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抑郁且内心孤独,家长应该怎样让他感到温暖?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wzy144780923


这是个好问题。要想帮助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特点,了解孩子的个性,了解孩子的需求,了解孩子的沟通风格,以及父母的分工和必备的技能。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青春期孩子的四大特点

孩子进入青春期,出现爆发性的问题且变得难以沟通,主要是因为他们遇到了以下几个挑战:

01自我形象的确认

表现:常问自己“我是谁?我好不好?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什么?我怎样才能独一无二?别人是怎么看我的?我值得被尊重被爱吗?”

心理特点:他们希望自己是独特、有个性,能活出自我的,想法多变。

家长启发:多与孩子谈谈梦想,即使不合理,也不要急于纠正,允许独特性。因为梦想不是拿来实现,而是拿来点燃希望的,多创造与孩子有趣的沟通才是关键。

02情绪敏感且强烈

表现:一会激情洋溢,一会失落孤独;一会喜悦,一会悲伤;情绪如六月的天,说变就变。

心理特点:充满活力,对一切都感兴趣,但情绪敏感多变。

家长启发:属于这个年龄的正常表现,给孩子足够的表达机会,让青春生命的独特性去绽放。

03想要参与到社会中去

表现:打的不是王者荣耀,而是青春不可或缺的社交和友谊”。

心理特点:非常在乎人际关系、情感关系,关注自己的外在形象。

家长启发:打游戏的背后是渴望建立和同龄人的共同话题;对衣服、发型、外貌的注意不是因为虚荣而是对自己社会形象的探索,家长需要给与一定的引导。

04追求冒险与创新

表现:这个世界之所以让他们着迷,就是因为充满了未知与挑战

心理特点:有冒险精神,对改变具有开放的态度,生命力旺盛,渴望被认同。

家长启发: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学会放开、信任孩子。同时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引导他们避免安全隐患。

青春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阶段,它既有扩展生命边界的任务,同时又要避免迅速超速行驶,对父母真的是充满了考验。

二、放下你的焦虑,孩子才能活出自己

想要孩子活得好,就要具备教练型父母的三大心态,从教导型父母转变为教练型父母。

第一种状态:放下焦虑与担心。

在孩子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很多父母被焦虑和担心折磨着。进入了青春期,又担心孩子学坏,这些担心从来没有停止过,也会成为孩子否定自己的最大理由。在一个充满着焦虑能量的妈妈的影响下,内在自我会产生极大的冲突和矛盾,孩子既想听父母的话,又想要活出自己,就会变得怀疑自己,变得小心翼翼,害怕犯错,害怕让父母担心和失望。孩子的生命力也很难绽放和舒展。

父母放下焦虑和担心,变得轻松,孩子也会轻松起来。孩子内心里面最强烈的声音就是:爸爸妈妈,请你们相信我。当父母真正放轻松,孩子才能真正放松下来,舒展的做自己。

第二种状态是始终好奇,而并非判断。

懒惰,不懂感恩,说谎,总爱玩游戏,总爱玩手机,其实都是父母给孩子贴的标签,孩子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有一个内在需求,就是期待得到爱,得到理解,得到认同。

特别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最讨厌的就是爸爸妈妈不懂自己,冤枉自己。当孩子出现青春期的烦恼和需求,作为父母应该保持对孩子的好奇:

提问话术示例
1)他究竟发生什么了?
2)他的感受是怎么样的?
3)他内心有什么想法呢?
4)他有什么样的期待呢?

如果父母能够保持足够的好奇,静下心来去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感受和想法,孩子被深深的理解,孩子也会更愿意敞开心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这个时候,父母可以进步一的询问孩子:

提问话术示例

1)刚才你刚才这么反常的行为,你的感受是什么呢?
2)我看到你有点着急,究竟发生什么了?
3)能够告诉妈妈事情的经过是怎么样的呢?
4)手机对你有什么吸引的地方?
5)告诉我最近你在玩什么游戏?
6)你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呢?
7)你怎么看你的同学和老师的?

通过询问,父母会在孩子的内心打开一个新的空间,让他们可以有机会去表达事情的真相、真实的内心感受和想法,亲子关系也因此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第三个状态就是关注未来并非问题。

如果父母过度地关注孩子的问题,会把自己和孩子都陷入一种极度焦虑的情绪中,让孩子自我感觉很糟糕。

而关注孩子的未来,会让孩子产生希望,从而产生内在的动力。特别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他们会很热衷于探索自己的身份感,他们会对自己的未来产生极大的好奇。

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如果能够陪伴孩子关注未来,帮助孩子探索未来,会帮助孩子激发他们的生命动力。当父母开始关注孩子的未来并非问题的时候,也许你们谈的可能是这些:

提问话术示例
1)你这样做究竟你想要的是什么呢?
2)你的梦想是什么呢?
3)你希望周围的人怎么样看你呢?
4)你想成为怎么样的人呢?
5)谁是你可以学习的偶像呢?
6)为了做到你想做的,你需要我们什么样的支持呢?
7)谁可以帮助到你呢?
8)为了让这件事情成功,你有什么样的计划呢?
9)第一步先做什么呢?

