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获奖奥斯卡引骂战背后:有些人还真把电影当救命稻草了

娱乐是一种正常需要,可以理解。然而过度娱乐,不是一件好事儿。尤其是,很多人还听不进去不同意见,为了不同的观点相互攻讦,比如第92届奥斯卡最大赢家《寄生虫》配不配得奖一事,有拿电影攻击我国影视业的,有拿电影攻击我们自己人的,知道的明白这是为一部电影而争,不知道的以为是国界线之争呢。

《寄生虫》获奖奥斯卡引骂战背后:有些人还真把电影当救命稻草了


党同伐异的本能似乎在影视娱乐层面上发挥得淋漓尽致,然而电影只是电影,不是真实的生活,也不是上帝的箴言,更不是谁的救命稻草。

《寄生虫》获奖奥斯卡引骂战背后:有些人还真把电影当救命稻草了


《寄生虫》拍摄了底层一家人对自己接受不了的社会现实所作出的反应,那种扒着井沿望着天外有天之后发现自己无论如何也上升不到上流社会的痛苦迫使他们拉着富有的雇主一家人堕入地狱,精神绝望之后选择同归于尽。

有网友认为这刻画出底层的心酸现状,导演敢这么拍非常勇敢。不痛不痒的事实是,假如韩国不给予导演这种勇气,这部电影估计上映不了吧,影视产业都有审核的。

《寄生虫》获奖奥斯卡引骂战背后:有些人还真把电影当救命稻草了


这部电影只拍到底层与上流阶层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勇气去挑战真正主宰他们社会力量的各大财阀,更没有谈到有ZHENGZHI的驻军。导演想要表达的能表达的只能点到为止,触及更上层利益的东西也许是不想也许是不敢也许是屈服于电影审核标准。

《寄生虫》获奖奥斯卡引骂战背后:有些人还真把电影当救命稻草了


大学主修电影专业,从影视概论-剧本创作-视频拍摄-画面剪辑多门课程入手,导师告诉我们什么是好电影,也指出何为垃圾电影,教导我们如何熟练掌握各个流程去表达自己所想。每个学期至少写十个剧本,拍十部短片,剪辑十部电影。大四实习拍摄纪录片去山区三次,一次一个星期。

《寄生虫》获奖奥斯卡引骂战背后:有些人还真把电影当救命稻草了


毕业后从事传媒工作,各个工种摸爬滚打一遍,明确自身天赋所在的同时,也深刻理解了传媒同行的一个共识—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似乎真的是娱乐至死。

许多网友赋予电影电视剧不该有的“光环”,仿佛拍了一部隔靴搔痒貌似直指社会现实或者逻辑自洽尊重观众智商的影视作品就多么了不起要被颁发“诺贝尔”奖一样,这就是着相了,着相来自于佛家用语,意思是被表象迷惑偏离了本质。

《寄生虫》获奖奥斯卡引骂战背后:有些人还真把电影当救命稻草了


电影的本质是电影,是一种艺术,不是其他什么的,不要神话它,也不要贬低它,把电影当回事儿这个事情本身就很值得深思。电影承载不了电影之外的东西,我们也无法给出自己认知之外的东西,强迫其他人认同自己的观点是一种执念,伟人做不到,我们普通人更做不到,放过彼此,少点戾气,把自己当回事儿而不是把电影当回事儿。

《寄生虫》获奖奥斯卡引骂战背后:有些人还真把电影当救命稻草了


伟大的思想与普世救世之法并不存在于电影之中,娱乐始终是娱乐,娱乐解决不了这个世界的棘手问题,娱乐博你一笑或者让你发泄一下心中愤懑足以,但是将娱乐业抬上神坛,真的不恰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