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到将军,这是中国军人的战位

<strong> ○ 写在前面

在国防动员系统威武方阵里,有数不清的现役干部、文职人员、职工和民兵,他们在决胜中国战“疫”的各自战位上,始终保持冲锋的姿态,诠释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好样子。

今天,向大家介绍的几位同志,有运筹帷幄、坐阵指挥的将军、有探亲休假期间奋战在乡村疫情防控一线的部队机关干部,有舍弃亲人团圆、战位守土尽责的人武部政委,有以忠尽孝、以责报国的人武部职工,有白衣丹心、千里驰援的基干民兵护士,有以文抗疫、拎笔作枪的宣传战线老兵,用责任担当筑起一道道疫情阻击战中的“防护墙”。

这样的官兵、类似的故事很多。

今天,我们一起向中国军人致敬!


士兵到将军,这是中国军人的战位

<strong>中国战“疫”

<strong>每一天都不平凡

<strong>因为

<strong>一群平凡的人,感动着每一天


文丨 张军、中国民兵记者 王根成、

素材提供丨闫登科、王士刚


士兵到将军,这是中国军人的战位

<strong>战 位


1


远山如黛,月似吴钩。


雨水将至,漫山茶园吐着初春柔和的清凉与丝丝的青涩。


坐在村口的陶明文裹紧大衣,望了望将要沉睡的山村,记忆中不知有多少年,再没见过家乡如此醉人的夜色。


士兵到将军,这是中国军人的战位


他想,如果没有疫情,乡亲们也会站在柏油路上,三三两两聚在一块,对着倾泄下一缕清辉的月亮聊起家长里短。


春节期间,疫情大敌压境,村委干部最担心有的村民趁天黑乱串、聚众打牌。村委排班,村干部轮流值班。


军人眼里永远有敌人,脚下永远有战场。探亲休假的军官陶明文看到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主动加入村里值班队伍,走上执勤一线。


“明文,这可是得罪人的活,你好不容易回家一趟,别落一身毛病。”母亲想劝阻。


“这时候得罪人,也是保护乡亲们。”陶明文说。


士兵到将军,这是中国军人的战位

不论是婶子大娘,还是李奶奶张大爷,谁敢像散养的鸡出门乱溜达,陶明文上前敢训诫、敢管理、敢较真,这种脱鞋下田、吹糠见米的执着劲,给信阳浉河港镇易庙村立起一道“篱笆墙”。


易庙村山水环绕,春茶好春色好。


捧着茶杯的陶明文,抿一口毛尖浸出来的清香,仿佛从夜幕里看到正在走来的春暖花开的乡土,茶园游人如织,采茶的乡亲们拭着幸福的汗水……


中国的这个夜晚,有一名为党分忧、为党尽忠的军人守着村口像守护天安门的卫兵那样挺拔。



多年后,若回望人生,你会清楚记得庚子新春。


每一个中国人都不曾想到,自己会被卷入一场突如其来而又惊心动魄的全民战“疫”,成为这段历史的主角。


张亚洲是其中一个。


春节团圆,是中国人的心愿。忙碌一年,济源市人武部政委张亚洲告诉爱人,春节他值后几天的班,2020年的除夕回家过,岳母年关过生日,他不想再缺席。爱人好像有第六感应,随口说了句“你当了快30年的兵,也该给俺妈过个生日,俺妈不是你亲妈,年年回不来。”


士兵到将军,这是中国军人的战位

嘿,张亚洲的爱人还真说中了。


腊月二十八、二十九,中国战“疫”对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的通报一道高过一道。张亚洲翻阅完案头上的电报,拿起电话告诉爱人“这个年我回不去了”,谁知,爱人也告诉他,她担任单位领导值班,要求吃住在单位,春节也进不了家门。


“抗大疫,打大仗!”张亚洲敏锐地意识到,参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要早着手、早布控,第一时间组织民兵配合地方进社区、进乡村、进路口站岗位执勤,撒开一张“民兵大网”。


济源多数乡镇处于山区,居民分散。从大年初三,张亚洲早出晚归,走遍4个镇的每一个民兵哨位,一线摸清情况、一线解决问题,优化用兵部署。


士兵到将军,这是中国军人的战位

更加忙碌的张亚洲,与爱人、与老爹老娘、与岳父岳母分隔四地,虽说没能回家吃一顿团圆饭,但他们在微信群里过一个团圆的除夕夜。


中国的这个春节,有一个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的守夜人。



大年初九下午,紧赶慢赶,李战永从疫情防控卡点回到家里,见父亲最后一面。


趴在床头拉着奄奄一息的父亲的手,几分钟后,老人家咽下最后一口气。处理完父亲后事的第二天,忍着悲痛的李战永又返回岗位。


忠孝难全,往往发生在胸怀天下的人身上,然而,临颍县人武部职工李战永也掖藏着一个普通人的家国情怀。


大年初二,该人武部组织职工、民兵参加地方疫情联防联控,李战永主动要求担负疫情复杂的社区岗位执勤。


士兵到将军,这是中国军人的战位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当国家面临灾难时,总有一些普通人慷慨赴义、视死如归、挺身而出,以与国家同生死、共荣辱的担当写就5000年文明图谱,这一个个普通名字从而绽放出永不磨灭的光辉。


