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疫情拐點來臨之前需再“忍一忍”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好了傷疤忘了疼”,可當新冠肺炎疫情給國人帶來的傷疤未愈之前,似乎有些人就已經把疼痛拋諸腦後。先有四川廣元市民聚集廣場,扎堆喝茶;再有鄭州一家胡辣湯總店開業引來門口排起長龍;還有北京香山遊玩遊客眾多,一度導致道路擁堵。在我國多數省份仍將疫情劃為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時期,仍沒有擋住居民的出遊熱情。

當前,疫情防控阻擊戰確實出現積極向好的態勢,尤其是除武漢以外地區每日新增確診病例數量逐步減少,青海、甘肅、遼寧等多個城市更是保持多天零新增。鑑於此,包括遼寧、貴州、山西等在內的6個省份調降了疫情應急響應級別至二到三級,但這不代表疫情防控阻擊戰已鳴金收兵。當前,疫情防控仍是頭等大事,而且到了最吃勁的關鍵時刻,容不得絲毫懈怠。

在移動通信網絡和智能手機終端等技術的加持下,公眾對於各種資訊的獲取更易接近,正如疫情暴發時公眾收到疫情信息提醒,主動佩戴口罩、居家隔離加強防護一樣,近日多省市出現的聚集性現象部分原因也是居民接收到疫情好轉的信息,由此在從眾心理下作出不理性行為。

從眾心理引發的羊群效應不難理解,但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盲目的從眾心理要不得,獨立思考才是王道。面對紛繁複雜甚至趁疫情之機博取眼球的虛假信息,公眾要做好自我情緒安撫工作,對各種資訊持有高度的敏感性,不能被非理性信息和行為誤導,不盲目,不跟風,由此才能避免輕舉妄動,防止病毒乘虛而入。

出現人流密集現象也暴露了公共管理方面的問題。隨著疫情防控取得積極成效,一些地方放寬了交通限制,撤銷了檢測關卡,開放了公園景點。誠然,為保證公眾出行、放鬆身心等正常生活所需,上述措施在疫情得到緩解的情況下可以理解。但如果因此導致人員的再度大規模聚集,反制措施是否應該及時介入?當地基層社區、街道辦事處等可否先行制定應急預案,以便人流聚集現象導致不安全因素出現後迅速干預?遊客限流出行、停車場臨時關停、遊客勸返安置等措施可否適時操作?這些都是迫切需要完善的地方。

此次疫情對我國經濟發展,尤其是酒店餐飲、旅遊出行、影視文化等行業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為避免人口過多聚集,企業無奈採取了停工停產等方式應對,造成了較大的經濟損失。但經濟社會是一個動態循環系統,不能長時間停擺。如何在避免公眾大面積聚集的同時,又能有序推動企業復工復產,避免對經濟社會造成更大沖擊,成為決策層和企業面前的一道考題,而解決此題的關鍵便是做到“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實現兩方面的統籌兼顧。

在宏觀層面,要按照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提出的最新要求,落實分區分級精準復工復產,低風險地區要儘快將防控策略調整到外防輸入上來,全面恢復生產生活秩序,中風險地區要依據防控形勢有序復工復產,高風險地區要繼續集中精力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總之要打通人流、物流堵點,放開貨運物流限制,推動產業鏈各環節協同復工復產。

微觀層面則要靈活創新方式方法。比如,為最大限度地避免聚集性感染,恢復營業的餐飲單位可禁止堂餐銷售,只允許做外賣服務,且對外出購餐市民和外賣小哥做到有距離站隊、無接觸配餐、無接觸接餐;對於大型商超,有條件的商超可增設臨時銷售點,方便附近樓院居民就近購物,縮短在外滯留時間;針對開放的公園綠地,要加大對園內公廁、服務中心、出入口等人群聚集區域消毒頻次和力度,加強廣播提示,提醒市民不要在人流密集區域長時間停留,必要時進行人流疏導等。總之,保證實現復工復產,永恆的前提必須是“安全”。

疫情暴發已經一個多月,長時間受困於家中,想出去探探風透透氣,實屬人之常情。但疫情還沒結束,我們仍要加強自我管理,再忍一忍,再堅持一下,別因按捺不住逞一時之快,影響好不容易換來的疫情防控積極成效。“不獲全勝決不輕言成功”,只要我們能夠始終做到警惕麻痺思想、厭戰情緒、僥倖心理、鬆勁心態,必能全面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

記者:侯衛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