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皇帝的“四春娘娘”是野史杂谈,还是真有其人?

冉之酉色


咸丰皇帝原名奕詝,道光皇帝的第四子,大哥被老爹踢死,另二个哥哥早夭,老五被道光老爹过继给三叔绵恺,其他皇弟年幼,因此皇位在他和六弟奕訢之间展开,奕詝自幼体弱多病,武功文采都与六弟相差甚远,后来在老师的指教下赢得父亲道光喜爱,成为王储。

1850年,69岁的道光帝驾崩于慎德堂,奕詝于太和殿登基继位,成为大清王朝的第九位皇帝,也是封建王朝最后一位有着实际统治权的皇帝,但令他心怀芥蒂的是他的传位诏书与封王(封奕䜣为恭亲王)诏书竟同置于一匣,这是破天荒的事。

咸丰帝在位十一年,登基之初雄心勃勃,重用曾国藩等贤臣,罢免了智英等庸官,崇尚节俭,发展军事。但此时的大清王国已是千疮百孔,朝廷上下贪污腐败,太平天国等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外有英法联军炮声隆隆,回天无术,当初的雄心壮志消失殆尽,朝中大事都交给肃顺等人处理,奏折也多由懿贵妃批阅,自己躲到圆明园,纵情声色,蜕变成了“以醇酒与美人为乐”的昏庸颓废之主。

既然皇帝想玩,自然得玩出个花样,让你天天吃满汉全席,你有吃吐了时候,天天让杨贵妃陪你,你也烦了时候,咸丰整日面对满人女子也早已心生厌倦,太监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但按照清廷祖制,“小脚女子入门者斩”,这小脚女子自然指的是汉家女,于是聪明的太监以“打更民妇”的名义招了一批汉族绝色少女进宫。

从此,咸丰帝在圆明园中的生活便有了别样的活色天香,最终在这些入园的汉女中,牡丹春、杏花春、海棠春和陀罗春最受皇上恩宠,是为“四春”,大臣们为了博得皇上的青睐,也就乐于称这四位女子为“四春娘娘”,怎么四位姑娘这雅号整得和“怡红院”头牌姑娘一样了呢?

晚晴文学家王闿在《圆明园词》中记载:“宫中例无汉女,纯皇时常采进,依买婢妾之例,不挑选也。文宗时有四人承宠者,分居牡丹春、海棠春、武陵春、杏花春亭馆,内府号曰四春。”

所以这四春的名字并非原名,而是咸丰帝据她们所居住的位置赐给的芳名。

牡丹春住在圆明园东面的牡丹台,杏花春居住在圆明园西面的杏花村馆,武林春央住在圆明园南边的武林春色池旁,唯一特别的是居住在圆明园北面绮吟堂的海棠春,没有海棠二字,或许咸丰帝可能觉得娘娘面若海棠,粉面含春,就叫她海棠春了。

据正史记载咸丰皇帝有皇后三位,一位是萨克达氏,咸丰身为皇子时候册封为嫡福晋,但在咸丰称帝之前就已病逝,后追为皇后,或许咸丰与其感情一般,未见一篇怀念文章。

文宗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太常寺少卿富泰女。—《清史稿列传一·后妃》

另二位,一位是慈安,死因成谜,有说被慈禧害死。另一位就是统治大清近五十年的慈禧太后。咸丰皇帝还有两位皇贵妃,分别是庄静皇贵妃和端恪皇贵妃佟佳氏,自然还有一些贵妃和普通妃子。

可遍览《清史稿.文宗本纪》、《清史稿.后妃列传》、《文宗显皇帝实录》等正史,均无“四春”的记载,那么历史是否有真实的四人呢?

据史料记载,咸丰后妃中确有吉妃王氏、庆妃张氏和一个未知名氏的鑫常在,这三人也其实是汉家女子。

清《内务府奏案》明确记载:“咸丰九年(1859年)四月十一日,敬事房传旨:长春宫女子海棠春,封为禧贵人,位在吉贵人之次。”

通过这道旨意,不难看出,海棠春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根据“宫女”身份说明,海棠春这位贵人是凭借容貌姿色册封的。但传说中的“四春娘娘”并非是特指上述四人,而是咸丰在圆明园中宠幸过的女子的统称。

可能有人会问,咸丰帝纵情声色,整天和这四位娘娘斗鸡走马,慈禧会同意吗?

慈禧何许人也?正因为咸丰不理朝埏,把天下大事都交给慈禧处理,才有了后来生杀予夺的慈禧太后,这正是她巴不得的吧!

还有人会说,咸丰自小身体就不好,体弱多病,那个小身板,天天颠鸾倒凤,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吧?

