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有家可归却没有爱,想成长又没好环境,怎么办?

TED上有一个著名的演讲《原生家庭对你的影响能有多大》,科学记者Helen Pearson认为:早期的生活环境,对我们的余生有着深远的影响,甚至是能决定人的一生。

在过去70年里, 英国科学家跟踪了成千上万小孩子的一生。据数据研究证明: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比我们想象中还要大。出生于贫困家庭的孩子,余生的路,难走矣。如果父母不好,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没给予足够的爱,那么这对孩子一生中的成长,无疑又是一种雪上加霜。

这样说明什么呢?

  1. 比任何事情更为重要的是你的父母。不要出生在贫困的家庭,也不要选择不懂得教育孩子的父母。用伊坂幸太郎的话来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确实如此。
  2. 原生家庭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好,也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糟糕。因为你我“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东野圭吾在《时生》如是说。

简单来说,你最好要出生在优越的家庭,并且拥有一对好的父母。这看起来似乎很难,因为并非所有人都那么好运。

是的!我们太难了。不过恰好是这种难,给予我源源不断的动力,让我兴奋,让我开启探索“原生家庭”之路。问题是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呢?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它呢?

别急!答案全被写进《何为为家》这部经典电影之中。

《何以为家》:有家可归却没有爱,想成长又没好环境,怎么办?

《何以为家》原名为《迦百农》。“迦百农”是《圣经》中的一个地名,意味着“混乱”,同时也意味着“奇迹”。电影恰好展现了底层人民生活“混乱”生活的的苦痛,以及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奇迹”。

该影片于2019年4月29日在中国内地上映,上映后好评如潮,不仅在豆瓣上,以9.1的高分好评被列入豆瓣电影Top250榜单,并且还一举拿下第71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和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等大奖。

尽管世人皆给予该电影极高评价。但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经典之处不在于人们给它赋予的各种优秀标签和高评,而是12岁孩子赞恩的对人生及社会认识的清醒,而父母却一直执迷不悟,麻木不仁地把儿子当成赚钱工具,把女儿当成商品。我想,这才是这部经典电影必看的原因。

很多人把《何以为家》当成是一部经典的家庭灾难记录片。其实不然。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们不仅会对黎巴嫩贫民窟中家庭问题有一定的理解,而且还会渐渐地读懂原生家庭的问题,以及如何摆脱原生家庭的困扰。

如今,我多次重刷这部电影,看到不仅是像赞恩此类的人,为摆脱家庭不幸的重重苦难,勇往直前,更多的则是关于社会制度、原生家庭、教育水平、孩子个人成长以及人生意义等多方面的思考。

用一句话来说,你我都能在赞恩身上找到自己的身影,但又不会成为下一个赞恩。

01

成人世界里,结婚生子没有错

错的是你生而不养,养而不育,还执迷不悟。

在《创世纪》中记载着亚当和夏娃因人的欲望,贪吃而偷吃果子,从而被上帝惩罚的故事。于是,这个世界才诞生了人类。在影片中,打开《何以为家》的故事,也是如此。

可以说,人的欲望是所有故事的开端,也是人类所有痛苦不堪经历的伊始。

因经济问题,赞恩一家人居住在一个破旧的、拥挤的贫民窟里面。孩子们因没身份证,上不了学,也没受过任何一种教育,所以染上抽烟、赌博等坏习惯。除外,更为糟糕的是男孩子要靠出卖体力活动,赚取生活费。女孩子生理期过后,就可以被父母当成商品进行交易,从而换来自己想要的东西。

用赞恩的话来说的:“每一个出生的孩子都是一个悲剧,因为他们像地毯一样被人踩在脚下,长大后所能回忆的也只有暴力、虐待、殴打、侮辱、被铁链锁、被水管浇、被皮带抽、像活在地狱里一样遭受折磨。”

所以,这部电影的核心围绕着一个年仅12岁的男孩赞恩,在法庭上说的一句话而展开的:“我想起诉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了我”。

《何以为家》:有家可归却没有爱,想成长又没好环境,怎么办?

父母生我们有错吗?为了延续后代,生儿育女是天经地义的事,那为何赞恩还要到法律起诉父母呢?

