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患者,如何安全度過疫情期?

心血管疾病患者,如何安全度過疫情期?

文 / 班亞 編 / 袁月

【搜狐健康】心血管疾病一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僅次癌症。而每年冬春交際之時,也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時期。當心血管疾病患者撞上新冠病毒來襲,是否病情會惡化,會面臨更大感染風險嗎?當出現何種情況需要即刻就醫?疫情下,心血管患者又該如何防護才更安全?為此,搜狐健康記者專門採訪了北京大學國際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劉小慧教授。

心血管疾病患者,如何安全度過疫情期?

一旦感染,可能加重心血管疾病

目前,湖北的新冠肺炎疫情形勢仍然嚴峻,劉小慧教授表示,根據各種公佈的數據來看,因疫情去世的患者中,有部分患者合併基礎的心血管疾病。可見,疫情防控的同時,做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和救治十分重要。

記者瞭解到,中日友好醫院曹彬教授團隊發表在柳葉刀雜誌上的文章共分析了41例確診新冠肺炎的患者,其中6例患者(15%)合併高血壓,6例患者(15%)合併心血管疾病,5例患者(12%)感染後出現急性心肌損傷。

防控疫情,國家倡導有效的措施就是居家不外出、不聚會,對於有心血管基礎病的患者來說也一樣,以避免一旦感染造成的原發病加重。此外,心血管病患者是否面臨更大感染風險?劉小慧教授認為,據目前有的研究和發現,這類人感染新冠病毒後,會使病情較重,加上老年患者居多,整體免疫力較低,有可能快速進展為重症,死亡風險高。至於是否更容易感染,這需要待疫情結束後,有更全面的科學研究和證據來佐證,目前沒有證據顯示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更易感染病毒。

病情穩定可居家管理,但這些情況不能拖

劉小慧教授介紹,目前來醫院就診的患者相對來說少了一些,我們也建議,穩定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沒有出現病情變化時,可以減少到醫院就診的次數,但一定要規律服藥。

“在疫情期間,心血管疾病患者也不能大意,要注意觀察自己的身體變化,比如心率、血壓是否異常”,劉小慧教授表示,有的患者擔心去醫院可能發生交叉感染,即便身體不適,自己難以承受,也拒絕去醫院,但出現下面這些情況時,提示病情有變化,需要及時到醫院就診,否則,極有可能會出現急性心肌梗塞、心衰、高血壓急症等危險。必須要立即及時撥打120,在家人的陪同下去醫院處理,就醫全程做好防護措施,戴好口罩。

1. 突發胸悶、胸痛、心絞痛等;

2. 心跳過快或過慢(正常心率在 60-100 次/分);

3. 面色蒼白、大汗淋漓,難以緩解等;

4. 呼吸困難、難入睡、無食慾等;

5. 少尿、下肢水腫等;

6. 做過心臟手術或安裝過起搏器的患者;

7. 有高血壓疾病的患者血壓突然升高(一般超過180/120 mmHg),出現面色蒼白、煩躁不安、多汗、心率增快等。

如果症狀並不嚴重,休息後可緩解恢復,可以通過電話、官方醫院或專業就醫的互聯網上諮詢相關醫生。據瞭解,針對疫情期間心血管疾病的防控,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還專門發佈了《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防控形勢下急性心梗診治流程和路徑中國專家建議(第一版)》。總原則是既要兼顧新冠肺炎防疫大的形勢,也要兼顧像致死性的心血管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強調就近的救治原則,不提倡長距離的轉運,利用遠程醫療現代化的手段,實現遠程會診。

安全度過疫情期,這些心血管疾病患必須瞭解的事

疫情防控期間,除了大家都知道的要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風、避免外出等,心血管疾病患者還可以做些什麼,讓自己安全度過疫情期呢?

2月2日,國家醫保局印發《關於優化醫療保障經辦服務推動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表示,支持醫療機構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合理增加單次處方用藥量,減少病人到醫療機構就診配藥次數;對高血壓等慢性病患者,病情穩定,經診治醫院醫生評估後,支持將處方用藥量放寬至3個月。

劉小慧教授強調,國家在發力防控的同時,咱們的患者自身也要做好疾病管理:一是,要做好監測。根據自身情況,每天測量血壓、心率、體溫、體重和觀察有無症狀等,並做好記錄。

二是,堅持服藥。高血壓患者除了要做好血壓測量,還要堅持規律服降壓藥;冠心病患者的抗血小板藥一定不能停,他汀類藥物也需長期服用。千萬不能停藥,如果擅自停用抗血小板藥物、他汀類藥物,會使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增加。如果出現就醫不便、藥物短缺等情況,可以求助正規網絡診療的方式,或就近到正規藥店買藥。務必要購買平時長期服用的同個廠家同個品牌同個劑型和同等劑量的藥物,以免出現病情變化。

三是,規律活動。居家的患者在家裡多走動,多開窗通風,不久坐久臥。建議每天抽出30分鐘進行有氧運動,如打太極拳。

四是,注意飲食調節。堅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戒菸戒酒,合理一日三餐,注意控制鹽的攝入,適當選擇優質蛋白飲食,多吃點蔬菜、補充維生素等。

五是,調適心情。疫情期間,難免會因為來源於不同渠道的相關新聞出現緊張恐慌的心理,此時多做自己有興趣的事,用積極的心態面對每天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