来个小段:

某天,咸丰在圆明园召见某大臣,该大臣在等候时,发现桌上有一盘像新摘的蒲桃,但当时并非蒲桃成熟的季节,大臣好奇便偷偷吃了一个。

片刻工夫,大臣腹内发热,下体暴长,窘迫之下,他只好谎称自己得了急痧症,硬着头皮狼狈而逃。

这下知道咸丰的战装斗力强猛的原因了吧!

1861年,31岁的咸丰在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爽歪歪了。


美丽青春您真痘


一、史料可查的咸丰后宫,并无“四春娘娘”

咸丰宠妃,“四春娘娘”,出处并不见正史,《清史稿列传一·后妃》记载:文宗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太常寺少卿富泰女。”这是有史料记载的咸丰原配,在做皇子的时候就册封为嫡福晋。这位命不长,去的比咸丰帝早。正史记载的皇后,一共就有两位,一个是慈安,死因成迷,说是暴毙而亡。一位就是生下同治帝的猛人慈禧太后了。

另外咸丰帝有两位皇贵妃,一位是庄静皇贵妃,他他拉氏,初封她为“丽贵人”,影视剧里为了好看,总把她塑造成和慈禧争宠的妃子,最后还被慈禧给迫害致死。她在咸丰五年为咸丰帝诞下皇长女(即荣安固伦公主),成为第一个讨得彩头的妃子,被封为“丽妃”。慈禧在第二年就诞下皇长子载淳,同治帝当天就封她为“懿妃”,所以从生娃这事来说,慈禧是得了先机的,她聪明着呢,没威胁的人,她才不放眼里。

再说,这个“丽妃”娘娘体弱多病的,哪里是身强力壮的“懿妃”对手,就是个人体质这一块来说,“丽妃”常年吃药,人家“懿妃”常年吃燕窝,这一块就完胜。

还有一位就是端恪皇贵妃佟佳氏,这是清朝唯一一个历经五朝的皇贵妃,算是寿终正寝了,生平记载不多。

然后就是两个贵妃,玫贵妃,徐佳氏;婉贵妃,索绰络氏;然后就是四位妃子了,禧妃、吉妃、庆妃,还有一位记载不详,在然后就是嫔了,云嫔、寿嫔、容嫔、玉嫔,再之后就是一些不入流的常在、答应之类的了。

二、“四春娘娘”的出处多见于野史,并无正史记载

关于“四春娘娘”的出处,多半见于野史,说这位爷不光短命,还极其好色,说后宫里这四位娘娘独得皇上恩宠,这四位娘娘分别是牡丹春、杏花春、武林春、海棠春。插句题外话,这咸丰帝是不是经常去逛青楼啊,这四位娘娘这雅号,整得和“怡红院”头牌姑娘一样。

这四春并不是娘娘们的真名,是咸丰帝根据她们的住所位置给取的芳名。首先牡丹春的宫院叫牡丹台,所以叫了这个,依次都和地名有关,只有海棠春的宫院叫吟绮堂,咸丰帝可能觉得娘娘面若海棠,粉面含春,就叫她海棠春了。

以上内容不见正史,是《清史演义》里记载的四春娘娘的来历。野史说,咸丰帝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整天和这四位娘娘斗鸡走马,把天下大事都交给慈禧太后,从而给慈禧创造了机会。

三、积弊江山,一人之力无法挽回

咸丰帝年轻即位,也大有图振之心,他任用改革派官员革新弊政,提拔汉族士官,镇压太平天国叛乱。从史料记载来看,他工作还是很勤奋的,每天还是伏案工作到很晚,其中很多idea也是他亲自想出来的,也不假他人之手。他罢免军机大臣,主和派将领,缓和和恭亲王的矛盾,巩固皇权。

或许他不是一个聪明的皇帝,但是根据这些来看,他怎么也不是一个荒唐到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傻瓜。

只是清政府已经到了衰弱积弊的时候,几代人累积起来的弊病,靠一个医生是治不好的。如果硬要攀扯上“四春娘娘”,那也许是这众多妃子里受宠的几位吧。

假如真有“四春娘娘”存在,那就暂且想成是那四位妃子,或者嫔妾。说独宠也不太妥当,因为毕竟到最后独登大宝的,还是猛人的儿子,同治帝。


逆风解语


借这个问题,来聊聊民间流传的关于咸丰皇帝的风流韵事。

咸丰皇帝在位十一年,登基之初很有些励精图治的气象,可惜昙花一现,之后便蜕变成了“以醇酒与美人为乐”的昏庸颓废之主。

关于咸丰皇帝的风流韵事,民间流传最广的即是汉女入园,艳享“四春姑娘”。

按照清廷祖制,汉女是不允许进宫的。咸丰皇帝自纵情声色以来,对满女心生厌倦,一心想找一些汉女到身边伺候,畅享艳福。迎合圣意的宫廷内侍抓住这个机会,想尽各种办法,花费重金在全国各地收集绝色汉女,弄来京城,送进圆明园,供咸丰皇帝取乐。

