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7月,希特勒向英国提出和平呼吁,英国为何拒绝?出于何种考虑?

历史扒粪机


1940年5月,意气风发的德军绕过马奇诺防线攻进法国;在这期间,一直对德国主张绥靖政策的英国首相张伯伦黯然下台,丘吉尔随即上位组阁,但仅仅一个多月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便宣告灭亡。

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多个大陆国家的相继沦陷,直接导致孤悬于大西洋上的英国处境岌岌可危,而此时希特勒的下一个目标也恰好就是英伦三岛。但德国并没有急于诉诸武力,而是出人意料的向英国伸出了“橄榄枝”。

当然,希特勒向丘吉尔所传递的“善意”是有条件的:首先要声明英国将不再与德国为敌并与之对抗,其次要尽数归还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夺走的德国殖民地。如果深入剖析就会发现,希特勒看似简单的要求却是对英国人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打击。

如果丘吉尔答应与希特勒化干戈为玉帛,那届时德国就会用征服者的姿态接受英国的妥协,在希特勒看来,这与投降并没有什么区别;另一方面,希特勒十分在意德国在一战中所受的屈辱,而英国奉还殖民地在他看来是理所当然。

对于丘吉尔和英国,希特勒表现出了罕有的耐心:不仅鼓动英国国内的纳粹势力旁敲侧击,同时也让轴心国阵营中的国家通过外交渠道进行游说;如果换作张伯伦,希特勒的诡计或许有可能实现,但可惜他面对的是被整个英国寄予希望的丘吉尔。

而且另希特勒没有想到的是,丘吉尔拒绝媾和的决心如此坚定,根本没有回旋的余地;在接替张伯伦担任英国首相的就职仪式上,丘吉尔就已经发出了时刻准备着与罪恶德国战争的警告。他将希特勒和纳粹德国比喻为“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黑暗罪恶势力”。

最终,希特勒伸出的“橄榄枝”被丘吉尔毫不犹豫的折断。彻底失去耐心的希特勒则将所有的失望、愤怒、蔑视归于军事入侵英伦三岛的“海狮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空袭:不列颠之战缓缓拉开序幕......

一些人认为,希特勒之所以在决定开战前将英国区别对待,主要是因为他将盎格鲁-撒克逊人视为是和日耳曼人相近的、可以合作的。当然,不排除希特勒企图拉拢英国人并与之合作征服世界,但他的企图主要还是为了服务德国眼前实际的战略计划。

法国沦陷后,德国虽然率先向英国发难,但希特勒此时真正的猎物是东线的苏联;进攻苏联的想法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925年由希特勒口述而成的《我的奋斗》一书当中;那时的他就已经将德国人所需的生存空间和资料的获取圈定在了东欧!

但是,德国以原油为主的物资储备本身就不是很充裕,加之一路横扫西欧诸国又产生了一定的消耗,如果再与隔着天堑的英国作战,势必会影响希特勒进攻东欧的计划;所以为了集中精力和物资攻打苏联,希特勒并不想在西线与英国人周旋太久。

正是出于这样的战略考虑,希特勒才会试图诱逼英国签署所谓的和平条约。至于丘吉尔果断的拒绝,一方面是吸取了张伯伦绥靖政策被广泛诟病的教训、一方面也要顾及美、法等同盟国的感受;但最重要的是,丘吉尔骨子里就蕴藏着强烈、坚定且负责任的国家危亡意识!

我是军武最前哨!


军武最前哨


纵横最近一直在看丘吉尔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丘吉尔自己著的书,难免老汉卖瓜,自吹自擂,但是从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出,丘吉尔对德国以及对希特勒的了解,可以说,只要了解德国和希特勒就不会和他们达成妥协。

本文,就从各个角度来分析一下,在希特勒提出和平呼吁后,英国为何拒绝!