父母用这样一种方式和状态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彼此的关注点发生改变,能量也会随之改变,朝向未来。孩子会变得更加自我负责,更加有力量。

当父母们能够做到以上三种心理状态,是父母们从教导型父母向教练型父母转变的开始。

三、通过三层次聆听,走进孩子内心世界

做教练型父母需要两大基本功,深层次聆听和有效提问。父母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能够做好深层次聆听,就能够保持回到当下,能够真正读懂孩子内在的状态,陪伴孩子轻松度过青春期。

01深层次聆听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 , 他说他的,我听了字面意思,就急于做判断给建议。
第二层次 , 他说他的,我不仅听懂了字面意思,还听懂言外之意。
第三层次 , 他在说的同时,我不仅听懂了,还能感受他的情绪状态。

其实很多家长还是停留在第一层次,带着评判去听。廖老师的教练辅导中,收到了很多的孩子对父母的投诉,最大的投诉就是觉得父母冤枉自己。

02聆听能力被阻碍的原因

其实我们曾经具备三层次聆听的能力,就是在孩子刚出生不会说话的时,在照顾重病的老人时,或和聋哑人沟通时,我们会根据对方的情绪或动作来体察对方的真实需求。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三方面的原因阻碍了我们的深层次聆听的能力。

1)当我们的情绪状态处于愤怒、焦虑、担心、恐惧的时候,根本就顾不上去听别人说。

2)我们对其他人有期待时,往往希望别人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做。

3)我带有主观的评判。

03父母启示录

父母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运用深层次聆听的能力,就是要让自己回到当下,回到此时此刻,完全和你的孩子在一起,去感受他,接纳他,放下自己的成见。

当你在当下专心地听他说话的时候,就会像一次神秘的旅行。

你将会开放自己强烈的直觉,看到孩子的内在,和孩子进行一次内在旅程

四、唤醒自信,让孩子勇敢前行

教练的核心公式

绩效(即孩子能够达到的状态)= 天赋 - 干扰

这个公式是绩效等于潜能、天赋减去干扰。这里指的绩效,就是效果。

从这条公式来看,潜能和天赋人与人相差无异,导致孩子有高低之分、自信差异、事情完成效果有差别的原因,主要是干扰项。

01孩子的五大主要内在干扰项

1)情绪状态:如考前焦虑担忧恐惧。

2)想法上的压力:

如老师不喜欢我。

3)与同学的比较:如觉得自己不够优秀,低人一等。

4)父母的期待:担心没有完成期待,担心不被爱。

5)自我否定: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自信,我没有资格,我真糟糕。

当孩子在成长中背负着这些沉重的包袱时,在前行的路上会感到疲惫,走的很慢,甚至离目标越来越远。假如孩子能够排除干扰,让自己平静安定,或者让干扰项变成很低甚至为零,那么这个孩子就会发挥很大的潜能,甚至可以达到他的巅峰状态。

02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

首先,培养孩子对学习某一样东西的良好感觉,这是自信产生的起点。

第二,为孩子创造更多的尝试的机会,让他能够做到,让孩子获得成就感和自我肯定,培养孩子的自信。

第三,最关键的是在成长的过程中给予更多肯定,肯定具体的行为或者想法,最终做到多次肯定,长此以往形成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形成自信自爱和自尊。

培养自信的一个核心的信念,就是多做。因为多次尝试,孩子能够在试错中成长;因为多次取得成功,成功的经验会让孩子更加自信,自我肯定后迈向成功。

我是家庭指导师,我为教练型父母代言。

家庭指导师


我家孩子今年高二,重点中学实验班,高一一直是班上倒数十来名,回家基本不做作业,想尽各种办法在我们这拿手机玩游戏,作为父母的我们肯定很着急,刚开始还是以家长的强硬方式管理,结果离我们越来越远,回家根本就不理我们,问什么都是以“关你屁事”回答。

随着时间的推进,我们觉得可能是我们的方式方法出了问题,我们开始咨询专业的老师,咨询他的同学朋友,网上查阅关于青少年教育心理等资料,我们自我反省,或许是我们对孩子要求实在是太高了,特别是孩子爸,跟孩子一见面,说的全是学习学习,恨不得回家也一直按父母的意愿学习和锻炼,但是我们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同时他也还是孩子,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我们试着跟孩子做朋友,陪着他一块出去玩,同时跟他面对面制定规章制度,假期在家的时间分配,让他签字,达成协议。我们也有意识地邀请表哥表姐来家里给他现身说法,不着痕迹的鼓励他把握现在的好资源好平台努力学习。还带他去拜访优秀的学长,给他学习和生活指点迷津。

