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掉親兄弟,到底是不得已為之,還是有預謀地政變奪權?

阿甘自由記


問題在於李世民功高震主,雖然他是皇子,不奪位的話性命就會握在別人手上,他要寄希望於李建成登基梳理好形勢後的仁慈讓他活著。畢竟古來殺功臣什麼的太正常了。另一方面,李世民是很有野心的,他本來就想當皇帝。他想當皇帝然而政治途徑走不通,走不通就很危險,只能掀牌桌了。狠毒是真的,不過從政治家的角度來看也正常。

其實,殺兄弟根本沒有必要隱瞞,太宗皇帝以管蔡定調很明顯是把這個當正常操作來看的,甚至後世歷史記載連李世民朝兄弟拉弓射箭都有,那個人故意篡改還留這樣的記錄?唯一有隱晦的地方事逼父的情節有沒有。饒是潤色了以後,尉遲恭帶兵跟李淵攤牌這個事情還是留下來了……他不寫也沒人知道啊。

齊王李元吉要對付強大的秦王府要和太子結成同盟。個人認為強調他們兄弟三人間的政治利益關係,而忽略了三人間的兄弟感情關係。唐高祖李淵在起事前擔任太原留守時,是將二子李世民帶在身邊,而將長子李建成和三子李元吉留在河東家中,個人認為這是他們兄弟三人日後兄弟感情、政治利益關係的肇時點。李建成年長李元吉十二三歲,父親又不在身邊,可以想見李建成對李元吉是如何關愛,而李元吉對李建成又是如何依賴,而這段時間李世民正隨其父在太原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同李建成李元吉二人日漸疏遠,兄弟感情日漸淡泊。李淵起事後,兄弟三人就為大唐的建立各自承擔起責任。其中也必有兄弟三人的恩怨與感情變遷歷程。

記於史書的事就是李元吉和尉遲敬德比武一事,比武過程我們不細說,但是這件事發生的後果是李元吉從此便記恨下尉遲敬德,讓他在眾人年前顏面盡失,還有一點就是李元吉對李世民肯定也有看法,李元吉對李世民很可能的看法是他李世民縱容部下對自己不尊,或者是他李世民想較於兄弟感情他更看重和部下間的關係。個人相信比武這件事的起因肯定也夾雜了李世民和李元吉兄弟二人的感情糾葛,自此後使得二人兄弟感情更加疏離。這應該只是他們兄弟三人感情關係的冰山一角,但從這冰山一角也可知一般了。個人認為從來就沒有脫離於人與人之間具體的愛恨情仇存在的政治利益關係,兄弟間更是如此。

看看《三國志》高貴鄉公的本紀就知道什麼叫隱晦寫,正是太宗表態才會有詳細的玄武門之變的記載。但是太宗的問題在於官方定調,加之太宗本人形象受到歷代傳頌,於是後世記載不免曲筆遮掩,但早年失愛於昆弟,晚年失教於諸子還是太宗一生的黑點了(晚年太宗黑點說起來真不少,比如浪的自己去打高句麗,以及沉迷於修宮殿)。

他不自比周公,難道要自比梁冀,房玄齡本身就出自秦王府,他還用得著去給這事定一個基調?曹操還自比周公呢?是不是魏國的史官也要去美化曹操,我覺得有一點說的不錯,就算是史官在實錄或者起居注不記皇帝的過失,別人也會指出來,那年代皇權還遠遠不如明清,而且唐朝時的諫官都是死腦筋,他們最喜歡的就是皇帝犯錯了,皇帝不犯錯,他們怎麼表現自己,青史留名,所以如果李二要改了史書,我覺得那幫諫官肯定會跳出來將皇帝狠狠批一頓,這機會可是很難的。李世民改沒改史料不好說,但史官及後世幫他多多少少修補了下形象是肯定的。但是高票的回答最有意思的就是,他處處論證李建成和李淵的軍事政治頭腦文治武功跟李世民不相上下,甚至在這場政治鬥爭中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結果因為心軟加上緊要關頭跑馬輸了,這個讓人覺得有點牽強。沒有絕對的偶然,個人傾向於李淵李建成也是人傑,非常有能力,但耐不住李二是個實打實的天才,所以這兩人佔盡優勢仍被反殺,說穿了還是技不如人。

李靖的態度,有記載是中立,有記載是支持李世民。事前問計李靖的故事應該是假,李靖當時不在長安。不過這個故事也可能有個真的背景,李靖可能之前就明裡暗裡表態不摻和甚至支持李世民。

其實中立本身也是偏向李世民了。李淵李建成佔了正統。

李靖也不像風險厭惡的。隋朝時建議殺李淵,後來被李淵抓了時還差點因此被殺。打仗風格也是高風險高收益,代表作剿滅東突厥冒了(1)輕兵奔襲和(2)不顧和談致秦王府舊將唐儉殞命這兩個風險,軍事政治的風險都沒少冒。

沒有合理的證據斬殺功臣本身就已經是難事,何況這個功臣還是助自己打下江山、居功至偉的親生兒子。李淵著實下不了手,所以加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的時候,直接說你去洛陽開府吧,也是像避免他內心中最害怕發生的事情。畢竟相比劉季、朱重八這種屌絲出身的人,關隴貴族出身的李淵還是在素養上稍微高些。其次老李八歲繼承唐國公爵位,他媽生了三個,結果就他活了。潛意識上,老李可能也比較注重親情,不然那麼遠血緣的親戚都封了一堆,能看得出老李頗為感性。