英国不是一次两次的跟德国妥协,换来的是整个欧洲大陆的丢失

用丘吉尔的话说,当时的战胜国陷入一种扭曲的理论,认为只要战胜国率先裁军,战败国也会跟着裁军,这种想法放到我们中国的话,应该就是感化策略,用实际行动来感召对手。

然而,从人类诞生以来,社会就是逞凶斗狠,从来不会有崇拜弱者的事情发生,在战胜国削减军备的同时,德国却在不断的扩充军备,实在是一种厉兵秣马的现象,英法如果真的希望不再发生战争,感化不是不可行,在削减军队的同时在经济上继续打压德国,吃不饱饭的德国人当然要报复一下了。

当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后,并且正在撕毁一战后签订的《凡尔赛条约》时,战胜国却一再对德国进行妥协。正是这种妥协,让德国的希特勒得寸进尺,先是占领了莱茵兰非军事区,紧接着吞并奥地利。

在英法无动于衷的情况下,希特勒开始向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下手,当时的英国首相张伯伦极力推行绥靖政策,1938年9月15日,张伯伦亲自到慕尼黑与希特勒商讨苏台德问题,在希特勒的强硬态度下,如果捷克不同意放弃苏台德,德国就将发动进攻,慕尼黑会议结束后,英法向德国妥协,迫使捷克让出了苏台德。

慕尼黑会议又被称为“慕尼黑阴谋”,是英法对德国妥协的一项巅峰之作,然而妥协之后,换来的并不是张伯伦回到伦敦时宣称的“从今以后,整整一代的和平有了保障”。

慕尼黑协议墨迹还未干,希特勒就出兵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当时英法对捷克的承诺是,一旦德国对捷克动武,英法就对德国宣战,事实上,英法并未遵守承诺。

包括1939年9月1日,当德国对波兰动武的时候,英法也是宣而不战。

正是绥靖政策的不恰当,德国一而再再而三的进行挑衅,英国对战争的消极,导致1940年4月9日,德国相继向丹麦和挪威发动进攻。

张伯伦被迫于1940年5月10日引咎辞职,标志着对德国妥协的最终失败。

丘吉尔是以反对绥靖政策上台的,当时英国主战情绪高昂

张伯伦的下台,标志英国消极对战的结束,随后由丘吉尔上台执政,丘吉尔的上台标志着英国对战争积极态度的开始。

与此同时对英国来说也是一个相对糟糕的环境,5月10日,德军开始入侵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卢森堡和荷兰相继投降和停止抵抗,5月26日,丘吉尔下令敦刻尔克大撤退。

随后,丘吉尔发表了著名的演讲。

“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洋中作战,我们将以越来越大的信心和越来越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的登陆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绝不投降,即使我们这个岛屿或这个岛屿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于饥饿之中——我从来不相信会发生这种情况——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在英国舰队的武装和保护下也会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随后比利时投降,挪威全境被占领,法国也宣布投降。英国的绥靖政策带来的是整个欧洲大陆的沦陷,一直到1940年7月,德国在欧洲大陆横扫千军,获得了巨大的胜利,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国向英国抛出橄榄枝,希望同英国媾和。

但是,希特勒并不是没有提出条件,“媾和”的条件是,英国不再与德国为敌,并且将德国在海外的殖民地全部归还德国,实际上这不是在呼吁和平,而是在威胁英国,英国如果答应了,那跟投降根本没有什么区别。

以主战登台的丘吉尔自然不会选择再次妥协,血与泪的历史告诉英国,再妥协那就是SB。

英国对于德军无法攻占英国本土有着绝对的自信

在德国势头正猛的时候,英国敢于拒绝德国的威胁,实际上是对于德国无法攻占英国本土的自信。

英国再怎么说当时也是世界第一军事大国,尽管经济上被美国超越,但是全球第一舰队的实力还是有的,如果英国在欧洲大陆上,肯定挨不过当时德军装甲坦克的闪电战,但是英吉利海峡是德国陆军的噩梦,因为德军从来没有过大规模的两栖登陆的经验。

相对来说,想要攻下英国必然要依靠海军,以德国海军和英国硬碰硬,那不是痴人说梦嘛!

