除了俘虜了敵軍97,000人外,還繳獲坦克與裝甲車458輛、各式火炮277門、反坦克炮64門、卡車4,000至5,000輛、轎車1,500至2,000輛、牽引式車輛1,500至2,000輛、巴士300至400輛和摩托車300至400輛。此外還擊落了敵機52架、於地面繳獲12架。由於師的移動速度太快,很難獲知其正確數字,但一般認為實際繳獲數量應更多。由於隆美爾的師戰鬥中一直擔當閃擊戰的攻擊矛頭,傷亡也不算少。

在西線戰場中,隆美爾經常違反命令而做出獨斷的行動。隆美爾本人也被認為是“希特勒從小培養的將軍”而被敬而遠之。陸軍參謀長弗朗茲·哈爾德大將也對其評價道:“不聽命令,腦子發瘋的將軍。”隆美爾的直屬上司——第15軍軍長赫爾曼·霍特對其評價為:“為裝甲部隊開闢了一條新道路,他對戰爭步調敏銳的感知與於前線指揮的熱情值得讚賞”

圖為:隆美爾。



朗基努斯


素有“非洲之狐”的隆美爾在非洲大地所向披靡,主要體現了隆美爾超強的軍事才能和坦克在沙漠大地中實際的運用和發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