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社会上过度医疗的现象?有人说这种现象屡禁不止,对此你怎么看?

绿春绿春


过度医疗是全球性的问题,包括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在中国,人们对过度治疗有深刻的体会,越来越多的人对于每次看病,医生往往开很多种药物,或者无必要的输液与住院的情况有所警觉,但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过度诊断的问题,包括体检中诸多毫无必要的检查项目,和X光、CT等滥用。

过度医疗中的极少部分是医生由于无法确定而不得已为之,但绝大多数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导致过度医疗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医生水平不够,对于疾病的相关知识不足,在滥用药物上尤其普遍,比如感冒发烧时滥用抗病毒药物和抗生素,还有滥用输液。

二是因为怕担责任,怕患者不满意,把药物当安慰剂使用。国外有个名词叫“维生素Z”,指的是有的医生为人怕患者不满意,把抗生素当维生素用。

三是医生和医院为了自身的经济收入,违心的过度医疗,这种情况在中国极其普遍,很多病人拿到的药物至少一半以上是没有必要的,是医生为了赚钱而开的。美国近年来鸦片类止痛药滥用也是这个原因。

过度医疗滥用全社会的医疗资源,导致医疗费用高涨,患者的经济负担越来越严重,而且对患者的健康是有害的。

过度诊断一方面有可能对患者的健康有负面的影响,比如X线和CT的辐射,另一方面对患者的精神也有负面的影响,检查出一些对健康无碍的情况会让患者产生严重的精神负担。

过度治疗特别是滥用药物则更直接地损害患者的健康,抗生素滥用会加速细菌耐药性,药物滥用尤其是中成药的使用使得药物的副作用问题越来越严重,对很多患者的健康造成不可逆的伤害,特别是癌症患者,由于严重的药物滥用,中国的癌症患者尤其是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存期大大缩短。

过度医疗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必须着手解决。


京虎子


过渡医疗是医生的问题,也是老百姓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社会舆论导向的问题。

早诊断这样的提法谁能说不正确呢?简直就是放海而皆准的真理。可是怎么早,早到什么时候,这背后却是留有无限的想象和操作空间,我不敢多加妄言。只是想说,大多医院都设有观察室,用以观察病情的变化,利于明确诊断。换一个思路,无论是机器还是人对机体异常的判断,都必须分折相关体征,早诊断只能是一个相对早的时间。

民间常常有一句话,有病得治,这句话十分正确。可是换一种思维,这病是不是有治疗办法,这种办法有效可靠的机率是多少,如果百分之九十以上,皆大欢喜;如果百分之五十,也没问题;百分之一,或许可以创造奇迹;还有百分之百不靠谱的治疗,你死马当活马医,只能是求得自我心里安慰吧!

医生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而我们生病的时候只能是把生命和健康交给医生。在金钱大潮的诱惑下,一些医生眼睛盯上了钱,看不到病,更看不到人,过渡医疗也就是理所当然了。

健康体检现在很热,也很时尚,国家也大力提倡。体捡机构吸人眼球,不断推出优惠套餐,让老百姓感到捡到了大便宜,需要注意的是体捡机构终扱目标只有一个,赚钱。那老百姓的目标是什么呢?有人是赶时髦,有人为了体捡而体捡,沒问题高兴好一段,小问题也只能是听之任之,遇到了不好的问题就去大医院再查,否定了结果举杯庆祝,也有的可能没有达到手术指征,切除了,冠冕堂皇一劳永逸。

其实正确的对待疾病,适度的治疗才好。不过做到太难了,大多数人宁愿过渡,可是过渡不仅仅是花钱,对自己身体的伤害也蛮大,老百姓说让人卖了还替人数线,也包括被过渡医疗的人吧。


晃晃悠悠的时候


几年前,我在北京采访了来自山西的乙肝患者周先生。周先生是山西某企业的副总经理,几年前被确诊为乙肝,尽管是“小三阳”,而且肝功能正常,但还是把他和家人惊得够戗,从此他就开始了漫长而盲目的求医之路,一年要几次去北京、上海等地看医生。在他手上,我看到了全国许多著名医院的病历和检查单,仅病毒DNA定量就做过几十次。周先生说,他们企业效益好,他又是单位的元老和功臣,所以他去全国各地看病,不要说医疗费和差旅费,就连给专家送个红包,单位都可以实报实销。我说,你的病已确诊,寻找合理的方案,遵医嘱治疗就行了。他却说:“身体是自己的,万一错过了什么好机会,那就可惜了!”