在此之前,德国从来未有对英国本土作战的计划,在德国称霸世界的计划中,只想到了针对法国和苏联的方法,还没有思考好怎么打英国,仓促之下,德国的海狮计划诞生,实际上也是虚张声势,声东击西,为打苏联埋下伏笔。

希特勒曾经明确表示:“如果我们用武力击溃英国, 英国就会分崩离析, 但这对德国并没有什么好处, 我们德国人流血得到一些胜利, 但获得实惠的是其它国家。”

根本原因就是,当时的德国,能够用于发动战争的资源已经所剩不多,想要持续作战,必须要得到更多的资源,英伦本土实际上只是一种象征和荣耀,即使打下英伦三岛对德国来说也没有太大的益处。

英国本身就是一个岛国,依靠殖民地的输血建立了大英帝国,攻占英国本土并不代表能够彻底打败英联邦!

从英国的角度来说,该来的早晚是要来的,不是被德国取代就是被美国取代!


史论纵横


英国拒绝德国人的求和要求是一种战略上的考虑,也是英国人历来以来一直采取的一个政策,英国人一直以欧洲大陆上的第一强国为对抗目标,说白了,不允许欧洲大陆上出现一个超级强国,这是英国的战略目标,不管他是谁。

这一点在拿破仑战争时期就喜欢出来了,为了反对拿破仑,英国一连组织了多次反法同盟就,几乎就从来就没有与法国真正的议和过,对于德国来说,英国人也是一样的战略,绝对不能够以德国议和,那个结果就意味着欧洲大陆,只有德国独强的局面,这是英国不可能接受的,英国就是一个岛国,孤立于大陆之外,依靠海洋的阻挡,避免了任何对手入侵。

英国优先发展海军力量,以保护自己,让自己不被入侵,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下,英国虽然处于不利地位,但是还不认为自己能够打下去,不久英国海军尚有一战之力,更重要的是,美国表达对英国的支持态度,这时英国还有能力打下去,而不是不得停战。


麦田军事观察


英国绝不会向希特勒妥协!

在二战前,英国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企图把德国“祸水”引向东方苏联。

当德国肢解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吞并奥地利,又要求波兰吐出一战后分割的德国领土时。年事已高的英国首相张伯伦坐不住了,卑躬屈膝前去拜见傲慢无礼的希特勒,被希特勒“德国再无新的领土要求”表态所欺骗。

德国闪击波兰,英国被迫出兵欧洲尽盟友义务。由于法国外强中干,“马奇诺防线”形同虚设,被德军绕过痛宰法军,英军立足未稳,侥幸的狼狈逃回英国。

希特勒此时向英国发出和平呼吁的目的,是希望英国夹起尾巴,立地成佛,臣服德国,不再染指欧洲事务。

此时的英国首相已换为强硬号战的丘吉尔。


希特勒的呼吁被丘吉尔断然拒绝!

第一,对欧洲大陆实行“均衡政策”,是大英帝国国策,大英帝国为维持世界头号强国(尽管已徒有虚名)荣誉,决不能容忍欧洲大陆出现强权,更不能臣服于昔日手下败将德国。

第二,英国有英吉利海峡护佑,有世界最强大的英国本土舰队镇守,对付陆权国家的德国海军占压倒优势,不惧怕德军登陆作战。

后来的英德海战,德国在1940年8月才服役的最大的俾斯麦号战列舰(五万吨),被英国“英王乔治五世”号、“罗德尼号”战列舰和“胜利号”、“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为首的数十艘英国军舰和飞机围追堵截击沉,可证明德军在海上不是英军对手。