其實就是李淵與李建成為代表的門閥士族地主集團與李世民為代表的庶族地主集團之間的爭鬥,但是很不幸,魏晉南北朝以後一直都是庶族地主集團通過戰爭領兵打仗獲得軍功軍權來作上升之路,因為傳統的路徑都被門閥士族壟斷了。所以要動粗,是鬥不過庶族地主集團的。李二雖然黑了黑他爸,把首義之功給自己添油加醋,但從唐王朝稱帝之後統一戰爭他居功第一是完全沒問題的。黃出於對李二的厭惡,把李二在統一戰爭中招攬名臣猛將,培植自己政治小團體的動作都當做貪天之功,罪大惡極實在是屁股決定腦袋了。建成從楊文幹事件和禁軍將領被收買這幾件是來看,跟李二確實在政治才幹上沒發比。而李淵後期雖然因楊文幹事件疏遠了李二,但沒有掀起獄案,說明要麼李二氣候已成,不能輕動,要麼就是李淵還是在北方不靖強敵在側的情況下很看重李二的軍事才華,不願自廢臂膀。個人判斷傾向後者。


歷史深度揭秘


玄武門之變絕對是偶發事件,但是這個偶發事件又有必然因素。

李唐江山是由李世民,李孝恭和李建成打下來的,李世民帶著山東豪傑經營洛陽,李建成帶著河北群雄經營長安,李孝恭被抓起來軟禁了。李世民一直和李建成在明爭暗鬥,而且矛盾逐漸不可調和,只要不是傻逼都能看出來,這兄弟二人肯定得死一個,這是大背景。



此時李淵是解決兄弟關係的關鍵人物。要麼取捨其中一個,要麼和稀泥。李淵最開始和稀泥,但是眼看越和越稀,和不了了,就提出一個方案,就是讓李世民歸藩,回到洛陽,兄弟倆老死不相往來。其實就是把收拾李世民的遺留問題交給了李建成。因為只要李淵活著,李世民是不可能造反的,但是李淵一死,兩人總得幹一仗,但是李淵就管不著了。

李建成但凡是個爺們,就能接受這個方案,而且這個方案是各方勢力都能接受的方案,李世民也接受了,收拾行李準備走人,但是李建成不接受這個方案。因為他覺著自己日後幹不過李世民,如果老爹掛了,把皇位傳給他,他的皇帝當不了幾天。因此他想借李淵之手把李世民滅了。



武德九年六月初一,太白經天,初三,太白再次經天。李建成於是派自己的嫡系跟李淵說,太白見秦分,秦王當得天下。李淵信了,把李世民叫來,跟李世民攤牌,要弄死李世民,李世民急中生智,你老婆都被李建成搞了,你不弄他們,竟然弄我。

李淵愕然。於是讓二人當年對質,李世民當晚圖窮匕見,鋌而走險,第二天把李建成一箭穿心。



陳寅恪說,這是李世民平生最艱難的一戰。


唐風宋月


我字多,看我!

前言:李世民是我國曆史上為數不多的明君,唐朝在李世民的領導下,不管是在疆土、經濟還是軍事上都得到空前的強大,這段時間的唐朝可以說是世界第一強國,後世將李世民統治的這段時間稱之為“貞觀之治”,但是明君也有黑點,玄武門兵變到底是有意為之還是迫不得已?

從人才暴露稱帝野心

李世民和李建成兩人結怨已久,經常明爭暗鬥,於是李建成利用自己職權之便把李世民的得力助手杜如晦給安排到了其他地方,這樣杜如晦就不能再給李世民出主意了,起初李世民並不在意,後來房玄齡前來勸說李世民:“如果殿下只想當個藩王,那麼杜如晦可有可無,如果殿下志不在此,那麼以杜如晦的王佐之才,必定可以輔佐到你”

這樣說就已經很明白了,你想稱帝就把杜如晦給找回來,如果沒有這志向,那就不用這麼想了,李世民就聽從了房玄齡的意見強行讓杜如晦繼續留在自己的身邊,而杜如晦也沒有虧待房玄齡對他“王佐之才”的稱呼,著名的玄武門兵變的策劃者就是杜如晦。

從這件事中我們就可以瞭解到李世民要稱帝的心思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房玄齡特意前來告誡李世民不能失去杜如晦這個人才,並且特意強調他可以幫助李世民管理天下,李世民這才留下杜如晦,由此可見,李世民要稱帝的心思已經由來已久。

那麼李世民在玄武門兵變前做出了哪些策略?

為求平等,建功立業

為什麼在印象中隋末的那些群雄都是靠著李世民打下來的,而太子李建成則是建功不多,這是為何?因為早期的時候李建成就已經被李淵封為太子,所以在明面上李建成已經超過李世民太多了,兩人之間的差距可以說根本無法彌補,但是唐太宗李世民是何人?

