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通泊之战战况如何?大清一万余精锐士兵全军覆没,14位高级将领阵亡?

过妄所著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统一西北地区进行了长达近八十年的战争,最终取得完全胜利。在这场平叛战争中发生过大大小小千百次战斗,战况最惨烈的就是和通泊之战。

和通泊之战是雍正九年清朝和准噶尔之间爆发的一次战争,战争结果清军大败,战败的消息传来,让雍正皇帝痛入骨髓,北京内城望去,遍挂引魂幡。此战不仅使得从康熙时开始筹划的对准噶尔战略的失败,也使得双方攻守易位,更大的影响是在心理层面,一直到乾隆二十年时,满清王公大臣们对与准噶尔开战仍具心怀疑惧。

此战清军共损失七千余人,按道理说只损失七千人的败仗不至于被称为是十九世纪前八旗最大的一次失败,引起这么大的连锁反应,个中缘由,待俺一一道来。

清军的损失大到什么程度

下图是清军各支部队损失情况。

满清的武装力量主要是八旗,八旗又由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三个部分组成。满清入关后,投降的农民军、明军等汉军被收编,早先这些汉军打的是绿旗,以后才改称我们熟知的绿营兵。

论战斗力,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绿旗,满清入关后,八旗按照方位驻守北京内城,拱卫紫禁城,这一部分叫做禁旅八旗,即京旗,主要是八旗满洲,这是满清最精锐的军事力量。八旗每一旗的最高指挥官叫固山额真,汉语称都统,官阶从一品,这是八旗武将所能达到的最高官阶。至于后文会说到的靖边大将军、抚远大将军是一项临时职务,是由于战事较大,皇帝任命王公、亲信大臣担任,负责节制一个战略方向的总指挥官。

都统的副手是副都统,官阶正二品。为了统治的需要,八旗兵被分派到各战略要地驻守,称驻防八旗,一般兵丁2000人以上者设将军一名,官阶同都统,都是从一品,将军和都统不重设,即有都统处不设将军,设将军处不再派都统,将军的副手仍是副都统。

这一仗八旗满洲损失的主要是京师八旗及在右卫和东北的驻防八旗,占总损失的80%,而八旗蒙古损失不大。

八旗自1615年成立以来虽然鲜少败绩,但是一些伤亡近万人的败仗还是有的,何以此次败仗让雍正痛彻心扉?做了一下简单的统计,原因大概有二:

其一是这次损失的是八旗满洲中的精锐。京师八旗自不必说,右卫驻防在北方,担负的是震慑漠北、漠南,威逼漠西蒙古的重任,自然也属满八旗的精锐部队。

其二,这次大将军傅尔丹出战,随同出征的副都统(正二品)以上有十八位,然而却有十四位战死或自杀,其中包括皇族一位,公爵两位,尚书、侍郎这种朝廷中的部级和副部级的重臣五人。

自1644年满清入关至三藩之乱时,八旗在面对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明朝的正规军,各地的义军,郑成功的军队,李定国、孙可望的军队作战,损失的满八旗和蒙八旗(不含汉八旗及三藩)副都统(正二品)以上武将,总计也刚好是十四名。就是说这一仗损失的高级干部数量与入关后总损失的数量相当。

在衡州之战的两黄旗,厦门之战的两白旗都曾遭受重创,上三旗俱在其间,伤亡的八旗兵丁数甚至高于和通泊之战,可以说和通泊之战满清损失最大的是在干部方面。

在征服了华夏大地平定了各地叛乱后,驻京八旗和各地驻军八旗制度逐渐完备,作为最精锐的京旗成为了满清统治者遴选优秀官佐的储备库,通俗点说京旗也是八旗的军官储备学校。这一仗等于打掉了从初级军官学校到高级国防大学的近五千名未来之星。

关于这一仗的来龙去脉和作战经过网上已经有很多文章,因而不多累述。再探讨一下此次惨败的原因。

原因一、准噶尔方面的精心准备

上图中最右边的两位就是此次战役准噶尔方面的两位最高指挥官大策零敦多布和小策零敦多布,策零来自藏语,长寿的意思,此时准噶尔的汗王是图左策妄阿拉布坦的儿子噶尔丹策零。噶尔丹在康熙朝作乱,康熙御驾亲征,战败后汗王的位置则落到了他哥哥僧格的儿子策旺手里。因此,大、小策零敦多布其实是准噶尔汗王噶尔丹策零的叔叔辈。图的最左边的阿睦尔撒纳则是见证了准噶尔的最后覆灭,但那是乾隆朝的事了。

大策零敦多布和小策零敦多布都是准噶尔的名将,尤其是大策零,犹如战神级。

雍正四年,策旺死后,噶尔丹策零继承汗位,雍正认为这是个机会,第二年六月雍正密筹进取。对于清军的进攻大策零敦多布是预有准备的。

他趁清军尚未准备好,在雍正七年派小策零率军抢先对西路清军发动了袭击,清军阵亡汉蒙官兵3243人,折损牲畜高达122557头。割裂了两路清军,意图使在随后的北路决战中西路军不能很好地策应。然后转兵向北,集中了全准噶尔一半以上的精锐主力三万人,埋伏在阿尔泰山的山岭中。

为了保障两路清军结合部,傅尔丹加派了七千部队防守,削弱了北路主力的部分实力。

小策零的战刀

原因二、雍正的急功近利和傅尔丹的求胜心切

雍正七年(1729),任命岳锺琪为宁远大将军指挥西路,任命傅尔丹为靖边大将军统帅北路清军,在察罕叟尔设大营并节制西路,因而,傅尔丹是此次征准战争的总司令。

雍正八年十二月二十日,颁布上谕:

朕思:于西路巴尔库尔,北路卡伦之外各筑一城,驻扎大兵,不时派讨伐之兵袭  击,惊乱其众,贼必撤彼游牧,远退藏匿。我军再进数百里,更筑一城。照此一年后,复进数百里,再筑一城。进博罗塔拉后,两路兵彼此计议应援,各筑一城,移我大兵 驻扎。其前所筑之城,再量拨官兵前往,递相移驻。各于筑城处垦种以充军粮。将全 数驼马、牛羊,无事时,择地牧放;若有事,全数收拢入城。贼队既无所获,我兵一 出,可袭取其行装、牲畜。况贼怎敢越我兵驻扎之城而来,其力渐窘,其众必离…… 我兵进剿,直捣其巢。不出三、四年,贼必不能逃过天纲矣。

这个方略其实在康熙晚年就有了,只是刚开始施行康熙帝就驾崩了。如果照此方略,两路清军稳扎稳打,依靠强大国力和军力将准噶尔压缩到伊犁河谷再聚而歼之,几年之内就能完成统一蒙古的伟业。

照此方略,傅尔丹于四月二十五日率兵赴科布多河西的阿穆呼郎托辉(amuhūlang tohoi)筑第一城,预备来年出兵额尔齐斯。 待准噶尔主力防范北路时,西路军趁势出击,筑城于乌鲁木齐,使之首尾不能相顾。此时北路大军有兵两万,计划到秋季增兵到40800名。

然而,雍正帝不知道什么原因却一改初衷,命北路必于七月内将城筑竣,之后不待各路援兵齐集,选精兵发动攻击。

皇帝犯了第一个错,领军大将军接着犯了第二个错。六月九日,科布多城尚未筑好,傅尔丹即率领11000名精锐沿奇兰路发动了进攻,如一切顺利,将穿越阿尔泰山,直扑噶尔丹策零的老巢伊犁。于是爆发了和通泊之战。

进军中曾经抓获了三批俘虏,经审问知悉准噶尔策零派遣了三万兵马,由大策零敦多布和小策零敦多布领军,此时小策零已经到了前线,有两万多兵,正等待大策零率军前来汇合。

得到这样的情报傅尔丹仍然率大军出动,因此,傅尔丹中计之说纯属扯淡。

真实情况应该从两方面看:

一是皇帝的脾气。皇帝叫你出兵你不出兵,想抗旨不成。如不出战,会被皇帝骂怯懦胆小如汉人一般。于是,面对各位部下的劝阻,“我国家之所以无敌者,以武臣不畏死耳!君等安可蹈汉儿之习,自弱其势哉?”傅尔丹这番大义凛然的话一出口,封住所有的满清武官的嘴。

二是从俘虏口中得知,敌方虽然已经有两万多人,但是还未完全聚拢,在小策零身边仅有一千名他的私兵护卫。因而傅尔丹是想趁敌人不齐各个击破。

三就是虽然只有一万部队,但是都是精兵,因而就算对方兵力占优,傅尔丹仍然有信心一战。

原因三、没有组织好的好猎人不是一支好军队

傅尔丹的队伍中有一支被方方面面看好的精锐武装索伦兵,雍正不惜重金打造了两千人的索伦鸟枪骑兵。

索伦部是多个民族的聚合体,包含鄂温克、达斡尔和鄂伦春族,也有的把锡伯族算在里面。这些来自黑龙江大兴安岭的猎人,身体彪悍,骑射精准。在抗击沙俄的雅克萨之战中康熙就曾调派了数千名索伦兵,在历次战争中索伦兵都有很好的表现。

然而这一次,索伦兵成了致败关键因素。

和通泊之战清军进军路线

从16日开始抓到第一名俘虏,越往前走敌人逐渐多起来。18日,前锋遭遇两千准噶尔军,野战中清军取胜。19日清军派兵增援前锋,随后本队进入博克托岭,准噶尔在两侧山岭据守。

准军只守不攻,在山岭上居高临下用小炮和火枪轰击清军。前锋将军、都统丁寿率军奋力拼杀,夺下了东侧山岭,双方形成对峙。

激战了四天,准噶尔军已从各游牧地集结过来。而敌军又不下山野战,清军处于佯攻的不利条件,且“因此地无水草,大将军传令移至有水草处”。

二十一日,清军向和通泊撤退,这成了战役的转折点。强敌前转军就算是到了现代也是一个难以解决好的行动,二战中最强的德军和苏军都没能做好,都曾因为没有组织好撤退遭遇惨重失败。

清军的方案是定寿在东,副都统塔尔岱、马尔齐在西作为后卫,掩护中军后撤。此时天公不作美,大雨冰雹从天而降,准军趁清军移营首先向定寿军发起了进攻。

黑龙江兵率先溃败,副都统西弥赖弹压不住溃兵,自尽。由于准军势大,塔尔岱率军救援未果,反致马尔齐战死,定寿被截断包围,22日全军覆没。

据后来投诚过来的准噶尔人说:

“此后,我们三四处卡伦都被你们的兵攻取了,内中有逃回去的人,给了信息。策凌  敦多布等传集了他的兵,与你们大兵打了几次仗,都被杀败了。嗣后小策凌敦多布说:我们准噶尔的人就如此白死了么!小策凌敦多布随舍命带领百余人,身先冲入你们队 内。我们准噶尔大队的兵马随着也就冲入打仗,将你们驼只、马匹、驮子等物得了许多。”

小策零身先士卒起到了鼓舞军心的带头作用,定寿军被消灭后,准噶尔开始向中军发动进攻。

这一次又是黑龙江索伦兵先崩溃了。这些刚刚训练好还未经历战阵的猎人,单打独斗一个打仨,但是对于骑兵的集团冲锋脑子突然发懵,一哄而散。索伦军的溃散带动了蒙古兵,导致蒙古军也未经激烈战斗先后溃败。至于绿旗军,发挥了汉人死道友不死贫道的优良传统,早跑没影了。

至此,中军陷入重围,傅尔丹给京师八旗发表了最后的也是唯一的作战动员:“慎无堕家声也。”八旗表现出了强悍的战斗力,准军多次进攻仍无法一鼓而下,反而在清军阵前丢下大批尸体。

25日,来自达斡尔族的猛将塔尔岱率军撕开一道缺口,掩护傅尔丹率大营八旗兵4000名突围。没能让塔尔岱统领其训练的索伦骑兵战斗应该说是傅尔丹的指挥失误。在军心动摇时也许老长官的一声断喝就能稳定住部队。

28日,清军抵哈尔哈纳(harhana)河,弹药、箭矢俱尽,负责断后的鳌拜之孙,参赞大臣一等公达福战死。

溃围而出的官兵登上山岭,分两队撤退。塔尔岱和德禄两人负责掩护傅尔丹突围,德禄战死,傅尔丹一队于七月初一抵达科布多,另一队由副将军巴赛、兵部尚书查弼纳统率,在准噶尔兵追击下覆没。

辅国公巴赛是郑亲王济尔哈朗的孙子,其冲出后未见到主帅傅尔丹,又返回寻找方战死,而查弼纳则是在冲出后发现没了主将巴赛,又重新冲入包围圈而战死。

塔尔岱身中七枪昏死在战场,可是他的战马始终徘徊在身边未肯离去,直到他醒过来这匹战马驮着他回到科布多大营!后来的乾隆专门给他这匹战马赐名“鄂勒哲依图阿尔萨朗马图鲁”,意思为长寿之狮。

四、八旗子弟

和通泊之战中的八旗满洲无疑表现得是英勇的,突出重围的两千多人也是各个带伤,领军将领不是战死就是自杀,没有辱末先人。

然而战败的另一原因则是由于援兵迟迟未到,其领军将领则是位八旗子弟。

21日后,逃跑的索伦兵、蒙古兵陆续跑回科布多,守卫科布多的衮泰急忙召集人马准备增援。此时在科布多有满八旗1300名,汉军车兵6000,然而无人应答。衮泰如只带着1300满八旗增援,不但杯水车薪,甚至有可能他前脚走后脚科布多的兵马一哄而散。因此,他只得把希望寄托在附近的陈泰身上。

傅尔丹出征前除留衮泰守科布多外,还将3000名满八旗的骑兵交给陈泰,用来护卫科布多,防范准噶尔骑兵攻击科布多。

这个陈泰不是汉人,他爹可是大名鼎鼎的昭莫多英雄费扬古,正是费扬古在昭莫多全歼了噶尔丹的主力,从而导致其彻底失败。然而虎父犬子,陈泰借口“我兵者,乃讨伐行走之兵也,不可去尔筑城处”。他不仅自己逃跑,还裹挟了刚增援来的1000察哈尔兵东逃,致使科布多门户洞开,还在喀尔喀人中引发极大动荡,负责后勤运输的喀尔喀人无人保护,纷纷丢弃所运物资赶带骆驼、马匹逃逸。

雍正得知后,气得大骂:“不知羞耻,玷辱父祖,该杀。”不过气归气,这是他小舅子,他下不去手,只得罢官夺爵给他留个吃饭家伙。

满清入关后,一些满洲贵族开始享乐腐化,战斗意志衰退,陈泰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和通泊战败后,当时在后方巡视的振武将军顺承郡王锡保临危不乱,他来到大本营、后勤中心察罕叟尔,将东撤之宁夏驻防旗兵截留守城,调各处添发北路官兵来察罕叟尔驻守。

傅尔丹

傅尔丹战败后没有推诿责任,也没有自杀,而是上书雍正要求派大将来接替,再将自己押解京城处死,这说明他还是有大局观。雍正也知道自己有责任,派人将自己的腰带送给傅尔丹好言安抚。