作为父母,我们也尽量一有时间就留在家学习,坚决不去打牌了,并告诉他,我们以前麻将瘾是挺大的,但是为了给他树立榜样,我们可以戒掉,只要用心,困难是可以克服的。

渐渐的,孩子没那么烦躁了,能安下心来学习了,也愿意跟我们交流了,脸上也慢慢有了笑容。高二成绩也有进步了,跑到了年级100名左右,我们知道,这个成绩是他努力才得到的。

一路走来,有悲伤绝望,也有小惊喜,作为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把孩子当朋友,在给他指点和分担的同时也可以适当示弱。告诉他,父母只是普通人,也会犯错,也有不能完成的事情,也需要他的帮助和关心。但是只要我们同心协力,很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涵庚誉


看到这样的问题,总让我想起那段痛苦的日子。

我家孩子在初二时,出国代表中国参加全球比赛,得了金奖回家后,就躲在家里不愿上学了。

前前后后三年了,才回到正常的生活状态。到现在才总算是松了一口气,笑容才渐渐从心底发出来。

记得很多人都说我家的孩子很娇气,说是被我们作父母的宠坏了,说孩子的情商不行,说孩子的挫(折)商不行……

总之各种各样的说法都有。

作为母亲的我,真的很疼很疼,一开始,孩子将自己关房间里,谁也不能与她说话。

那时候,我们用了很多办法,科学的,医学的,朋友的,专家的,网上的,迷信的…………

只要有一点点的希望,就用尽全力去做,结果似乎收效不大。

我自己也差点儿也抑郁了。

唉,回想起来那1000多个日日夜夜,心里还是特难受。

现在,就你提出问题,我说一说我知道的和我的作法,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青春期,青春期的特点。

其实,这个我们都可以在网上找得到。

青春期是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时期,是一个人发育的重要时期。一般地说,男生从12~14岁、女生从10——12岁开始进人青春期。

身高、体重显著增加是青存期的一个显著特点。

到了青春期,脑的重量虽然增长有限,但是,大脑皮层内部结构和功能却发育得更加复杂和完善,神经系统的发育也基本完成。

青春期的心理变化特征表现为自主意识增强,自尊心变强,渴望交流和友谊,易冲动并富于幻想,性意识萌动并表现为初期的与异性琉远,到逐渐愿意与异性接近,或对异性产生朦胧的依恋等正常的心理变化。

这些,作为家长要知道,对于孩子的一些表现,千万不要如老一套的做法?,动不动就打骂。

有部份人说,以前我们都是这样过来的,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都这么难搞啊?

是的,这是因为现在时代在变化了。现在的孩子从小物质生活不缺乏,信息接受去过去简单方便快捷多了。

想想以前,想找个问题答案,也许要去图书馆找上几本书来看,而现在的孩子,只需要打开手机,在上面点点就可以查找到一堆的答案,再找一找相关的内容也都可以出来了。

所以呢?孩子一方面信息接收大了,可一方面却出现了心理上的寂寞。

其次,什么是抑郁?抑郁与抑郁症区别在哪?

抑郁症又称为抑郁障碍,它以显著而持续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的临床特征。

它常见的症状包括:

一,心境低落,病情轻的只是闷闷不乐,兴趣减退,病情重的就是痛不欲生,悲观,绝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在心境低落的基础上,患者会出现自我评价降低,产生无用感,无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同时还伴有自责,自罪。

二,患者的思维迟缓,患者反应迟钝,自己感觉脑子好像是生了锈的机器一样。临床上就是言语的减少,语速明显的减慢,声音低沉,或者严重者交流都无法顺利进行。

三,患者的意志活动减退,临床表现主要是行为的缓慢,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情,不愿意和周围人去接触交往,患者常常是独自坐在一旁,或者整日卧床,独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严重的时候连吃喝这些生理需要和个人卫生都不顾了。

四,认知功能的损害,主要表现为近视,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障碍,反应时间延长,学习困难等等。

抑郁症是一种病,这是需要去医院检查并确诊的。如果孩子真的是得了这个病的话,也不要特别紧张,按照医嘱,该吃药就吃药,该吃该睡就怎样。千万不要讳疾忌医。

所以可以的话,先带孩子去正规医院进行检查。(注:千万别乱信一些非公办医院医生说话。这个我差点儿就上当了,幸好被止住。)

如果只是这段时间情绪波动,产生些不良心情的话,做家长就要多些有效陪伴。

第三,什么是有效陪伴?在孩子抑郁时,家长要怎么做?