我想,原因有二:

  1. 社会原因:该电影是在黎巴嫩拍摄的。这个国家,于1975年开始,就陷入了宗教派别、政治、“冷战”、被国外各方孤立,等等的各种战争之中。爆发之前,黎巴嫩的首都贝鲁特其实是曾被称为「中东巴黎」美丽小都市,经济相对好一点。正因如此,人们一面向往着美好生活,一面又无能为力。于是,人们才有了各种矛盾心理及内心的反抗。
  2. 父母的唯一工作就是生孩子。别无其他。

好了!在理清楚这两大原因之后,我们就便能理解接下来发生的事。赞恩父母之所以把11岁的女儿卖给房东,抵押租金换来几只鸡,是因为贫穷。赞恩得知之后,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回来后却发现妹妹难产大出血去逝。于是,一气之下,杀死了房东并走上监狱。这是因为疼爱妹妹。后来,在律师的帮助之下,赞恩成功的起诉父母,并把害惨妹妹的丈夫,告上法庭。

到这里。很多人认为,所有问题的根源,归咎了赞恩父母。他们把未成年的女儿卖出来,才连累了一大圈人。

其实不然。在法庭上,赞恩父母也哭了。赞恩妈妈说:“没有身份证件,女儿进不了医院。女儿死了,他们也伤心、无奈。在平日里,他们眼睁睁看到自己的孩子,每天只能喝糖水,也苦矣!因为所有孩子全是她身上掉下来的肉。”可怜天下为人父母心啊!

《何以为家》:有家可归却没有爱,想成长又没好环境,怎么办?

也就是说,赞恩父母,跟其他爸妈一样,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有肉吃、有学可以上、生活幸福。那问题出现在哪呢?

答案很简单,他们一直按照自己的欲望去做事,而忘记为人父母的根基:生儿就得育女。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因有二

  • 他们早已被无情的社会磨灭了各种激情。在他们看来,把孩子当成唯一的万能工具,这才是最好的选择。男孩子长大之后,可以赚钱养家糊口。女孩子可以卖给他人,为人妻。也就是说,有了孩子就有了一切。有了孩子,你干嘛就干嘛,无须尊重孩子的意愿。因为孩子是你生的,所以身为父母的他们,有话语权和决定权。
  • 食色性也。这是人的欲望,是人的本性。也就是说,生孩子这件事是人性,是人的本能。因为人很多行动是受“无意识”或本能所支配。人人都如此。

但问题来了!在电影中,赞恩的父母,并不像单身母亲泰格斯那样,生完孩子以后,使劲地工作、为了保护孩子可以不顾一切。

可以说,泰格斯的条件比赞恩父母更糟糕。她没有丈夫,儿子出生以后,边工作边像逃犯一样,躲躲藏藏带着儿子。当阿普斯诺要她卖掉儿子时,她却断定自己:“我知道怎么把我儿子藏起来,我知道怎么养活他,我知道怎么照顾他,我都知道。”

可见,赞恩父母与单亲妈妈泰格斯的最大区别在哪?同样是为人父母,但是他们对待孩子持有完全不同的态度。

赞恩妈妈觉得,孩子是我生的,我想怎么做、怎么养是我的事,轮不到任何人来责怪我。

而单亲妈妈泰格斯认为我既然生活了孩子,就需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予孩子最好的生长环境。

这说明什么呢?

在任何时代,无论是谁,生了什么孩子,甚至是多少孩子,这都没有错。错在于你被性欲所操控了,却忽视对待孩子的问题上。简单来说,为人父母,像赞恩父母只不过是生育“机器人”,却忽视了养育孩子。

用中国的古话来说:生而不养,无恩有罪,养而不教,害其一生。

这里的“不养”,不只是指没有愿意养育孩子,而是指没有能力养育子女。“不教”,不也只是指没有教导子女,而是还指没有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

反思一下,现实生活中的你我,是否也是一位“不养”,也“不教”的问题父母。在我国,像赞恩父母一样,好吃懒做,把孩子当成工具的人,也许并不多。但问题是当今社会,很多人也是“问题”父母。所谓的问题,大多数是在教育上。也就是说,很多会生孩子,也能养孩子,但却不会教孩子。

据我国统计显示: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人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曾发布《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5个中学生中就有1人曾考虑过自杀。相比上世纪数据,如今我国的青少年自杀率提高了60%。这听起来似乎是危言耸听,但真实世界确实如此。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如今,人们顾着养家糊口,忙于工作,没时间陪伴孩子,同时也忽视了家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据心理咨询师的不完全统计,诉说者的压力来源有75%以上都跟原生家庭的矛盾有关。

如果生儿育女能给我们带来快感,让我们幸福的话,这也没什么不好的。然而,问题是大部分人的生孩子欲望超于本身养育能力。直接来说,我想要的孩子,但我养不起。怎么办呢?

