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千古名句“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妙在哪里?

影视蜃楼


“此日六句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这两句诗,出自李商隐的诗《马嵬二首》(其二),这首诗是写唐玄宗跟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唐玄宗跟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唐代有很多诗人都写诗歌咏过,盛唐有李白的《清平调词三首》,中唐有白居易的《长恨歌》,晚唐则有李商隐的《马嵬二首》。

马嵬二首(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鸣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一、全诗解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这一联反用白居易《长恨歌》中“忽闻海外有仙山”之意。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听说海外有仙山,便派方士作法去寻,方士在海外仙山找到杨贵妃,杨贵妃告诉方士,玄宗与她曾有生生世世为夫妻的誓言。

李商隐用“徒闻”二字加以否定,并说”他生“再为夫妇之事,渺茫难卜,而今生却生死异路。言外之意,今生尚不能同生共死,他生之事,无非空言。

空闻虎旅鸣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虎旅:指跟随玄宗入蜀的禁军。宵柝(tuò):又名金柝,夜间报更的刁斗。

鸡人:皇宫中报时的卫士。汉代制度,宫中不得畜鸡,卫士候于朱雀门外,传鸡唱。筹:计时的用具。

这一联以夜中报时的“宵柝”与“鸡人”对比,从一个极小的视角,写出了唐玄宗马嵬之变时的狼狈。虎旅禁军,本是护卫皇帝之军,前缀”空闻“二字,便以透露中宵柝中有不祥之音,下承“六军驻马”的兵变之事。鸡人报晓,是原本皇宫中报时,今无复闻,象征着唐玄宗曾经富贵安宁的生活一去不复返。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此日”句:叙述马嵬坡事变。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七夕笑牵牛:唐玄宗与杨贵妃曾于七夕感叹牛郎织女之事,并发下生生世世为夫妇的誓言。

此联上句写马嵬兵变,六军不发,下句写七夕夜月,共立誓言,两相对比,讽刺玄宗沉迷女色,荒废朝政,才导致了今天这样不可挽回的局面。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四纪,古代一纪为十二年,玄宗在位四十四年,取其成数为四纪。

莫愁:古洛阳女子,嫁为卢家妇,婚后生活幸福。

尾联说唐玄宗当了四十几年的天子,却守护不住一个杨贵妃,尚不如普通百姓夫妻那样能白头偕老。

二、第三联妙在哪里?

1)对仗精巧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一联,首先在对仗上异常巧妙。

《瀛奎律髓》中评:“六军”、“七夕”、“驻马”、“牵牛”,巧甚。善能斗凑,“昆体”也。

“六军”与“七夕”,一言军队,一言时节,本不能对仗。然有数字相对;”驻马“与“牵牛”,“驻马”是动词加名词结构,“牵牛”纯是人名,两者更不对仗,但是从字面上看,“驻”与“牵”都是动词,“马”跟“牛”都是动物名词,两者不但相对,而且对得很好。

这一联完全是写不同时间的两件事,李商隐却能凑出如此精妙的对仗来,不得不令人叹服。

2)句法高妙

这一联的另一妙处,便是用了逆挽句法。

清人朱庭珍说:“此二联皆用逆挽句法,倍觉生动,故为名句。所谓逆挽者,倒扑本题,先入正位,叙现在事,写当下景,而后转溯从前,追述已往,以反衬相形,因不用平笔顺拖,而用逆笔倒挽,故名。且施于五六一联,此系律诗筯节关键处。……二诗能于此一联,提笔振起,逆而不顺,遂倍精采有力,通篇为之添色。

简单来说,上句写马嵬兵变,但却只写到六军驻马,没继续写陈玄礼逼唐玄宗杀杨贵妃,也没写唐玄宗无奈赐死杨贵妃,而是突然逆入当初两人在七夕之夜盟誓之情景,是为逆挽。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人们对马嵬兵变的故事已经很熟悉了,直写下去诗也就没有什么可读性了,是以诗人不再叙写人们已经知道的事实,而以玄宗贵妃七夕盟誓之情景逆挽,映衬今日六军不发请诛贵妃之情景,其中悲剧之感不言而喻。

综上,“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一联,对仗精巧,句法高妙,是以妙绝千古。


谢小楼


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创作过咏史诗《马嵬》两首,诗中表达了对唐玄宗的批判之意。“此日六军同驻马 当时七夕笑牵牛”这两句诗就出自其中的第二首。其全文如下:

【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本首诗的“此日六军同驻马 当时七夕笑牵牛”写得很是绝妙。至于如何绝妙,笔者总结了两点,现粗略分析如下:

1、对仗工整绝妙。

我们平常总会说“风马牛不相及”之类的话。可是在这首诗里,李商隐却打破了这样一个常规说法,他就是要马和牛相及。同时,我们再看马和牛前面的词语,一个“驻”,一个“牵”,论状态我们不妨可以看作是一静一动。六和七两个数词互相呼应,时间状语“此日”与“当时”的铺排,不禁让人遥想起往日岁月。