第三,英国并非孤岛绝地,它控制着大西洋,还有美国援助撑腰,综合国力不弱于德国。

这在后来英国对德军潜艇“群狼”反潜作战得到充分应证。英国驱逐舰不足,马上向美国出让海外殖民地换回100艘。

第四,丘吉尔是战略家,他明白,占领英国不是纳粹德国的终极目标。希特勒的目标是向东方攫取德国的生存空间,征服劣等的斯拉夫人。只要英国坚决抵抗,希特勒只能暂时妥协,英国会赢喘气时间,静观时局变化再作抉择。

丘吉尔拒绝希特勒伸出的橄榄枝,也是一场豪赌。

借助美国全力帮助保护和苏联与德国火拼,它赢了!成为欧洲二战胜利“三巨头”之一。


但不可否认的是,借美苏两颗大树乘凉,也必然会被大树笼罩着。英国从此一蹶不振,成为世界二流国家。


谌人


希特勒嘴里提出的“和平”还是加上引号才合适。1940年7月19日,希特勒在国会上进行演讲,提出了所谓的“和平建议”。

“我认为自己有这样的义务,再一次呼吁大不列颠以及其他国家,希望它们能用理智以及常识来看待这件事。我认为,发出这样的呼吁,所需要的地位我自己是拥有的,因为我是胜者,而不是求乞施舍的失败之人,......我只要想到了战争所带来的伤害,就感到万分悲伤。......那么以后,无论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我都不会再感到良心不安了。”

从他的言语之中,不要说身处战争阴影威胁之下的英国政府和英国人民,即使现在远离战争的我们,可能从中听出任何诚意?希特勒不过在宣称自己对其他国家的入侵是正确的,自己是实力强悍的,不听从我的命令后果自负。一篇演讲,将推卸责任、虚伪的真诚、以后行动的借口全部涵盖。

希特勒一直幻想英国要奉行和平政策,在自己的装甲铁蹄下应该被吓破胆,他在演讲时还提到丘吉尔很快要跑去加拿大避难。完全忽略了这个民族具备的荣誉和骄傲,忘记了有多少人认为胜利才能是和平的保证。

1939年9月初,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发出最后通喋后向德国宣战。丘吉尔受时任首相张伯伦的邀请加入新成立的战时内阁并兼任海军大臣,英国本土开始为战争做准备,并向法国派出远征军。因为张伯伦采取的绥靖政策导致德国的实力空前高涨,英、法的联合实力都遏制不住,使英国处于被动迎战的状态,首相张伯伦(1869~1940)因此被投不信任票,1940年5月,由66岁的丘吉尔(1874~1965)担任首相,并组建由执政党和反对党共同组成的联合政府。

丘吉尔早就指出绥靖政策会带来危机,并为此提出过详尽的警告,其抗战的决心可想而知;而议会下院也是团结一致,主战态度极其坚决。当希特勒的“和平呼吁”发出后,政府重要官员都认为希特勒那不是为了和平,而是让英国麻痹、放松,失去继续战斗的决心。因此很快决定让外交大臣用广播的形式对希特勒的装模作样进行拒绝。同时宣布,“只有在自由得到确切的保障了,我们才会停止战斗。”

而英国民众的抗战信心也是无比坚决,在从收音机收听到希特勒的演讲之后,在没有政府授意的情况下,英国的报纸和广播公司,就马上驳斥了一切意图进行谈判的想法。从舆论上占领制高点,即使有谈判想法的人,也要掂量一下违背众意的后果。毕竟英国当了多年的世界老大,现在若被老二翻盘,为了荣誉和尊严也要战斗。要知道英格兰的土地上已经将近1000年没有敌人的战火出现,这个记录给予了英国人极大骄傲和自豪,希望这份荣光不在自己手中丢失。

另外将近一年的备战,军事实力也是英国政府和人民的底气。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力量,因为《凡尔赛公约》对德国的舰船数量和吨位都有极其严格的规定,虽然德国的U型潜艇如狼群出没,对海洋上的运输构成极大威胁,但是潜艇对登陆战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从1939年9月,德国和英国发生海战到1940年6月底,德国海军已不能对英国本土构成威胁。

