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对不列颠的征服:从恺撒到克劳狄乌斯

公元前55年和公元前54年恺撒两次率军入侵不列颠,揭开了罗马征服不列颠的序幕。但是这一征服过程却延续了近一个世纪,直到克劳狄乌斯当政(公元41—54年)时,罗马对不列颠才谈得上实质性的征服。在此期间,不列颠是罗马对外扩张政策所关注的主要对象,而不列颠事务也成了罗马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与罗马政治时局的变化紧密相连。

恺撒对不列颠的两次远征

罗马对不列颠的征服:从恺撒到克劳狄乌斯

恺撒

共和末期罗马政坛争雄的三头之一恺撒,在高卢总督任内分别于公元前55年和公元前54年两次渡海入侵不列颠,这是此前罗马人从未涉足的领域。无论从军事角度还是从政治上而言都冒有很大风险。从军事角度看,不列颠与高卢有海峡阻隔且情况不明;从政治上而言,作为高卢总督,此举当有越权之嫌,易成为政敌的口实。在《高卢战记》中,恺撒特别强调远征不列颠与高卢事务的联系,在军事上有其必要性。指出他这样做是“因为得知几乎所有的高卢战争,我们的敌人都从那儿得到援助”

在《高卢战记》的另外几处,他还列举了好几个例证,说明高卢与不列颠关系甚为密切。从现今不列颠发现的大量高卢——比尔及硬币来看,恺撒的这一说法不无根据。其实恺撒此前不久也有类似举动,为了狠狠打击入侵比尔及人的两日耳曼部落,他曾挥师跨越莱茵河。西塞罗曾把恺撒的这些举动与庞培的战略方针相比较,对其在高卢境外的战争有很好的说辞:“我注意到恺撒的计划大不相同。他认为不仅应打击他所见到的拿起武器反对罗马人民的敌人,而且还须把整个高卢置于我们的控制之下。”

罗马对不列颠的征服:从恺撒到克劳狄乌斯

不列颠群岛

不过与跨越莱茵河不同,恺撒两次渡海入侵不列颠绝不是一次防御性的征伐。在第二次远征中,我们可以从军队的规模、战舰的数量和战前的准备窥探出他确有征服不列颠的打算。恺撒在《高卢战记》中一再强调不列颠与高卢事务的关联(尽管这有一定的根据),可能更多是出于他为自己出征不列颠作辩解,而其真正用意则是想通过征服不列颠,扩大自己在罗马政坛上的声誉。一旦此举成功,势必在罗马和元老院引起巨大反响,从而抵消其政敌庞培在东方的赫赫战功。第一次不列颠远征结束后,看上去恺撒那漫不经心总结性的一笔,可以说这是为他出征不列颠的目的做了最好的注脚:“因这些战绩,元老院收到恺撒的书信便决定举行20天的谢神祭。”

恺撒入侵不列颠共两次,第一次只是试探性的,仅率领两个军团(第七军团和第十军团),战船98艘,其中包括运兵船18艘。出征的时间也不适宜,已临近冬季。从军事征服的角度而言,这次入侵并不成功。恺撒在《高卢战记》中对此次征伐的结局仅仅谈及人质和与土着部落订立条约。人质一事,他含糊其词,只是说“他命令将以前所要求的人质数量加倍,并带往大陆”,其执行情况是“总共只有两个邦送交了人质,其他邦则忽略了此事”。在此没有提供人质的数目和其他任何相关情况。不过恺撒在这次远征中获取了不少经验和知识,他发现了合适的登陆地点,知道了当地人的作战方式,认识到战舰尚需改进以及征服不列颠所需兵力、时间和粮秣供应等。这些对他第二次入侵不列颠是很有帮助的。

罗马对不列颠的征服:从恺撒到克劳狄乌斯

高卢战争中的恺撒

不过有一点需特别指出,第一次远征中,恺撒的战舰遭受了潮汐的袭击,造成了重大损失,而他未能在第二次征伐中吸取这一经验,重蹈覆辙。但从政治角度而言,恺撒此举却获得了巨大成功,罗马为此举行了长达20天的谢神祭,比前一年他在高卢打败比尔及人后所举行的谢神祭还要长5天。

在经过精心准备并建造了许多新型船舰后,恺撒发动了第二次不列颠远征。临行前,为防范高卢可能发生的叛乱,他还扣押了一些高卢部落首领作为人质,随军出征。就军队的规模而言,这次要比第一次大得多。他调集了高卢8个军团中的5个和两千骑兵从事征伐,另外战舰及其他各种船只超过800艘。

