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夷陵之戰劉備勝了,佔領東吳,擁有半壁江山,能擊敗曹魏一統天下嗎?

兔吐2


誠邀,如題。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眾所周知,羅貫中是尊劉抑曹的,所以在《三國演義》中,劉備總是站在道義的頂端,讓人不由得為劉備集團的盛衰而揪心,那麼問題來了,假如夷陵之戰劉備勝了,佔領東吳,擁有半壁江山,能擊敗曹魏一統天下嗎?

答案是否定的,實際上在赤壁之戰以前,漢朝的氣數就已經盡了,無論劉備是否能伐吳成功,天下歸於北方都已經是大勢所趨了。至於原因嘛,也很簡單

其一,三國時期的南方依然不夠富裕

南方的發展實際上是在東晉之後,衣冠南渡後才開始的,這一點從漢武帝在廣大的南方地區僅僅設立了荊州,益州,揚州,交州四州(全國十三州)就可以看出來。所以就算劉備統一了南方,就像南北朝時候的宋齊梁陳一般,也是沒有兵力能夠北伐的

其二,現實問題

即便伐吳成功,劉備也元氣大傷,優秀將領傷亡殆盡,北伐又將在成都和建業兩線作戰,沒有優秀將領領導軍隊,只有益州,荊州和揚州的劉備,軍力按其時國內人口比例核算最多時分為20萬人,而魏國採用了先進的九品中正制,緩和了階級矛盾,安穩和開展了出產,人口大大增多,特別在中原地區,本來就有人口大州,按史書記載魏能發動的最大軍力是25-30萬,和大魏比較,蜀漢還是實力不足不會。 而且其時曹魏現已將軍力部署完畢,僅僅沒有進攻罷了,在等一個好的機會。假如夷陵之戰劉備獲勝,那麼他進攻東吳腹地的時分曹魏必定也會參戰,那麼最後的成功者必定是曹魏。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能,前提是再給劉備10年壽命。

夷陵之戰劉備勝利,佔據整個東吳,擁有半壁江山,與曹魏劃江而治,再給劉備10年時間,必統一天下。

夷陵之戰時,曹操己死,曹丕繼位,成為曹魏的實際統治者。此時劉備應對曹丕或曹睿應綽綽有餘。



劉備佔據整個長江以南後,用三年時間做四件事:休養生息、平定內部叛亂、發佈招賢令、施行仁政,如果曹魏來犯,據險以守,東部合肥、中部荊州以長江為天險阻擊曹魏,西部漢中以險據守。

1、休養生息。劉備經夷陵之戰、平定東吳之戰後,士卒疲憊,難以再戰,且糧草物資消耗巨大,需大力屯田補充。

2、平定內部叛亂。益州南蠻、荊州南蠻、東吳山越及東吳殘部的叛亂時有發生,但不足為據,分派將領平定。

3、頌布求賢令。劉備此時佔據益州、荊州、揚州、交州,廣發求賢令,令四州人才相投,選撥優秀人才,唯才是舉,充實隊伍。



4、廣施仁政。劉備素有仁義之名,當初赤壁戰前劉備逃離荊州,數十萬百姓跟隨,現在劉備擁有半壁江山,廣施仁改,盡得四州百姓支持,安撫各地,營造百姓樂居的環境。

完成準備工作後,劉備於公元228年發動北伐戰爭,以恢復漢室、迎取獻帝為名大舉伐魏,兵分三路,西路軍以魏延為主帥,領兵5萬,出漢中,攻取長安。東路軍以陸遜為主帥,領兵5萬,出合肥,攻取淮北,中路軍以劉備為主帥,領兵8萬,出荊州,攻取襄陽,直逼宛城、洛陽。



諸葛亮坐鎮江陵,總督四州後勤,以長江為戰略通道運輸糧草、物資及兵員。

戰爭開始後,曹魏明顯準備不足,劉備率中軍攻克襄陽,破樊城,直撲宛城、洛陽,進逼許昌,曹睿遷都至袞州,天下震動,紛紛歸降劉備,曹魏司馬懿在西線暫時擋住魏延,曹真在東線擋住陸遜,但曹魏人心不穩。

公元231年,劉備攻入許昌,佔據原曹魏都城。同年曹真去世,曹魏東部戰線崩潰,陸遜攻入徐州。公元232年劉備與陸遜合兵攻入袞州,曹睿逃往冀州,同年司馬懿退守長安、據守潼關,拒不出戰。