生而无能力养,那就是努力赚钱,以及好好学习育儿。可是现代人真的太忙了!于是,一不小心就顾此失彼,然后直接被社会毒打了!要么工作出现了问题,要么家庭出现了问题。

因此,很多人也只能一步步成为金钱或者孩子奴隶。这跟赞恩父母一步步走上法庭很相似。所以,你这辈子也别再妄想着为自己而活,也别人家庭与工作平衡,以此获得幸福。

可见,人有性欲,有想法,甚至是贪婪,多想生几个孩子,这都没有错。因为人活的本身就自带有七罪:贪嗔痴恨爱恶欲。但过度放任自己,让欲望逍遥法外,忘记为人父母的根本,这就必定会出事,遭受社会的惩罚,也是迟早的事。

诚如赞恩的父母也大声控诉“我有什么错?我也是这么被生出来,也是这么长大的”。

再如,娶走11岁萨哈的房东也只是无奈地告诉法官:“周围都是这个年纪都结婚的女孩子,我哪知道她会因这个(怀孕)而死”。

《何以为家》:有家可归却没有爱,想成长又没好环境,怎么办?

所以在我看来,成年人的世界里,结婚生子,是没有错。错的是你生而不养,养而不育,还执迷不悟,更为糟糕的是还错把孩子当成你所操作的“工具”。

古人说了一句话特别好的话:“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不过,很多人只记得前面半句话,却忽视了后面最为关键的半句话。赞恩的父母也如此。在他们看来,有孩儿即是福,却忽视了孩子也是人,而不是“牛马”,也不是“工具”。孩子有他们自己的人生路,有自己追求幸福的权利,而不是父母悲惨命运的“继承品”。

由此看来,全天下的父母们,你们应该醒一醒。别再执迷不悟,别再盲目地生孩子,也别再乱相信“儿孙自有儿孙福”了。在准备生孩子之前,请先思考自己,衡量一下自己有无养育能力。要不然,伤害了无辜的孩子,也害了自己,让自己像赞恩父母一下,陷入越生孩子,越陷入贫穷的怪圈之中。

此外,就是社会问题。如今的社会,相比以前,生活水平提高许多,也富裕多了。但整个社会还需要共同努力,缩小贫富差距,让全天下为人父母,让生养孩子更容易一些。比如,扶贫济困,给父母提供能承受的医疗保险、合适的儿童保育,甚至是带薪产假等等。

我想!这就是《何以为家》这部电影,在最常见的生儿育女问题,给人类最好启示了。用一句话来说,无论你身处什么时代,是人的意识,正在决定整个社会的走向。

这也是黎巴嫩女导演拉巴基这部经典电影必看的原因之一,只可惜很多人一味地认为所有问题的根源就是恩赞父母生太多孩子,而读不出来家庭问题的背后是社会问题。发达国家的年轻男女倾向于优生优养,不敢生孩子,而其他国家的人生太多孩子又给不到优质教育,更糟糕的是没有觉醒。

02

把所有问题归咎于原生家庭,不全是对的

原生家庭会影响一个人,但并不能决定人的一生

我命由我,不由天。

影片中,以回忆式插叙的方式展开,每一幕之间的连接都穿插着法官审判的画面。整个影片可以拆分为几个小主题,分别为原生家庭、教育、婚姻、偷渡、贩药、人口贩卖,甚至社会的战争与贫富差距等等。

原生家庭是一个导火线,看似一个小问题,但又影响着每一个人,甚至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命运。

对于原生家庭悲剧的施暴者来说,他们的行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因为“我也是这样长大的”。换句话说,他们是施暴者,但曾经也是受害者。

整个影片中,有三个场景讲到原生家庭。

  • 赞恩妹妹的丈夫说:“我的后妈也是这个年纪结的婚,她现在活得好好的。我也是为了她好,有饭吃,有被子盖……跟我们什么都没有。”
  • 赞恩父亲毫不愧疚地说:“这不是我们的错。我也是这样出生,这样长大的,我做错了什么?人们告诉我,没有孩子我就不是男人,可是孩子却打断了我的脊梁。”
  • 赞恩也是父母的“缩影”。当他流浪时,带着泰格斯的儿子无依无靠,为了求生,也走上了父母制毒售卖的老路。紧接着,为了一张通行证,他把自己当成弟弟的小男孩卖给一位有钱人家。
《何以为家》:有家可归却没有爱,想成长又没好环境,怎么办?