為了可以跟李建成平等地位,在戰場上奮勇殺敵,並且李世民每次還都是爭取去的,所以隋末群雄大多都是李世民帶人平定的,這麼做的目的僅僅是可以跟李建成的差距拉小。

可見李世民在李建成被立為太子的時候就已經產生不服,但是自身實力弱小隻能通過這種辦法拉近跟李建成的差距,這樣最後李淵在選擇太子的時候,自己肯定是第一選擇。

培養人才,擴大實力

在古代皇帝一旦確定了哪位皇子是太子之後,那麼朝中大臣都會為了自己的將來考慮而去依附在太子門下,所以李世民跟李建成還有一個巨大的差距就是背後的智囊團和武將團,李世民也知曉這一點,單打獨鬥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在暗中不斷地擴大自己的實力,跟李建成相比較就是一個在明一個在暗,這樣一來,一旦李世民出手那麼李建成則是防不勝防。

李世民背後的智囊團分別有:杜如晦、房玄齡、于志寧等人,同時在武將上李世民也不含糊,有秦叔寶和尉遲敬德等人,在這樣的情況下李世民已經無限接近於太子李建成,名譽上自己有軍功在身,背後的謀士武將也同樣不差,接下來就是朝堂之上的佈局。

安插人手,玄武門兵變

常何原本只是李世民手下的一個小官,後來被李世民給安排到了玄武門看守,為了防止常何變心,李世民還對常何進行了大肆的賄賂,這還僅僅只是玄武門一處的,其他地方甚至是負責太子事務的內屬官也是李世民安插的,並且因為此人的及時告密,讓李世民也逃過一次生死劫,還有李淵身邊的人也不能倖免於難,李世民早已經跟李淵身邊的大臣聯合,為後來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做出了影響。

結語:由此可見玄武門的兵變遠不止表面這麼簡單,觀其李世民的步驟,發現真可謂是步步緊逼,步步切中要害,每一步都與後面的計劃有所牽涉,玄武門兵變也只是其計劃中的一部分而已,而最終的目標就是讓李淵改立他為太子,從表面看玄武門兵變好似李世民被迫無奈,但是仔細研究就會發現暗裡的驚心動魄,步步為局。

感謝閱讀,如果覺得不錯,關注、點贊,這些您的隨手之舉,就是對文青最大的鼓勵和支持,謝謝。


文青聊史


公元626年,李世民即位,即唐太宗。

李世民即位的過程比較慘烈,殺了自己的哥哥當時的太子李建成,殺自己的弟弟齊王李元吉,逼著自己的老子退位。然後篡改史書把哥哥和弟弟寫成兩個花花公子,從李世民的一系列做法是不難看出來,這就是一場陰謀。

當時魏徵還是太子李建成的不下時多次建議說把秦王李世民給幹掉,秦王有異志,早晚必之。這就說明魏徵已經看出李世民的野心,你要是現在不幹掉他,等他發達了就是你即位的禍害。結果李建成太心慈手軟,念手足之情,沒用動手。最後卻被自己弟弟乾死了。即使沒有玄武門之變,我想後面也會出現手足相殺的局面。

不管怎麼說歷史已成定局,好在李世民即位後,不在殺戮,知人善用,虛懷納諫,有了貞觀之治。



艿芯寶寶


李世民和李建成在響應父親太原起兵鬧革命初期,尚能同仇敵愾、團結一致,可隨著革命戰果的擴大,二人開始有了介蒂;尤其是革命成功後,明爭暗鬥愈演愈烈——太子李建成為削弱秦王勢力,利用文官之首的身份和太子職權把秦王心腹杜如晦從秦王身邊調開了。

老杜是老謀深算的傢伙,一看勢頭不對,就給秦王出主意要謀太子,李世民開始並不在意,後來房玄齡也出面勸說秦王:“如果殿下只想當個藩王,那麼杜如晦可有可無,如果殿下志不在此,那麼以杜如晦的王佐之才,必定可以輔佐到你”,顯然是提醒秦王早立大志。

史有‘’房謀杜斷"一說,秦王身邊的二位高人,在玄武門之變之前就有這樣的言行,如不懂秦王有要坐北朝南的意思,斷然不敢說出以上的話來挑撥離間兄弟關係!以此推測,李世民早有君臨天下之志!

李世民要上位,進行武力奪權還體現在以下方面!

1.李世民在李建成被立為太子之初就有圖位的想法。

早期,李建成被李淵封為太子時,李世民就心有所動,他明白自己的文治武功不遜於大哥,心有不甘;於是,他在戰場上縱橫馳騁、建功立業!常常李淵部大敵當前,秦王都自告奮勇去衝鋒陷陣,所以,隋末,如蜂而起的群雄大多都是李世民部消滅的;他有做給天下人看的意思!

以李世民的雄才大略不願久居太子李建成之下,是可以理解的!但,李世民在父皇手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氣,你如果不換位思考,就難以看出,李世民充滿了智慧!

2.李世民蓄謀已久,還體現在他延攬人才上。

欲取得並治理天下,必須有文臣武將;李世民當然也知曉這一點,所以,他在戎馬倥傯中注重擴大自己的實力,在暗中廣羅黨羽,培植勢力。

相比太子陣營:李世民文有杜如晦、長孫無忌、房玄齡等謀士,武有程咬金、侯君集、秦叔寶、尉遲敬德等良將;如果他只想偏安洛陽一隅,做個王爺,但不至於處心積慮地網羅、拉攏這些能獨擋一面的人才。

3.收買玄武門守將常何。

李世民深謀遠慮、未雨綢繆還體現在對玄武門守將常何的收買上,玄武門之變以前,作為皇子的李世民就猥自向守門官常何等進行大肆賄賂;且不動聲色、在長安城內布有死士,甚至是負責太子事務的內屬官也是李世民安插進去的,李世民的老婆即後來的長孫皇后也以探望、服伺父皇為名,經常潛入宮中刺探情報和為李世民攏絡人心。

所有這一切都表明,玄武門兵變是李世民長期準備,積極運籌的結果!雄才大略的李世民苦心孤詣,步步為營的目的就是要奪取至高無上的皇位!玄武門軍事政變看似隅然,其實是李世民走上皇帝寶座的一個步驟!