此后,傅尔丹与锡保倒了个个,任振武将军,而锡保就任靖边大将军,同时,派出了平定三藩之乱的大英雄马海之后,大学士马尔赛为抚远大将军,作为后方接应。

此后,锡保荣升亲王,而傅尔丹也得以善终,他的儿子和孙子在乾隆朝最后灭亡准噶尔的战争中也带部队沿着他走过的道路冲向伊犁。

第二年,小策零率三万精锐突袭漠北,康熙的驸马,喀尔喀蒙古的贵族策棱在塔尔岱率领的索伦兵的配合下将小策零打得大败,索伦兵也一雪前耻。然而八旗子弟马尔赛却畏敌如虎,不敢截击,导致小策零带残部逃出生天,演了一出捉放曹,结果是自己的脑袋被雍正砍了,而清灭准之战又拖了二十多年。

强悍的索伦兵此后一直奋战在前线,后与锡伯营一起驻守新疆,维护国家统一、抗击分裂势力,抵御沙俄入侵,终清之世一直保持着很强的战斗力,至1914年方才解散。


我淡如菊


我们知道大清一向是欺软怕硬的主,在跟明军交锋时那是以一当十,无往不胜。在和李自成过招的时候,也是砍瓜切菜一般,如入无人之境。在扬州、在嘉定面对手无寸铁的百姓,八旗子弟个个奋勇当先,神兵天降一般;可这些军队都是欺软怕硬的主,就是俗话说的见神敬见鬼弄。

跟俄国人打如此,跟英法打也如此,跟八国联军打跟日本打同样战无不败。可谓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但大清也不是绝对的内战内行,有一次在内战中也遭遇过惨败,全军覆灭,这就是鲜为人知的和通泊之战。

1644年,多尔衮带着十万清军进京,满清取代了明朝成为中国新一代统治者。

与此同时,中国西北的准格尔部羽翼也渐渐丰满,悄悄崛起,在头领噶尔丹的带领下国力蒸蒸日上,生机勃勃,

在17世纪末期,雄心勃勃的噶尔丹已经不满足于蒙古草原那一片天空,他要重现先人辉煌、重建千秋伟业。噶尔丹带兵东进,壮志未酬,死在东征的路上。噶尔丹的接班人的准噶尔汗策也是个有仇必报的好汉,他厉兵秣马,循序渐进,步步为营悄悄向东发展。

眼看着准格尔地盘滚雪球似的不停扩展,康熙心里毛了,怕这个噶尔丹成了气候,威胁到满清江山。于是康熙爷发威御驾亲征,但几次都收效甚微,都没有把噶尔丹打服了。而且噶尔丹精通游击战的16字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把康熙气得嗷嗷叫,干瞪眼。满清一直想剪除这个心头大患,但一直力不从心。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 1731年(雍正九年)机会终于来了。一天,探马来报,准格尔内部分裂,早就养精蓄锐等待时机的大清趁着这个机会,派出七万雄兵杀向准格尔。

可是,这场精心准备的战争竟然以惨败结束。

准格尔虽然地广人少,兵力不足,但游牧民族个个彪悍无比,身强力壮。而且蒙古人的兵器早已今非昔比,都已经鸟枪换炮,而且还是俄罗斯、欧洲那边的大威力火炮。虽然还有一部分是山寨的,但比起大清的武器,不知道先进了多少,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

清兵这次讨伐准格尔的统帅叫傅尔丹,这是个非常有头脑的将军,快到准格尔的时候,他担心自己孤军深入有去无回,兵分两路进攻,并特意留下一部分人马接应,然后带领主力安营扎寨,派先头部队先去探听虚实。

因为当时雍正发兵的时候,是根据情报准格尔内部因为接班人问题起了内讧,雍正才下令乘人之危攻打准格尔。但傅尔丹对此消息始终半信半疑,所以傅尔丹要先落实一下。

6月18日,清军先头部队赶到,到准格尔以后才发现人家严阵以待,根本就没有什么内讧,雍正爷想乘人之危却被人家挖坑。

当傅尔丹发觉有诈的时候,赶紧命令撤兵,可是已经为时已晚。

擒贼先擒王,射人先射马。首当其冲的是清军中最精锐的部队几千黑龙江八旗军,八旗军的先头部队遭到了准噶尔部队的新式火炮迎头痛击。八旗军不知所措,四散奔逃。

清军精锐被打散,准格尔士兵就像像狼群追杀羊群一样捕杀溃败的清军。为了整合溃散的士兵,傅尔丹派人向准格尔提出停战,谁知道准格尔那边竟然同意了,因为几天的激战,准格尔部队也需要修整补充。

6.23日,得到修整补充的准格尔部队向西山梁上的清军发起总攻,重整旗鼓的准噶尔军队,潮水般涌来。清军的反击被准格尔的火炮压制,再加上准格尔军中大量的火枪, 西山梁的清军也被迅速击溃。

傅尔丹13000大军,此刻只剩下压阵的主帅和4000八旗兵了。清兵居高临下,艰难地抵御着准格尔军人的进攻,但防守已经毫无意义。因为他们的武器已经用尽,他们所考虑的就是如何减少伤亡,让更多的人全身而退。

6月25日,主帅傅尔丹在拂晓前召开军事会议,部署撤退事宜。此后,清军两拨人马两边掩护,一拨人前方杀出一条血路,保护这着军粮辎重向外突围。

走?哪里走?准格尔军吼声震天,杀声四起,三万大军四面八方杀来。

在数倍于自己的准格尔虎狼兵面前,清军官兵成了惶恐不安的羔羊,持枪的手瑟瑟发抖,说不清是几天没有吃饭的缘故,还是无边的恐惧。

总之,从士兵到将军全都失去了斗志,谁都恨爹妈少给了自己一条腿,谁都嫌自己跑得慢。

战马跑着跑着就栽倒了,士兵摔落马下,但后面的战马和很快从栽倒的战马和士兵身上踏过。最后阵亡的士兵至少有三成的士兵是败退途中被践踏而死,各种形状,惨不忍睹。

6月28日,清军溃退到达哈尔哈纳河,这时候他们已经弹尽粮绝,丢盔卸甲,往山林里藏匿。这时追兵赶到,又是一阵捕杀。一个时辰后,清兵除了个别残兵保护主帅逃生,其余悉数被杀害,无一活口。

不可一世的清军就这样在和通泊之战中全军覆灭,清军在此战中损兵折将近万人,清军军官14人丧生,仅主帅傅尔丹等4名将军生还。

傅尔丹主帅败退京城带来的消息让雍正震惊,他急忙下令封锁消息,但不久后,清军惨败的消息还是通过小道途径传开。

和通泊一战把满清军队打怕了,雍正爷再也不敢提准格尔,全军官兵都得了恐准症。

痛定思痛,和通泊一战也让清军意识到兵器落后,他们根据战争中出现的问题,对自己的兵器开始改进,也算是没有白白挨打。


历来现实


康熙西征噶尔丹我们都很了解,不过蒙古人是从明朝开始就始终没有真正臣服过中原王朝,他们始终认为蒙古人可以再次入主中原。明清两朝统治者对蒙古可谓是煞费苦心。大明王朝对蒙古人始终保持着武力震慑,清朝统治者则采取了和蒙古人和亲的政策,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孝庄太后就是蒙古人。但是这两种方法都不能彻底摆脱蒙古人的纠缠。尤其是西北的准噶尔部,虽然被康熙皇帝打得狼狈不堪,但仍旧不死心,经常搞小动作。从葛尔丹和康熙皇帝之间的战争开始,准噶尔部和大清王朝开始了一场长达68年的战争。

准噶尔部被清朝打败之后,噶尔丹兵败自杀,但是准噶尔部部落并没有因此向大清王朝屈服,他们开始向北逃窜一直到沙俄边境,在得到沙俄的支持之后,准格尔部迅速恢复了元气,虽然实力远没有葛尔丹在时那么强大,但对于大清王朝仍然是一个不小的威胁。