(休.道丁,指挥不列颠空战)

正如田忌赛马,英国最差的陆军在德国最强的陆军面前实力不值一提,但隔着海峡,这个短板也没有太多影响。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空军,最后也是英国空军赢得了至关重要的不列颠之战。双方的战斗机质量综合性能不相上下,各有优缺点;但在空战中,作为进攻方的德国空军的战损比更高;英国在战前紧急建立完成的防弹指挥室,位于地下五十英尺,设施先进,为发挥战机的高性能起到重大作用。

出于对自己实力和能力的自信,出于对真正和平的渴望,英国拒绝了希特勒的假意言和。否则即使隔海相望,希特勒手握一颗子弹,掌握着随时发动的时机,英国除了备战还能怎样?而后来事实证明英国的决策正确,不仅在紧接着进行的空战中取得胜利,还成为二战最终的战胜国之一。


今安在的文史情缘


关于这个,我们需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但是有个人在其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它就是温斯顿·丘吉尔。

那么我们来看看那个风起云涌的1940年吧。

话说,1939年,那又是一个春...呃,夏天,德军在9月1日对波兰发动了悍然袭击,很快,一半波兰被元首拿下,另一半喂了斯大林。

这件事对欧洲的震动是巨大的,也喻示着英法长久以来惯着德国的“绥靖政策”垮台了。尤其是英国人心里恨哪:指望养着供着德国人去怼苏联人,结果希特勒这魂淡一个剧本一个剧本的撕,完全不按套路来嘛!张伯伦首相骂人的心都有了。

所以感觉已经没有底线的英法很快就对德国宣战了,不过这帮傻子并没有真的想清楚自己在干什么,德国人都笑话他们了,说这叫“静坐战”(Sitzkrieg)。

直到德国真的要恶狠狠的干上比利时、荷兰、法国时,这帮骚货愣是连个蛇皮走位都没有,欧洲史都头痛了,称之“假战争”(phoney war)。

但是甭管真假,第三帝国元首大人要惩罚全世界的决心不可阻挡,德军ABC三个集团军群带席卷而来。先是C集团军群在马奇诺防线前吸引火力,继而B集团军群空降拿下了荷兰、比利时,顺便又占领了卢森堡。

最后A集团军群神兵天降一般从比利时的阿登山区翻越,古德里安带着一票飞驰的坦克装甲车辆,用绕路的方法把马奇诺防线给爆了。德军一路杀穿到索姆河,干掉了“魏刚防线”。

结果英法荷比联军彻底溃了,法国人还想打,英国人坚持要逃,比利时人成了亡国奴,荷兰人就晓得一个劲的报裤腿哭。

英国内部不停的找人背锅:“这傻事儿都是谁整出来的?”,然后一切的矛头指向首相张伯伦。老张很快就对皇上递了告老还乡的折子黯然离去,丘吉尔受命组阁,成为新首相。

在1940年5月13日的下院会议中,丘吉尔做出领导报告:“甭问了!俺只有血、汗、眼泪,都交给大家伙啦!你们问俺要干啥,俺说,俺要胜利!无论多么恐怖多么艰难多么遥远,都要胜利!如果没有胜利,我们的未来还能延续吗?”

一贯牛逼轰轰布满了剑士与枪兵的英国下院,为邱胖打出了381票的满分。

但是局势已经糜烂不堪,到5月21日的时候,长驱直入的德军把几十万英法荷比联军给围在英吉利海峡边上。因为他们的狗急跳墙,元首心疼手下的士兵和坦克,便在24日发布了暂停攻击的命令。后世人们评价:“小天使阿道夫是蠢死的”。

注意,这个时候其实是德国对英国留下的第一个机会,希特勒的战争规划中充满了政治考量,他希望的是尽快结束西边的战争,好回过头对付蠢蠢欲动的斯大林。因此,无论对英国还是法国,能以德服人就行了,不必非要坚持以真理说服人。