陪伴?如何做?孩子在旁自己拿着手机上某宝刷朋友圈吗?还是自己在孩子旁边不停地说:“家子,这事听我的……”,“我都是为你好……”一大堆话,对吗?

这不是你陪他,而是他陪你。

怎么才是有效陪伴?陪在他身边,或听孩子说,或感受孩子的心声,让孩子感到有你在他身边,他觉舒服,安静,安全。(真正的高手,就算不说话,也能知道孩子的心声。刚开始我是不行的,现在基本上孩子说了一句,我可以猜到他想表达的意思,然后就笑笑便可意会。)

之前就说了,现在的孩子因为多了电子设备的陪伴,很多孩子感到孤单。

在孩子的周围都是大人,自小家里就他一个或二个。他们也许缺少朋友,缺少了可以倾诉的朋友。很多的事情,很多的想法,有些的情绪,有些的不快,有些的压力……

孩子找不到出口,压在心里。日子久了渐渐成了抑郁。

所以抑郁的孩子,需要的是一个出口。

而这时候,家长是不可能一下子就能给孩子,找出这么个朋友来的。

有什么办法呢?

方法一: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帮孩子解决这心理问题。(这个有几个前提:1.孩子想去。2.经济问题:每次400~3000元/小时。3.专业咨询师与孩子是否合适。这个对于非重症或太抗拒外,基本适合的。)

方法二:父母亲自上阵。

父母是孩子出生在这世上第一个最最亲密的人。孩子天生对父母就有一种依赖感存在。只是在成长过程中,渐渐地被其他因素冲淡了。

所以父母有效陪伴,给予孩子一个出口,事情就可以慢慢地好起来的。

第四:实际操作。

1.父母先去学习一下一些基本知识。

比如:

  • 简单的沟通技巧。有的家长一上来,和孩子说不上两句话,就蹬鼻子上脸,甚至上演一场龙虎斗。怎么开始说话,怎样启发孩子说,怎样提问……这些都有一定的技巧与方法,可上网查查,或买些书看看。
  • 简单的心理学。最起码在谈话过程中,能感受孩子的变化。(肢体,语言,动作,表情……变化时,家长的应对。)
  • 孩子现时的学习科目。要适当地掌握一二科。(最好是孩子学得好的,或感兴趣的,这样话会比较好找。)
  • 孩子的兴趣爱好。不管孩子喜欢什么,家长最好也表现出兴趣来。即使实在无法接受,也要用比较平和的语调讲出家长不喜欢的理由,但不能强硬地要求孩子放弃。

2.培养自己与孩子的兴趣爱好相同。

现在有很多家长反对孩子玩电子游戏,前几年,还出现家长把家子送出一些诫网瘾的学校,结果孩子是受到很大的伤害。

家长要了解一下孩子是出于什么,“沉迷”于这些活动中,是因为孤单寂寞?是因为想放松一下自己?是认为在那虚拟的世界中,获得孩子想要的,如:荣誉,赞赏,朋友?

一个人缺失了东西,当然是希望在其他地方获得。这是人性所在。

作为家长既然知道了就应该努力地帮孩子找到并取得。

有时家长觉得的一些不好的兴趣爱好,或许将来大有前途也是有的。

比如:爱玩电子游戏的,可以培养他成为电竞选手啊,又或者编程的码农,这些未尝不可。这就要求家长的适时引导。

又如:有孩子喜欢看抖音,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学习摄影,或学习制作视频,后期制作……

但是,做这些前事的前题,是家长也要有一定的这方面的爱好,才能与孩子有共同话题啊!(俗语说:话不投机半句多。你认为呢?)

3.日常生活中应对。

  • 当孩子表现出不想与家长说话时,作家长这时一定不要说话了。

那就去做。

做,做什么。第一时间想到的,当然是做一份孩子喜欢的食物。

孩子喜欢吃炸鸡翅。那就做大大一份给他吧。(别说什么这容易上火了的话了,一次半次,怕什么?大不了过后吃些降火药吧。)

民以吃为先。吃饿了,人的心情自然就会好多了。

同时,吃饱了的孩子,自然会觉得爸妈是这世上最好最爱他的人了。(也许一次不会表现出来,再多几次,孩子自然会感受到家长的爱的。)

  • 当孩子表现出愿意与家长亲近时,家长就带孩子出外走走。拉着孩子的手走。

走去公园,看看花花草草,看看一些小小孩的笑脸,再晒晒太阳,感受一下微风,心情也会好些。(这时候家长不要多言,多听听孩子说话。或者不一定要说,有感觉就好。)

或去看场电影,电影中的情节也许会让人发自内心的欢笑,也许会让人流泪,也许让人深思。这些能调到孩子的情绪。(观影后的感觉,不妨相双交换一下。但这时候最好还是先认可孩子的见解,然后再讲自己的另一个感受,这让孩子以后敢说出自己的感受。)

或去走商场。这个相信大家心里最清楚了吧。心情不好时,购物是能让人轻松愉悦的。对于孩子不过分的要求且经济适可以支持的,建议都给孩子买了吧。

  • 当一切都水到渠成之时,也就是当孩子觉得你就是他的朋友他的知己时。那还有什么不可以与家长说?