为了让这些汉女“名正言顺”地身着汉服在圆明园中侍奉咸丰皇帝,宫廷内侍特意为这些汉女加了一个身份——打更民妇。从此,咸丰皇帝在圆明园中的生活便有了别样的活色天香。

在这些入园的汉女中,咸丰皇帝最为宠幸的有四位,即牡丹春、杏花春、海棠春和陀罗春。

牡丹春是苏州人,当初被媒婆以“嫁给京城贵人,不愁一生吃穿”为由头骗来京城,献给咸丰皇帝。传说牡丹春是这些汉女中最为聪明的一个,颇受咸丰皇帝宠爱。然而此女性情却颇为刚烈,不为帝王宠爱折腰,一心想逃离咸丰的富贵牢笼。为了逃走,牡丹春曾对其他有意逃离圆明园的汉女说,我们身着汉服,容易辨别,很难逃离出去,不如大家约好,时常改穿一下满服,即便叫皇上发现了,也不要紧,汉女穿满服,兴许他还会觉得别有一番风情。这样一旦有机会逃跑,也许能成功。

其他汉女听了,将信将疑,唯有牡丹春按照自己的想法,经常穿满服,寻找逃跑机会。

哪知道,咸丰皇帝看到身穿满服的牡丹春,极为生气,从此便冷落了她,而她也始终没能找到逃跑机会。

英法联军攻入京城后,牡丹春趁乱终于挣脱牢笼,最后易服逃回了苏州。

杏花春是继牡丹春之后最受咸丰宠幸的一个,据说她本来只是某位官宦的奴婢,因为不被女主人所容,后被献进了圆明园。

据野史记载,这阶段的咸丰皇帝极为放纵,常常酗酒、发怒,唯独杏花春能博得欢心,咸丰时常抱着她说,真是朕的如意珠啊!

因为极其受宠,圆明园内的宫人便给杏花春起了个绰号:欢喜佛。

“欢喜佛”杏花春有一个癖好,爱财如命,喜欢在圆明园中赌博,输钱赖账叫咸丰皇帝撞见时,皇帝非但不生气,反而要替她给钱。

在圆明园中几年,杏花春存下不少钱财,有十多万两银子。后来圆明园遭劫,杏花春因为有钱,被守园的护卫杀死,所有钱财被抢劫一空。

海棠春是大同人,原先是混天津的戏子,曾经和一个士子相恋,被送进圆明园后始终难忘昔日情郎,竟郁郁而终了。

陀罗春原本是京城一个小寡妇,曾经入庵当过尼姑,被咸丰皇帝看中后送入圆明园中。据说这个女子相当有个性,每当咸丰要临幸时,她便长跪不起,以示抗拒,弄的咸丰皇帝又爱有恨。

后来,英法联军攻进圆明园,陀罗春投水而死。

看这些流传在民间的说法,咸丰皇帝俨然就是个好色的昏恶之君,说到“四春姑娘”的时候,还有些编排咸丰皇帝的意思,但“四春姑娘”一说也绝非凭空捏造,据史料记载,咸丰后妃有十八人,其中确有三位汉家女,分别是吉妃王氏、庆妃张氏和一个未知名氏的鑫常在。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宫档案中,也有明确的记载:“咸丰九年四月十一日,敬事房传旨:长春宫女子海棠春,封为禧贵人,位在吉贵人之次。”

五个月后,长春宫另一女子又被封为庆贵人,位在禧贵人之次。

如此说来,咸丰皇帝的“四春姑娘”是确有其人的,只是民间围绕她们没少编故事罢了。

有人可能会问,是什么原因让原先那个力求振作的咸丰皇帝变得如此昏庸不堪的呢?