英国人这会儿其实连逃跑的计划都做好了,叫“发电机行动”,两天以后他们征集了国内一大票船只渡海,硬是连同盟军一起捞走了33万人。虽然丢在沙滩上堆成山的装备让德国发了笔洋财,但英国也维持了自己的抗战本钱。

如果没有这帮被捞回去的英国兵,很可能英国后来就没有那么硬气了。丘吉尔《二次大战回忆录》中描述当时的苦逼:“俺一见到雷诺(法国总理)和甘末林(联军总司令)就知道这把已经跪了,丫几个脸色跟进了毒圈似的”,“俺问甘末林:我们的预备队在哪?丫回答:啊?边度有剩的预备队?”

6月13日是丘吉尔最后一次访法,他希望能鼓动法国人继续抗争,但是法国人看英国人的眼神里分明是约翰牛在出卖高卢鸡。

后来的战役围绕在德军歼灭残敌和夹击马奇诺防线上,联军尚有四五十万人,仅马奇诺防线就有十万精锐。不过意大利在6月10日加入了战争,再加上魏刚防线被突破,巴黎失守,6月18日法国放弃了抵抗。

元首来了招釜底抽薪,他拉来法国的老英雄贝当元帅,让他组织个傀儡政权,代表法国退出战争。贝当一想:“局势糜烂至此,再白死那么多人干啥子嗦?还打个锤子!来人,龙门摆起,我们投降!”,众将一听:“好嘛,安逸得很!”

1940年6月25日,法军放下武器,傀儡政权搬到维希办公。

这下就剩下逃回去的英国人了,丘吉尔也是忙得腿抽筋,不过好歹还有法国的军事联络官夏尔戴高乐,这也是个不愿意接受主旋律的人,他在6月18日经丘吉尔安排,跑到世界上最会“黑”的电台BBC上发表演讲,把维希政权喷了个底朝天。

此举让英国人倍感欣慰:“是的撒!这好同志还是蛮多滴嘛!”也冲淡了德军带来的愁云。不过戴高乐就悲催了,法国政府宣布:把这货撤职!一撸到底!判死刑!

未来的法国总统心想:“你给我判死刑?好,劳资造反了!” 在法军投降后3天,戴高乐拉着一帮残兵败将建立看“自由法国运动”,丘吉尔承认他为法国最高领袖。

就这样,悲惨的6月份过去了,也迎来来欧洲战场暂时的一阵修养期。德国人继续挥舞起政治的大棒,希望英国人能念在战前两国友好的关系,两国和平了吧!

其实这种鬼话希特勒自己都不信,英国是个梗在海外的刺,而英吉利海峡又如此之窄。此时的德军囊括了奥地利、捷克、波兰、法国几大欧洲军工区,又搞到海量的英国装备,部队吹气球一样暴涨,他们迟早是要征服不列颠的,无非需要时间而已。

丘吉尔也不是笨蛋,他拼命的加强武备,搜刮英国剩下的东西,甚至搬出了仓库中压了百年的食物,民间也开始加大了税收。

这下老百姓不干了,英国老百姓在广播中受到德国人的媒体挑拨,又因为国家的失败而颓丧,认为这场战争是事不关己的。人家给个梯子你就下呗!非要扇脸充胖子?还收税?什么狗屁首相啊!

当时民间反对的声音非常大,许多政界人物也掺入其中,英国社会大多数的意见是:战争已经结束了,就这样停了吧,省得民不聊生。当时还有人挺乐呵,说:“敦刻尔克撤很牛逼,这是一次胜利!”

丘吉尔发表讲话说:“当心!不要把撤退刷上胜利的光彩,战争是靠撤退来取胜的吗?”