由于在高卢几经延误,实际上大约在7月初部队才开赴远征。在这次征伐中,恺撒击败了强大的Cassivellaunus王(但未能消灭他),向他索要了人质和确定每年应向罗马缴纳的贡赋,并指令他不得侵害与罗马交好的Trinobantes部落。由于得知高卢可能发生反叛,恺撒只得离开不列颠返回高卢,从而彻底结束了他对不列颠的征伐。关于提交人质和缴纳贡赋是否履行,无论是恺撒还是后世罗马作家均无记载。现代学者普遍认为没有履行或即便履行亦很快终止。

罗马对不列颠的征服:从恺撒到克劳狄乌斯

恺撒

恺撒两次入侵不列颠,对罗马而言并无任何实际收获。这一状况很令罗马人失望,西塞罗在给他的弟弟昆图斯的信中就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这种心情。他写道:“就不列颠的情况而论,我们既没有理由恐惧,也没有理由欢喜。”

后世有些罗马作家对恺撒入侵不列颠的结果也表示不甚满意,如塔西佗就说:“[恺撒]只是将[不列颠]昭示于后人,而不是遗赠给后代。”事实上,恺撒的两次不列颠远征还是具有相当意义的,首先他为以后罗马入侵不列颠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如在兵力安排方面,无论是盖乌斯流产的征讨计划,还是克劳狄乌斯成功的远征,都从恺撒那里得到启示。其次,他尽管没能征服不列颠,却给罗马人开创了一个先例,正如蒙森所言,不列颠远征是恺撒留下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外,恺撒入侵不列颠之举还为帝国初期的皇帝树立了一个标尺,成为他们竟相效仿和超越的目标。

从奥古斯都到盖乌

公元前54年后,罗马的争权斗争日益激烈,内战成为其政治生活的主线,帝国扩张政策已不是人们密切关注的焦点。屋大维平息纷争、结束内战后,采取休养生息的和平政策,因此不列颠事务长期搁置,似乎被人遗忘了。但另一方面,无论是斯特拉波的记载,还是奥古斯都在功德碑(ResGestae)10中的自述,以及宫廷诗人的诗词都表明不列颠并没有真正被罗马人遗忘。

罗马对不列颠的征服:从恺撒到克劳狄乌斯

斯特拉波

从恺撒入侵到克劳狄乌斯当政前,有关不列颠记述最重要的作家是斯特拉波,其《地理学》完成于提比略当政时期的公元1世纪20年代。从他的记述来看,屋大维对不列颠的政策并非一成不变。最初,他也曾打算仿效其继父入侵不列颠,目的是想通过征服不列颠来建立军功,确立自己的政治地位。实际上,征服不列颠给他提供了继承继父遗愿又同时能超越继父的机会。因此,屋大维对它的关注应是理所当然的。他之所以没有率军入侵,根据斯特拉波的记述,主要是考虑征服不列颠不能给帝国带来实际的物质利益,甚至其产出还不足以维持在该岛驻军的支出。这种稳重务实的作风倒是很符合屋大维的个性,更切合当时苦于长期内战,普遍渴求太平的时局。

尽管屋大维奉行修养生息的政策,然而有关帝国扩张的思想观念不仅没有销声匿迹,反而在宫廷诗人的诗句中得以张扬。对于罗马的统治权(imperium),维吉尔在《伊尼德》中借众神之王朱庇特之口说:

“对于这些人,我既没有限定地域也没有限定时间:我所赋予他们的是无限的统治权。”作者还叙说罗马传说中的祖先伊尼亚斯在阴间游历时得到亡父幽灵的预言:“要留心,罗马人,你要用统治权(你将拥有这些技能)驾驭各民族并实施和平,宽宥失败者降伏桀骜不驯者。”不列颠显然属于未被降伏之地,自然经常被诗人提及,其中贺拉斯的诗涉及不列颠最多。他甚至把不列颠人和东方强悍的帕提亚人相提并论:“我们确信朱庇特的统治,从那天上的雷霆;一旦征服不列颠人和帕提亚人,奥古斯都就是现实的神明。”另一位宫廷诗人提布卢斯也曾提到不列颠:“未被罗马战神征服的不列颠——太阳底下世界的另一边,在等着你。”和维吉尔一样,提布卢斯在此也明显表露出兼并不列颠岛的强烈愿望。