公元233年,劉備分兵部分與魏延從東西兩面圍攻司馬懿,次年,司馬懿降漢。

公元235年,劉備定都洛陽,派兵平定原曹魏叛亂勢力。同時派陸遜追擊曹睿,曹睿逃入遼東,公元236年,遼東太守公孫淵殺曹睿,送回漢獻帝,歸順劉備,237年天下一統,史稱劉漢,以區別西漢與東漢。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倘若劉備伐吳沒有失算,不僅奪回了曾經是蜀漢根基的荊州,而且順勢滅了東吳,取得了與曹魏劃江而治的態勢,那麼坐擁半壁江山的劉備集團,很有可能會擊敗曹魏,中興漢室!

按照諸葛亮出山前為劉備制定的統一中國、中興漢室的隆中對,只要劉備集團能夠佔據荊州和益州,就可以兩路出兵北伐曹魏,中興漢室。然而,隨著關羽的北伐失敗,原本對曹魏形成相對優勢的態勢下,尤其是劉備為報弟仇、誓奪荊州而主動發起的夷陵之戰,更是將蜀漢積攢多年的兵馬錢糧徹底消耗,劉備集團至此喪失了中興漢室最後的希望。那麼,夷陵之戰若劉備勝利,與曹魏劃江而治的劉備就有了逐鹿中原、中興漢室的籌碼。

<strong>

首先,夷陵之戰劉備勝利,劉備不僅奪回了素有“天下之腹”的荊州,而且會趁勢順流而取江東。如此,蜀漢就可以在隆中對三分天下的基礎上實現魯肅的二分天下(東吳與曹魏劃江而治)。江南大部地區雖屬未開發的蠻荒之地,但畢竟面積之大,可以供養更多的兵馬,最起碼有與曹魏抗衡的基礎,再不濟也比蜀漢僅靠益州抗衡曹魏九州要容易的多。

其次,夷陵之戰勝利,蜀漢的兩路伐魏就變成了三路伐魏。我們知道,諸葛先生為劉備制定的進軍方略是從祁山和荊州兩路北伐曹魏,令曹魏集團首尾不能相顧。倘若劉備佔領整個江南地區,就可以從益州、荊州以及揚州等地區同時出擊,形成扼其頭、斷其腰、斬其尾的包圍態勢。<strong>

第三、劉備若佔領整個江南,伐魏則可以水陸並進。赤壁大戰,曹魏水軍損失殆盡,短期內不會有大的作為。而劉備統一江南後,則可以在原有荊州水軍的基礎上,收編江東水軍。到時候,蜀軍就可以從祁山、荊州、江東地區水陸並進,祁山方向取長安、荊州地方取許昌、江東方向攻取冀州等地方。

<strong>

第四,夷陵大戰劉備若取得勝利,人才將會更多。從關羽死後計算,到劉備病逝白帝城,蜀漢損失了包括張飛、黃忠兩位五虎大將在內的很多有軍事經驗的戰將。倘若可以整合江東的力量,則由諸葛亮、趙雲、馬超、魏延、關興、張苞以及陸遜等江東才俊組成的超級智囊集團,整合後的劉備集團要遠強於劉備、孫權名義聯盟的簡單相加。

<strong>

第五,佔據江南,轉運糧草更為便利。諸葛先生曾說過,從荊州用兵,其所需的糧草便利強於千里祁山。獨舌君認為,在陸路交通不便利的古代,水運是最省時省力的交通方式,倘若劉備佔據整個江南,戰時則可以利用江南發達的航運轉運糧草和兵馬,正所謂兵貴神速,糧草為重。

<strong>


獨舌視界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關於夷陵之戰,悟空問答上的假設很多,無月此前也已經回答過幾個。

這次的假設更是生猛,直接就在假設中把東吳給滅了。

那麼現在的戰鬥模式是,天下一分為二,曹魏在北,劉蜀在南。

此時曹操已死,曹丕是曹魏的新主。劉備既然滅了東吳,想必也不會一氣之下離開這個世界的,就假定他還能再多活十年吧,畢竟人逢喜事精神爽嘛。

好了,問題來了,這種形勢下的劉備能統一天下嗎?

