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主漢罵”火了:“相互理解”跟“服務做細”都很重要

“相互理解”跟“服務做細”都不可或缺。

“业主汉骂”火了:“相互理解”跟“服务做细”都很重要 | 新京报快评

新京報我們視頻截圖。

文 | 熊志

日前,一段業主群內的“漢罵”引發網友關注。視頻中,一位微信名叫“雨兒”的女業主,因小區進入全封閉式管理模式後物資配送不合理等問題,激動之下連發多條語音,怒懟超市套餐制配送捆綁銷售、配送物資價格較貴、社區不作為。

買一袋大米,還必須搭配草紙、醬油……該女業主的“漢罵”,夾雜著部分髒話,但收穫了很多業主和網友的支持。錄屏在網上傳播開後,所在區政府進行了督促整改,社區承諾努力改進工作,將為業主按需購買,超市則取消了套餐捆綁搭售,但表示“陰陽套餐”不存在。

疫情期間,在防控大局之外,民生問題同樣無小事。這一糾紛之所以攪動輿情,也是因為它觸及的基層生活保障服務難題,在很大程度上普遍存在。

尤其是疫情嚴重的地區,為了控制疫情擴散,各小區都採取了嚴格的封閉隔離措施。市民的很多正常生活需求,只能依靠業委會和社區統一協調解決。人手不足之下的服務效率與質量,勢必跟民眾的期許有些差距。

理論上講,相較於讓每戶居民羅列具體的購物清單,再將零零碎碎的清單整理,在評估民眾需求品種類的基礎上,提供多種將生活必需品搭配的簡要套餐,其實能方便商超終端的分揀,社區端配送和計價,效率會更高。

在“戰時模式”下,社區或那些商超網點代居民採購、配貨送貨、包管分發等,工作量本就巨大。若要滿足市民差異化的生活物資點單需求,負荷只會進一步加重。我從湖北老家返深之後,在居家隔離過程中發現,所在社區二三十戶左右湖北籍隔離居民的採購需求,已經讓社區人員手忙腳亂了,以至於出現多次物資送錯的情況。

此次事件發生地管控更嚴,那些人口較多的大型社區,僅僅是生活物資採購配送這一項,無疑都要耗費巨大精力。要知道,很多社區服務人員都是招募的志願者,本著公益熱心來冒著風險提供服務。所以我很能理解有些社區工作者的“反饋”——“自己做了這麼多事,卻不被理解”。

理解是相互的,具體到本次事件來說,業主需要理解社區服務的難處,承受封閉式管理帶來的不便,不宜單向思考問題;從超市到社區,也不妨儘可能將服務做細。具體來說,在套餐中減少非必需品搭售;做到及時溝通,解釋套餐制緣由,也讓採購價格更加透明化。

由此可見,“套餐制配送”並不是問題,但居民、業委會、社區之間,還缺少行之有效的溝通協調解決機制,在訴求應對上出現了遲滯。

所幸的是,這次錄屏的視頻火了以後,各方迅速回應,表態強化服務保障。這無疑是更優的局面:藉由這類事件,民眾的“服務更精細化”訴求得到了回應,而幾方的“不易”也都被擺在了明面上,“相互理解”也有了更多的可能。

跳出此事看,疫情本是一場治理與服務能力的大考。從部分社區小區讓外地回來的住戶提供5道證明,到此次生活物資配置引發的“漢罵”,都呈現了疫情防控的某些衍生問題。這些問題表明,位於防控一線的基層承壓之下,確實容易出現服務上的“不細緻”,站在居民角度,有些該理解的當理解;站在社區等基層單位的角度,有些問題該解決也得解決。

說到底,面對此類問題,要換位思考、相互理解,基層服務也要儘可能做得更細。這不是針對某個地方,而是一體適用於各地。就眼下看,事發地對民眾的意見和訴求,確實有了高效率的響應和解決。也希望基層服務與民眾預期能相向而行,共同將末端防控與服務工作做好,減少“各自委屈”帶來的嫌隙衝突。

□熊志(媒體人)

“白酒防新型肺炎”:醉翁之意恐在酒? | 新京報快評

“強制休息令” :休息不誤“抗疫”功 | 新京報快評

萬眾一心齊“戰疫” ,打好武漢湖北保衛戰 | 新京報快評

以積極靈活的政策調度,保障企業復工復產 | 新京報快評

公共場所體溫檢測互認,也是高效抗疫良策| 新京報快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