希望星晨58298869


我是奔騰Li,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原因,用不得已為之和政變奪權形容,很難體現的淋漓盡致,筆者認為應加上兩點因素,才可體現出當時李世民的處境,1:心有不甘,2:團隊利益,綜合,“玄武門之變”對於李世民,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不甘心自己苦心經營多年,卻為他人作嫁

縱觀大唐的發展史,從公元前617年開始,李世民勸說父親李淵起兵反隋,到公元前618年,短短一年間大隋王朝便土崩瓦解,大唐王朝建立,隨後李世民東征西討,平定其餘各地軍閥勢力,完成唐朝的華夏一統,大唐王朝的皇帝雖然是父親李淵,但江山卻是李世民一手創辦出來的

天下雖已安定,但隨之而來的卻是無情的權利鬥爭,自古皇家的傳統“立嫡不立閒,立長不立幼”讓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具備了先天的優勢,榮升太子之位,但李建成自知李氏能有這份基業,全部仰仗於二弟李世民,自己雖然已貴為太子,但一直面臨著朝不保夕的局面,近在咫尺的君臨天下,萬人之上,又有誰想輕易的拋棄,於是李建成聯合了三弟李元吉建立黨派,爭權奪勢,勢必捍衛自己的太子之位

轉觀李世民的心態,自己苦心經營多年,大業已成,卻因守舊的傳統,就要為他人作了嫁衣,唾手可得的皇位,就這樣讓人拿走,

心裡實在不甘,而作為最大受益人的大哥李建成對自己非但沒有半點感激之情,卻處處排擠,事事刁難!欲將自己殺之而後快的心態,可謂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就在此時,一顆種子已經悄悄的埋在了李世民的心中

開國元勳是否會遭到兔死狗烹,全在李世民一念之間

自古在皇權的鬥爭中,從來不是一個人的戰鬥,李世民也是如此,大唐盛世的江山有李世民的艱苦努力,

也離不開那些出謀劃策,血戰沙場的文臣武將們辛勤的付出,經過多年的同甘共苦,經歷了無數的生死考驗,如謀士杜如晦、房玄齡,將領秦叔寶、尉遲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廓等等的開國元勳,全部成為李世民的追隨者,組建為一個團隊,

能夠在無數人中脫穎而出,幫助李氏開創新的王朝,開國元勳們的能力與智慧毋庸置疑,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之間的皇位之爭,在開國元勳們的心裡又是何等的恐慌,狡兔盡良弓藏獵狗烹的道理,開國元勳們怎會不懂!但比兔死狗烹更可怕的是,如果一旦太子李建成登基成功,那麼必定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作為李世民的追隨者,如果登基失敗,那麼悲慘的不止是自己,也許會牽連到整個家族,此時開國元勳們的處境變得更糟糕!

條條大路通羅馬,但開國元勳們卻別無選擇,擺在面前的只有一條出路,只有秦王李世民登基,大家才有希望

保住自己,保住家人,保住得來不易的榮華富貴,各種方式勸說李世民,已經是必然的結果,而是否要拋開親情,手足相殘,全面展開皇位的爭奪戰,僅在李世民一念之間,此時李世民心中的那顆種子已經開始生根發芽,

始作俑者的父親

既是國父,也是家父的唐高祖李淵,堪稱“玄武門之變”的始作俑者,如此比喻,並非所指是李淵佈局希望兩兄弟手足相殘,而是李淵缺乏殺伐果斷的心態,李淵本應在李建成與李世民表面還能和諧相處的情況下,果斷敲定繼承人,但他選擇了

優柔寡斷,雙方許諾,直接導致了兩兄弟針鋒相對,勢同水火,這樣的結果,讓李世民心中的那顆種子瞬間成為參天大樹,“玄武門之變”勢在必行,

<strong>

總結

古人云:“最是無情帝王家”,這句話是有道理的,皇權是什麼?它是地位的象徵,受世人所敬仰膜拜,殺伐決斷僅在一人之手

,它代表著金銀財寶,綾羅綢緞,窈窕淑女等等,世間的一切事物全歸一人所有,在如此巨大的誘惑面前,誰的心理上能招架的住?

父親李淵的不作為,太子李建成的咄咄相逼,追隨者們的切身利益,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心有不甘,這一切的因素都是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原因。


奔騰Li


有預謀的政變奪權!玄武門之變不過是眾多“預謀”之一!

而“殺掉親兄弟”,既是形勢所迫,亦在計劃之中!

第一,先說“預謀政變奪權”。

1.李世民素有大志,且多年征戰,手握重兵,自恃功高,面對皇權,又焉能不覬覦?至於屬下“慫恿”、“要挾”等等,洗白之辭罷了!

2.太子迫害應該屬實,面對李世民這樣的“競爭者”,但凡有點政治頭腦,都會預加防範,甚至除之而後安,此人之常情!但李世民也絕非像史書所記如此無辜!否則“老三”怎麼就毫無危險,而且深得太子寵信?否則怎麼解釋李淵一度要給兄弟二人“平分天下”?