看到这里,很多人就会认为,是的!这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问题。赞恩出生于一个这样的原生家庭。他注定这一辈子也没好日过了。就连他自己也说了:“自己只记得暴力、侮辱、殴打,链子、管子、皮带。长这么大,听过最温柔的话是:“滚,婊子的儿子。”“滚,你这垃圾。”

《何以为家》:有家可归却没有爱,想成长又没好环境,怎么办?

可是,问题来了!当大人们都觉得自己所作所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时,赞恩却不一样。当他知道母亲又怀孕的时候,他对好心前来探狱的母亲说:“真恶心,听听你说的话是人话吗? ”。当他在法庭谈判时,问了一句话:“那她肚子里的还是会出生对吧?”当场就把所有人给问住了。

当他手里拿着用泰格斯的儿子换来的四百美元时,却忍不住抹掉眼泪。此时此刻,他发现自己做了父母一样讨厌的事。他终于活成自己所憎恨的模样了。

可以说,从表面上来讲,赞恩确实深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做出很多人该年龄本不该做的事情,但是他与影片中的大人的最大区别在于所有大人都是执迷不悟,而身为12岁的孩子的他,却十分清醒。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是迫于现实的无奈罢了。

当遇见善良的小女孩讲到小瑞士的生活时,他整个世界似乎被点亮似的。所以弱弱说了一句话:“我想和你走”。可以说,赞恩的所有努力,全是为了逃出这个不幸的地方,以及跟那些麻木不仁的人说拜拜。

《何以为家》:有家可归却没有爱,想成长又没好环境,怎么办?

好!说到这里。这就不得不让我们重新思考一个问题,原生家庭对一个的影响真正有如人们所讲那么大吗?

所有媒体都在告诉我们:所有问题最终还是归结于原生家庭惹的祸。很多人因此也认为,我所遭受的一切,全不是自己的错,而是父母的错。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答案非也!

行为遗传学家做过一系列的同卵双胞胎实验。也就是说,刚生出来的双胞胎,一个留下来原来家庭抚养,另一个被送给一个千里之外、其他家庭收养。日后,专家再来研究这对双胞胎性感等方面的异同。

结果发现,成大之后,被分开抚养的双胞胎,他们身上依然有很多相似之处。为此,行为遗传学家 Eric Turkheimer,把自己现象总结出行为遗传学第一定律:所有的行为特质都是可遗传的。也就是说,人的一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因。L先生在一篇文章上说到:“通过基因,有75%的把握,能预测一个人未来的一生。”

再来看,行为遗传学的ACE铁三角理论。

  • A的意思为加性遗传力,也就是遗传基因。
  • C是原生家庭,这个是我们的成长家庭环境。
  • E是独立环境,指的是你成年之后自己的人生经历。

行为遗传学家提出了另一个定律: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并不大。他们认为ACE三个要素相加起来,能完全解释一个人的特质,所以就重点开展实验,研究这些因素,在人的一生中,所占的比例是多少。结果神奇地发现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几乎为0。也就是说,同卵双胞胎无论是分开抚养的还是在一起生活,从本质来说是没太大的差别。这说明怎么呢?

原因很简单。原生家庭看似会影响人,但并不能决定人的一生。可以说,环境塑造人、成就人。人犹如一棵树,树本身不能自动移植到其他地方,但树生在什么地方, 可能影响它的高度和大小。如果人为地把种子移动贫瘠的沙漠之中,那么它注定死亡。但若它移植到肥沃的地方, 它成为参天大树的几率就大了。尽管如此,树是否能存活,还是要本身特质。比如,仙人掌在沙漠能生存,其它树木不行。

用尼采的话来说:“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冒险一点, 因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可见,你的人生剧本取决于自己,而非他人。用一句话来说,原生家庭会影响人,但事在人为。论个人成败,与他人无关。成败全由你决定。