咸丰皇帝命不好。

他自幼丧母,幼年一直寄养在后来的恭亲王奕䜣的生母那里,为了和奕䜣争夺皇位,他不得不表现的处处乖巧,实际上,他的幼年极其压抑。

在婚姻情感方面,他在很长时间也不如意幸福,父亲为他娶的第一个女子萨克达氏,他们之间既没有共同语言,也没有一丝情感,萨克达氏在咸丰即位前死去,咸丰从来没有表达过怀念之情。

说到即位,咸丰心中同样压抑,有心结,感到窝囊,尽管道光最终将皇位传给了他,但放置传位诏书的匣子里却还有另一人的名字,传位诏书与封王(封奕䜣为恭亲王)诏书置放一匣,这是破天荒的事,对咸丰而言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羞辱。

等到终于登上皇位,咸丰想极力证明自己的时候,老天爷似乎又诚心跟他作对,天灾、内乱、外患不断——这一些都让他烦心,让他倦怠,也正因为这些,他的雄心壮志很快就被消磨殆尽,先躲在夏宫圆明园纵情声色,后在承德避暑山庄醉生梦死。

可以说,咸丰是清朝被压垮的一代,面色很昏暗的一个皇帝。

聊到最后,咱们再来说一个在民间流传甚广的段子,其中嘲笑咸丰的意味很浓。

说丁宝桢(后来杀慈禧身边红人、太监安德海的那位)在翰林院任职时,一天,咸丰在圆明园召见他。丁宝桢很早就到了园中,被内侍引至一小屋里等候。丁宝桢坐等时,发现小几上有一盘蒲桃,共有十多颗,看样子像新摘的,但当时是五月初,并非蒲桃成熟的季节,丁宝桢好奇,便偷偷尝了一颗。

这一尝糟了。

片刻工夫,丁宝桢腹内发热,下体暴长,窘迫之下,他只好谎称自己得了急痧症,内侍拿药给他服下,根本没用,最后硬着头皮狼狈而逃。

回过神来,丁宝桢这才意识到他偷吃的根本不是蒲桃,而是咸丰所好的猛药。


黑句本


咸丰皇帝奕詝是道光帝的第四子。

本来,他是没有机会成为皇帝的,因为他还有同父异母的三位哥哥。但因为老大不被道光喜欢,又不爱学习,还扬言要杀掉老师。结果,道光皇帝大为生气,一脚把他给踢死了。老二和老三又在很小的时候,染病去世。这样一来,奕詝便顺理成章继承了大统。

咸丰帝是幸运的,但他也是很悲催的。10岁时,疼爱她的母亲孝全成皇后就去世了。19岁时,父亲道光帝也驾崩了。他就这样接过了日渐没落的大清帝国。刚上位不久,就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仅仅10年过后,英法联军就攻入北京,纵火焚烧圆明园。一年后,年仅31岁的咸丰帝病逝于承德避暑山庄。

(咸丰帝剧照)

咸丰帝同时也是一个风流皇帝。他一生短暂,却有三大嗜好:听戏、嗜酒、好色。

咸丰帝喜欢戏曲,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他喜欢听戏,无论在紫禁城,还是在圆明园,抑或在承德避暑山庄,到处都有他下令搭建的戏台。他经常沉醉在婉转悠扬的京腔京韵中怡然自乐,还时不时地登台献唱,或者亲自指点小太监们的各种京剧功夫。还真是有模有样,煞有介事。

除了喜爱戏曲,咸丰帝还特别嗜酒,几乎每日必饮。他酒量不大但又贪杯,经常喝得酩酊大醉。然后就拿宫女太监们撒气,轻则施以鞭挞,重则把他们打得命丧黄泉。

咸丰帝最大的爱好还是好色。他喜欢细细观赏历朝历代留下来的春宫图,尤其是对明代的彩色春宫画册爱不释手,时常在闲暇之时反复观摩。

咸丰帝一生有18位嫔妃。除了大家广为熟悉的慈安和慈禧等有名有姓的几个人外,还有几位出身低微、姓名不详的后妃。

据说,他特别钟情汉族女子,宫中的太监投其所好,在民间和宫中为他广为物色绝色汉女,然后进献给他。

(得皇帝宠爱的妃子)

在清野史中,对咸丰皇帝宠幸汉女有过记载。晚晴文学家王闿运的《圆明园词》中,就有如下记载:“宫中例无汉女,纯皇时常采进,依买婢妾之例,不挑选也。文宗时有四人承宠者,分居牡丹春、海棠春、武陵春、杏花春亭馆,内府号曰四春。”

这话的意思是说,咸丰皇帝曾将四位汉女纳入宫中,分别住在圆明园的四个亭子里,并用亭子之名,将她们叫做“四春”。

虽然无论是《清史稿》,还是《清列朝后妃传》等史籍中,都不见这“四春”的详细记载。不过,《内务府奏案》上却记载了这样一句话:“咸丰九年四月十一日,敬事房传旨:‘长春宫女子海棠春封为禧贵人,次序在吉贵人之次。’”

这充分说明,咸丰帝的“四春娘娘”并全杜撰,应该是确有其人。

那么,这四位后妃究竟是谁呢?会不会就是那几个语焉不详的妃子呢?