可是,周先生及其家属偏偏忽视了过度医疗不仅导致金钱和精力的浪费,还很可能出现“旧病未愈,又添新症”的可怕后果。乙肝目前还是世界上无法根治的疾病,没有药到病除的灵丹妙药,缺乏公认的治疗方案,于是周先生“四面出击,漫天撒网”,冀望“奇迹”的出现。为此,他尝试过“联合用药”:保肝、抗病毒、调节免疫力、抗肝纤维化,多种药物同时服用;他迷信国外的新药和特效药,只要听说了治疗乙肝的新药物和新方法,他一定要想方设法尝试一番;起初,周先生专门奔正规的、著名的医疗机构而去,后来“病令智昏”,他又成了各种“祖传秘方”的“试验田”。然而事与愿违,几年下来周先生不仅没有获得想像中的疗效,过度治疗、滥用药物还在渐渐加重他的肝脏代谢负担,破坏他的肝脏功能,如今他已出现了药物性肝损害和免疫功能紊乱。这次在北京,专家确诊他患了药物性肝炎,肝功能也有问题。得知他的经历后,专家还警告说,不考虑人种、适应症等差异,长期滥用未经国家药监部门审批的“洋药”,还容易造成乙肝病毒变异,诱发多种风险。

那天的采访是在周先生的叹息和迷茫中结束的,想着他蹒跚着远去的背影,想着过度医疗在社会各阶层中的泛滥,我想说的是:热爱生活的人们啊,无论是从节约社会医疗资源的角度说,还是从爱护自己和亲人的目的讲,摒绝过度医疗,呼唤理性医疗,如今已成当务之急。


小道干货


过度医疗总比不给治好,在头条看过一个新闻,记得是美国那边,一个医生爆料说为了控制医疗费用,不给病人开药节约开支,现在中国这边也有这种情况,因为医保办要控制开支,避免过度医疗,可是医院要赚钱,那就一个月指标额度用完,就停止手术,除非你不走医保,要不然就等吧。

我以前也在国外呆过,我一个同事耳朵长疱疹发烧,去公立医院看,医生就开吃的药,拖了一周多,最后~是在里面快吵起来了,才把她收进去住院挂瓶,后来是治好了,可是拖太久,一边脸瘫了,在外面治的话很贵,医保不报销的,最后回国治了。

然后是我老板跟我说的,以前没买私人保险,小孩子发高烧,去医院等了半天时间,然后医生就说自己去药店买退烧药,还有多喝水,后来是好了,还以为是国外不烂用抗生素,不给孩子开药了。后来买了保险后,另外的孩子发高烧,去私立医院看,他们也马上抗生素消炎药。

要想解决过度医疗,还有政府节省开支推行的适量医疗,只有推行医疗标准化,不过这个标准很难确定就是了


长乐人仕


过度医疗很难定义。昨天做了一例小脑出血的病人,入院当日我就一共做了三次头颅CT,第一次患者急诊做的,第二次CT是因为我要手术定位,第三次做那是因为我要看术后颅内出血引流的情况还有是不是术后有出血的情况。今天早晨我又做了一次头颅CT目的是看颅内水肿及血肿的情况。好多人肯定觉得这是过度医疗,可这些CT检查一个都不能少。



过度医疗现象,害人不浅。就拿我自己来说,上次皮肤过敏,去某医院看病,检查费,上千元。每次几副中药,两盒中成药,一点点西药,一千多块。看了几次,接近万元没了。记得读书的时候,大约9几年,也是这病,住了半个月医院,总共花费不到一千元。相差太大了。药费动不动上百元一盒,几盒药,上千元没了,如此下去,谁看的起病?还有更大的问题,很多人花了巨额药费,没治好,大把人在。而且医生态度也没以前好,我还没看完呢,就说,你走开,下一位。这句话说出来,这医生还趁职吗?看病人多,讲求数量,不管质量,走马观花。危害极大。


和风一笑


如果要杜绝这种现象,我觉得有几个思路,但是也会有一些问题,我说说,不一定对,也不一定能够实现。

首先,医生直接使用固定工资,工资和开多少药,看多少病人,做多少检查,做多少手术,使用多少材料没有任何关系。

比如,固定每年给一个外科主任医生50万年薪,不管他今年看了1000个病人,还是看了2000个病人,不管他今年做了多少台手术,都给那么多工资。

然后,医院要规定医生的最低工作量标准。因为使用固定薪金之后,跟劳动量不挂钩,那么人都是有惰性的。反正手术做多做少都一样工资,病人看多看少都一样工资,那么我还不如每天少看几个病人,多回家陪陪老婆。

但是,这样对病人和医院就不好了。所以要规定医生每天、每周、每月的最低工作量。医生要完成最低工作量,才能拿到钱。

第三,保险费全覆盖医疗费,让保险公司来监督医生用药和开检查。

只要买了保险,不管做什么检查,开什么药都是由保险公司全额买单。这个时候,保险公司就会严格规定和监督医生是否过度医疗。比如,明明只需要做ct的,就不能做MRI,除非医生有充足的理由。