4.太子已立多年,名分早定,身邊黨羽眾多,又有李淵支持。想“奪位”必預做準備,營造輿論,積蓄力量;必謀定後動,周密部署,務求一擊而中,確保成功;必預想後招,以對眾議,以安人心。因此說,李世民是“預謀政變奪權”,而絕非臨時起意,行動方案也絕非玄武門這一個。

5.如何對待皇帝,這個問題是首要問題!要“奪位”,首先要“有位”。怎麼才能讓皇帝“讓位”,怎樣才能順利“繼位”?李淵,既是皇帝,又是李世民的老子,如果不能掌控,天知道他會怎樣處理?即便殺了太子,李淵不讓位怎麼辦?或者李淵被迫讓位但不給名分又怎麼辦?李世民是“既想當婊子,又想立牌坊”,絕不願在史書上留個“殺兄逼父奪位”的惡名!這個問題他能不好好想清楚?又豈能是倉促之間就能籌劃好的?

餘者不論,僅此一點即可足證:李世民“奪位”是早有預謀,早有計劃!否則,怎麼可能李淵會乖乖認命!

第二,再說“殺掉親兄弟”。

1.世人皆知玄武門,皆知李世民“殺掉親兄弟奪位”。然“殺掉兄弟”不等於“奪位”,“殺掉兄弟”也不能保證就一定能夠“得位”!因此,“殺兄弟”只是手段之一,“奪位”才是目標!

2.既然“奪位”是目標,只要能“奪位”又何必一定“殺兄弟”呢?“奪位”之後大可以從容處置。可以軟禁,可以發配,可以分封,當然,也可以殺之。有的是辦法!

3.因此說,玄武門之變只是李世民“預謀”的眾多計劃之一,“殺兄弟”也不過是眾多計劃的應急方案而已,“殺兄弟”並非必然,亦非首選!


天地過客1971


唐太宗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奪得了李建成的太子之位,進而逼迫李淵退位當上太上皇,他自己登基做帝,自此引領大唐王朝走向了最輝煌的時代。如題目所問,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掉親兄弟,到底是不得已為之,還是有預謀地政變奪權呢?實際上要說明這個問題,只要弄清楚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就可以了。

玄武門之變

【1】史書都是按照勝利者的要求進行編纂的。

中國封建社會的歷朝歷代,對於前朝歷史的總結和記錄都添加了非常濃郁的情感色彩,或褒獎,或貶低,這一切皆出於維護自己的統治需要。這在李世民也一樣適用,尤其自己是通過發動軍事政變,殺害自己的親兄弟而得來的,李世民對這方面就更加的重視。從唐朝的一些官方史書中,我們可以看到,裡面對於李世民發動軍事政變的解釋是被逼無奈,太子李建成採取種種手段來陷害李世民,而且曾經還下毒藥在酒中,但是最終沒有成功,展示給我們的是李建成無時無刻不在想辦法要殺掉李世民,而李世民步步退讓,雖然屬下勸他先發制人,但是他依然抱著手足的觀念隱忍,最終已經威脅到自己的身家性命時才逼不得已發動軍事政變。這其中李世民傳達給我們的是他是被逼無奈才發動政變的。

影視劇中的李世民

【2】李世民和李建成為大唐做出的貢獻是不分伯仲的。

在開創大唐江山的過程中,李世民和李建成可以說是李淵的左膀右臂,不管從起兵伊始,還是在爭奪天下的過程中,李世民和李建成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李世民的功勞要比李建成大的,而當大唐建立後,按照以往傳統制度傳嫡長子的要求,李建成順利當上了太子,而李世民當上了秦王,這就意味著自己徹底與皇帝無緣,除非李建成意外死亡。而作為為大唐江山立下赫赫戰功的李世民,在文韜武略各方面又非常突出,在他的內心始終是無法平靜接受現實的。

【3】李建成對於李世民的態度。

在打江山的過程中,兄弟倆也許有矛盾,但是都不是主要的,因為此時的敵人是大隋朝,還有就是其他與他們爭奪天下的各方勢力。在這個階段,兄弟倆各自承擔著不同的任務,此時在兩人的觀念中應該沒有日後誰當太子的想法,畢竟還沒有滅掉大隋建立新的政權。但是隨著大唐政權的建立,國家逐步實現統一,李建成被立為太子,而此時兄弟之間的矛盾就日益的加大,尤其是李淵一方面堅持傳統立嫡長子為太子,另外一方面在處理危機時,又不時向李世民許諾立他為太子,這就造成了兄弟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大,彼此之間明爭暗鬥,而在李建成一面,也看到李世民對自己的太子之位也是一個巨大的威脅,也無時無刻想將李世民置於死地。

影視劇中的李淵

【4】李淵對於兩個兒子的態度。

之所以會發生“玄武門之變”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李淵,李淵缺乏作為一個父親的賞罰分明,也缺少一位國君的威嚴和霸氣,尤其在處理兩個兒子的問題上,李淵總是搖擺不定,他知道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水火不相容,但是他卻沒有能力和辦法來解決這件事情,任由二人關係不斷的惡化發展,而且自己一直躲避這個問題,當國家面對外敵入侵時,他又向李世民作下種種許諾,當天下太平時又將天平傾向於李建成,兩個兒子明爭暗鬥已經白熱化的時候,他依然我行我素,置之不理,最終導致發生了玄武門之變,當玄武門之變發生的時候,他還在宮內的瑤池裡泛舟喝酒呢,糊里糊塗接受現實,糊里糊塗當上了太上皇,他也夠窩囊的。