無月的觀點是:劉備未必能統一天下。


蜀中真的無大將

此時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都已死了,五虎將就剩個趙雲也已經老了。

江東自古出英雄,可惜英雄多氣短,原先東吳的那批將領,估計已經在西蜀滅東吳的戰爭中犧牲了,沒犧牲的估計也退隱不願出仕劉蜀的。

劉備手下真的沒人啊,有一個魏延還要防著他造反,現在二分天下,魏延如果投向曹魏,自然能得到很多好處的,畢竟此時的魏延籌碼更多啊。

曹魏的武將相比劉蜀,那是要多出很多了。

司馬懿

曹丕雖然比不上劉備老練,但曹丕的身邊有司馬懿。說句實在話,無月覺得司馬懿的智謀遠在諸葛亮之上,即便是在《三國演義》中,司馬懿也是佔了上風的。

諸葛亮PK司馬懿,無月選擇司馬懿勝出。

地理優勢

自古天下之爭,多是北滅南而統一天下。

明朝的朱元璋是個特例,但很大程度上也得益於蒙古人在南方蓄養馬匹。


因此雖然劉備佔據來南部江山,但地理上仍然處於劣勢。

天命

劉備畢竟不是真命天子,天命自有所歸,因此即使劉備攻滅東吳,依然會有一場大敗等著劉備的,這就是劉備的命啊。


以上為無月個人觀點,喜歡的朋友請關注無月,謝謝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大家都知道夷陵之戰是劉備吃了敗仗,然後劉備返回白帝城居住,第二年,便含恨而終。引來無數後人無限感慨,所以會有人想到,如果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得勝,甚至戰勝了孫權,奪下江東,那麼劉備還可以與曹丕爭天下嗎?

對於這種腦洞話題,我可以一步步來分析。


先說說“夷陵之戰”前後的史實情況。

按照史書記載,魏文帝曹丕在劉備與孫權交手之前,就曾多次召開會議,與大臣們商議如何在這場即將爆發的大戰後撈取更大的利益,“鷸蚌相爭”的故事,曹丕是知道的,他就像扮演“漁翁”,從中得利。

後來經過多次商討,曹丕決定採納王朗的意見,不表態幫哪一方,但是也東巡許昌,作壁上觀,趁機而發。


在孫權那邊,孫權也不是省油的燈,一邊派人向曹丕示好,例如把于禁送回給曹魏帝國,並派都尉趙諮出使曹魏。趙諮當著曹丕的面猛吹孫權勢力強大,厲兵秣馬,曹丕一時被糊弄住了,不敢打孫權的主意;一邊孫權又拖延時間拒絕交出兒子來做人質,等到夷陵之戰得勝後,孫權翻臉明說不交人質,曹丕則興兵南下,雙方在洞浦交戰後,罷兵而去。

《吳主傳》: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須,曹真、夏侯尚、張合、徐晃圍南郡。(孫)權遣呂範等督五軍,以舟軍拒休等,諸葛瑾、潘璋、楊粲救南郡,朱桓以濡須督拒仁。

孫權立刻又派人向劉備示好,表示和解,如此一套組合拳下來,孫權在兩條戰線都有收穫。反觀劉備根本無力繼續東征,只能接受和談,曹丕早先坐失良機,無功而返。


我們再回到腦洞問題。

首先,劉備在夷陵之戰得勝的話,也是不可能佔領東吳的。從地理上看,夷陵(現宜昌一帶)距離孫權的建業(現南京)還有很長一段距離(地圖測距,直線距離700多公里),孫權完全有足夠的時間準備第二道,甚至更多道的防線。

實際上,孫權率軍在洞浦迎戰魏軍,也足以證明孫權的兵力綽綽有餘。可見當初孫權派陸遜等將領迎戰劉備,也只是分出一部分軍力前去,自己還是留了一手用於防備曹魏帝國的偷襲。

所以說,從戰略部署上,劉備如果在夷陵之戰取勝,擊敗陸遜的軍隊,他能重新獲得荊州已經是最現實的戰略目標了,想要滅孫吳,難上加難。


假設退一步,孫權後續防線繼續被劉備攻破,孫權在生死存亡之時,完全可以把兒子交給曹丕做人質以獲得曹丕的信任,曹丕自然會幫助孫權抵擋劉備進軍的腳步的。對於曹丕來說,他更信任孫權多於劉備。


