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尊者諱?" 抉擇與轉移,康熙皇帝御用畫師的從中到西之路

從中國傳統"波臣派"到西洋畫師,這是一條康熙皇帝御用畫師們的矛盾抉擇與轉移之路!

"康乾盛世"塑造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次輝煌,自康熙朝起,清代朝廷便開始十分重視宮廷繪畫。尤其,康熙皇帝啟用了一批御用畫師,從最初的中國傳統畫法,到後來的中西結合畫法,最後聘用西洋畫師,在這一系列的經歷過程之中,實際在蘊蓄著一種矛盾抉擇與轉移。

從中國傳統的"波臣派",到後來的西洋畫師,這一過程塑造了西洋繪畫在清宮傳播的基礎。自康熙朝開始,西方畫家就在清宮供職,至雍正乾隆朝,清宮廷繪畫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熱潮。接下來,我們就具體地分析一下。

康熙皇帝畫像

01、"墨骨既成,然後傅彩":傳統的"波臣派"繪畫,清初宮廷御容畫中的寫實萌芽!

在順治時期,因為正當百廢待舉,自然無暇顧及皇家藝術事業。然而,到了康熙帝時期,伴隨著其採取了一系列積極恢復生產發展的措施,促進了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繁榮,清帝國的文化藝術也趨於興盛。

在傳統的"江南派"繪畫技法上,明末的曾鯨首創"墨骨法",將墨色渲染引入面部塑造。有別於"江南法"的勾其大意而重渲染,"墨骨法"更加強調設色前先以墨色層次塑造五官結構。在張庚《國朝畫徵錄》中有記載:

寫真有兩派,一重墨骨,墨骨既成,然後傅彩,以取氣色之老少,其精神早傳墨骨中矣,此閩中曾波臣之學也;一略用淡墨,勾出五官之大意,全用粉彩渲染,此江南畫家之傳法,而曾氏善矣。

曾鯨所繪人物肖像畫

在作畫技巧上,與西洋古典繪畫素底罩染的方式異曲同工。在藝術風格上,"波臣派"肖像繪畫在繼承"江南派"肖像繪畫存真求實的審美理想基礎上,更加強調內在精神性和時代性的表達。"波臣派"繪畫線條俊逸自然,設色清麗閒雅,文人意趣更為濃厚,畫面格調更為逸然。其次,"波臣派"繪畫構圖更重視畫面氛圍的表現。適當縮小人物的體量,使畫面環境相對空靈舒適,突出文人尚靜的審美。並通過書籍等配景恰當點綴,體現人物身份和個性,畫面更加怡情。

可以說,"波臣派"繪畫贏得了明末文人士大夫和名士階層的廣泛讚譽。並且,薪火相傳,成為了後世肖像繪畫藝術的主流,這種影響甚至持續到了清朝康熙皇帝時期。

在滿清入關之後,尤其到了順治皇帝時期,"波臣派"繪畫開始影響宮廷。順治是接觸曾鯨"波臣派"繪畫的首位清代皇帝,並對曾鯨作品極盡推崇,評價其"傳寫極工"。

在《弘覺忞禪師北遊集》有載:

順治十六年,天童木陳道忞禪師奉清世祖召北遊大內說法,攜曾鯨所繪黃檗名僧密雲圓悟頂像進呈,順治帝喜動龍顏,遂命供奉王國彩臨摹二幅,備極莊嚴,賜藏天童,其原本留宮供養。

《康熙皇帝朝服像》

在康熙皇帝時期,"波臣派"繪畫技法進一步深入到了宮廷御容畫像的創作之中,比如《康熙帝朝服像》、《康熙帝戎裝像》和《康熙帝常服寫字像》

等畫作皆是如此。在《康熙帝戎裝像》中,描繪的是康熙皇帝身披青藍色甲冑,腰懸佩刀,揹負長弓羽箭,一身戎裝端坐馬紮之上。其左右各有兩名侍從,挎腰刀、執弓矢,神情肅穆。背景作淡墨烘染,雲氣升騰;前景繪磐石踞臥,草木蔥蔚;左側參松勢如蛟龍、狀若華蓋。畫面呈現一派血氣方剛、逐虜尚武的天子氣象。