所以,綜合以上幾個方面的原因,說李世民是被逼無奈,還不如說他早已有此想法,早已做好準備,李淵和李建成為他發動叛亂提供了時機和平臺罷了。



用腳趾頭想也能知道,一場成功的政變,怎麼可能是不得已的臨時行動,肯定是蓄謀已久。

玄武門之變成功的兩大關鍵

我們後人看玄武門之變,只是簡簡單單的以為就是在玄武門埋下伏兵,擊殺了名正言順的太子李建成和他的死忠追隨者,齊王李元吉。然後李淵就不得不立僅剩的嫡子世民為繼承人,簡單搞定。

但帶回到現場,搞定最大競爭對手確實是政變的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但如果你是大權在握身體健康的開國皇帝李淵,你會不會因為你的一個兒子把另一個兒子弄死了你就讓他繼承皇位自己甘心當傀儡去了?

顯然不可能,不要說堂堂開國皇帝了,就是公認懦弱的李顯,在太子李重俊發動政變,而且目標並非指向他,而是武氏諸子和韋后安樂公主等政敵的情況下。李顯也要出面制止。而且李顯一出面,太子的政變部隊馬上倒戈。同樣的道理,漢武帝太子劉據政變佔據了長安又如何,只要老皇帝還能說話,說你謀反,全國士兵馬上撕了你李世民(劉據)。千萬不要說,再殺了李世民李淵沒有繼承人。李淵還有很多兒子,而且李淵身體非常健康,在軟禁中又活了九年。漢武帝晚年太子死後,人家立幼子為繼承人又不是不可以。

所以,要搞這次政變,李建成和李元吉固然重要,但搞定李淵其實才是政變關鍵。

偏偏從歷史的蛛絲馬跡可以看出,李世民其實是先搞定了他爹的。玄武門殺聲震天,兩個兒子死於非命。偏偏李淵和朝廷重臣在後宮湖面划船。而且秦王親信尉遲恭偏偏可以帶著兵器。滿身血汙的直入李淵所在,極為無理的對待李淵。

你要說這時候的李淵還是自由身你信嗎?

而且,玄武門之變畢竟發生在皇宮內院,皇帝的守衛力量呢?李世民能提前埋伏在玄武門內,甚至連太子齊王事先都一點不知情。太子的軍隊來救太子時玄武門守衛又很忠於職守的殊死抵抗了。

這一切說明什麼?說明玄武門守衛被李世民收買了。

而一場政變,皇宮大門的守衛被收買。皇帝先被劫持。主要競爭對手連事先一點風聲都不知道。你告訴我這是事發突然。你騙鬼呢?


丁強888


玄武門之變是唐朝開國以來宮廷之間第一次軍事政變,也是影響最大的一次,發生於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626年7月2日),玄武門位於唐朝皇帝居住的太極宮(西苑)北角,屬西內苑,是最靠近皇帝的一扇門。

一般除非皇帝召見,否則的話任何人都不能接近這玄武門,同時這裡又是軍隊出城之門,李世民登基後,就親率六個騎兵出玄武門,和突厥吉利可汗隔渭水對峙,嚇退了突厥入侵部隊。

親出玄武門,馳六騎幸渭水上,與吉利隔津而語。

而在靠近玄武門的左邊就是太子所居住的東宮,由於東宮和太極宮是分開的,彼此之間只有兩道門聯繫,一道是安禮門,位置較偏,在太極宮的東北角,另一道就是玄武門了,位於太極宮正北部,從這裡可以在解決問題後更快地衝入皇宮搶奪權力。這也是為什麼李世民決定在玄武門發動兵變的原因。


玄武門之變的說法一:李世民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迫害,不得已而謀反

  1. 齊王李元吉得知秦王府車騎將軍張亮圖謀不軌,將其捉捕下獄,嚴刑拷問,不過張亮此人是個硬骨頭,死都不說出李世民的罪行,最後李元吉也只能把他放了;緊接著,李元吉又重金收買秦王府驍將尉遲恭和段志玄,計不成派刺客刺殺之,不過沒有成功,接著又誣陷程知節、房玄齡、杜如晦等秦王心腹,想讓李世民羽翼盡失;
  2. 太子、齊王設鴻門宴款待李世民,宴會上李世民喝了毒酒吐血,由於當時還有淮安王李神通在場,連忙把李世民帶離現場,回到秦王府。此事後李淵親自出面調停,以洛陽為東都,封李世民為“東王”,不過在李建成等人的勸阻下停封了;
  3. 太子、齊王在李淵面前多次誣陷李世民有謀反情況,加上後宮嬪妃也大吹枕邊風,請求李淵誅殺李世民並秦王府諸人,雖然李淵很不同意誅殺親子的做法,可秦王府卻是“憂懼不知所出”,整天擔驚受怕的;
  4. 突厥犯境,李建成推薦李元吉,代替李世民率兵北伐,將秦王府的猛將:尉遲恭、程知節、秦叔寶和李世民手下精銳部隊全部編入齊王府,並預謀在昆明池暗殺李世民。結果被李世民知悉,提前發難

此外李世民發動兵變的目的,似乎更多的是弟弟李元吉,而不是哥哥李建成,按齊王府護軍薛實所說,李元吉親口說過:“只要殺了李世民的話,除去太子李建成就易如反掌”,李元吉此人“亂心無厭,何所不為”,如果真讓他做了皇帝,那天下就亂了,李家父子拼死打下來的江山遲早也得敗在他手上。