假設再退一步,按照本題題意來看,劉備軍百戰百勝,擊敗孫權、曹丕聯軍,佔領江南,擇日北伐。

如此從天下大勢上看,劉備的勢頭可以達到頂峰,復興漢室確實是有很大可能性,但是也別忘了,曹魏帝國的綜合國力本來就強於蜀漢+孫吳,雙方真要南北對峙,誰贏誰輸,鹿死誰手,仍然是個不定數。


潯陽鹹魚


先說即使夷陵之戰劉備勝利了,也不可能會吞併東吳。退一步講,即使劉備能夠吞併東吳,也是元氣大傷,需要數年休養生息,消化掉政治果實。如果出現題主所說的這種條件,劉備建立的季漢擁有半壁江山,出現漢、魏南北朝相互對立的情況,除非北方曹魏內部發生動亂,南方的劉漢上下一心,朝中鷹派主政,積蓄力量,做好充分準備,出兵北伐才有一線希望。

縱覽中國古代統一史,大都是北方統一南方,完成統一,很少有南方政權出兵消滅北方政權的(就半路殺出個朱元璋,是個意外)。在古代,大一統政權政治、經濟中心大都在北方,北方實力遠遠勝於南方,明清之際南方經濟實力才逐漸趕上北方。

在三國時期,南方大都是野蠻部落居住地,不服王化,漢化還未深入。蜀、吳兩國實力加起來還比不上魏,人口、地盤皆遜於曹魏,從國力上來講,曹魏仍然佔據一定優勢。

曹魏,統一北方已久,有佔有中原肥沃土地之地利,有經營多年的民心,又有一大批士族圍繞身邊支持,精兵猛將如雲,謀臣慧眼如炬。反觀季漢,不過是一個外來政權,遭到本土益州派反抗,統治西川多年仍未受到益州派的承認,諸葛亮出兵北伐原因之一就是轉移內部矛盾。與曹魏相比,季漢內部並不很穩固。若非曹魏出現動亂,內部不和,季漢方面貿然出兵也未必會獲得多大戰果。這樣,就會出現南北朝對峙數十年的情況,等到曹魏休養生息,恢復國力,兩者國力懸殊,最有可能的結果就是北方曹魏出兵南下,消滅南方季漢政權,統一全國。

不過要想完成軍事史上的統一,需要魏國發生動亂,如司馬家族與曹魏宗室鬥爭,給漢可乘之機,若諸葛亮還在世,必然抓住這次“天下有變”的有利時機,侵奪曹魏地盤,出兵北伐,這也符合“隆中對”的策略,相信到那時,第三個統一的漢朝政權就會出現在中國歷史上,這難道不令人驚歎嗎?


熊貓吃竹論史


這個假設如果成立,也是南北對峙分治局面形成,但要說劉備就鐵定能滅掉曹魏,統一全國,那不能妄下結論。原因如下:

一,力量對比依然懸殊

當時的中國的政治、文化和經濟中心都在北方,中原問地區是人口最為聚集之處,佔到了全國人口三分之二以上。

劉備以西川+荊州+江東,三地人口相加,僅僅頂多是全國三分之一人口。這也是孫劉兩家聯手結盟,也只能憑山川地利優勢勉強和曹魏形成均勢的原因。

二,穩定性不及曹魏

劉備就算能滅掉東吳,他的地盤就橫跨現在的川貴、兩湖、江浙等三地,並且地勢呈橫陳狀態,三方都是與魏接壤的前線。

孫氏政權在江東已經營三世,頗得民心,並且那些地方遠離東漢朝廷的統治中心,百姓沒有忠於劉漢皇帝的概念,劉備就算能佔有土地,也很難在當地百姓心中代替孫氏的地位,隨時可能發生民變和叛亂。

在關羽丟失荊州就可看到,單單荊益兩地就使劉備首尾難以兼顧,如果加上江東,那就更加分散了。曹魏如果起兵來攻,到處都是漏洞。

三,曹丕和曹睿都非等閒之輩

此兩人雖不及其父和其祖父曹操的雄才大略,但絕對不是昏君,用人和施政都是非常妥當的。否則中原地區的人口和農業生產也不會恢復那麼快。

因此,曹魏不但起點高,而且綜合國力提升速度也遠超孫劉聯盟。

預測一下結果:

中國歷史上,南方勢力北伐成功的案例極少。所以我認為除非曹魏出現大規模的內亂,否則,劉備機會不大。


上策視覺


理論上是不能的。

我再擴展一下假設,劉備取得夷陵之戰勝利,三年內平定東吳。同時,曹魏因內部原因,在這三年沒有一點動作,劉備順利一統南方。

我們從這再來分析一下。

對吳勝利之後,劉備的治所八成可能會遷到荊州,都城可能改為襄陽或是江陵,一方面照顧他嫡親世家派系——荊襄派系,另一方面也是更容易管理。

但益,荊,揚三州的交通很困難,益,揚需各留上將。

益州最有可能留的便是李嚴和魏延,至於揚州應該會留一東吳降將外加一心腹管理。

這樣問題就出來了東吳那幫世家,根本不是一員大將能震得住的!

益州巴蜀之地的外族,世家也不是省油的燈。

因為交通的不便利,導致政令下達的不便利,同時也導致世家自立能力的提高。

換句話說,就算從劉備統一南方作為歷史起點,至少三年,劉備依舊組織有效的進攻都沒有。

三年內,若曹魏能拿下荊州,則曹魏勝,否則局勢則淪為六四開,魏佔四成勝算。

(本文純屬胡謅,不喜勿噴)


師央


假如夷陵之戰,劉備取勝,這只是取得小勝,因為劉備並沒有消滅東吳的主力部隊。想要攻下東吳的首都建業還要七百里的征程,這一路上孫權會層層設防狙擊劉備兵馬。而我們不要忽略魏文帝曹丕的作為。曹丕在劉備交手之前,就多次召開軍事會議,研判吳蜀大戰爆發後撈取更大的利益 “鷸蚌相爭”的故事,曹丕是知道的,他就是扮演“漁翁”,從中得利。在假設劉備衝破孫權的步防,佔領東吳,擁有半壁江山。早已是損兵折將,此時的劉備已是六十有五,六沒有十幾年的戰爭恢復期劉備是沒有力量在次發動北伐的能力。戰爭打得是政治,軍事,經濟。劉備的半壁江山人口加起來不足二百萬人口能打仗的青壯年頂多有六十萬人。政治上不安定東吳的舊部殘餘勢力不服劉備的管理。戰亂破壞了經濟基礎。劉備缺少軍事人才,諸葛亮雖然足知多謀,但是不足於重大戰爭的決策。反觀曹丕坐擁北方,地大物博,物產豐富,人口眾多是東吳和蜀國的二倍。政治穩定,經濟雄厚,謀士成群,上將過百。軍事上有司馬懿統領。我個人認為司馬懿的軍事智慧和戰爭指揮能力比諸葛亮勝。如果劉備驀然發動北伐是自取滅亡,進一步加速曹丕一統天下的進程。


海納百川233699882


假如夷陵之戰劉備勝了,佔領東吳,擁有半壁江山,能擊敗曹魏一統天下嗎?

不能。

因為劉備,諸葛亮不具備這樣的才能,且帥相不統一,當然這是個比方,劉備兵發夷陵,諸葛亮曾力勸劉備不能或最起碼當時不是時機,可劉備根本不聽勸告,心浮氣躁給關羽報仇,作為一個領袖級的人物劉備豈能感情用事呢?

古今打仗講的是情報,魏吳已暗地聯盟,難道劉備就沒有一點知覺,這個必輸之仗也能打,從這裡分析真是蜀國好像無能人了,對整個國與國之間的微妙關係都吃不透,何來統一全國這一說。

曹魏地大物博,謀士成群,戰將如雲,而蜀國去了關張黃三位虎將,而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並不高明,沒有指揮過像,官渡,赤壁,夷陵,這樣的大規模戰爭。

再說說蜀國關羽,張飛的死都與自己人有關,關羽走麥城,劉封不肯相救,部下投別國,張飛常常酒醉誤事痛斥部下,讓部下給割了腦袋,只因為他二人是劉備的結拜兄弟,而目空一切,打壓馬超,諸葛亮給大將魏延還在腦後按上了反骨一說,像這樣的團體能統一國家可真是天上掉餡餅的事了。這僅個人觀點,有不同看法,可直接答題,不辨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