罗马对不列颠的征服:从恺撒到克劳狄乌斯

奥古斯都·恺撒

奥古斯都本人对不列颠当然也是相当在意的。在其功德碑中,他不忘把寻求庇护的两个不列颠王铭刻其中,作为他对外事务的功绩。事实上,他很可能是通过支持某些不列颠王来寻求整个不列颠的平衡。应该说他虽未出兵,却通过外交手段对该岛施加了不小的影响。斯特拉波就曾记述了不列颠王努力争取奥古斯都的友谊和支持;另外,该时期不列颠罗马化的铸币对此也是有力的佐证。

奥古斯都所奉行的休养生息的和平策略,在盖乌斯·卡里古拉时有了重大的改变。与先辈不同,这位年轻人即位前没有任何军事功绩。而作为帝国皇帝,他需要通过军事和外交活动向民众和元老院展示其才能,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因此,他试图征服不列颠是可以理解的。由于盖乌斯对不列颠入侵未能真正实行,而其后继者克劳狄乌斯的征伐又获得了巨大成功,古代罗马作家对他贬损颇多,还认为他可能患有精神病10。实际上,古代作家所描绘的那些异常行为应从一个缺少经验和安全感的年轻皇帝的角度上来理解。

罗马对不列颠的征服:从恺撒到克劳狄乌斯

盖乌斯·卡里古拉

许多迹象表明盖乌斯确有入侵不列颠的计划。首先,在位期间他新征募了两个军团,即十四军团和二十二军团。一般认为这两个军团并非为加强莱茵河的防御,故一般推断是为入侵不列颠做准备。其次,狄奥和苏厄托尼乌斯均记载在日耳曼征伐期间他带有舰船,这很可能也是为越海作战所做的另一种准备。

此外,苏厄托尼乌斯还记载盖乌斯此时在Boulogne修建了一座灯塔作为胜利纪念碑。一旦罗马军队要出征不列颠,这座灯塔对他们肯定是有益处的。塔西佗也曾说:“普遍认为盖乌斯·恺撒曾打算入侵不列颠,倘若不是多变的禀性促使他迅即后悔以及对付日耳曼的宏大举措宣告失败的话。”盖乌斯未能出征不列颠,却在外交上获得了巨大成功。一位叫Adminius的不列颠王子前来寻求庇护。现代学者认为这个Adminius就是不列颠势力强大的Catuvellauni人首领Cunobelinus的儿子,也很可能是那个在肯特地区发行银币和铜币的Amminius,是不列颠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这一事件无论对罗马还是对盖乌斯而言都具有不小的意义:它表明罗马与不列颠的关系一直没有中断,罗马对不列颠有非常强大的影响力;而盖乌斯也似乎觉得在不列颠事务上可以与先辈们(恺撒和奥古斯都)并驾齐驱,并借此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从苏厄托尼乌斯带有敌意的记述,我们可以窥探出盖乌斯对此事相当重视。他试图入侵不列颠的计划流产了,但据此仍可向世人和元老院宣告其努力没有白费。

克劳狄乌斯对不列颠的征伐

盖乌斯入侵不列颠的计划,在其继任者克劳狄乌斯当政时才得以实行。公元43年AulusPlautius将军率领罗马军队入侵不列颠,从此揭开了罗马对不列颠征服扩张的新篇章。尽管这一征服过程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但罗马在不列颠积极征伐的同时开始派驻总督,把不列颠视为帝国的一个行省。

罗马对不列颠的征服:从恺撒到克劳狄乌斯

塔西佗

现存有关这一时期罗马入侵不列颠的文献资料缺乏。塔西佗在《编年史》中的相关叙述已失却,而在《阿古利可拉传》中对此的记载又十分简要,并且他把关注点放在当时还仅是军团指挥官的韦帕芗身上,将俘获国王和征服部落的功绩归功于他。苏厄托尼乌斯的记述也和塔西佗的有相似之处,在《神圣克劳狄乌斯传》中,他主要讨论不列颠的状况和克劳狄乌斯渴求战功的欲望,而对军事行动本身叙说简短。在《韦帕芗传》中他才对这次入侵做评述,着重介绍韦帕芗的战绩。这两位罗马史家对此事的处理与其所处的时代相关,因往日的军团指挥官现已成为君王,而塔西佗就是在韦帕芗当政时开始厕身政界的。狄奥是惟一对此次征伐叙述颇为详尽的作家,从他提供的材料看,他对整个过程和参与者是知晓的。