在重臣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高士廉等人的反覆勸諫下,李世民決定發動兵變,在六月初四這天一早,先派長孫無忌伏兵於玄武門,等到李建成和李元吉來到西內苑後,無意中發現了伏兵,立刻撥馬回東宮,李世民一箭射死李建成,而尉遲恭帶七十騎兵趕來,追擊李元吉到武德殿殺之。



接下來就是尉遲恭帶著頭顱逼宮,李世民和李淵盡訴心中情的戲碼了,李淵只能承認李世民的身體,和他一起演了一出“跪地吮乳”的大戲,並下手令停止正在玄武門的秦王、東宮兩支軍隊的激戰。

在李建成剛遇害的時候,太子府馮立知道事變,立刻率兵救援李建成,可惜此時兵變的第一階段已經結束,第二階段正在進行中,李世民等人已進入玄武門,直驅太極宮,由張公謹、敬君弘、呂世衡等人把守著玄武門,阻擋馮立、薛萬徹的援軍。

最後尉遲恭拿著李建成、李元吉兩人的頭顱和李淵敕令登城示眾,東宮軍一下子就潰散,馮立逃入田野,薛萬徹逃入終南山,李世民被封太子,當年就登基稱帝,李淵做了太上皇,移居太安宮頤養天年,李世民登基後殺盡李建成、李元吉子孫,革除族籍,順便霸佔了他們的妻子,玄武門之變至此結束了。

從以上《資治通鑑》的記載來看,玄武門之變似乎是李世民被逼得沒有辦法而不得已為之的,而且逼他的不止親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連父親李淵也在逼他,比如那樁“鴻門宴”事件,李淵是明知這兄弟三人之間的貓膩的,如果說真有人要毒死李世民的話,那絕對就是設宴的李建成和李元吉了。可李淵並沒有任何處罰,只是告誡李建成不要讓李世民喝太多酒,這是明擺著著維護李建成,犧牲李世民的做法,李世民處於四面包圍之中,兵變也是最終能救己的手段了。



玄武門之變的說法二:李世民是早有預謀的,他並不甘心帝位給了李建成,就因為他是哥哥

隋朝末年李淵自太原起兵以來,攻城略地時多有李建成和李世民的身影,到了入主長安稱帝后,李淵立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為秦王,將李建成留在身邊協助處理國事,而李世民率兵出潼關血戰,打下了大唐的半壁江山。破薛舉、敗宋金剛、滅鄭攻夏、平定山東等,在豐功偉績之下的李世民身邊逐漸聚集起了一班心腹重臣,其野心也日益增長。

目前關於唐朝的官方典籍:《新》、《舊》唐書和《資治通鑑》等的記載,大多都是抨擊李建成的,關於李建成在長安所做的貢獻,還是得依靠李淵身邊的史官溫大雅所著的《大唐創業起居注》為準,才顯得更加符合史實。按此書之言,李建成之戰功與李世民差不多,治國方面也是有一定的政績,並不是像後世的史籍記載的那樣不堪。

而且太子府中原本就有馮立、薛萬徹這樣的忠臣、猛將,更有王珪、魏徵這樣的謀臣,可見李建成的個人魅力,能讓這些人才都為其所用,若李建成真的如此不堪的話,只憑藉著太子之位是無法網羅到如此之多的人才的。

比如魏徵,這人本來就不是一個老闆跟到底的主兒,先從元寶藏、再從李密、後從李淵,黎陽兵敗後又投降了夏王竇建德,後竇建德兵敗再投李淵,入了東宮做太子洗馬(幫忙處理政事文書的職位),李建成被殺後才被李世民破格起用,成為一代名臣。如果李建成沒有一定的手段和智慧的話,那魏徵早就暗投李世民了,不用等到李建成被殺後才被錄用。


而李世民之所以發動兵變,無疑就是因為不服哥哥李建成,他也想要做皇帝,秦王府籠絡了一大批文臣武將,自成一派,他們也不甘心為他人作嫁衣裳,自然不遺餘力地攛掇李世民發動兵變,取而代之了。有證據嗎?實際證據沒有,但引申證據有。

  1. 以“鴻門宴”事件來說,如果李建成真的要謀害李世民的話,除了毒酒之外,在四周埋伏甲兵才是一招制敵之道,項羽的鴻門宴至少還有個項莊舞劍,可以記載來看,李建成不但沒有安排甲兵埋伏,還傻不愣登地請來李淵的堂弟、淮安王李神通赴宴。暗殺這事本來就是人越少越好,而李神通在宴會上唯一的作用就是:保護著李世民回秦王府,這一點完全和李建成的最終目的不符;
  2. 李世民太過招搖了,自領兵以來雖然勢如破竹,但其勢力和威望也逐漸威脅到了李淵和李建成,比如武德四年六月,當年李世民與河北的夏王竇建德大戰於武關,此戰生擒竇建德,斬首三千人,俘獲五萬人,並以此降服了洛陽的王世充,山東盡入李唐之手。可李世民在凱旋迴城的時候,“親披黃金甲,陣鐵馬一萬騎,甲士三萬人,前後部鼓吹”,將竇建德、王世充和原隋朝寶器獻於李淵,十月封為前所未有的殊榮:天策上將,位在王公之上;
  3. 楊文幹謀反事件:武德七年五年,慶州都督楊文幹被告發謀反,原因是太子府官員爾朱煥、橋山公奉命給楊文幹送一批武器,但這兩人突然直接來到仁智宮,告發楊文幹謀反,而楊文幹原是東宮宿衛,所以此事也牽扯到了太子李建成。當時正在離慶州不遠的仁智宮休息的李淵急命秦王李世民率兵平亂,臨行前對李世民許諾:平叛成功後,廢太子李建成為蜀王,立李世民為太子。一個月後,李世民平亂成功,楊文幹被部下所殺,李世民班師後李淵卻絕口不提廢立之事。