2、对比强烈鲜明。

这里的对比有两处。第一处对比:今日唐玄宗和杨贵妃被困马嵬坡,处境万般艰难无奈,与昔日两人朝朝暮暮欢愉恩爱的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反衬出今时今日的落魄和凄凉。

第二处对比:昔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生活状态在白居易的笔下是这样的: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而当两人无限欢愉之时,不禁就拿自己和天上的牵牛织女来对比。牛郎织女又是怎样的生活状态呢,我们不妨读一下这首诗: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里就把唐玄宗和杨贵妃日日笙歌燕舞、耳鬓厮磨的快乐幸福生活,与牛郎织女相爱却终年不得相见的无限苦恨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这两个对比,一个是时间上的昨天和今天,一个是空间上的人间和天上。李商隐的写作手法,真的不得不让人称妙啊。


爱嘻哈的三味书巫


意思是: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马嵬》。

原文如下: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译文如下:

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咏叹马嵬事变。马嵬事变发生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李商隐生活在晚唐那种国势颓危的氛围下,这不能不使他对历史抱有更多的批判意识,对政治怀有更多的拯救情绪,对荒淫误国者含有更多的痛恨心理,因此写下这组诗以达讽喻之意。

作品赏析

此诗开首即说“海外”,指杨玉环死后,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寻其魂魄,在海外仙山会见了她,杨授以钿合金钗,并坚订他生之约的传说故事而言。

诗人以玄宗心情设想,直说九州更变,四海翻腾,海外徒然悲叹,而“他生”之约,难以实现。三四句承上铺写。“空闻”、“宵柝”,即未闻“宵柝”;“无复”、“报晓”,即不用“报晓”。此皆承上两句“徒闻”、“未卜”之意,暗指杨玉环被缢于马嵬事。五六句转入实事。

“此日”指贵妃赐死之日,“当时”指七夕相约之时。“六军同驻马”指禁军哗变,李、杨两人的爱情也一同“驻马”了,幻灭成空。“七夕笑牵牛”,意为七夕之夜,长生殿上两人曾欢笑密约,并笑牵牛织女一年一度相见之短暂;“ 当时”曾“笑”他人,而今却不如牵牛织女之长久相恋;相比之下,令人可悯而又可笑。

诗人把六军愤慨之情与长生殿秘密之誓,相映成趣,议论深刻,笔锋犀利。七八句以反诘语气反衬作结。言贵为天子,但反不如百姓的爱情甜蜜,生活幸福。诗人借“莫愁”以寄托感慨。以“如何”来反问,暗含指责。



变瘦的陈群山


你好,我是容千寻,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妙在哪里?

我认为这一句妙在运用了对比,暗含了讽刺。

这句话是说当时在马嵬坡上大军不发,纷纷逼迫唐玄宗处死杨玉环,而最终唐玄宗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皇权富贵处死了杨贵妃。“此日六军同驻马”是李商隐对于“马嵬坡之变”这一历史事件的描述。

“当时七夕笑牵牛”是诗人对唐明皇与杨贵妃从前感情的描写。从前两人情意甚笃,好到有可能会在七夕的时候看着满天星河,嘲笑着牛郎织女不如他们幸福快乐。

过去与现在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曾经再坚贞的感情也抵不过此刻命在旦夕的现实。要么唐明皇杀掉杨玉环以慰军心,要么六军一同反了唐明皇,两个人的下场也可想而知。

虽然满心不舍,但唐明皇还是选择了保全自己。这在当时的情景下或许是一个理智的选择,毕竟一个人死总比两个人死好一些。但是唐明皇却是背弃了曾经的承诺,爱情的光辉消失了,人性的卑劣占据了上风。曾经“你侬我侬”,如今大难临头各自飞,也不可谓不讽刺了。

以上只是个人浅见,欢迎讨论,指正。


容千寻


此句出自李商隐《马嵬其二》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倒转笔锋追述"当时"。"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眺脱,蕴含丰富。这叫"逆挽法"。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言,”讥笑牛郎、织女一年只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呢?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出来。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弱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此日"呢?行文至此,尾联的一句已如箭在弦。


江边莲


此诗开首即说“海外”,指杨玉环死后,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寻其魂魄,在海外仙山会见了她,杨授以钿合金钗,并坚订他生之约的传说故事而言。

诗人以玄宗心情设想,直说九州更变,四海翻腾,海外徒然悲叹,而“他生”之约,难以实现。三四句承上铺写。“空闻”、“宵柝”,即未闻“宵柝”;“无复”、“报晓”,即不用“报晓”。此皆承上两句“徒闻”、“未卜”之意,暗指杨玉环被缢于马嵬事。五六句转入实事。

“此日”指贵妃赐死之日,“当时”指七夕相约之时。“六军同驻马”指禁军哗变,李、杨两人的爱情也一同“驻马”了,幻灭成空。“七夕笑牵牛”,意为七夕之夜,长生殿上两人曾欢笑密约,并笑牵牛织女一年一度相见之短暂;“ 当时”曾“笑”他人,而今却不如牵牛织女之长久相恋;相比之下,令人可悯而又可笑。