由于医疗费全部由保险公司买单了,所以有些病人也会想着,“反正医疗费不要钱,我就去做一个全身磁共振检查”。这个时候,保险公司也会起到监督作用,不允许这样干。医生没有合理理由,也不敢给病人开这种无意义的过度检查,否则保险公司就要处罚医生和患者。

当然,在这样的情况下,保险费需要大幅度提升,才足矣满足全免费医疗。另外,保险公司也需要大量医学专业人才去审核监督医生。


人体探索者


我国医疗是举证责任倒置,医生要证明自己没错。那证据是什么,就是检查。你说你没有梅毒艾滋,医生信了。出院就又有了,医生这辈子就完了。万一你有其他病,没给查出来,你又怪医生,谁让你不查了。反正都是你有理。


Anren安人


“过度医疗”的现象,是社会最热衷于讨论的话题。但是对于这个现象,除了大家都能认识到的原因外,我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一 只要医院需要效益,“过度医疗”就不可避免。

即使是公立医院,享受的政府拨款也是非常少的。医院的发展建设,医务人员的工资奖金,都需要自己从市场上挣。病人花钱少,医务人员就要饿肚皮,这注定是一对矛盾。除非政府把医院完全养起来。

二 提高诊费,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抑制过度医疗。

医疗收费是由政府定价的。过去医生的诊费被定得很低,从成本上来说肯定是亏损的。医院主要依靠增加检查,用药,手术的业务量来增加收入。如果患者总的医疗支出基本不变,而把收费转移到医生的服务费上,医院的利润率反而会大幅度提高(药品、器械都是有成本的),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抑制过度检查和过度治疗的冲动,减少对病人的身体伤害。

三“ 过度医疗”的概念是相对的。

时代在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在过去看起来很“奢侈”,很不可思议的“过度治疗”,现在看起来可能会觉得是再普通不过的正常要求。

比如削骨、垫鼻子这类美容整形手术,过去一般是用于治疗毁容患者,现在是为了让美女变得更美,算过度医疗吗?

过去牙齿烂了直接就拔掉,现在不仅要镶牙,而且镶牙材料越来越高级,有条件的还选择种植牙,这算过度医疗吗?

过去阑尾炎、胆囊炎都是开腹手术。现在人们为了美观,切口小,都选择腹腔镜,价格要贵得多,这算过度医疗吗?

过去人们几十年从来不体检,现在每年主动到医院要求检查身体,这算过度医疗吗?

四 医疗其实也是一种消费需求,这种需求也可能是来自患者而不一定是医生。

经常有病人来看门诊,对我提要求:“医生,我感冒了,给我打一针,好得快!“ 从医疗原则上来说,显然这属于过度治疗。但是你要是不满足病人的需求,有些人还不高兴。大多数医生可能也乐得多挣一点输液费。

上面提到的美容整形手术,各种牙科手术,普通人的体检等等,多少都会带有一定消费需求的性质。病人不把钱花在这些上面,也可能花在买各种大忽悠的保健品,各种山寨的理疗仪器上面。

五 抑制“过度医疗”,可能会走向反面,变成“医疗不足”。

<strong>家有慢性病患者的读者可能会知道医保病人有这样的烦恼:在一家医院病还没看好,就被要求出院。或者才刚刚出院,就又发病,要求再次住院,却被告知住院间隔时间不够长,还要再等几天。这都是因为医保政策的限制,为了保证医保资金不被过度使用,结果给病人造成了很多不便。

目前全国的大趋势是要推行DRG付费,简单说就是病人住院费用一口价,超出的部分医院自负,结余的部分都是医院利润。我可以想见将来医院会出现这样的情形:病人用药越便宜越好,治疗做得越少越好,手术成本越低越好(高级设备和材料不要指望了,想用好的请自费)。这种模式你喜欢吗?

欢迎你在下方留下自己的观点。

欢迎关注郑医生百嗑,每天学习更多实用医学知识。


郑医生百嗑


所谓的过度医疗,多数是医生对自己的保护。只有少部分水平差的和缺乏医德的把次当成手段,就是这些人不会看病,做检查是让其他人帮助他诊断。目前国有医院的检查费收入很少和本人挂钩,所以,所谓的利益驱动多数是传说。现在纠纷后司法鉴定和法院判决,都是注重失误,也就是所谓的漏洞,就是可能某项检查没有做,那么医生就有问题,就是没有详细检查,所以,一旦发生都要判医生检查不到位。诊断依据不充分,没有利用现有的技术做详细的检查。比如一个简单的腹部外伤没有阳性体征也要做CT等各种检查。这样,目前几乎所有的年轻医生注重辅助检查,而不注重体格检查。所以,整个是社会问题。没有办法破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