雍正皇帝登基之后,也开始着手对准噶尔部进行围剿。可是雍正皇帝对准噶尔部的了解显然没有其老子康熙皇帝那么深入,公元1731年,也就是雍正九年,有探马来报,准噶尔部部产生了内讧,实力大损,雍正自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于是清点精兵7万,西征准噶尔。

虽然大清王朝准备充足,但雍正这次却被准噶尔给骗了,原来准噶尔部并没有爆发内讧,反而是从沙俄方面引进了不少的枪炮火药,其中还有来自于欧洲的大威力火炮,他们放出内讧的消息,就是为了让雍正出兵,好让大清王朝领教一下他们的新实力。

清将傅尔丹带领着1万多先头部队到了准噶尔盆地,他们刚一到就发现情报有误,准噶尔并没有爆发什么内讧,反而严阵以待,当傅尔丹发现上当受骗的时候,已经晚了。准噶尔的欧洲大炮铺天盖地般飞射过来,原来精锐的八旗兵面对如此密集的火炮也不得不仓皇逃窜。一阵大炮轰击过后,噶尔丹骑兵纵马狂冲,虽然女真族也是马背上的民族,但是他们享国日久,八旗子弟每天过着大爷般的生活,怎么会及得上整日在沙漠草原里纵马狂奔的彪悍蒙古人,所以八旗兵瞬间溃不成军,第一仗损失惨重。

清军好不容易再次组织起军队,却发现已经被蒙古人给重重包围了,昔日里作威作福的八旗子弟,此刻吓得腿都软了,准格尔部又一次冲锋,打得清军毫无还手之力。此时傅尔丹的一万三千先头部队已经只剩不到4000人,而准噶尔部还毫发无损。

主帅傅尔丹带着他的残兵败将再也不敢深入准噶尔,只能且战且退,一路败退到哈尔哈纳河,没想到准噶尔的骑兵已经追赶了上来,经过一个时辰的厮杀,除了主帅傅尔丹和少数勇士逃回北京外,1万多名大清将士全部阵亡,14位高级将领战死沙场。

傅尔丹逃回北京之后,雍正皇帝为了脸面下令封锁消息,但是此后几年,清王朝也没有再对准噶尔动兵。


海佑讲史


这一战清朝确实败的极惨,说全军覆没并不为过,而且损失的都是精锐部队。后果也非常严重,原定西北两路合围被彻底突破,清朝经营多年才取得的绝对优势几乎丧失。可以算做清朝中期军事上最惨痛的失败,需要重点指出的是,这次惨败清军的京营八旗也损失惨重,那是清朝最精锐的武力。

战争背景——反复的准格尔

康熙年间,噶尔丹东征,康熙连续三次御驾亲征终于平定,葛尔丹被杀。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侵入准格尔,并且挑动罗卜藏丹津反叛,罗卜藏丹津被年羹尧平定。继位不久的雍正与策妄阿拉布坦议和,划定边界。

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暴毙,其子噶尔丹策零继位,开始着手训练火器兵“包沁”,并于1728年再次叛乱。1729年10月雍正发兵西北两路围剿葛尔丹,1730年策零请擒罗卜藏丹增议和,雍正决定暂缓进兵,中缓兵之计。1730年秋,完成集结的策零再次进攻清朝,战争一触即发。

1731年4月,北路军统帅靖边大将军富尔丹上表言科布多(今蒙古国科布多省)为进军咽喉,请筑城屯军,雍正诏准。同年5月,富尔丹移兵科布多。与此同时策零权衡西北两路对手,觉得北路军兵力稍弱,起兵北上。

军力对比——暗含杀机的对手

准格尔部:由策零亲自带领,将领涵盖准格尔部几乎所有精锐。

  1. 骑兵:24000名

  2. 炮兵:1000名

  3. 步兵:4000名

  4. 火器兵:1000名

总兵力3万,以骑兵为主,野战能力强悍,但缺乏工程器械,虽然炮兵的火炮较先进,但数量稀少,攻城能力很差。

清军:富尔丹亲自率队,顷承郡王锡保随军掌振武将军印、副将巴赛、查弼纳,前锋将军丁寿、副统领塔尔岱。云集各地将领数十名,可以说人才济济。

  1. 京营八旗兵:6000人(可以说在雍正朝京营八旗是单兵素质最好,装备最强的部队,所有兵员都是满洲和蒙古八旗中精选而来,前锋营的鸟枪配置率一度达到一半以上)。


  2. 车骑营:9000人(岳钟琪所创战车部队,每车宽两尺,长五尺,由五名士兵操作,是一种多功能部队,可以运粮,可以结阵防守,也可以阻挡骑兵冲击)。

  3. 奉天等地各驻军抽调部队:8800人(这部分兵员比较杂,有黑龙江达斡尔等部猎手出身的鸟枪兵精锐2000人,也有奉天的满洲骑兵,还有土默特等部的蒙古骑兵,还有宁夏的驻地步兵)。

总兵力23800人,部队构成非常庞杂,肯定存在令出多门的问题,而且主将是公爵,却由郡王掌将军印,本身就是重大问题。但优势也很明显,还有西路军配合,并且可以据城而守,只要不贪功冒进就问题不大。

战前准备——简单的烟雾弹

策零命令一万部队据河上游驻扎,剩下两万主力在河边的博克托岭埋伏,又让心腹塔苏尔海丹巴故意被清军抓住。此人供述策零虽然发兵3万,但与妹夫不和,所以实际兵力只有两万,而且已经分兵,其主力驻扎在博克托岭。

让人诧异的是久经沙场的富尔丹居然相信了,他决定率军主动出击,以宁夏兵将领素图和戴豪率4000兵为先锋,以前锋统领丁寿率本部为第一队,以土默特部马尔萨率本部为第二队,富尔丹本人率主力跟进,直扑博克托岭,想一举歼灭准格尔部主力。

战争经过——单纯的各个击破

六月初九:丁寿所部第一队抓获准噶尔巡逻兵,其称此地距离准噶尔部前锋部队不足三日路程,该前锋部队不足千人,尚未扎营。富尔丹令丁寿急行军,丁寿部连赶路数日,一无所获。


六月十七日:清军再次抓获巡逻兵,称2000人的准格尔部队驻扎博克托岭,富尔丹又令先锋素图部直扑过去,同时富尔丹将大营驻扎在和通泊附近。

六月十八日:丁寿部遇准格尔兵,斩敌400,其余均翻山逃窜。富尔丹坚定了博克托岭有小股敌军的信心,带领主力开始急行军。

六月十九日:富尔丹率主力与前锋部队汇合,开始向博克托岭进军。

六月二十日:清军进入博克托岭,伏兵四起,以骑兵居高临下向清军反复冲击。富尔丹亲自组织反击,奈何仰攻难进,豪无战果。这时的富尔丹才恢复了几分宿将本色,判断再不突围非常可能本全歼,于是下令突围。

六月二十一日:策零发觉清军突围意图,猛攻清军两翼,富尔丹将主力一分为二分别支援,但天降大雨冰雹,救援未果。

六月二十二日:东翼觉罗海兰突出重围,丁寿、素图两名将领自杀;西翼主将塔尔岱苦苦支撑,富尔丹于是命令最精锐的达斡尔鸟枪兵支援,结果鸟枪兵刚一接敌就溃散,西翼部队覆没,塔尔岱仅以身免,马尔齐自杀。

六月二十三日:富尔丹率清军残余主力突围,回到和通泊大营,策零趁其立足未稳,包围大营。蒙古科尔沁部骑兵陷在大营外,作为主力的土默特部骑兵回军救援,这时其余清军见土默特部大旗居然在敌军中,错认主力已被包围,纷纷溃散。