所以,你要醒一醒,别再犯傻了!别总是以为人生就一定受原生家庭的影响,甚至起决定性作用。倘若你把所有问题的矛头都指向原生家庭,却未曾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那注定的人生是痛苦的。因为这样的你,跟影片中的赞恩父母和他妹夫等成年人一样,不会觉悟,不会开窍。这样的人生注定是一败涂地的。即使你最后能像赞恩比一样觉醒,也不一定会幸福。因为你的感情一旦受到伤害,破罐子重摔,难以复原。

由此,在我看来,不要太看重所谓的原生家庭,也不要动不动就把罪归咎于原生家庭。当你遇到问题时,习惯把问题都归结于父母或是原生家庭,这不全是对的。

我想!《何以为家》给我们的另一大启示:把所有问题归咎于原生家庭,不全是对的。原生家庭会影响人,但并不能决定人的一生。我命由我,不由天。

所以我认为,当你提出如何摆脱原始家庭的影响时,其实问题本身已经包含了答案,只是你很想找到自我安慰的方法或是得到他人的肯定,仅此而已。

用李松蔚的话来说:“当你意识到病在哪儿的时候,其实病就差不多好了。”

03

人活着有希望没有错。

错的是你早已对生活失去希望,或者一味地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自己却不努力。

在影片中,讲述了两种希望,一种是赞恩父母努力生更多孩子,来享受“儿孙自有儿孙福”;另一种是赞恩希望自己长大,长成个好人,然后能受他人尊敬,还有很多人喜爱。

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说:“只要是有利于生存和繁衍的行为,生化系统就会用愉悦的感觉来回应。但这不过是一时的营销伎俩。我们努力取得食物、追求伴侣,就是想避免饥饿带来的不愉悦感觉,并且享受进食的愉悦、性爱的高潮。但无论进食还是性爱,这种愉悦都无法长时间维持,想要再次感受,就只能去寻找更多的食物和伴侣。”

这种希望,恰是赞恩父母、赞恩妹夫等人的所追求的。

赞恩母亲得知女儿意外死亡的消息后,她却冷静地说:“上帝夺走你一样东西,会给你另一样东西作为回报”。然后说,她希望肚子里怀的是女孩子。

《何以为家》:有家可归却没有爱,想成长又没好环境,怎么办?

赞恩父亲希望儿子是家中大顶梁柱,能赚钱养家糊口。

赞恩的妹夫相对有钱,所以他就希望能找一个小老婆,来享受性爱。

乍一看,很多人认为他们是无耻的、是没道德。但在我看来,并非如此。当对生活失去失望,厌烦被人歧视时,赞恩父母在开庭说:“我们就是虫子,虫子你懂吗?我们是社会的寄生虫。”这说明什么呢?

糟糕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活着很痛苦,活着是一种受罪。所以,对他们而已,减少痛苦的唯一方法是生孩子来,并把孩子当成隐形的“工具”,才能改善生活。在我看来,这是他们努力的方式,也是活着的唯一动力与希望,这并不坏事。

问题是方法错误了,这一切的努力全是无济于事,甚至让情况变得更为糟糕。比如,赞恩母亲说:“别人都说不生孩子日子就没有指望,还有人说孩子能给我们支持。而我的腰都累折了,却生不如死”。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因很简单。人的欲望无穷止境。他们所希望的、所追求的全是自私的、利己,从不为他人考虑。在他们眼里,孩子不是爱情的结晶,而是隐形“产品”。所以很多人认为赞恩父母是颓废的,这不全是对的。他们也不容易,也有在努力。

再来看,赞恩的努力和希望。

  • 在妹妹洗生理期时,帮她裤子,给她偷卫生巾,并叮嘱妹妹别让父母知道这件事
  • 当房东来家里提亲时,一手抹掉妹妹口红,并准备带妹妹远走高飞,却被母亲责骂:“你差点毁了家里的好事”。
  • 得知妹妹大出血不幸身亡,一气之下,持刀杀了伤害妹妹的大坏蛋。
  • 入监狱以后,想办法起诉父母,告诫全天下不能照顾孩子的父母,不要再生孩子了。
《何以为家》:有家可归却没有爱,想成长又没好环境,怎么办?

如此一看,他的人生也糟糕透顶。所以,这就是很多人自然而然地认为赞恩的童年是可悲、是丧的原因。但在我看来,赞恩的童年是有意义的,甚至是幸福的。只是人们读不出,理解不了,也不敢去拥有这样生活。为什么这样说呢?

