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导读之《尚书》第四讲:虞书·皋陶谟

《尚书》又称《书》、《书经》,是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长期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但是清华简证明传世的《尚书》部分(伪《古文尚书》部分)为伪书。该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

国学经典导读之《尚书》第四讲:虞书·皋陶谟

皋陶(gāo yáo) ,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人物,是上古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史学界和司法界公认为中国司法鼻祖。皋陶出生地一般传为山东曲阜。皋陶是与尧、舜、大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葬之于六(Lù),禹据其功德,封皋陶后裔于英、六一带(今安徽六安地区) ,故亦被尊为六安国始祖。皋陶是一位贤臣,东夷部落首领之一。传说中生于尧帝统治的时候,曾经被舜任命为掌管刑法的"士" ,以正直闻名天下。皋陶的主要功绩有制定刑法和教育,帮助尧和舜推行"五刑"、"五教"。用独角兽獬豸治狱,坚持公正;刑教兼施,要求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社会和谐,天下大治 。

国学经典导读之《尚书》第四讲:虞书·皋陶谟

曰若稽古皋陶曰:“允迪厥德,谟明弼谐。”禹曰:“俞,如何?”皋陶曰:“都!慎厥身,修思永。惇叙九族,庶明励翼,迩可远在兹。”禹拜昌言曰:“俞!”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禹曰:“吁!咸若时,惟帝其难之。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欢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译文】传说皋陶和大禹在舜帝面前讨论治理天下的事情,皋陶说:“诚实地履行那些德行,就会决策英明,群臣同心协力。”禹曰:“是啊!怎样履行呢?”皋陶说:“啊!要谨慎其身,自身的修养要坚持不懈。要使近亲宽厚顺从,使贤人勉力辅佐,由近及远,完全在于从这里做起。”禹听了这番精当的言论,拜谢说:“对呀!”皋陶说:“啊!除了自身的修养之外,还在于理解臣下,安定民心。”禹说:“唉!都象这样,连尧帝都会认为困难了。理解臣下就显得明智,能任人唯贤。安定民心就受人爱戴,百姓都会怀念他。能做到明智和受人爱戴,怎么会担心驩兜?怎么会流放三苗?怎么会畏惧善于花言巧语、察言观色的坏人呢?”

国学经典导读之《尚书》第四讲:虞书·皋陶谟

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禹曰:“何?”皋陶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彰厥有常,吉哉!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日严祗敬六德,亮采有邦。翕(xī)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百僚师师,百工惟时,抚于五辰,庶绩其凝。”

【译文】皋陶说:“啊!检验人的行为大约有九种美德。检验了言论,如果那个人有德,就告诉他说,可做点工作。”禹问:“什么叫九德呢?”皋陶说:“宽宏而又坚栗,柔顺而又卓立,谨厚而又严恭,多才而又敬慎,驯服而又刚毅,正直而又温和,简易而又方正,刚正而又笃实,坚强而又合宜,要明显地任用具有九德的好人啊!“天天表现出三德,早晚认真努力按此做事的人就可以做卿大夫了,天天庄严地重视六德,辅助政事于国的人就可以做诸侯了,如果君主能九德一同接受,普遍任用,并以之施教,使具有九德的人都担任官职,那么在职的官员就都是才德出众的人了。各位官员互相效法,他们都想处理好政务,而且顺从君王,这样,各种工作都会办成。”

国学经典导读之《尚书》第四讲:虞书·皋陶谟

“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同寅协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达于上下,敬哉有土!”皋陶曰:“朕言惠可厎行?”禹曰:“俞!乃言厎可绩。”皋陶曰:“予未有知,思曰赞赞襄哉!”

【译文】“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贪图安逸和私欲,要兢兢业业,因为情况天天变化万端。不要虚设百官,上天命定的工作,人应当代替完成。上天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常法,要告诫人们用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办法,把这五者敦厚起来啊!上天规定了人的尊卑等级,推行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这五种礼制,要经常啊!君臣之间要同敬、同恭,和善相处啊!上天任命有德的人,要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等礼服表彰这五者啊!上天惩罚有罪的人,要用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处治五者啊!政务要努力啊!要努力啊!“上天的视听依从臣民的视听。上天的赏罚依从臣民的赏罚。天意和民意是相通的,要谨慎啊,有国土的君王!”皋陶问:“我的话可以得到实行吗?”禹说:“当然!你的话可以得到实行并且获得成功。”皋陶说:“我并不懂得什么,我想赞扬佐助帝德啊!”

国学经典导读之《尚书》第四讲:虞书·皋陶谟

典故:

皋陶造狱

皋陶主张"罚弗其嗣,赏延于世,宥过无大,刑故无小,罚疑唯轻,功疑唯重。"这段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犯了罪,不应该株连他的后嗣子孙;如果赏功,就应该世代不遗。对于过失犯罪的,即使严重一点也应该从宽处理;对于故意犯罪,他们也要从严追究;对于犯罪事实有不清楚的,处断一定要从轻;对有功于国的人,虽事实有可疑处也应该从优赏赐。这段话真是精辟入里,这一闪耀着朴素的辩证法光辉的刑狱思想,对于今天的法律工作者来讲,也是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的 。据说皋陶非常善理狱讼,当了士师后,遇上疑难的案子,就让神兽獬豸(独角兽)以角触不直者,独角兽顶了谁,谁就输了,官司。在皋陶的辅佐下,帝舜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出现了一个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太平盛世。因此舜决定把帝位传给皋陶,不料皋陶由于操劳过度,不幸过早地死去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盛赞皋陶的功绩:"汤禹严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挚是伊尹,汤的贤相,咎繇即是皋陶。诗意是,成汤和夏禹都能和帮助自己治理天下的人相敬相合,伊尹和皋陶也能和他们的君主和衷共济。《孟子·滕文公上》中,也记载着大文豪孟轲的热情歌颂:"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已忧。"诗仙李白也赋诗讴歌:"何不令皋陶拥彗清八极,直上青天扫浮云。"希望皋陶复出,扫尽天下一切罪恶和不平 。由于皋陶治狱功绩很大,影响深远,自古以来的监狱,都把他奉为狱神,建庙造像,不论狱吏还是犯人,都要向他顶礼膜拜。《泊宅篇》中就记载着:"今州县狱皆立皋陶庙,以时祀之,盖自汉已然 。"

国学经典导读之《尚书》第四讲:虞书·皋陶谟

獬豸决狱

官服传说皋陶使用一种叫獬豸的独角兽来决狱。这种獬豸有点像山羊,但它只有一只角。据说它有分辨曲直、确认罪犯的本领。皋陶判决有疑时,便将这种神异的动物放出来,如果那人有罪,獬豸就会顶触,无罪则否。史书上说皋陶为大理,天下无虐刑、无冤狱 。这一传说无法考证真假,但獬豸作为中国传统法律的象征受到历朝的推崇。史载春秋战国时期,獬豸冠在楚国成为时尚,秦代执法御史也戴着这种帽子。到了东汉时期,皋陶像与獬豸图成了衙门中不可缺少饰品,而獬豸冠则被冠以法冠之名,执法官也因此被称为獬豸,这种习尚一直延续下来。清朝时,监察御使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戴獬豸冠,穿前后皆绣有獬豸图样的补服。所以一直以来,独角兽都被当作历代王朝刑法和监察机构的标识 。

国学经典导读之《尚书》第四讲:虞书·皋陶谟

虞书·皋陶谟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