六月二十四日:清军将领永国、觉罗海兰、岱豪自杀,查弼纳、巴赛、达福、马尔萨、舒楞额战死。主将富尔丹混在乱兵中突围成功,准格尔部一路追击到河边收兵。

七月初一:残余清军退回科布多城,仅余2000人,副统领塔尔岱也身受重伤,几乎不治。

战役总结——自古知兵非好战

这场战役的第一责任人无疑是主将富尔丹,他一错再错,终于将清军全部葬送在阿尔泰山边。从军力到军队结构没有一样占优势,他就敢相信一个俘虏的话主动出击;从地形到天气没有一样明确,他就敢主动和前锋部队汇合,终于把清军送进了包围圈。

这样也就罢了,发现中伏后不赶紧突围,心存侥幸的仰攻山头,把宝贵的战马消耗了近5层,这时候再想突围已经千难万难。最后就是建在和通泊的大营,居然依湖而建,准格尔包围大营的时候只需要两面就行,营内清军突围就是在用添柴战术送人头。这么多问题汇集到一起,全军覆没一点都不意外。

这一系列错误的源头其实只有一个,富尔丹被一个贪字迷惑,因贪功而好战,因好战而求战,终于不可收拾。


历史吐槽机


和通泊之战,是清朝统一蒙古各部时遭遇的最大失败。

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六月,清朝和准格尔军队在外蒙古科布多的和通泊会战。清军主力被歼,阵亡和被俘官兵共7226人,仅剩2000残兵败将逃回。清军统帅为傅尔丹,副都统以上的将领共18员,最后仅剩4人逃回,1人投降准格尔,其余13人战死或自杀。

和通泊之战后,准格尔汗国处于鼎盛状态,和清朝处于战略相持状态。

1735年,雍正不得已和准噶尔汗国签订和约,规定以漠北杭爱山为界,划定疆域。一直到后来的乾隆皇帝时,准格尔汗国发生内讧,清朝和哈萨克汗国一起夹攻准格尔汗国,才将其灭亡。

1,雍正时期的中亚局势。

在清朝雍正时期,中亚有四个大国在角力,分别是沙俄、清朝、准格尔汗国、哈萨克汗国。

沙俄的彼得大帝刚刚去世不久,俄国的势力不断上升,引进并学习西欧最先进的火炮技术。

雍正时期的清朝,还在天国之朝的美梦之中,火炮还是100多年前的红衣大炮。

1525年,卫拉特与哈萨克之间的两百年战争爆发。

开始时,哈萨克汗国处于劣势。

1727年,准格尔汗策妄阿拉布坦去世,他的儿子噶尔丹策零即位。策零注重引进俄国的武器和军事技术,用俄国的轻型野战火炮,组建了1000人的火炮部队“包沁”,并配备了较为先进的火绳枪。

准格尔汗国地广人稀,策零引进的是轻型野战火炮,可以用骆驼运输,缺乏攻城的大炮。在与清朝的攻城战中,准格尔汗国的弱点就会暴露出来。

但在野战之中,准格尔汗国的火力,相对于盲目自大的满清八旗,具有极大优势。

2,和通泊之战的清军损失。

清军共损失7226人。

其中北京八旗损失4583人,占了损失人数的大部分,全部是满清八旗的精锐。也表明了北京八旗在这场战役中奋勇作战,表现突出。

其次是右卫损失了1093人,也是满清的精锐部队。

此时战役,令人大跌眼镜的是黑龙江的索伦军,本来号称精锐的索伦军,首先溃败,简直是狼狈逃窜,让清军陷入了准格尔军队的包围之中。

黑龙江索伦军,此次战役出动了1000人,只损失了84人,说明在一开战时,索伦就溃逃了,让其他清军陷入极为不利的窘境。

3,和通泊之战的的经过。

雍正安排了北路军2万多人,由傅尔丹统帅,驻扎在外蒙古的科布多,西路军1.2万人,由岳钟琪统帅,驻扎在吐鲁番附近。

早在雍正八年(1730年)底,清军的西路军就在科舍图之败中损失惨重,阵亡失踪官兵3243名,骆驼损失14177头,完全丧失了长途袭击能力。

噶尔丹策零认为当时主要的危险是北路清军,带领了准格尔汗国一半的军队3万多人来到阿尔泰山,布下埋伏。

傅尔丹有1720年击败准格尔的经历,轻敌冒进,导致大败。

清军北路虽然有2万多人,但分兵守护科布多基地,还分出一部分军队守卫粮道,真正投往前线的兵力只有1万人。

傅尔丹先是打了几个小胜仗,从准格尔俘虏那里得到虚假情报,误认为准格尔军只有几千人。

雍正九年六月十八日,清军到达博克图岭,苏图、海兰、岱豪、舒楞格的京旗1000人先锋,首先遇到准格尔军队,在准格尔的强大火力下,兵败如山倒。

傅尔丹派丁寿领兵2000救援前锋,并击退准格尔。

六月二十日,清军夺取了附近的北山和西山,傅尔丹已经感觉到准格尔的军队绝对不止数千人。

六月二十一日,傅尔丹下令大军撤退到和通泊,丁寿断后。

丁寿一军被准格尔军包围,全军覆没。

傅尔丹以归化城蒙古兵守西山梁,黑龙江兵守东山梁,以护卫大营。西山梁发生激战,而东山梁的索伦军溃逃。大营被围,只有傅尔丹和2000人逃出包围圈。

傅尔丹大军陷入重围之时,后方的陈泰等人还有1万多军队,不但不来救援,还带兵东窜。

和通泊的清军只能一败涂地了。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和通泊畔的遍地遗骸,19世纪前清军最惨的败仗。和通泊之战是清朝平定准噶尔期间一次重大的军事失利,包括京营八旗在内的近3万人精锐清军近乎全军覆没,侥幸逃出生天的只有2000余人——战损率达到参战兵力的70%!惨烈程度堪比1652定南大将军尼堪被击毙的衡州之战,被美国的中亚史学家斯塔尔认为是19世纪以前清军最大的一次败仗。

清朝八旗耻辱之战

和通泊之战是清雍正九年(1731年),准噶尔汗国首领噶尔丹策零(Galdan Tseren,1695年—1745年)与清朝在和通泊地区(今新疆阿勒泰北与蒙古国边界地区)展开的一场战争。

战争中,准噶尔首领噶尔丹策零正确使用了诈降、诱敌深入、诱敌野战等兵法,并抓住了清军统帅傅尔丹立功心切的弱点,成功地利用智谋和兵法战胜了清军。战争以清军几乎全军覆没、败阵而逃告终。因为蒙古语称湖泊为“淖尔”,所以和通泊之战又称和通淖尔之战。和通泊之战是八旗军自万历二十一年(1593)与蒙古交兵以来,相隔138年,首次真正意义上的败仗。

此为史上著名的“和通泊之战”,八旗最大耻辱,雍正欲哭无泪。此次战败后,雍正无力再次全面发动对准尔格战争,而是将这一历史重任交给儿子乾隆,最终成就了乾隆“十全武功”之首的“平定准格尔之战”。

和通泊之战的背景

1727年雍正五年,清廷得到一个好消息,准噶尔部的大汗策旺阿拉布坦病逝。他的长子噶尔丹策零继位,内部权力斗争加剧,噶尔丹策零幼弟害怕被杀,逃亡哈萨克。雍正帝判定此时的准噶尔部,主少国疑,人心不稳,这是一劳永逸的解决西北问题的天赐良机。准噶尔部收留背叛清廷的青海蒙古首领罗卜藏丹津,经常侵扰喀尔喀蒙古(今天的蒙古国,清朝时由清廷统辖。)又给了雍正帝出兵讨伐的借口。


和通泊之战的过程

1729年雍正九年,雍正帝采纳大学士张廷玉的意见,遂授川陕总督岳钟琪为宁远大将军,率2.6万人作为西路军,进驻新疆巴里坤;授吏部尚书领侍卫内大臣、三等公傅尔丹为靖边大将军,率2.4万人作为北路军,进驻科布多(今蒙古吉尔格朗图)。