在咸丰皇帝的后妃中,有四位出生低微、位次相近的后妃,她们分别是禧贵人、吉贵人、璷贵人和庆贵人。大约这四位妃子,就是传说中的“四春娘娘”。

“海棠春”应该就是那个住在长春宫的女子,她本姓察哈喇氏,父亲名叫常顺,是满洲正黄旗瑞溥管理的内务府厨役。

咸丰帝死后,同治帝将禧贵人晋封为禧嫔,又在同治十三年再次将她晋封为禧妃。直到光绪三年,禧贵人才去世。

“杏花春”应该就是那个汉军旗张氏的女儿。她和察哈喇氏差不多同时进宫,在察哈喇氏被封为禧贵人后不久,张氏也被封为庆贵人。咸丰皇帝去世时,庆贵人刚刚20出头,被同治帝封为庆嫔。同治十三年,皇太后下旨,晋封张氏为庆妃。光绪十一年五月,张氏去世。

”牡丹春”则应该是慈安皇后手底下的一名宫女,其父是一名小小的园户,名叫王清远。她进宫时间稍早。咸丰八年五月十五日,敬事房传旨:“皇后下女子一名,系正黄旗维瀚佐领下团户清远之女,上封为吉贵人,次序在玉贵人之次。”

咸丰帝死后,同治晋封吉贵人为吉嫔。同治十三年,她又被皇太后晋封为吉妃。光绪三十一年十月十六日薨。

“武陵春”的父亲是正白旗满洲主事全如。咸丰六年二月初十,她被封为璷贵人。咸丰去世后,刚继位的同治帝晋封璷贵人为璷嫔,后又晋封她为璷妃。光绪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一去世。

这四个嫔妃,正史上之所以只有她们的记载,没有“四春”的名号,大约是因为觉得不雅,为尊者讳,所以才会这样的吧。

(参考资料:《清史稿》《内务府奏案》等)


张生全精彩历史


咸丰的四春娘娘确有其人,只是不像野史所说的那么香艳诱人罢了。


四春娘娘,是指禧妃、庆妃、吉妃、璷妃四人,他们都是以宫女的身份得到咸丰的宠幸,一越飞升为内廷主位。

宫女变为宫妃,其实是古代的正常操作。

以四春娘娘中的禧妃为例,根据档案记载:

咸丰九年四月十一日敬事房传旨:长春宫女子海棠春封为禧贵人,次序在吉贵人之次。

禧妃(当时是禧贵人)原本是长春宫的宫女海棠春。


在野史中,四春的名字分别是“牡丹春、杏花春、陀罗春、海棠春”。由此可见,四春是存在的。

至于庆妃、吉妃、璷妃另外三个小姐妹,则分别是长春宫宫女、钟粹宫宫女等等。总之都是宫女出身。

不过,四春娘娘虽然存在,但又和野史传闻有所不同。

在野史中,这四春都是来自扬州的汉人妓女,被江南高官买走送入宫廷,以供咸丰皇帝享乐。由于都是妓女出身,所以啥都会,咸丰很喜欢她们。

这种传闻显然是歪曲的。例如:

海棠春禧妃本姓察哈喇氏,为包衣管领下辛者库人。

庆妃则是内务府包衣某园户张氏之女。

璷妃是叶赫那拉氏,为满洲正白旗主事全文之女。

最后,吉妃是满洲正黄旗维翰佐领下园户王清远之女。

他们的出身都有明确记载,不可歪曲。

总而言之,四春虽然存在,却和野史传闻大为不同。


HuiNanHistory


咸丰皇帝的“四春娘娘”在正史上没有记载,但野史倒多有传播。咸丰在位后期,眼看大清江山千疮百孔,他已回天无术,咸丰即位之初的一番报负,早已消失殆尽了,换之的是纸醉金迷的生活,他整天沉迷于酗酒、女色和抽鸦片,无风不起浪,野史上的这种记载,应该是存在的。相传这“四春”是四位美女的代称,咸丰给她们取名叫:牡丹春、杏花春、海棠春、武陵春。

咸丰破罐破摔后,也不愿意处理朝中政事,凡朝中大事都交给肃顺等人处理,奏折也多由懿贵妃批阅,他自己经常住到圆明圆,寻欢作乐。圆明圆总管太监文丰为巴结咸丰,有一次就给咸丰说;“自古苏杭出美女,如果皇上有意,奴才托人挑选几个到园里侍候皇上。”本就好色的咸丰,立即让文丰快办。文丰出了馊主意,来真格的时候又犯了难,他担心此事一旦被皇后和贵妃知道了,他是要受责罚的。他就想到了懿贵妃的心腹太监安德海,决定让他去办,一旦暴露,还可嫁祸给他,文丰就找来安德海,将任务交给了他,安德海一听是为皇上办事,很爽快的就答应了。