不过英国当时确实是被逼到了尽头,否则后来的电影文学也不会称之为“至暗之时”。丘吉尔搜刮的东西一部分被当做回炉材料做成了从廉价冲锋枪到战斗机的各种武器,一部分折成现金和黄金,交给美国人以购买现成的战斗物资。

这种行为差点把英国掏空,以至于清算资产程度达到以首相之尊都要腆着脸找美国人谈信用贷的地步。不过这也使得英国与美国迅速的提高了热度,庞大的战争消费刺激到了30年代经济危机中饥肠辘辘的美国商人,他们想着法子绕过《中立条约》的限制,冒着炮火为英国人送来一堆堆物资。

丘吉尔认识到,美国这个国家或许并不像表面上那么奉行孤立主义,新大陆的人们更加逐利而不顾一切。这种想法其实也坚定了他领导不列颠人民继续抗争的意志,同时,美国也开始因为丘吉尔赋予的这些利益开始谋划绕过《中立条约》的《租借法案》。

这时候的德国人在准备“海狮计划”,但是会开了不少,方案做了一堆,“海狮计划”究竟应该怎么捣鼓始终是没谱的。连元首自己都亲子做了方案,但是德国人发现他们居然连一艘登陆艇都没有,就这样冒着英国人第一海军的炮火上岛,怕是投胎都没这么积极。

而德国人虽然无法挑战英国当世第一的海军,却并不妨碍他们打起了封锁战。通过潜艇、军舰、轰炸机对英国航路交通和工业进行破坏,让英国人熬死在岛上。

英国人倒远没主旋律上表现的那么积极,反正有海军扛着,德国人又上不来,剩下的就是和谈而已。他们忙着抗税、逃兵役、藏家产和泡红茶。但不得不说一个工业国家具备强大的战争潜力,英国人通过那些砸锅卖铁的行为将飞机月产量提高到1600架,战机每月足有500之数。还建立起从海边到内陆的防空体系。

于是德国与英国打起了大空战,你来我往,杀的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总体上德国人占优,他们大量的轰炸了英国的工厂,将英国人的产量又降了下来。


不过老奸巨猾的丘吉尔玩了一招卑鄙的经典政治学,他命令轰炸机群对德国柏林进行了夜间轰炸。德国人感受到战争的恐怖后,命令自己的轰炸机进行报复,放弃掉哪些工厂,也要让英国人民感受到战争的恐惧。

于是捅马蜂窝了,本来已经喝茶等政府垮台的英国民众被炸了个灰头土脸,体会到“战争恐怖”的英国人脸一红就上了头。霎时间反德的呼声大涨,群众大力支持政府和军队去干对面的德国狗子。甚至捐钱捐物捐儿子捐老公,定要让对面那天天跑河北省玩嫂夫人的渣渣偿命啊!

丘吉尔的幸福时刻也终于来到,支持率飙升,民众工作一帆风顺,英国人也最终全身心的投入到战争之中。

夏尔戴高乐带着“自由法军”跑到了赤道非洲,他在刚果首都布拉柴维尔宣布成立帝国防御委员会,与法西斯阵营死磕到底,法属殖民地很快就纷纷脱离维希政权管辖。

很快美国那边也传来了好消息,《租借法案》将被提上审议日程,将在来年2-3月进行提案。

就这样,英国人扛过了最难的时候,来年苏联、美国都被卷入了战争,那么英国人还有什么值得要屈服的呢?



王司徒老百科


英国拒绝了德国的求和恰恰说明了丘吉尔的英明。

在当时英国刚刚经历了惨败,所以希特勒在敦刻尔克放了英军一马,也算给了英国一个面子。可是丘吉尔看的很清楚,丘吉尔知道希特勒的志向是统一欧洲进而称霸世界,所以德国的谈和绝对不能相信,而在当时英国如果假意同意谈和确实可以赢得喘息时间,可这样一来德国必然会把主力全部东掉调去打苏联,在当时如果没有英国在西线掣肘,苏联必败,而在当时欧洲除了苏联已经全部沦陷,如果苏联在败,那英国也将死无葬身之地。