关于这次征伐的起因,根据狄奥的记载,是不列颠一位名叫Berikos的逃亡者劝说克劳狄乌斯引起的。不过真正的原因很可能是不列颠南部发生了政治动荡,因为不列颠东南部最强悍的部族Catuvellauni的王Cunobelinus此时已死亡,其后继者可能向邻近部落发动攻击,相邻部落Atrebates之王Berikos可能就是受到驱逐而逃亡罗马的。苏厄托尼乌斯也说不列颠因“逃亡者”不能归还而公开敌视罗马。显而易见,以往罗马利用不列颠的部族之争,通过外交途径求得不列颠的均衡已行不通。不列颠出现了强权,罗马的征伐在所难免。就克劳狄乌斯个人而言,他也希望通过征服不列颠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与此前的罗马皇帝不同,克劳狄乌斯并非(即便是通过收养方式)恺撒和奥古斯都的后裔,入侵不列颠多少可以使这位新皇帝与恺撒搭上某种关系。

罗马对不列颠的征服:从恺撒到克劳狄乌斯

恺撒

与恺撒不同,克劳狄乌斯并未亲自率军出征不列颠,而是委托将领AulusPlautius先行从事征伐。罗马军队于公元43年开赴不列颠,其具体时间,无论是塔西佗还是苏厄托尼乌斯或狄奥均无明确记载,据现代学者巴若特推算,最迟不晚于6月初。从事这次征伐的罗马军团共4个即第二军团(Augusta)、第九军团(Hispana)、第十四军团(Gemina)和第二十军团(Valeria),加上辅助部队总人数超过4万。

关于征服的具体详情,现已很难知晓。我们所能知道的基本情况是:罗马军队分三路进发,然后在泰晤士河会合。在会合前,罗马军队已击败由Caratacus和Togodumnus所领导的武力抵抗,随后被称为Bodunni的部落向Plautius投降。Plautius继续追击与罗马为敌的不列颠逃军至泰晤士河口,并杀死了Togodumnus。根据狄奥的记载,Togodumnus的死亡反倒激发了不列颠人的顽强抵抗和促成了他们的联合。Plautius有所畏惧,停止进发并派人恭请皇上驾临。但现代学者一般不同意狄奥的看法,认为这是克劳狄乌斯事先所做的安排,其目的是在战事的重要时刻好让自己到场亲自指挥,从而获取胜利的荣耀。克劳狄乌斯随行带着皇家卫队、大象和部分有声望的元老赶赴不列颠,到达后便发动一场攻势,掠取了Cunobelinus的皇家住所Camulodunum,同时兼用武力与外交,使许多不列颠部落纷纷归附。在停留短短16天后,他把余下的战事又交给Plautius指挥,自己返回罗马。Plautius继续在该岛从事军事征伐,直到公元47年由OstoriusScapula接任。征伐不列颠的活动在克劳狄乌斯当政时期还远未结束,到他死亡的公元54年,罗马有效控制的地盘仅限于不列颠的东南部。

罗马对不列颠的征服:从恺撒到克劳狄乌斯

古罗马时期

征服不列颠是克劳狄乌斯当政期间的头等大事,他因此获取了巨大的政治声望。在他从不列颠返回罗马后,立刻举行了大凯旋式,他和儿子一道被授予Britannicus的称号。另外,为纪念这次对不列颠征服还分别在罗马和高卢修建了凯旋门。Plautius从不列颠返回罗马后也举行了小凯旋式。公元46年后,克劳狄乌斯发行的钱币还饰以罗马凯旋门和“DEBRITANNIS”字样的铭文。

从恺撒的两次入侵一直到克劳狄乌斯的大举征伐,历经近百年,罗马终于把不列颠纳入自己的版图,使其成为帝国的一个行省。在此期间,不列颠始终是罗马帝国政策的一个要点,并与罗马国内的政治形势紧密相联。无论是恺撒还是帝制初期的皇帝都试图在不列颠事务上有所作为,从而增加自己在国内的政治声望,达到树立统治权威的目的。不过,由于他们各自所面对的政治局势不同,因此采取的策略也不一样。恺撒适逢罗马共和行将就灭、各路军事将领争雄之际,故有冒险率兵入侵不列颠之举。屋大维由于已大权在握,且饱经战乱的民众渴求太平,则通过外交手段对不列颠施加影响。年轻的盖乌斯缺少军事功绩,非常希望通过远征不列颠来捞取政治资本,却因缺少军事经验,不敢贸然进军,只能望洋兴叹。克劳狄乌斯则通过大举征伐不列颠,不仅与优利乌斯家族搭上了关系,而且还完成了恺撒未竟的事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