正好此时咸丰要修缮圆明圆,一位苏州姓李的商人托人找到安德海,希望帮他揽到这个肥差。这个姓李的商人多次请安德海吃饭,送给他不少的金银、翡翠,安德海总是不冷不热,几次接触之后,李姓商人也很纳闷,不知如何是好,以为安德海是嫌礼太轻了,就又准备了一些礼物送给安德海,安德海才说:“这活要皇上点头才行,皇上才不会稀罕你这些金子、银子的,听说你们苏州山美水美,人更美?皇上想看看是不是真的。”李姓商人一听,心领神会,立即赶回苏州,到烟花柳巷,精心挑选了四位美女,悄悄送进了圆明圆,咸丰一看大喜过望,果然江南出美女,从此左拥右抱,更是不理朝政了,还亲自为这四个女子起了“四春”的艳名。李姓商人揽下了修缮圆明圆的工程,并提高工程报价大赚了一笔,文丰和安德海也得到了咸丰的赏赐。

可是,没过多久,消息传到了后宫,懿贵妃打翻了醋坛子,跑到圆明圆跟咸丰大闹了一场,还命人将安德海打了一通板子。


剑南闲聊


咸丰皇帝的“四春娘娘”,这个问题有真有假,首先咸丰皇帝妃嫔一大堆,但正史中没有四春娘娘的记载,相关记载也没有,不过咸丰去世时,留下一堆皇考妃嫔,这时同治皇帝即位,按惯例皇考妃嫔自动升一格,意在对其眷顾,刚好有四位皇考贵人升为了嫔,13年以后同治归西,光绪即位,这四位皇考嫔还活着,再次升一格,晋为妃,于是这就是咸丰四春娘娘的原型。

蔡东藩,1877-1945年,杭州人,图为蔡东藩先生雕像。

四春娘娘一词最早出现于清末民初演义小说家蔡东藩先生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之《清史演义》,蔡东藩先生在晚清时是候补知县,后来官没当成辛亥革命了,于是回归乡野,一边教书一边行医,一边进行文学创作,他从1916年开始,用近十年时间创作了从秦始皇到民国时期的历史演义,在《清史演义》里第六十三回:那拉氏初次承恩,圆明园四春争宠,讲的就是咸丰皇帝广纳秀女,其中有4位娘娘争宠的故事,其原型就是上述的当年咸丰四位贵人。

本人刚好收藏一本1980年版的《清史演义》。

说咸丰时国家内忧外患,但咸丰皇帝的心思还放在女色作乐上,为此让各省选秀女藏于圆明园,其中有四位脱颖而出,最为受宠,一位住在牡丹台,咸丰赐名“牡丹春”,一位住在杏花村馆,咸丰赐名“杏花春”,一位住在武林春色宫,咸丰赐名“武林春”,还有一位住在绮吟堂,咸丰赐名“海棠春”,这四位在圆明园整日夺宠,弄得咸丰流连忘返,文中还附词一首“纤步金莲上玉墀,四春颜色斗芳时;圆明劫后宫人在,头白谁吟湘绮词”。

图为咸丰皇帝画像。

蔡东藩先生十年的演义创作,《清史演义》是最先写最早出版的,1916年7月就出版,销量很大,1926年上海校经山房成记书局编了一本以写清代各类女性的图书,囊括了在朝在野的,称为《清代三百年艳史》,费只园在编辑内容的时候,把《清史演义》里的四春娘娘引入其中,此书名为“艳史”,问世后自然大卖,于是四春娘娘广为流传至今。

图为定陵妃园寝,四春娘娘原型的四位妃子死后均葬于此。

综上所述,四春娘娘是文学作品的产物,史上并无四人,只是这四人在正史里稍有原型,她们为禧妃、庆妃、吉妃、璷妃,但也对不上版,演义上说四春娘娘皆为选的汉人秀女,因满清祖制不能选汉人入宫,于是藏在圆明园,其实这四位贵人两位是满人,两位是汉人,均出自八旗,咸丰时她们仅为贵人,是非常低等的妃嫔,直到咸丰死了若干年后,才熬到了妃。


