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恐慌”与“口罩聚讼”

【欧洲时报】新冠疫情发生到现在,从全球视野看,可能各国专家与政府,都从未像今天这般困惑。因为新冠病毒的“未知数”不降反升。

尽管中国采取毅然决然的抗疫措施已经月余,成效也十分显著,国际社会对中国“壮士断腕”式的团结抗疫举动,以及因此遏制病毒“外溢”,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是,随着中国复工率进一步加大,随着数百万人“节后”返回北京或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特别是看到“新冠”“潜伏期不断看涨”、“人传人”拐弯越来越曲折的“狡猾”属性,中国当前抗疫,仍然如履薄冰,不敢有半点松懈,未来疫情走势仍然严峻,很多“疫势”仍然难说。

众所周知,中国的举国体制抗疫,四万多外地医护人员奋战在湖北疫情一线,对病毒围追堵截,给了其他国家思考疫情、审时度势、未雨绸缪的宝贵缓冲期。但即便如此,上个周末左右的几天内,“意外”频频发生:韩国、日本病例暴增;伊朗的疫情也在迅速蔓延,并出现与“中国源头”无关死亡病例;欧洲腹地意大利更是两天内从几十例增至200多例,11市镇效仿中国“封城”,传染源头与“中国”关系也越来越模糊,六例死亡病例中也有一名死者“从未去过中国,此前也未与其他病人有过接触”。德国等欧洲多国专家担心,“事到如今,世界已经无法有效遏制疫情扩散”。

23日,在从威尼斯前往慕尼黑的列车上,2名德国妇女因发烧被怀疑感染新冠病毒,奥地利禁止该火车入境,封关卡路。数百乘客被迫在火车上等待数小时,直到当地时间临近午夜时,才被放行。然而2名德国人并未被确诊感染病毒。同日,意大利的一辆巴士,同样原因,千辛万苦才到达里昂。

凡此种种,新冠病毒已经在历来比较“佛系”的欧洲,造成了相当程度的恐慌。

此时此刻,人们才知道,在疫情加重之时,恐慌也是不分文化与国界的。对民众的恐慌情绪,权威政府部门有责任进行审时度势的引导,关键是要抛弃抗疫中的“政治正确”,务实应对。

具体到欧洲与中国在戴口罩有无防疫功能的聚讼,可能欧洲已经输了。历来不主张民众戴口罩的意大利,疫情爆发区域路口警察、超市的居民也纷纷戴上了口罩,就是证明。

应该说,此次抗疫,法国政府的表现是相当正面的,不但检测准确性高,治愈率高,且撤侨“隔离”地点选择,体现人文关怀,比起日本的“邮轮噩梦”,堪称“意”高一筹。

在中国疫情爆发初期,法国确诊病例屈指可数,卫生部门不主张民众戴口罩防疫,可以理解,甚至可以赞成。因为不必要的恐慌,害处也不小。但是,时任卫生部长的比赞与多位法国专家众口一词给出的“理由”,就让人十分狐疑。其基本理论是,只有病人戴口罩才有防止病毒传播作用,而健康人戴口罩,防传染效果未被科学证实。今天看此言,几近可笑。也许当初他们也是出于维稳需要,信口雌黄。

近日,法国专家对疫情要在法国流行“上升”已经集体确认,不抱幻想。对此,法国新任卫生部长韦朗在23日前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 “我们为此做了准备”,我们尤其增加了配备确诊检测能力的化验室的数目,以使每日全国确诊检测能力达到数千个,目前为400个”。这是硬件上的未雨绸缪,很好,很值得表扬。但说到民众是否应该戴口罩防疫时,他还是秉持前论,仍然给出了“口罩无用论”这一土崩瓦解的回答。对此,无论“恐慌”还是“佛系”民众的感觉,应该是都是疑惑的,因为这有悖中国疫情防控效果的基本估计,也不合常情常理。那么记者接下来的问题应该是:戴口罩是等到出现50例还是100例被视为合理,抑或如意大利相类似的情况发生再号召戴口罩?

意大利的满街口罩,已经赫然在目,法国“口罩论”已经处于被“打脸”的尴尬之中。欧洲专家又多倾向疫情在欧洲扩大“极为可能”,此时各国政府权威部门,是否应该鼓励在一些特别人群密集场所戴口罩,就已经严肃地提上日程了。原因很简单,口罩具有一定防护自身与保护别人作用,在诸如地铁高峰时的车厢、居所电梯、以及人口密集场所,或许是极为必要的。如果以“假设历史”的角度,意大利11市镇,如果早一点都戴了口罩,应该疫情不会如今天这般严重。

而当今欧洲基本情况仍然是,“戴口罩者”仍然被歧视为“病人”或“异类”。尽管很多华侨华人去买菜或乘坐公交,希望戴口罩,但由于怕成为被歧视对象而发生不测,大多数人还是采取“随大流”。人头攒动的中国超市里,记者没有看到一个“口罩”勇士。

上周末,意大利政府宣布将采取"封城"之类的紧急措施外,为了防止病毒传播到米兰、威尼斯和其他地区,取消了很多观众活动,著名的威尼斯狂欢节和体育赛事也相继宣布取消。这些决然措施,我们认为是完全必要的。而瑞士政府、奥地利政府与法国政府,都在琢磨关闭边界等看似“不友好”举动,欧盟层面,也不能以“政治正确”简单应对了。

抗疫,是一场无人能置身事外的“人民战争”,而政府的责任就是从宏观到细节的“未雨绸缪”,以期将人的生命、健康损失降到最低。法国到了给戴口罩“去污名化”的时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