我们都知道与知己说话,最轻松不过了。因为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

这时候让孩子将藏于心座的说话说给你听,又有什么难度呢?

最后:有爱的生活,孩子最能感受到温暖!

爱,我曾说过,这是个动词。

是有温度的,是让人感觉到温暖的。

爱,不需要讲出来,只需要“做”出来。

做一顿好吃的饭菜,一家人坐一起,有说有笑的,多温暖多美好,谁不开心?

带孩子走一走楼下的小公园。

与孩子坐在一起看一会儿电视。

躺在阳台看星星……

这些都需要爱,需要耐心,需要时间去做,去慢慢地改变。

综上:

青春是美丽的,是动人的。

他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

他可能有些暗淡,但总挡不住他的绚丽多彩。

作家长的我们,陪着孩子,走过这段美好的时光,他将是你和你孩子今后人生里最大的光亮!

(我是沐沐,请 与你一起陪孩子走过青春成长之道!)


沐沐教育芝道


孩子的抑郁,除了家长的不作为,还有社会生活的压迫。可能来自于同学可能来自于老师,说白了就是逃避现实,比如说成绩他考了60分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没有改变的可能性了,可是老师同学家长还是不停的斥责他嘲笑他,他觉得自己已经没有上升空间了可是却不喜欢别人这样对自己,就只能开始逃避,最终变为抑郁。其实如果要我说,抑郁不是病,只是一种心理障碍,就拿我表妹举个例子,她小学成绩一直不错每次考试都是全年级前十,课外活动也很丰富,奥数钢琴外语绘画,据说小学三年级就开始自学初中课程,人又长的漂亮我们全家都很宠她,升初中也选了自己家附近的重点中学,可是问题就是从初一开始,她时不时就闹胃吃什么吐什么,去看过很多医生也做了胃镜只是说也许孩子平时吃多了超过负担了,她自己也说学校要求光盘行动,给多少必须全部吃光,我舅妈心疼她就给她办了休学想调整一下,后来说查出原来不是胃病,而是抑郁症。其实她去了那群中学成绩也还算不错,问题就是所有都是尖子生,一个班54名同学全都考100也肯定会有排最后的,家长又一般都是看排名说话,压力太大所以就这样了。现在去了一所普通中学,考了全年级第一,没事了。所以如果你想改善孩子抑郁的症状,必须先了解孩子怕的是什么,是什么问题让他想不开,如果是家长的态度那你改,如果是学校的氛围那给换,不是针对根本问题的措施是一点用处都没有的,一味的关心呵护只会加重孩子的逃避症状,当然,也请一定把握好度,孩子就一个,自然要全心全意对他好,但是好过了头,抑郁症没有了,自大狂也同样要不得。


亿拾一


说起青春期抑郁症,我身边一位朋友他弟弟就得了这个病,他弟弟得症状比较严重,发病之后就休学在家了,到现在快十年了,病情算是控制住了,但是还是没办法和外界的人接触,每天他爸爸妈妈都陪着他,当初问起他弟弟为什么会得抑郁症,朋友说他也找不出原因。

青春期抑郁症的表现跟成人表现有一定的区别,成人抑郁症的表现往往是情绪的低落、沮丧、兴趣的下降、愉快感的缺失表现非常明显。青春期可能在这方面表现不是很明显,往往是烦躁、焦虑不安,甚至是冲动、打闹、攻击行为表现特别明显。如果青春期的孩子突然无明显因素出现了明显的烦躁、焦虑、攻击行为或者无理取闹,一定要考虑是青春期抑郁症表现的可能。这就是跟成人抑郁症很大的区别之一。

父母如何帮助孩子摆脱青春期抑郁症:1、主动倾听,父母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内心感受并且要表达出对孩子的理解和关爱,还要保持与孩子良好的沟通;2、寻找专业人员,一旦发现孩子可能患有青春期抑郁症,应尽最大努力,尽快说服孩子找专业人员进行治疗;3、依从医嘱,如果孩子已经康复,为了预防他的再次复发,家长仍需配合医生让孩子遵从医嘱;4、改变教养方式,家长应反思并改变自己的家庭教养方式,与孩子多沟通;5、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治疗过程中要给孩子制定合理的生物钟,保持正常的社会节律,适当参与喜欢的运动。