图文绘历史


“四春娘娘”是指咸丰皇帝藏于圆明园中的四位年轻貌美的汉家女,此说法出自民国时的野史中。“四春”指牡丹春,海棠春,杏花春,陀罗春(武林春)。

“四春娘娘”是否真有其人?我们先不否认,先来看看野史中是如何记载的。记载咸丰皇帝“四春娘娘”的野史,较出名的有《满清外史》和《清稗类钞》。

这两部书都是成书于清末民初的野史,距咸丰时期也就五十来年时间。两部野史中记载的“四春”名称略有不同,前一部中的陀罗春在后一部中叫武林春。

《满清外史》中记载,咸丰极其喜欢前往圆明园居住,除了春节外,一年中的其余时间皆在园中度过。原因就是宫中祖制太多、制度森严,无法纵情声色。

咸丰整日面对旗人女子,早已心生厌烦,于是想找些汉家女进园。而这在宫中是绝对办不到是事情,入关之初,清室就定下“小脚女子入门者斩”的禁令。

这小脚女子自然指的是汉家女,书中记载有一奸佞大臣为咸丰出了一计。他让咸丰以天下多事为由进住圆明园,再召民间妇女入内,以备打更和巡逻寝室。

咸丰批准了这一建议,随后有数十名汉家女入园,每晚有三人值守在寝宫外,咸丰则召入临幸。最终在这些女子中漂亮的被选出加以位号,是为“四春”。

而《清稗类钞》中记载,圆明园受宠的有五人,一人是慈禧,另外四人称“四春”,四春皆为汉女,四春名号全是咸丰所赐,但四人具体姓名则未有记载。

我们从当时情况来分析一下,看看咸丰的“四春娘娘”是否存在。众所周知,咸丰在即位之初,还是满怀抱负,很想干出一番政绩,但这一雄心并未长久。

当时的大清已经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内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外有列强的不断侵袭。面对江河日下的大清国运,咸丰早已经梦想破灭,逐渐感到力不从心。

年轻的咸丰皇帝选择了逃避,开始追求纵情声色的生活。圆明园就成了他躲避外界纷乱的清净之地,在这种情况下,咸丰召幸民间女子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据史料记载,咸丰的后妃共有18人,其中三人是汉家女,分别是吉妃王氏、庆妃张氏和一个未知名氏的鑫常在。由此可见,咸丰是不避讳宠幸汉家女子的。

但“四春娘娘”具体是指哪四位女子?史料中并无记载。但咸丰有一位妃子的号确实叫海棠春,她就是禧妃察哈喇氏。察哈喇氏原本身份是长春宫中宫女。

有一些观点认为“四春”中的海棠春就是禧妃察哈喇氏,而其她三位可能就是吉妃、庆妃和璷妃。但这个观点并没有任何史料来支持,基本上都是靠猜测。

在我看来,传说中的“四春娘娘”并非是特指某四人,而是对咸丰在圆明园中宠幸过的女子的统称,主要是来自文学加工,旨在反映咸丰纵情声色的生活。

换句话说,能被称为“四春娘娘”的女子很多,凡被咸丰宠幸过的都可以。“四春”虽然找不到具体的女子姓名,但在圆明园被咸丰宠幸的汉家女应不少。

这“四春娘娘”的称呼正是指的这些女子,这一说法与野史记载基本吻合。野史中只是记载了“四春”是四个年前漂亮的汉家女,她们也因此获得了位号。

结合咸丰的生活及当时的形势可以判断出,“四春娘娘”应是存在的,泛指圆明园中受到咸丰宠幸的汉家女子,而这些女子是否获得过位号,还有待考证。

至于“四春娘娘”是否就是史料中咸丰十八位后妃中的四个,目前不能确定。


野史也是史


关于咸丰皇帝的“四春娘娘”究竟是真实存在还是野史杂谈,我们暂且先不说答案,通过以下分析,也许你自会明白答案为何。


一、正史记载

咸丰皇帝原名奕詝,是道光皇帝的第四子,前边有三个哥哥都早夭,老五被道光过继给了皇太后的亲生儿子,也就是他的三弟绵恺,所以老五失去争夺皇位的机会,老七、八、九皇子当时不足十岁,亦无缘参与皇位争夺。


只剩下奕詝与老六奕訢两人争夺皇位,最终老四以自己的老实以及老师教的方法赢得父亲道光喜爱,将皇位传给他,让其成为咸丰皇帝。

咸丰皇帝在正史中有两个皇后,一个皇后是萨克达氏,可惜走在咸丰之前,后来咸丰又将慈禧封为皇后,慈禧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就无需过多说明。

文宗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太常寺少卿富泰女。—《清史稿列传一·后妃》

除了两个皇后之外,咸丰皇帝还有两个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分别是庄静皇贵妃和端恪皇贵妃佟佳氏,此外还有一些贵妃和普通妃子,我们就不详细列出。

为何要罗列这么多咸丰皇帝的皇后、皇贵妃呢?其实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因为正史中并没有记载过关于“四春娘娘”的任何蛛丝马迹,让人很是好奇,那究竟这个“四春娘娘”是否真的存在呢?