雍正九年四月,雍正皇帝下旨,领侍卫内大臣、三等公、靖边大将军傅尔丹率领四万大军,由驻地阿尔泰向北进兵。

进兵之初,清朝抓获了几个准噶尔的俘虏,傅尔丹从俘虏口中得知准噶尔军队就在附近,且没有任何防备,于是他率领主力乘夜间迅速前进。傅尔丹一心想立功,他做梦也想不到,原来那几个俘虏是准噶尔派出的奸细,他正率领大军走向毁灭之地。

傅尔丹的先锋部队4000人在博克托岭击败准军,初战告捷,准噶尔兵“狼狈逃窜”,于是傅尔丹下令全军追击,结果中了准噶尔部的埋伏,清军主力4万人在和通泊被准噶尔部包围。和通泊位于今蒙古国巴彦乌列盖省境内的阿尔泰山附近,是一个淡水湖,当地地形崎岖,根本就不利于大部队的展开。

此时清军又遭遇到恶劣天气,“正走之间,天阴下雨,风雹大作”,加上被敌军包围,因此清军陷入混乱之中。六月二十一日,清军各部遭到围攻,副将巴塞等人力竭自杀。六月二十三日,准兵开始进攻傅尔丹的大营,清军且战且退,想冲出重围,但依然遭到惨重失败。

和通泊之战以一位副将军,十余名高级将领,七位王公大臣自杀和阵亡,近三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而告终,罪魁祸首当属主帅傅尔丹。他先是误中敌计,陷入埋伏,突围后未及时撤往科布多,反而在和通泊临湖扎营,以致被准军包围,损失惨重。

雍正十三年,清朝和准噶尔汗国签订和约,商定以漠北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为界,界线以东归属清朝,以西归属准噶尔。

战争反思

痛定思痛,和通泊一战也让清军意识到兵器落后,他们根据战争中出现的问题,对自己的兵器开始改进,也算是没有白白挨打。清军也根据战斗中火器落后的特点,开始引进和仿制噶尔部人使用的重型火绳枪。在后来大举反攻的乾隆时代,这种源自欧洲,并通过内亚进入中原的武器,成为了清军单兵火器的主力装备。虽然其技术特点在17世纪就已经基本定型,但对于之前还在使用的前明式鸟枪的清军来说,已经是巨大的进步了。


中学数学深度研究


雍正九年六月二十四日(公元1731年7月27日)黄昏,一群索伦溃兵逃回了科布多清军大营,带回来了可怕的消息。这些索伦兵于六月九日跟随大将军傅尔丹出击准噶尔牧场,他们报告称傅尔丹已经自尽,清军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没。

这场战役就是和通泊之战,美国中亚史学家斯塔尔认为此役是19世纪之前清军的最大败绩,对清朝和中亚的历史影响深远。准噶尔军乘胜深入喀尔喀,引起了极大震动,清朝被迫在喀尔喀采取战略收缩,雍正帝一举荡平准噶尔汗国的幻想破灭。

和通泊之战清军之所以惨败,有人认为是雍正遥控所致,也有人认为是傅尔丹轻信俘虏之言导致中了埋伏,更有人认为是此时八旗已经衰落不堪导致。实际上这些言论都是有失偏颇的,缺乏客观性。我们具体来探讨一下和通泊之战的具体过程。

一、和通泊之战爆发时的双方态势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噶尔丹在穷途末路中死去,准噶尔汗国由策妄阿拉布坦统治,拒不付清。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准噶尔袭击哈密,康熙决定讨伐,在喀尔喀聚集大军,设科布多、乌兰固木两座大营。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清军从科布多翻越阿尔泰山,蹂躏了准噶尔本土(傅尔丹参加了这次作战)。但随着康熙驾崩,雍正继位后,首先要巩固帝位,推进内政改革,雍正二年(1724),清准议和,科布多和乌兰固木两座大营被撤。

雍正四年(1726),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准噶尔内部发生倾轧,长子噶尔丹策零继位,次子罗布藏舒努逃亡土尔扈特。雍正认为准噶尔内政不稳,遂秘密筹划进取方略。

雍正七年(1729),岳钟琪为宁远大将军,傅尔丹为靖边大将军,分别统领西、北两路大军。雍正帝希望能一举荡平准噶尔,一统蒙古。

然而大军出师后,三名蒙古人逃往准噶尔,报告了清军出征的消息。准噶尔使者特磊亲自验证了消息的准确。

雍正得知消息走漏,遂暂停进兵,并与次年召两军主帅回京,重新商议。噶尔丹策零可不想等着清军来攻,而是决定立即出兵。

雍正八年十二月,准噶尔军袭击了西路的科舍图牧场。清军损失了数千人,外加十几万头牲畜。

西路的损失,迫使雍正帝改变策略,沿用康熙时期的筑城进逼之术。雍正计划在科布多筑城,吸引准噶尔的防备,然后命岳钟琪的西路军出击乌鲁木齐。

然而到了九年四月,雍正改变了主意,他命令北路清军务必在七月前完成筑城,然后不用等援军集齐,就率精兵进攻准噶尔。计划之所以改变,是因为当时有从准噶尔逃回来的西路士兵报告说准噶尔军北上了。但雍正多疑,认为这是准噶尔的疑兵之计,他判断准噶尔军会继续进攻西路,因此北路应该乘机进攻。不过雍正的计划是八月出兵,实际上傅尔丹六月初就出兵了。

二、和通泊之战经过

对噶尔丹策零来说,这是一次冒险。准噶尔要同时防备哈萨克、土尔扈特、沙俄与清朝,其所能动员的兵力最多也就7万人,其中准噶尔人不到2万。为了取得兵力优势,噶尔丹策零从西部哈萨克前线抽调兵力,集中了3万人马,由小策凌敦多布统领北上。

魏源在《圣武记》中说,傅尔丹从准噶尔俘虏口中得知小策凌敦多布只有千人,因此率军出动,中了埋伏,傅尔丹也就被评价为“勇而寡谋”。实际上并非这么回事。

俘虏的口供确实有,而且至今有存档。口供里确实提到了小策凌敦多布身边有千人,但是并非说准噶尔军只有千人。这个千人是指小策凌敦多布的私兵。口供里说的是小策凌敦多布带着千人,噶尔丹策零答应出兵三万,现在来了两万人,这两万人没有一起扎营,而是根据水草四处分散的,小策凌敦多布在等人集齐。

准噶尔军在后勤补给,营地驻扎等方面都带有浓厚的游牧骑兵色彩,因此,俘虏口供并没有失真。也就是说,傅尔丹是知道对方的情况,正因为得知了这个情报,他才赶在六月初出兵,而不是按照计划等到八月。

傅尔丹曾经与康熙五十九年蹂躏过准噶尔,他对准噶尔人战斗力应该是了解的,打算趁准噶尔还未集齐时就对其进行打击,不仅可以保护科布多城,还能夺取战场主动权。

此时北路大营的清军共有四万余人,傅尔丹挑选了精兵一万,都是八旗精华,其中有鸟枪骑兵2000。鉴于准噶尔军此时分散游牧,傅尔丹计划先截杀在图鲁图游牧的准噶尔牧群,然后一路打击准噶尔军。出兵前,傅尔丹安排都统兖泰、总兵胡杰率满兵1300、绿营6000守卫科布多城,参赞大臣陈泰率满兵2000驻守科布多河东,接应即将过来的察哈尔兵。

六月十八日,清军行至博克托岭,与准噶尔军交战,因准军分散游牧,清军占据优势。

二十一日,清军往和通泊撤退,撤退原因傅尔丹自称是准噶尔军占据大山,不下战,于是诱敌邀击。但察哈尔人的说法是“此地无水草,大将军令移至有水草处”。撤退时,原本打前锋的定寿率2000人负责殿后。