需要具體分析一下楊文幹事件,此事被後來認為是引發玄武門之變的導火索:由於李世民對史書的隱瞞,楊文幹謀反案件更偏向於李建成密令其起兵謀反,誅殺李淵並提早讓李建成登基的情況,可這事仔細一想其實是疑點重重:

  1. 直接證人全部消失:楊文幹被屬下殺了,無法提供直接口供,首先告密的爾朱煥、橋山公事後沒了下落,他們只是奉命送兵甲器械去慶州而已,怎麼敢直接丟下公務去向李淵報告楊文幹謀反。李淵信不信是一回事,楊文幹有沒有謀反是一回事,扳不倒太子又是一回事,兩個身居末位的小官,怎麼可能接觸到謀反這樣的大問題,如果僅憑送武器這事就誣陷一個守邊大將謀反,未免匪夷所思了;
  2. 動機有問題:太子李建成此時並沒有任何動機,他已經是實際上的儲君,未來大唐皇帝,只要李淵一死就大位可定,而李淵此時也並沒有顯示出任何要廢立的情況,李建成為什麼要急著謀反,要謀反又為什麼只發動慶州一地。而且如果真的謀反,那李建成至少也得保住自己的性命吧,可實際上在楊文幹謀反事件初期,李淵派人去叫身處長安的李建成來仁智宮,李建成二話不說就過去了,被李淵罵了一頓,此情況更可以證明:李建成並沒有反心,也沒有謀反的行為,他敢和李淵對質就是最好的證據;
  3. 宇文穎下落之謎:當爾朱煥告發楊文幹謀反後,李淵先是把李建成召來並軟禁在偏殿,之後就派了司農卿宇文穎去召見楊文幹,在當時楊文幹並沒有實際的謀反證據,一切都只是猜想而已,可是宇文穎一到慶州後,楊文幹真的就扯旗起兵了,可他的口號並不是“誅殺李淵”或是“誅殺李世民”,而是“營救太子李建成”。值得注意的是:李世民在打敗楊文幹後,《兩唐書》記載是押解到仁智宮,由李淵親自處死,可《資治通鑑》記載卻是李世民擅自把他殺了,也就是死無對證了。

以上的觀點來看,楊文幹謀反事件有可能是一件“被謀反”冤案,首先是爾朱煥等人告發其謀反,然後宇文穎去慶州後不知對楊文幹說了什麼,或許就是告訴他:“太子無故入獄,下令要你前去救援”云云,然後楊文幹就真的謀反了,並坐實了謀反實情,而此案的所有證人要麼下落不明,要麼被殺,實情已經沒人知道了。

可是從李淵最後違背誓言,恢復李建成的太子之位,絕口不提他和李世民的約定,可見李淵對此也是心有疑慮,他似乎察覺到了什麼。楊文幹事件平息後,李淵除了罵李建成一頓後並沒有對其做出處罰,只是將東宮屬官王珪、韋庭發配邊疆,同時被髮配的還有秦王府幕僚、天策上將府兵曹參軍杜淹,要知道李世民平亂是有功的,李淵卻無端把他的屬下發配,無疑是為了敲打一下李世民,至於為什麼敲打,恐怕只有李淵自己知道了。

總結:考慮到李世民篡改過自己的起居注,恐怕玄武門之變的實情,應該是“李世民有預謀奪權”的情況偏多。

首先李世民功高蓋主,他的野心也日益增長,武德四年那一次違背禮制的高調入城就是明顯的證據;

其次李世民得到了群臣擁戴,除了秦王府心腹之外,支持李世民的還有太原首義的左僕射劉文靜,此人是堅定的秦王黨,而同樣為首義的右僕射裴寂是堅定的太子黨,兩人因為“宮秦之爭”而勢如水火,凡是裴寂的建言,劉文靜不論對錯都要反駁一通,鬧得李淵腦闊都疼了。

此外還有江國公陳叔達、和李淵私交很好兼親戚的宋國公蕭瑀、就連上文所說的淮安王李神通,他還是李世民的救命恩人。如此多的武德朝文臣武將都傾心於秦王李世民,他們自然也想要將其扶上帝位,房玄齡等人的輪番進諫,要李世民發動兵變也是一個輔證;

最後事變當天,李世民早已安排長孫無忌埋伏於玄武門,尉遲恭帶著精兵在附近的叢林中埋伏收人頭,可李建成和李元吉卻是輕裝入宮,馮立、薛萬徹的東宮精銳部隊還在家裡蝸居著,完全沒料到要和李世民兵戎相見的情況。

可見玄武門事變是李世民早就安排好的,他先以太子和齊王淫亂後宮為由,讓李淵召見他們第二天入宮對質,由於有了楊文幹事件,李建成沒做過這事自然是不怕對質的,而李世民就在初三日深夜到初四日凌晨這個關鍵點,將兵力排佈於西內苑處,靜靜地等待李建成和李元吉入甕。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