育儿充电桩


青春期的孩子处在“第二反抗期”,内心叛逆,但却没有出口。此时,作为父母的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式让孩子感受到温暖。

一、对孩子嘘寒问暖,让孩子360度无死角地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

青春期的孩子和小孩子不同,人格初形成,会比较叛逆。

很多父母都觉得孩子长大了,已经不需要父母在跟前跟后地表达爱了,所以很多关心会咽回肚子里。其实,越是这个时候,父母越要360度无死角地表达自己的爱。

可以悉心地为孩子准备一日三餐,可以适当给孩子准备一点爱心小宵夜,甚至还可以在周末时邀请孩子出外去“搓一顿”。

也要多给孩子置办漂亮衣服,不能以怕孩子专注于打扮耽误学习为借口,一直让孩子穿校服。此时的孩子,正是爱美的时候,既要悦己,还要悦人,父母千万不能在这块疏漏。

除了吃穿,孩子的生日,孩子好闺蜜、好哥们的生日,父母都要重视,或者主动帮孩子操办,或者出钱出力,帮孩子打好圆场。

总归就是,父母要让孩子觉得,有父母在,仍然是一切都不用发愁的,自己有一个坚强的后盾,哦不,两个。

但是,当你发现孩子觉得你参与度太高,表现出不耐烦时,切记要适当缓缓,偶尔缺席一下。太满的爱也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就像吃饭一样,七八分即可。

二、利用“启发式提问法”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内心的苦闷

照顾好了孩子的身体,父母还需要关注孩子的内心。

比如碰到孩子垂头丧气地回家,一定要及时询问,态度要关切。如果孩子表示“你好烦,不想说”,可以暂时不问,等孩子平复好心情再择机询问。

与孩子沟通交流时,可以试一试“启发式提问法”,比如像这样:“我看你心情不太好,是不是今天的摸底考试太难了?我听我同事说,他家小孩也反应这次摸底试卷有点偏难”。

这样提问,比直接问“你为什么心情不好”要好,孩子的抵触心理也不会太大。并且,父母假装不经意地给孩子透露出别的孩子的说法,其实是在告诉孩子,“没事,考不好也正常,大家都觉得题难”。

大人小孩都是一样,都希望不是那独一无二的倒霉蛋。

所以,父母在沟通时运用到同理心,孩子就更容易接受。

值得注意的是,与孩子沟通一定要在孩子的情绪相对平缓时进行,否则,家里定会发生一场“世界大战”。

三、适当带孩子外出参加一些户外活动,换换心情

有时候,父母还可以通过常常带孩子外出参加一些户外活动,来让孩子感受到温暖。

为什么小孩子普遍觉得父母爱自己呢?因为父母会陪玩,会亲亲抱抱举高高,还会带着他参加各种活动。

所以,家有青春期的孩子时,父母可以适当地放下手中的工作,陪孩子出去踏青、旅游、玩真人CS。当然,外出之前,还是要征求孩子的意见,看孩子对哪些活动比较感兴趣。既然是奔着让孩子高兴去的,那就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至于注意事项,外出时,建议不把孩子当孩子,而把他当成小大人。让孩子参与制定计划,购买物品,甚至管账,订酒店等等。当然,让孩子做这些事的前提仍然是孩子要心甘情愿。

欢迎关注@南贝叶,80后职场女性,家有萌宝,致力于分享育儿心得~

南贝叶


青春期的孩子,性格比较叛逆,难于管理。我们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日常不要过分唠叨

青春期的孩子最烦之一就是听到父母永无休止的唠叨。

上学之前好好过马路,上学之中好好听讲,不要打架,不要骂人,等等一些琐碎的事情,让孩子不胜其烦。

家长可能认为这是有必要对孩子的叮嘱,但是青春期的孩子已经初具了自己的独立意识。

能够自己去完成这些琐碎的小事,家长的每一遍叮咛嘱咐,都往往被他们认为不胜其烦。

二,对于一两次的考试退步,不要大惊失色

不得不说,孩子的学习成绩永远是父母最值得关注的事情,但是面对孩子偶尔的一次,两次成绩退步,也不要过分敏感,大惊失色。

直接跟孩子说,你为什么退步这么多名?是不是干了一些特别影响学习的事情。

总之对孩子的退步进行无底线的坏处着想。

三,对于男女同学交往,认真倾听,不敏感

青春期叛逆期,父母最担心的是孩子谈恋爱,有很多极端的家长无时无刻不一直叮咛孩子不要谈对象,等以后谈对象。

本来孩子并没有谈恋爱的意思,只是普通的男女同学关系,但是听了父母一直关于这个话题感受。就提早的打开了微妙的男女关系感情。


如何做:

1,每天都要聊聊天

我们不管有多忙也要有一个意识,那就是现在所有的努力工作都是为了孩子,那么孩子如果心理出现问题,尤其是青春期的时候,后果将不堪设想。

为了孩子能有一个更加积极的青春期,每天与孩子聊天是必不可少的,至于谈什么,完全可以依照孩子的兴趣步步深入。

这可不是跟孩子唠叨,这是彼此交流,双向的互动。


2,过一下14岁,16岁的生日

他的14岁的生日,16岁的生日,一定要给孩子过一个比较正式的,比如全家聚一次会。

在点上蜡烛的时候告诉孩子,原来你出现了过错,是我们父母的责任,我们父母可以承担责任,但是到了14岁,很多的责任需要你自己去背负。

要让他有一个规则的意识,过了这个年龄下,国家有法律惩处,有道德约束,自己要做一个懂规则的孩子。

3,有条件陪伴孩子一起学习

如果我们的父母,有自己的业余爱好,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完全可以跟孩子一起进行学习。 他学习,你可以读读书,看看报。

一是培养孩子的陪伴之心,第二个也对孩子有一种侧面的监督作用,避免学习过程之中,分心玩手机等情况发生。


咱也是营造一个比较好的家庭氛围,其实为什么我们现在很多孩子都开始热衷于电子产品,我认为最根本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的父母也不能节制自己。

每天给孩子从小树立的印象就是躺在床上没事玩手机,所以造成了孩子的业余爱好,也只有这些电子产品。

4,一起锻炼

出出汗是对一天学习解放后一种特别爽的形式。 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很多的同伴,或者特别要好的朋友在一起运动之后,大汗淋漓,都感觉彼此的关系更加亲密了,是战友是团队。

那么我们的父母也同样可以如此,一起和孩子做一些锻炼,比如打羽毛球,打篮球等等,通过这种运动之后的出汗也是一种情感的沟通,这比一些,各自玩手机有意义多了。

况且,出汗之后,很容易释放内心的孤独,释放压力,让孩子更好的轻松做自己。


对大家有用~


阳阳老师谈教育



我要说的的,就是一句话:别用正常人的眼光理解他们的世界。实用一点的就是:不要在他们状态不好的时候,强迫他们做任何事。

我先说自己:双向情绪障碍,抑郁倾向。当发病的时候,情绪并不受自己控制。

所以别人对我说以下这些话的时候,其实只是作为旁观者远远躲到一边去了,这些话有:"哎呀,好了,来高兴点高兴点。"(强迫患者高兴)"不要这么想,还有那么多人比你还惨。"(强迫患者高兴)"来来来,跟我一起出去走走。"(强迫患者面对外界)这样做,不好。他此时对自己的内心没有足够的掌控能力,所以是无法用正常人的方式——如回避,多角度观察,让自己置身于不同环境等方法转换状态的。

另外下面这些话,是很伤人的。括号里是这些话反应到患者头脑中的形象。"你别想那么多行不行?"(患者:我这么想是我的不对)"你没病。"(患者:我这个样子,是我的不对。)"你得控制住自己!"(患者:我这个样子,是我太弱了,太没用了。)我只有抑郁,没有抑郁症,不知道具体抑郁症患者是什么样子的感受,但是我发病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患者此时已经处于一种放弃自我和责备自我的纠结之中,两者之外没有其他选择。这些话,在他们的角度看来只能这么理解。这些话对他们就是责备。而我在这里要多说一些:一般人觉得这样说是对患者的关心和爱护,但是我要狠狠的喷你们一句:你们不过就是懒!很多患者患病之后,自己失去了追逐知识的能力,所以精神病患者需要更多周围人的支持。但是你支持他/她,是否曾经为他/她思考?为什么会发病?你们查过吗?看不懂?把看不懂的东西查过吗?还是不懂,有没有去医院问问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他的世界跟你们一样吗?你们就拿他/她当自己一样对待?你们哪儿来的底气?!哪儿来的自信?!你们说你们爱他,就是忘了动脑子?呵呵。别说了,你们就是懒。

陪伴精神病患者,任何人都要记住一句话:你不能用你的眼睛,去看他/她的世界。你可以这么理解:他/她能看到的东西,超出你的知识和能力范围。所以别用自己的心,去揣测他/她的精神世界。

该怎么做?发病的时候:简简单单,安安静静陪着。小心翼翼看着他/她别伤到自己,但是别强迫他/她做任何事!饿了?吃,想吃什么吃什么。渴了?喝,除了含酒精的,想喝什么喝什么。困了?睡!别管白天黑夜,睡到自然醒。闷了?想看书想看电视想上网想网游想打牌,行,没问题,我看着你,欣赏你,你想给我讲就给我讲,不想给我讲我也不问。