罗曼罗兰的话:真正的英雄主义,是看到生活的苦难依然热爱生活。人生海海,浮沉起落,做一个生活的勇者,逆流而上,找寻生活的方向。

赞恩在苦难重重的童年里,不仅没有自暴自弃,而是还在不断地求生路。

  • 一来,尽管他抱怨命运的不公,甚至说:“我不想活着,我更愿意去死。我希望我从没有出生过,我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来到世上”,但他至始至终,所作所为全是在自我救赎,以及帮忙家人活得更好。
  • 二来,当他在监狱里,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人生已完蛋了,并也未曾放弃过,而是以起诉的方式,告诫全天下的父母,别再让其他孩子走跟他一样的路的。

我想,恩赞的人生最大的希望,就从没失去生活的希望。

《何以为家》:有家可归却没有爱,想成长又没好环境,怎么办?

这样看来,相比赞恩父母等人,赞恩的人生才是更有希望的。问题来了!什么才是真正有希望呢?

希望是一种心理良好预期,是自己对未来理想的向往,是别人看不清,摸不着,干预不到,评价不了;

希望是一种自我驱动力,而不是一种己所不欲,还施于人的说词。

希望是一种不对等的关系,不是你心中有希望,付出了之后就能得到。

……

用一句话来说,希望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是纯粹的,是给予自己驱动力,而不是强迫他人的说词与借口。

可惜,传统的观念总是告诉我们:

  • 人不仅要对自己要希望,还需要对他们抱着强烈的希望,比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 希望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是无用的。
  • 有志者事竟成。你心中越有希望,就越能有所成。

在人们眼里,若你没有把希望和世间万物或者和他人挂钩,就会被认为是格格不入的“局外人”,是天真的,是幼稚的,是大傻瓜,是不懂享受生活的。

但我认为,这种想法和说法不全是不对的。因为总是把希望寄托给他人,不是真希望,而是一种自私,是一种己所不欲还施他人的说词。所以在我来看,人活着有希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对生活失去希望,或者不切实际地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自己却不努力。

我想,这就《何以为家》这部电影给人的另外一大启示:人终其一生,活着就是难。但倘若你对生活失去希望,或者一味地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自己却不努力,那注定这辈子是一事无成,是没有希望的。用一句话来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快乐只有一二,所以你要常想一二。

可惜,这一点很少有人看出来。很多人只单单认为看这部家庭灾难片是“眼泪的收割机”,看完内心痛苦不堪。其实不然,这是一部给予人希望的经典影片。因为人生不如意是常态,但历经百难之后,你也会跟赞恩一样,最后迎来了一个笑容。

《何以为家》:有家可归却没有爱,想成长又没好环境,怎么办?

结语

好了!你现在看完《何以为家》,知道成人世界里,最需要做什么呢?

答案很简单,做好父母角色、看待原生家庭和活着要有希望。

具体怎么做呢?抛开传统的错误思想观念和做法。

1.为人父母:每一个大人曾经都是小孩。成人的世界里,结婚生子是没有错。错的是你为人父母的时候,生而不养,养而不育,自己还执迷不悟,更为糟糕的是还错把孩子当成自己所能操作的“工具”。古人说了一句话特别好的话:“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只可惜,很多父母只记得前面半句话,却忽视了后面最为关键的半句话。

2.看待原生家庭:不要太看重所谓的原生家庭,也不要动不动就把罪归咎于原生家庭。当你遇到问题时,习惯把问题都归结于父母或是原生家庭,这不全是对的。原生家庭会影响人,但并不能决定人的一生。我命由我,不由天。

所以我认为,当你提出如何摆脱原始家庭的影响时,其实问题本身已经包含了答案,只是你很想找到自我安慰的方法或是得到他人的肯定,仅此而已。用李松蔚的话来说:“当你意识到病在哪儿的时候,其实病就差不多好了。”

3.要有希望:终其一生,活着就是难。但倘若你对生活失去希望,或者一味地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自己却不努力,那注定这辈子是一事无成,是没有希望的。用一句话来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快乐只有一二,所以你要常想一二。

最后,愿2020年的你,别再跟赞恩父母等人一样,成为错把孩子当成“工具”来使用,还执迷不悟,也别人成为下一个像赞恩,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差点误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从现在开始,你要让与不对想法、错误的人与事说声再见,以此来打开属于自己的人生新旅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