经过几天交战,准噶尔军已经从各处集结,在清军移营时发动攻击,前方的1000黑龙江索伦兵溃散,定寿部被分割包围。随后的战况极为惨烈,双方均使用火炮和装备有火绳枪的骑兵。

二十二日,定寿部全军覆没,定寿自尽,高级将领中除了觉罗海兰(后来还是战死了)之外全部战死。准噶尔军遂专力攻打和通泊清军大营。

和通泊清军分为三营,京旗、右卫、盛京和乌喇驻防为一营,察哈尔、土默特、喀喇沁为一营,黑龙江索伦兵为一营。

二十二日凌晨,索伦兵溃散,引发了骨牌效应。二十三日,在准噶尔军冲击下,察哈尔、土默特、喀喇沁兵相继溃散,其中归化城土默特副都统兖布率兵逃走,投降准噶尔,并告以清军虚实,清军败局已定。

二十五日,傅尔丹率大营八旗兵4000人列方营突围,方营是守护着火炮、粮饷等行装。方营战术很有效,此时准噶尔军人数是清军的七倍,但准噶尔军并不能彻底歼灭清军,只能尾随追击。不过清军连日苦战,极其疲惫。

二十八日,清军抵达哈儿哈纳河,弹药已经用尽,只得丢弃行装突围。经过惨烈战斗,清军乘着混乱突出重围,然后分两路撤退。七月初一,傅尔丹所带的一队抵达科布多,但另外一队在准噶尔军追击下全军覆没。

事后统计,清军共损失7226名官兵。出发时,包括傅尔丹在内,副都统以上官衔共有18人,其中13人阵亡(包括自尽)。此役失败,在19世纪前八旗军的战史上,只有定南王尼堪战死的衡州之战可比。

三、战役结果影响

清军的失败,傅尔丹固然有责任,但只能说他的战场指挥能力不足,他出兵的动机和时机并没有问题。

问题在于,索伦兵第一次溃散的时候,他就应该及时突围,而不是等到准噶尔军集结完毕才决定突围。不过,他也许是认为以清军的战力,是可以战胜准噶尔军的。事实上后来还剩4000八旗军时,准噶尔军也没有占到太多便宜。此时如果援军及时赶到,结局也不至于如此惨烈。

但是并没有援军,溃兵逃回科布多后,兖泰急调各处兵前往接应,但只有查克旦响应,顺承郡王锡保应对得当。而傅尔丹安排在科布多河东的陈泰不仅带着2000满洲骑兵跑了,还带跑了刚到的1000察哈尔骑兵,这3000骑兵是科布多附近最强的野战力量。

事后,顺承郡王锡保升为亲王,兖泰擢升为内大臣,授荆州将军,查克旦也升为内大臣。陈泰是名将费扬古之后,被雍正批为“不知羞耻,玷辱父祖,该杀”。

至于雍正帝的遥控问题,他之前不相信准噶尔军会攻打北路,才改变了策略,但遥控之说并不妥当,傅尔丹提前出兵属于先斩后奏,不存在遥控问题。出兵时间和计划相距两个月,怎么也算不上遥控。毕竟前线形势瞬息万变,傅尔丹做得并没有错,只是在战斗期间出现了问题。

至于八旗衰弱的观点就更加站不住脚了,索伦兵、察哈尔、土默特等兵溃散后,剩下的满洲兵一直在奋勇厮杀,保护主帅傅尔丹安全撤离。二十多年后,依然是八旗兵横扫了天山南北。

从一开始西路大军受挫,再到和通泊之败,后来清军又有额尔德尼昭之胜,但依然最后只能和准噶尔议和,一系列战役都只能说明当时准噶尔实力强悍,清军并没有十足的把握一举荡平。

不过一场战役的胜败受多重因素影响,清军也并非没有机会打败准噶尔军,如果傅尔丹真能趁对方分散之时一举荡平,必然会造成准噶尔的分崩离析。大军继续西进,雍正也就可以完成统一蒙古的夙愿。然后清朝可能提前和俄国在中亚发生碰撞,历史的进程可能会完全不一样。

但是和通泊的失利,阻碍了清军西进的步伐,也改变了历史。


江蝶梦


和通泊之战,时间清雍正九年(1731年)五至六月,参战双方:清国(最高领导人雍正) 准噶尔汗国(卫拉特蒙古的一支,最高领导人噶尔丹策零)

就在大清“紫气东来”之时,在西北部四卫拉特中绰罗斯准噶尔部也逐渐强盛起来,在首领噶尔丹的带领下经过多年的征战不断开疆拓土,最终1676年打败卫拉特盟主鄂齐尔图汗之后、把松散的联盟体制步步改变为集权的政权体制、把准噶尔首领的台吉地位上升为汗王地位、于1678年正式建立的一个汗国,全盛时期的准噶尔汗国国土面积700多万平方公里(游牧民族对自己国土掌控能力很差,一是他们人少,二是政治体质原因导致他们没有能力去控制,三是没办法管,游牧民族不比农耕民族,所以七百多万平方公里多半是后人瞎扯出来的!)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到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之间,喀尔喀蒙古发生内乱,噶尔丹趁势东进意图将喀尔喀三部置于准噶尔统治之下。然后就是大家最喜闻乐见的历史事件:三征准噶尔,战争结果:清朝将喀尔喀蒙古列入实际统治范围,噶尔丹自杀!


噶尔丹败亡之后另一个人出头了,他就是策妄阿拉布坦,策妄阿拉布坦是带领部众归顺的噶尔丹,然后策妄阿拉布坦同志被康熙的弹衣炮弹击倒了,背叛了噶尔丹,在噶尔丹率军迎战康熙军队之时占领了准噶尔汉国领土,其后更是与康熙合作大败噶尔丹,最神奇的是这个货最后又反叛了康熙,然后又成立个准噶尔汉国😒😒😒(该说他啥好)策妄阿拉布坦死后由他的儿子策零继位。

而我们的另一位主角“四爷”在历经磨难之后也登上了皇位,两个人继续相爱相杀这才有了接下来的和通泊之战。


准噶尔部被“三征”之后元气大伤,默默在暗中舔舐伤口,这段时间是准噶尔部与清朝难得的蜜月期,但好戏不长,数年过去逐渐壮大起来的准噶尔部又无法避免与清朝发生了冲突!

这个时候我们的四爷也终于快要擦干净他爹留给他的脏屁股了!话说要不是雍正继位清朝能撑过一百年都算祖坟冒烟了!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之后就该新准噶尔汉国了!可是谁都没想到一个人口将近亿万国土超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的庞大国度居然会输给一个只有二十万帐(接近六十万人)的小部落!而且是血输!那这些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准噶尔汉国又是如何打赢的呢?

这就不得不提一下另一个国家了!它就是从清朝至今与中华相爱相杀的俄罗斯!在康熙时期就送给了俄罗斯百万公里的土地以换来对准噶尔汉战事的帮助,然后在雍正时期更是邪乎了!。1728年签订《恰克图条约》等一系列条约,送给女皇大量的土地。“不仅使中国在边境上割让有利之地带,且从未属于俄者,亦获而领有之。罗斯声称“条约对俄罗斯“极其有利”,


萨瓦对雍正这个慷慨的献地者高兴的说,你是俄罗斯人民的好儿子。说雍正是俄罗斯女皇的好儿子。雍正还不限制修教堂,不限制中国人信基督。以此讨好俄罗斯人。


某种意义上今天哈尔滨的俄罗斯建筑都是这对父子的锅!

为什么要提俄罗斯呢?我只是想告诉你在康熙时期就是近代史了!已经不是冷冰器的时代了!热兵器快速的淘汰了冷兵器和抱着冷兵器不放的国度!

