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疫情拐点来临之前需再“忍一忍”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好了伤疤忘了疼”,可当新冠肺炎疫情给国人带来的伤疤未愈之前,似乎有些人就已经把疼痛抛诸脑后。先有四川广元市民聚集广场,扎堆喝茶;再有郑州一家胡辣汤总店开业引来门口排起长龙;还有北京香山游玩游客众多,一度导致道路拥堵。在我国多数省份仍将疫情划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时期,仍没有挡住居民的出游热情。

当前,疫情防控阻击战确实出现积极向好的态势,尤其是除武汉以外地区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数量逐步减少,青海、甘肃、辽宁等多个城市更是保持多天零新增。鉴于此,包括辽宁、贵州、山西等在内的6个省份调降了疫情应急响应级别至二到三级,但这不代表疫情防控阻击战已鸣金收兵。当前,疫情防控仍是头等大事,而且到了最吃劲的关键时刻,容不得丝毫懈怠。

在移动通信网络和智能手机终端等技术的加持下,公众对于各种资讯的获取更易接近,正如疫情暴发时公众收到疫情信息提醒,主动佩戴口罩、居家隔离加强防护一样,近日多省市出现的聚集性现象部分原因也是居民接收到疫情好转的信息,由此在从众心理下作出不理性行为。

从众心理引发的羊群效应不难理解,但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盲目的从众心理要不得,独立思考才是王道。面对纷繁复杂甚至趁疫情之机博取眼球的虚假信息,公众要做好自我情绪安抚工作,对各种资讯持有高度的敏感性,不能被非理性信息和行为误导,不盲目,不跟风,由此才能避免轻举妄动,防止病毒乘虚而入。

出现人流密集现象也暴露了公共管理方面的问题。随着疫情防控取得积极成效,一些地方放宽了交通限制,撤销了检测关卡,开放了公园景点。诚然,为保证公众出行、放松身心等正常生活所需,上述措施在疫情得到缓解的情况下可以理解。但如果因此导致人员的再度大规模聚集,反制措施是否应该及时介入?当地基层社区、街道办事处等可否先行制定应急预案,以便人流聚集现象导致不安全因素出现后迅速干预?游客限流出行、停车场临时关停、游客劝返安置等措施可否适时操作?这些都是迫切需要完善的地方。

此次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酒店餐饮、旅游出行、影视文化等行业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为避免人口过多聚集,企业无奈采取了停工停产等方式应对,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但经济社会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不能长时间停摆。如何在避免公众大面积聚集的同时,又能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避免对经济社会造成更大冲击,成为决策层和企业面前的一道考题,而解决此题的关键便是做到“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实现两方面的统筹兼顾。

在宏观层面,要按照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提出的最新要求,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低风险地区要尽快将防控策略调整到外防输入上来,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中风险地区要依据防控形势有序复工复产,高风险地区要继续集中精力抓好疫情防控工作。总之要打通人流、物流堵点,放开货运物流限制,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复工复产。

微观层面则要灵活创新方式方法。比如,为最大限度地避免聚集性感染,恢复营业的餐饮单位可禁止堂餐销售,只允许做外卖服务,且对外出购餐市民和外卖小哥做到有距离站队、无接触配餐、无接触接餐;对于大型商超,有条件的商超可增设临时销售点,方便附近楼院居民就近购物,缩短在外滞留时间;针对开放的公园绿地,要加大对园内公厕、服务中心、出入口等人群聚集区域消毒频次和力度,加强广播提示,提醒市民不要在人流密集区域长时间停留,必要时进行人流疏导等。总之,保证实现复工复产,永恒的前提必须是“安全”。

疫情暴发已经一个多月,长时间受困于家中,想出去探探风透透气,实属人之常情。但疫情还没结束,我们仍要加强自我管理,再忍一忍,再坚持一下,别因按捺不住逞一时之快,影响好不容易换来的疫情防控积极成效。“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只要我们能够始终做到警惕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必能全面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记者:侯卫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