那几天,李战永的父亲已病危,可入户排查疫情的任务万分紧急。他的肩头,一边担着孝,一边担着忠,只好放下孝,顶起忠。尽孝转交给爱人,每天含泪看一眼父亲就走上岗位。


李战永执勤的小区,有一户居民从武汉回来在家隔离,别人不敢上门,他主动承担帮忙采购日常用品的活儿,至今未间断。


士兵到将军,这是中国军人的战位

李战永的脚步,紧紧跟着领袖的召唤。

只要每一个普通人散发一束烛火,960万平方公里上汇聚成中国战“疫”的东方之光,必定以磅礴之势扫清武汉上空的阴霾。


中国的这个春天,留下一个普通人的伟岸。



落落大方的王昆丽,做梦都没想到26岁的生日会在武汉过。而且,还是防疫一线的战场。


2月初,“硬核”河南倾力支援湖北。抽组第五批援鄂医疗队时,郑州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护士、管城区医疗救护基干民兵王昆丽第一时间递交了“请战书”。


士兵到将军,这是中国军人的战位

听到这一消息,在老家的父母不太同意:“换其他任务,爸妈都支持你,去武汉能不能不去,闺女,你还没定亲呢……”


“你一个消化内科的护士,排队也轮不到你。”大学同学提醒她。


虽说不能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形容纤弱的王昆丽,但她那衣者仁心有着“一身从远使”的青年热血。


来到武汉,王昆丽被安排在武钢体育馆方舱医院,立即投入紧张的护理战线。每天四班倒,每次轮班前,提前一个小时穿戴防护服,走出一线,还得用一个小时清洗消毒。她护理过无数人,现在才知道什么是走上生死一线。


第五天,王昆丽向临时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祖国有难、人民需要时刻,也最考验我的忠诚……”


疫情不退,誓不退兵。


2月14日这天深夜,劳累的王昆丽走回宿舍,坐在床边对着窗外高楼上零星的灯光,默默在心里许个了生日愿望。


这个祝愿,不是许给自己的,而是给武汉人民的……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战争年代,打一仗,从炮火硝烟中能识别一个指挥员。


和平时期,看谁能够站在桅杆上瞭望到未来战场的走势,看谁能够洞察到事态变化的端倪。


士兵到将军,这是中国军人的战位

大年初一,河南省军区利用电视电话会议系统,按下全区战斗动员警报。


按键人:司令员陈兆明、政委胡永生。


“硬核”河南防控疫情的步伐悄然迈开时,与省委大院隔条马路的河南省军区已嗅到临战气息。


闻鸣镝而股战。


省军区紧急连发3道《疫情防控措施》电报,分别是7条、10条、12条细则,一道比一道具体、细致,要求人员归位、枕戈待旦,从而吹响战斗号角。


士兵到将军,这是中国军人的战位

司号员:司令员陈兆明、政委胡永生。


中原与荆楚相邻,交界线上,是疫情防控的“桥头堡”、是疫情蔓延的高危区。


春节的大红灯笼已经点亮,还没意识到疫情形势的基层官兵,已有少数人休假或准备休假。


疫情即敌情,抗疫即战斗。


大战当前,最忌怠战、误战。指挥员对敌情的判断能力直接关乎战局胜负。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士兵到将军,这是中国军人的战位


司令员、政委轮流24小时坐阵“中军帐”,指挥部署防疫、抗疫,决策直达末端。同时,两位主官分别轻车简行检查信阳、驻马店、周口等地市军分区、人武部的应对预案及措施,传导压力、压实责任。


全区官兵在拉起“隔离带”的同时,各级指挥广大民兵参与地方政府进社区、进乡村等设卡执勤,打响中原人民战“疫”。


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是军人,要思战、谋战;要眼观潮头、心系全局——要有对党、国家、军队、人民负责的忧患意识。


中国的这场战“疫”,有我军“桅杆上的瞭望者”在始终注视着前线。



8年,2900多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如果你问我,这世界上,和谁呆一起的时间最长?除却家人,就是他。8年来,我俩名字是风雨兼程的老搭档,身披“河南省军区”的铠甲,冲锋在群雄逐鹿的中央军媒舆论场。