诗人把六军愤慨之情与长生殿秘密之誓,相映成趣,议论深刻,笔锋犀利。七八句以反诘语气反衬作结。言贵为天子,但反不如百姓的爱情甜蜜,生活幸福。诗人借“莫愁”以寄托感慨。以“如何”来反问,暗含指责。


跑步超哥


在众多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凄美爱情故事的文学作品中,除了白居易的《长恨歌》,我最喜欢的就是这首李商隐的《马嵬》,马嵬就是马嵬坡,是玄宗在安禄山叛军攻破长安后西逃的驻地,禁军在此发动兵变,逼死了杨贵妃。李商隐以此为题,写了这首《马嵬》,全诗如下,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当年畅想人间为夫妻仙界为情侣,没想到这么快就玩完了。只听军中打更声,没有了宫中卫士击筹报晓。现在六军不前,要我弄死你,当年你我嘲笑牛郎织女一年才见一面,现在,唉!现在做了48年天子,到头来不及娶了莫愁的吴家,悲伤啊!

作为大唐的再造英雄,李隆基无疑有非凡的才华与魄力。在奶奶歇斯底里地摧残下,李唐王室凋零怠尽。关键时刻,李隆基横空出世,先是帮助老爹夺得帝位,然后再逼迫老爹退位。然后自己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励精图治,自强不息,大唐终于迎来了自己最辉煌的时代!

干事业总是需要时间的,而时间是会把大英雄熬老的,李隆基也不例外。要说他中年而亡,那也兴许就成就了一生的伟名。只可惜他活得太久了,所以也就必然要面临所有老年人都要面临的问题,身体机能的衰退,容颜的苍老,这对一个普通人来讲,那已经是致命打击,而对一个富有四海又雄心万丈的皇帝来说,那简直像有人要切他小激激。空虚一下子就将他击倒了,精神的颓废一下子就占据了他的灵魂。

于是老皇帝开始了他疯狂的夕阳表演,要留住在人间最后的岁月,夺儿媳妇,倚重宦官,宠信边将,极尽奢华,懒惰怠政,闭目塞听,自欺欺人,年少的热情与雄心壮志不可避免地随着肌体的衰老在内心荡然无存了。这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老皇帝并无可厚非,只是他的怠惰却以消耗天下财富和劳苦自己的子民为手段,这就必然迎来了封建王朝中的另一个持久的乱世,也惊醒了另外一位帝王,千百年后的康熙大帝,所以他日夜警醒自己,终于迎来了一个完美的晚年,虽然有些力不从心!

作为一代文学大家,李商隐的笔力自不待言,其审美也时当时的翘楚。一个封建文人,自小诗书礼仪,对于这样一个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的帝王,要对他作出评价,文人的心中总是充满矛盾,想批不愿,欲褒违心,只好在斑驳的文字中潜露心迹,无意间就成就了一篇妙绝的经典,这就像违曲求存司马迁!





骑驴去高考


“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叫“逆挽法”。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行文至此,尾联的一句已如箭在弦。


青白世界


时事变迁,当年身为天子和天子的爱妃,无上的尊贵,而当下,随军出逃,车马劳顿,军心涣散,逼宫清君侧,大势已去,无力回天!反差太大!


用户1305473118565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是唐代诗人李商隐《马嵬》诗歌中的第三联诗句。其意思是: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网络图片)

单纯从这第三联诗句,看不出什么故事来,更不知道这是在说什么?说的是什么故事?因此,读诗要知道作者做这首诗的背景,这首诗每一联的意思,然后,连贯起来才能读懂这首诗,或“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这一联的意思。

根据有关资料得知这首诗的大体意思是讽刺嘲笑与揭露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风流韵事。由于唐玄宗荒淫无度,在七夕日对杨贵妃信誓旦旦,世代为妻,结果,他在“六军不发”,不听指挥而无奈的情况下,下诏书赐死杨贵妃,自己揭露了自己虚伪自私的丑恶嘴脸。

现在我们明白了,为什么诗人要用“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这一句联了,妙就妙在这句开头用了“此日”,这个“此日”指的是杨贵妃的死日。就在这一天“六军同驻马”,(这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一个意思,紧接着是“宛转蛾眉马前死”)不听唐玄宗指挥了,要求处死杨贵妃,唐玄宗见状不妙,下了赐死杨贵妃诏书。

作者写到这里,笔锋突转,接下句开头“当时”。这个“当时”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风流韵事,唐玄宗曾信誓旦旦地对杨贵妃表白,多么的爱他,欲娶她成为白头偕老的妻子。这是作者有意追叙的这段故事,是回忆。用“当时”与“此日”对照与补充,这样不仅意思读者明白,而且笔意深邃,蕴含丰富。这是在讽刺嘲笑唐玄宗“七夕笑牵牛”荒唐的“当时”。一位堂堂的一国之君,竟然还不“不及卢家有莫愁”,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着莫愁。

现在,我们读懂这首诗了。原来唐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呢?两相映衬,杨贵妃被赐死的结局,就足以说明问题。唐玄宗的虚伪、自私精神之丑恶嘴脸此刻被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更是对唐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因此,我们说“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这两句就是二段故事,是两段必然的因果关系的故事。

这就是“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这两句的妙哉之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