二、野史记载

民间有野史记载,说咸丰皇帝纵情声色,并且在圆明园中养了很多汉人美女,其中就包括所谓的“四春娘娘”,这可不是一个人,而是四个人,因为名字都带有春,故而得名“四春娘娘”。



这四个人分别是杏花春、武陵春、海棠春、牡丹春,名字听起来还是比较有趣,有了他们之后,咸丰皇帝更是每天与其厮混,魂不守舍,无心过问朝政,以至于最终咸丰皇帝身体被掏空英年早逝。至于真实历史上是否存在过这四个人呢?我们继续分析。


三、是否存在“四春娘娘”?

关于这个野史故事的真实性,我们分别从咸丰自身、国家环境以及咸丰的妻子角度来进行分析如下:

1、咸丰自身条件

咸丰虽然贵为皇帝,可是自小身体就不好,体弱多病,经常小病不断。这样的身体素质,想要拥有“四春娘娘”,并且与之颠鸾倒凤,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换言之,也就是说咸丰的身体根本不支持咸丰拥有这样的艳福,他正常生活身体尚且吃不消,哪里还有精力去做这些寻花问柳的事情?

2、国家环境不允许

咸丰继位成为皇帝的时候,大清朝已经濒临结束,内忧外患,十分严重。英法联军正在侵犯清朝,割地赔款在所难免,咸丰处理这些国家大事,成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操心至极。

此外,国内太平天国正是泛滥之时,虽然有曾国藩湘军助力,但是太平军气焰嚣张,不容易对付,让咸丰危机感重重,担心一不小心自己皇位不保。

朝廷内部贪污腐败不作为,曾国藩多次上疏表明,可是咸丰也没办法进行根治,因为整个朝廷的官员已经形成一种官官相护,一起堕落的局面,咸丰想要整治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面对种种危机,随时都有人找咸丰报告或者商讨国家大事,他怎么可能有时间去与“四春娘娘”厮混,又怎么有那个心情?

3、慈禧不是吃素的

慈禧的声名远扬,已经无人不知,不管是政治手段还是各种为人处事的手段,都十分了不得,作为当时咸丰的皇后,她难道不会对咸丰进行干涉?答案很明显,慈禧当然不会放任咸丰肆意妄为。


既然不愿意放任,就会经常管束,要是管不住咸丰,按照慈禧的性格以及手段,也会直接把“四春娘娘”团灭,可是历史上找不到任何关于慈禧针对“四春娘娘”的记载。

要说其他距离我们较远的朝代,你说没有记载尚且正常,可是清朝距离我们是最近的朝代,怎么可能有记载我们还无法发现?以上证据充分说明“四春姑娘”就是人们用来形容或者特指咸丰皇帝的无能而已。

至于真实历史,完全没有这四个人的存在,也没有咸丰那些风流韵事,还是那句话,实力不允许啊。


结语

这个世界上到处充满真实与虚假,需要人们不断去分辨,然而整个分辨的过程又十分有趣,因为这个过程最终不仅让你找到答案,还间接使你变得更加聪明,这就是探索历史真相的最大好处之一!



嗔痴历史观


四春娘娘何许人也?四春娘娘指的是是指清文宗咸丰皇帝的四位嫔妃,分别是禧妃察哈氏庆妃张氏,璷妃那拉氏和吉妃王氏。在咸丰朝这这四人倍受咸丰皇帝宠爱,分别被冠以武林春,海棠春,牡丹春,杏花春之名,因此四人又被称之为四春娘娘。


那么四春娘娘是否真的有其人呢?四春娘娘的故事最早出自于蔡东藩先生的《清史演义》。既然是演义,顾名思义与野史无异,因此其真实性大打折扣。

清史演义的第63回中,章节名为“那拉氏初次乘承恩,圆明园四春争宠”,讲的就是慈禧太后和四春娘娘的故事,这是野史中关于四春娘娘记载的开始。

而在正史当中像《清史稿.文宗本纪》以及《清史稿.后妃列传》,《清史稿.文宗显皇帝实录》中都没有直接写出关于“四春娘娘”的存在。稍微与四春娘娘有关的就是见于咸丰朝的《内务府奏案》当中。咸丰九年四月,《内务府奏案》记载了这样一条记录

:“敬事房传旨:长春宫女子海棠春封为禧贵人,位在吉贵人之次”。

毕竟咸丰朝离我们已经久远,而且由于四春娘娘的故事只在于演义中,正史中并未涉及,因此我们也不敢多加评测。也许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考古的进展,这件事的真实性会得到考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