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式育兒:按照標準圖打造的孩子,並不完美

小區裡有兩個孩子最被人們津津樂道,一個是被譽為“鋼琴天才”的歡歡,另一個就是在奧數比賽中屢屢獲得優異成績的童童,這兩個孩子可以說的上是小區裡的明星人物,一提到他們,連小區裡的大爺大媽都忍不住稱讚兩句,於是就有好多寶爸寶媽向這兩家家長諮詢孩子的教育問題,想要讓自己的孩子也能變得這麼優秀。

歡歡爸爸則表示自己從小就有一個鋼琴家的夢,於是從小就給孩子報鋼琴的培訓班,孩子的一切標準都是以鋼琴家的標準來定,可以說歡歡爸爸是以鋼琴家的模板去培養孩子。

而身為數學老師的童童爸爸,則想讓孩子走自己的路,成為一個優秀的數學研究員或者老師。因此從小就開始輔導孩子學習數學,怕自己的輔導不好,還給童童報了奧數班,可以說數學從小就佔據了童童生活很大一部分。

優秀的歡歡和童童都成為父母希望的莫樣,但被父母“定製”出來的孩子就真的完美嗎?

木匠式育兒:按照標準圖打造的孩子,並不完美

“木匠式育兒”:把孩子當成“藝術品”來培養

專注於研究兒童學習的專家艾莉森·高普尼克在其著作《園丁與木匠》這本書中,將那些想要打造出完美兒童的父母的教育方法稱之為“木匠式育兒。”

木匠在製作一件產品的時候,會按照圖紙規定的參數來對材料進行處理加工,最後通過既定的工藝來將材料打造成成品。

所謂的“木匠人育兒”放在很多父母身上恰恰剛好。很多父母對孩子的一生早有安排,什麼時候應該做什麼,怎麼做,他們都能夠做到心中有數並且大部分都能貫徹到底。父母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對白紙一般的孩子進行人生規劃,讓孩子在父母的安排下成長為一件令人交口稱讚的“藝術品。”同時現在的很多補習班,也為家長計劃的實現增添了一份助力。

想要讓孩子先人一步,那就可以去上早教班;想要讓孩子擁有語言天賦,幼兒語言輔導已經準備在線;想讓要讓孩子成為藝術家,各類藝術輔導機構數不勝數,不怕家長有想法,市面上琳琅滿目的輔導機構已經準備好幫助家長實現想法,也難怪很多家長能夠做到“木匠式育兒。”

木匠式育兒:按照標準圖打造的孩子,並不完美

“木匠式育兒:沒辦法打造出完美的孩子

“木匠式育兒”本質上就是父母按照自己規劃好的圖紙來安排孩子的學習成長,但是這樣真的是為孩子好嗎?這種不顧及孩子自己的想法,一意孤行的行為真的可以得到完美的孩子嗎?

幾年前發生的北大弒母案震驚了全國各地,隨著嫌犯吳謝宇的落網,事件終於可以告一段落,但是留給人們的啟示,卻從未被忽視。從很大意義上來看,吳謝宇就是被母親“木匠式育兒”養大的,母親要他爭氣,他就爭氣;母親要他好好學習,他就好好學習;母親要他不要跟別人交往,他就順從,直到最後發生慘案,我們才知道這種教育方法給吳謝宇帶來了怎樣的傷害。

即使是在現在,提起案發前的吳謝宇,人們還認可他的人設完美,看起來這麼完美的一個人,實際上從來就不完美。吳謝宇是個案,但是他的事例能夠充分說明,“木匠式育兒:沒有辦法打造出完美的孩子。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總是想要操控孩子,通過安排孩子的生活和學習,讓孩子最後變成自己計劃中的樣子,

而在這一過程中,很少會顧及到孩子的想法,也極少諒到孩子的心情。

在“木匠式育兒”中,父母是造成孩子陰影的罪魁禍首。沒有人喜歡生活被安排,即使是孩子也不例外。對於父母的安排,孩子的不敢反抗也無力反抗,就像是被人推著往前走,孩子也沒有選擇的權力。

父母讓孩子學音樂,即使是不喜歡,孩子也只能硬著頭皮學;父母想要孩子上這個學校,孩子也只能聽從安排;父母讓孩子選擇這個專業,孩子也只能順從,父母孩子的安排,處處都顯示著良苦用心,也在不知不覺中為孩子帶來了陰影。

孩子從小缺乏嘗試的機會,長大後也只會聽從安排,沒有自己的想法,沒有辦法做到真正的獨立,更嚴重的 ,一直壓抑的情緒可能會造成心理問題,影響一生。

木匠式育兒:按照標準圖打造的孩子,並不完美

定製完美孩子,不如用心教育孩子

定製的孩子可能看起來完美,實際上卻內藏隱患,不如用心教育孩子,發掘孩子的潛能,讓孩子的未來充滿無限的可能性。

1、用行動代替說教

教育孩子,很多父母喜歡跟在孩子後面耳提面命,喋喋不休,做一個高高在上的指揮官,實際上收效甚微。例如很多孩子一遇到困難就想要放棄,很多父母要麼是嫌棄孩子,要麼是訓斥孩子要勇敢,要勇往直前,卻不考慮孩子的心理壓力與個人意願,而聰明的父母,懂得讓孩子看到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類似的情況,通過讓孩子看到自己的解決辦法,讓孩子學會在面對困難的時候應該怎麼做,教育效果非常明顯。

2、尊重孩子成長規律,接納真實的孩子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是不同的,他們的天賦也有差別。有些孩子在學習上面有天賦,父母卻想要他成為音樂家;有些孩子在藝術方面有天賦,但是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失去了,父母卻還是緊抓不放,認為孩子還能有所建樹,在父母安排下生活的孩子,很多時候都失去了自我,也失去了對未來的渴望和熱情。

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孩子的不喜歡的,父母不要逼迫孩子;天賦失去了,不代表在其他方面沒有可能,父母要學會接納真實的孩子,這樣才能正視孩子,更好的幫助孩子成長。

木匠式育兒:按照標準圖打造的孩子,並不完美

孩子不是物件,沒有辦法按照標準圖來打造,即使是父母如願了,也不會是完美的孩子,只有父母全身心的為孩子著想,尊重孩子的意願,才能幫助孩子做到自己的最好,與其費盡心思讓孩子不快樂,不如輕鬆一點讓孩子成為自己的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