我见证他从一头青丝到两鬓飞霜,目睹他从鲜衣怒马到满面沧桑:陪他无数次看过零晨两点钟郑州的夜空,无数次在纬一路上驻足,等候他憔悴疲惫的脚步。


8年,2900多天。时间之手抹去很多男人的壮志雄心,瓦解了许多女人的半生痴爱。我最感佩的,是他在更年期的年龄依旧保持青春期的激情。


我们宣传了诸多部队经验、个人典型,发表的200多万字文章里,字字皆为心血酿造,句句都是灯下推敲。


可是,我从来没有写过他,哪怕一个字。


我想,此文的“压轴”,应该留给他。


他像一只停不下来的陀螺,有时候我挺心疼。原以为“蜗居”之日会修养生息,孰料,他以文抗疫,拎笔作枪。那些战斗檄文般的文章,见解独到,气势如虹,文采飞扬:


士兵到将军,这是中国军人的战位


《中国战“疫”,心胜是第一阻击力》在《中国民兵公众号》推送半天,点击量破“10万+”,随后,《军报记者》等军内媒体“大V”接踵跟进,阅读量数百万计。


如果你错过这篇文章,别急,接着看:《草木蔓发,春山可望》《风云帐下,遍地英雄》《我们若无法逆行,请保留善待英雄的德行》《用中国精神打赢中国战“疫”》等文章,站在中原看中国,置身郑州观神州,捧出一腔情怀,呼唤家国大义,读之热血沸腾,释卷走心提气。


回望河南省军区抗“疫”一线的报道,同样精心布局、匠心码字:《夜深万帐灯》《“核”有多硬,情有多暖》,尤其《中国战“疫”之中原战报》在《中国民兵公众号》首推后,战报风起云涌,势如破竹。


“一支笔可当得过三千支毛瑟枪。”昨晚子夜,我用拿破仑这句名言,为同事、兄长魏联军在中国战“疫”期间写的文章点赞。


魏联军回复:“快洗洗睡吧!咱都做不了枪,但可以做一束光。也许,会有人借此走出迷茫!”

士兵到将军,这是中国军人的战位

掸去那粒灰,扛起这座山

<strong>观 澜


掸去那粒灰,扛起这座山


文丨李光辉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点一滴见初心。


疫情就是敌情,岗位就是战位。面对新冠病毒这个看不见的敌人,每个人的岗位都是前线哨所,每个人的战位都是险要城池,每一个“守位”者都必须拿出横刀立马的魄力、舍我其谁的担当。


人生天地间,该担的担子必须要担起。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担当是责任,也是本分。某种意义上讲,站好岗位就是守家,守好战位就是守国。


“担当,须刚毅方有力”。忠诚与担当不是写在纸上的信誓旦旦,是毕生刻在民心之碑上的背影。抗疫战场,就是党员干部检验初心践行使命的考场。惟有用心作答战疫大考的人,才能留给我们一副坚韧的精神筋骨,呈现一堂动人的“心胜课堂”。


“人之可贵,在于担当。”奋斗者最美丽,担当者最帅气。越是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越需要“攀天甘献骨为梯”的牺牲精神,越需要冲锋一线、不惜奋命的血性胆气,越需要“我是党员我带头”的崇高境界。


“既然我是一块火石,就让我在铁幕上铿锵。”战疫残酷,战位艰磨,需要我们用尽自己的每一分力量。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战“疫”图景里,每个人担当的样子,就是战疫之中国的最美表情。


在五笔字形输入法里,“病毒”一词的字根组成是“Ugg”,“美丽”则是“Uggm”。这里的“M”是“me”是“my”。打赢战疫的体系战,好比高速运转一架庞大机器,需要每一颗细小的螺丝钉都拧倍紧,需要每一部分都尽显作用,需要每一个人都倾其所有。而过硬的责任担当、良好的精神状态、敢于亮剑的精神境界,永远是最好的榜样。


黄鹤楼有一副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李白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联中有至理,这诗中有自强;这联诗有昭示,这联诗有力量。疫霾之下,不只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忧虑,更有“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的自信与豪迈!

如果说,“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那么,当“灰”来的时候,每一名共产党员都应用行动做出这样的回答:“掸去那粒灰,扛起这座山。”

英雄挥戈去,万马战犹酣。抗疫必将胜利。当忠诚植根灵魂,担当融入血脉,岗位当作战位,就没有扛不起的大山,没有掸不去的“灰霾”。


中国民兵新媒体工作室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