丘吉尔看出了当时的险恶局势,尽管苏联当时也是死敌,但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句话全世界通用,所以丘吉尔选择了死战到底,也算帮助了苏联,让德国始终无法摆托两线作战的窘境,等地美国参战后,德国败局已定。

事实证明,丘吉尔是正确的。


天宇的文史情怀


1欲壑难填,希特勒的真实意图是称霸欧洲大陆,称霸世界,2德国海军无法支持德国在英国登陆作战!3知道狂热的纳粹和苏联必有一战!4当时的英国名义上任然是日不落帝国,帝国尊严是不会在非胜利协约上签字!4合谈的条件显而易见,除非英国放弃欧洲,北非的利益!绥靖政策只能让自己成为待宅羔羊!5美国的大力支持,美国参战只是时间问题!6德国暂时取得的胜利,并非德国实力达到了无敌不可战胜的地步,只是一战结束才不久,还在厌战期,德国预谋备战已久,其它国家准备不足还未开启国家力量进行全国备战就被新战术闪电战击溃!7闪电战的新式战法只能取得短暂的战术优势!8纳粹狂热的激进民族主义政策,让自己膨胀而孤立,在战略上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终将会失败!9伟大领袖毛主席在1927年就断言中国革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7年全面抗日论断日本法西斯将会淹没在持久战中,1940年预测德国法西斯重蹈拿破仑覆辙!10丘吉尔可能获取了伟大领袖毛主席战略思路!


硬汉档首


真正的历史都是活在历史的尘埃里,英国作为当时头号的世界强国,面对希特勒几乎于投降的各类条件,要求英国投降,这是英国不能接受。而后让作为主战派的丘吉尔,成为了英国首相。这就表明其决心。其中是非曲折,且看惜花一一道来。

一、绥靖政策,害人害己

在希特勒成为德国最高元首后,在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在德国国会宣布,德国军队已经重新占领了莱茵兰非军事区。对这一明确违反《凡尔赛条约》的行为,作为反对派的丘吉尔就呼吁要重视这一情况,主战武力干涉。丘吉尔的呼吁是那么的无力。然而局势就像丘吉尔预想的那样的恶化。在短短的几个月里以英法为首的妥协,让法西斯德国变得肆无忌惮。横扫与吞并了很多的欧洲国家,到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才让人们认识到德国的可怕与祸心,然而这一切都无法避免了。

二、无理要求,无法接受

法西斯德国在快速的横扫欧洲,并击败包括英法联军,更是在短时间内,让法国投降。除了在敦刻尔克地区还有一些幸存部队外,其他都是法西斯德国的战领区。这是德国要求,作为英国最为骄傲的海军及重要的海外殖民地等等都划给德国拥有,以此换取英国的太平。而这些条件的苛刻与威胁是英国无法接受与允许。自古以来“一味的妥协换来对方的变本加厉。”面对法西斯德国苛刻的条件与威胁,作为最高统治者的丘吉尔没有被吓到,而是发表其最为著名的抗争演说。“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洋中作战,我们将以越来越大的信心和越来越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的登陆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绝不投降,即使我们这个岛屿或这个岛屿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于饥饿之中——我从来不相信会发生这种情况——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在英国舰队的武装和保护下也会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出自丘吉尔《我们将奋战到底》


惜花公子


二战初期,英法远征军溃败,随后法国投降。

其中,远征溃败的英法联军共三十七万人撤至法国敦刻尔克海滩等待救援,最终抵达英国。而后英德开始了近三年时间的空战和相互轰炸。

在当时,针对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希特勒的命令是停止进攻,这一点受到德国国防军质疑。感觉这是希特勒犯下的一个错误。而希特勒对此并没做明确解释。

随后德国做出的一系列举动,也让丘吉尔逐渐明确了希特勒真实意图。

然而,老辣奸诈的丘吉尔,虽然心知肚明,却不为所动。继续做着积极抵抗,决战到底的姿态。气的希特勒暴跳如雷,大骂丘吉尔是个老顽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