准噶尔部的逆袭

1677年-1678年,噶尔丹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更新准军的兵器装备,并大量使用火器加强军队的战斗力。

加之准噶尔境内本就富有铜、铁、硝石和硫磺等资源,在中亚与西域穆斯林的指点下,很快拥有了自制枪支、火药、铅弹的能力。所以康熙皇帝时的清军,就需要面对一支大量装备火绳枪的准噶尔军队。他们在交战时,往往先用火枪射击,然后再发射弓箭,最后才上前肉搏。最重要的是准噶尔部有一些俄国士兵俘虏!其中一个名叫约翰古斯塔夫列纳特的瑞典炮兵准尉,他为准噶尔大汗效命了14年,他给准葛尔创建了一只新式欧洲炮兵队!而清朝对此一无所知!!!!!!


反观清朝这边,仍是明末那点东西

!最终傅尔丹轻敌大意中了准噶尔的诱敌深入之计,面对这种由欧洲大炮、各型重型火枪与蒙古弓组成的火力网,东部的各蒙古部落兵们纷纷溃逃。他们的将领也只能选择自我了断。

只有少量的八旗军得以逃离被歼灭的噩运

和通泊之战,就在清军的惨败中落幕。清军在此战中阵亡和俘官兵达6923人,另有303人在溃逃时阵亡或被俘,总计损失7226人。

最终和通泊之战以清军的惨败落幕!而雍正再也没机会去征服准噶尔了!四年之后他就死了!

失败让人学会反思自己,大败的清军开始系统的模仿和引进准噶尔的火炮技术,而这也是清政府最后一次武器升级,他们将继续使用这些武器迎战国内 国外的野心家,直到1840年!


黑心店铺


和通泊之战这个名词还是十分陌生的

战争发生在清朝中期的西域,当时这里盘踞着强大的准格尔帝国,自康熙中年开始,准格尔帝国不断的扩张,势力北方接近了西伯利亚,东方接近吐鲁番,其幅员近700多万平方公里,兵马数十万,是能与满清和沙俄争锋的东亚三大国家之一

所谓一山不能容二虎,于是兴盛的准格尔帝国与清朝后来终于爆发了战争

康熙末年开始,准格尔和满清就战争不断,和通泊之战本是雍正帝试图消灭准格尔主力的战争,但是后来,准格尔使用离间计引诱着清军来消灭。自己将大部队藏于山上,慢慢地将清军诱导到自己的包围圈里,清军统帅傅尔丹求胜心切,误中敌计,于博克托岭突围后,未及时撤往科布多,却在和通泊立营,故再度陷入重围,损失惨重。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和通泊之战是清朝平定准噶尔期间一次重大的军事失利,包括京营八旗在内的近3万人精锐清军近乎全军覆没,导致清朝被迫与准噶尔签订合约,划分疆界。

准噶尔汗国的兴起

康熙十七年,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登上汗位,在西北建立准噶尔汗国。在征服周边地区后,噶尔丹将战线向东推进,直接威胁清朝的统治。康熙帝三次御驾亲征,众叛亲离的噶尔丹被迫自尽。噶尔丹死后,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继承汗位,于康熙五十六年入侵西藏,杀死拉藏汗。康熙封皇十四子胤禵为大将军王,统领各路大军将准噶尔军队赶出西藏。随后策妄阿拉布坦支持罗布藏丹津在青海反叛,雍正帝任命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平定了青海叛乱。

策妄阿拉布坦死后,其子噶尔丹策零继承汗位,屡屡犯边。雍正七年,雍正帝命傅尔丹为靖边大将军,统率北路军出征;命岳钟琪为宁远大将军,统率西路军出征,两路大军合击准噶尔。

和通泊战役过程

北路军包括京营八旗精锐6000人,岳钟琪创建的车骑营9000人,奉天附近抽调驻军8800人,总人数23800人。以傅尔丹为靖边大将军,巴赛为副将军,由顺承郡王锡保掌管将军印。准噶尔军由噶尔丹策零亲自统领,主要以骑兵为主,人数约3万人,野战能力强悍,但攻城能力不足。雍正九年五月,傅尔丹率北路军到达科布多,并在此处筑城。攻城能力不足的噶尔丹策零设计诱敌出战,派出小股骑兵做为诱饵,将主力埋伏在博克托岭附近,遣部将塔苏尔海丹巴为间谍,故意被清军俘获,供称准军3万分别由大策凌敦多布和小策凌敦多布统领,小策凌已至察罕哈达,大策凌因故未至。傅尔丹听信其言,选派一万人马分成两队,前锋定寿率领第一队,土默特部马尔齐率本部人马为第二队,傅尔丹亲率大军殿后,沿科布多河向西进发,直扑察罕哈达。

六月初九,前锋定寿到达扎克赛河,俘获准噶尔游骑,供称此距察罕哈达只有3日路程,准军不足千人,未立营帐。傅尔丹命火速进军,此后一连数日,不见敌影。

六月十七日,前锋又俘获一名准军士兵,供称准军2000余人屯于博克托岭。傅尔丹派素图、岱豪率3000人马前去攻击,准军佯败,引诱清军继续深入。

六月十八日,前锋定寿至库列图岭遭遇准军,斩首400余,准军驱赶驼马,翻山逃遁。

六月十九日,傅尔丹率大军赶到,与前锋部队会合。

六月二十日,清军进入博克托岭,顿时伏兵四起,据高临下向清军发起进攻。傅尔丹沉着应战,命塔尔岱、马尔齐率兵夺取西山制高点,因仰攻不利,未能攻下。见此情势,傅尔丹决定向和通泊方向突围。

六月二十一日,准军发觉清军突围意图,猛攻东西两翼,傅尔丹分派主力支援两翼,可由于天降大雨,夹杂冰雹,突围受阻。

六月二十二日,东翼觉罗海兰突围而出,定寿,素图等人兵败自杀。西翼全军覆没,主将塔尔岱身负重伤,逃出重围。六月二十三日,傅尔丹率残余主力突围而出,在和通泊集结扎营,准军乘其立足未稳,包围清军大营。傅尔丹亲自督兵御敌,主力土默特兵骑兵在沙津达赖指挥下冲入敌阵,奋力拼杀。其余清军见土默特白色大旗在敌阵上方飘扬,误以为陷入敌阵,顿时四散而逃。

二十四日,傅尔丹夹杂在士兵中突出重围,副将军巴赛、达福,舒楞额等将领战死沙场,永国、觉罗海兰、岱豪等将领兵败自杀,傅尔丹率残兵渡过哈尔噶纳河,退往科布多。

七月初一日,傅尔丹率残兵败将2000余人退至科布多。

战役总结

和通泊之战以一位副将军,十余名高级将领,七位王公大臣自杀和阵亡,近三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而告终,罪魁祸首当属主帅傅尔丹。他先是误中敌计,陷入埋伏,突围后未及时撤往科布多,反而在和通泊临湖扎营,以致被准军包围,损失惨重。不过细究起来,这口黑锅还有雍正帝的一份。正是由于雍正处死了年羹尧,才使得西北战事转为被动,以致于噶尔丹策凌胆敢大举犯边,屡屡挑衅。当时大学士朱轼、左都御史沈近思等人都不主张出兵,是雍正力排众议,制定了两路出击的进兵方略。

还有一个疑点,傅尔丹率领的北路军中有一位掌将军印的顺承郡王锡保,和通泊之战后,屡次上书弹劾,并接任靖边大将军职务的正是锡保。可以预料的是,傅尔丹在和通泊之战中所做出的错误决策或多或少都曾受到锡保的牵制。

雍正十三年,清朝和准噶尔汗国签订和约,商定以漠北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为界,界线以东归属清朝,以西归属准噶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