不发病的时候:首先,你要多看书,多看哲学文学书,跟他/她用他/她同等水平的话交流。其次,温柔的告诉他/她,你要取回内心的控制权,没事,我会帮你,你在开始的时候会很吃力,但我不会逼迫你在你精疲力尽的时候还要努力,咱们使劲儿使七八成就成了,还得留点力气防着坏情绪攻击咱们。最重要的是一句话:"没事,这不是你的错。"他做的很多事情,是他受折磨的结果,别让他自责了,让他自己放过自己。


先知君i


坦白说,我曾经抑郁,父母让我看开一点。作为孩子抑郁自闭,我想是她的父母没有尽到责任。

孩子青春期是孩子叛逆敏感心理也很脆弱的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作为父母,孩子不只是衣食住行的满足,追寻成绩,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如果父母从小就做到了,时刻关注了,根本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那么孩子出现了这种情况,父母怎么做呢?

我据我的情况给出点建议:

(1)父母要挤出大量时间来陪伴孩子。饭后来陪陪孩子散散步,聊聊家常,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让孩子打开心扉,愿意敞开心扉给父母谈心。

(2)父母要买出一些相关心理书籍,陪孩子一起读书,比如《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等,让孩子自己来体悟,陪孩子慢慢打开格局和认知世界,……

(3)陪孩子运动,运动中会让孩子自信,会有激情,只要孩子对生活充满激情,热爱生活,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有热情,那么走出来就不是问题,孩子就会慢慢走出来,会快乐很多。

(4)让孩子多和乐观阳光的正能量的孩子接触,多参加一些活动,孩子慢慢融入大家组织的活动中,就会慢慢走出来。

(5)最重要的还是父母的耐心陪伴和疏导。

慢慢让她感觉到父母的爱和温暖,有时候父母不需要多言,就是默默的陪伴,或者适时给出孩子科学合理的建议。


魔宝星辰


青春期的孩子抑郁且内心孤独,家长该怎样做才能让孩子感到温暖呢?

我觉得,应该从这几方面来做:

1.将心比心,理解孩子青春期的负面情绪。

成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青春像一场冒险,听起来很美好,但人们常说“青春期是人的第二次断乳期”,身在其中,会有很多烦恼。

想一想我们自己年少的时候,各种孤独、自卑、沮丧,心智的幼稚不成熟,人际关系中的龃龉、受伤......一点点在成年人看来不起眼的小事,在当时可能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前些天,和几个朋友一起,晚上到黄河边的杨树林里捉金蝉。去得晚了些,到后来看到那些金蝉都已经开始蜕皮了。 这其实是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近距离观察金蝉蜕皮。它似乎使尽了全身的力气来挣脱外壳的束缚,身子挣出来,与留在树干上的壳形成九十度角;蜕下的壳里,留下了丝丝挣脱不了的血肉......当时,我脑子里想到的词是“惨烈”,

蝉为了振翅高飞,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呀!

我想天地万物莫不如此,人也是这样,青春期也像一场蜕变,战胜各种负面情绪真的很不容易。做家长的,应该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而不是从成人的角度去要求孩子。

2.多留心观察孩子,想办法多喝孩子沟通,给予适当的帮助。

孩子很多青春期的情绪不好说出口,家长要留心观察,如果发现孩子的情绪异常,及时和孩子沟通。

但是沟通的姿态很重要,不要居高临下的教训,而是多听听孩子的想法,表示理解和同情,试着提一些建议。

必要的时候,给孩子一些帮助。比如,拉着孩子去散步去运动去游玩,采取一些方式帮助他发泄、调节,还孩子写一封书信送两本相关的书籍等等,让孩子知道,你是他坚固的大后方,是他可以求助的对象,而不是一味地批评、训斥,把孩子推得更远。

当然,根据孩子的个性,有些孩子可以激一激,“置之死地而后生”看能不能激发出他的斗志,这个过程也要在家长的观察和把控之下进行。

3.如果孩子的青春叛逆期比较长,我们唯有耐心等待。

《圣经》中说:“爱是恒久忍耐”。如果孩子的叛逆期比较长,家长的努力也很难看到效果,在这种情况下也不能失望放弃,孩子是自己的孩子,我们不管谁管?我们还要继续努力爱他,唯有爱,能使迷途的羔羊知返。

归根结底,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谁也无法代替他。

就像我在树林里看着金蝉艰难地蜕皮,只能靠它自己努力,任何外界的帮助都无济于事,我们能做的,就是守护在外围,让他们自己慢慢挣扎出来。

不去伤害,不去加剧他的压力,给他一些自己的空间和把伤口掩盖起来的尊严,这也是一种守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