畫中的康熙形象,被描繪得細膩精緻、個性生動,人物面部五官皆以墨骨敷彩暈染,膚色也不盡相同,在技法上有明顯的"波臣派"繪畫特徵。在樹木山石佈局上,作品也借鑑了"波臣派"繪畫典型的襯景法,突出主題並重視空間氛圍的表達。《康熙帝戎裝像》在寫像技法和畫面構圖上表現出高度成熟的"波臣派"特色,側面反映了康熙對"波臣派"繪畫審美的高度認同。而康熙這種對造型、空間的審美理解也為康熙朝後期出現的以郎世寧等西洋畫師為代表的海西派繪畫在宮廷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康熙帝戎裝像》

02、"西洋人寫像,得顧虎頭神妙":康熙朝時期的西洋畫師,清初宮廷御容畫的一次重要轉型!

西洋畫師在清朝宮廷作畫事蹟,並不罕見。可以說,西方繪畫在清宮的傳播,始於康熙,而盛於雍正、乾隆朝。在清代宮廷中,湧現出了一大批可圈可點的西洋畫師,比如郎世寧、王致誠、艾啟蒙等來自歐洲的畫家們。

其實,早在康熙皇帝時期,西洋畫家們便開始在清朝宮廷之內紮根駐足。曾經有一名叫作衛嘉祿的法國耶穌會士到訪當時的中國,據記載康熙皇帝見過他並且瞭解他的才能。衛嘉祿雖然僅僅是一名傳教士,但是他確實具有不俗的藝術才能。

(康熙三十九年)三月十日,至鎮江金山。十二日,九位來華的教士陳聖修、利聖 學、顏理伯、馬若瑟、翟敬臣、南光國、卜納爵、巴多明、衛嘉祿 4 4 4 ,由白晉招致,奉命登 御艦,與帝共坐一艙,約歷二小時半。帝詢各人特長,並聆伊等演奏西樂。十三日傍晚, 帝又命登艦,再聽音樂,並提出奇異問題質詢。

《康熙皇帝便服像》

後來,有一名叫作熱拉蒂尼的法國耶穌會傳教士來到中國,並且成為了一位康熙宮廷的重要畫家。他熟練地掌握了西方的透視畫法,並且將這種繪畫技藝帶到了中國。康熙三十九年到四十三年之間,大致就是熱拉蒂尼在當時清朝活動的時間段,他利用這段時間,在宮中為清朝皇族創作了一些獨特的肖像繪畫。

如今,我們已經看不到確切的熱拉蒂尼的肖像繪畫了。

不過,也可以通過如今的康熙皇帝御製肖像來看體會一下,或許其中便有西洋畫師的技藝所在。比如,在《康熙帝讀書像》軸中,衣服釦子有高光,展示了金屬質感,釦子下有明顯的陰影造成的立體感。畫面上有從左側而來的光源,因此不僅康熙背後的書架,在牆上有了投影,連康熙的臉部都左邊明亮,右邊較暗,立體感較強,這就很有西洋繪畫的一種韻味。

值得一提的是,在《蓬山密記》中有所記述,康熙四十二年四月十八日,皇帝曾對高士奇出示過兩幅肖像畫,這就很有可能是熱拉蒂尼的作品。

上曰:"西洋人寫像,得顧虎頭神妙。因雲有二貴嬪像,寫得逼真。爾年老久在供 奉,看亦無妨。先出一幅,雲:此漢人也;次出一幅,雲:此滿人也。"……十九日,賜 士奇西洋畫三幅。

《康熙皇帝讀書像》

熱拉蒂尼在後來一度得到康熙皇帝的信任與寵愛,在耶穌會傳教士眼中,熱拉蒂尼對於康熙,正如郎世寧對於乾隆皇帝一樣重要。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在耶穌會記載中,蔣友仁神父對乾隆皇帝,將熱拉蒂尼與郎世寧並提。他們在書中自豪地說,康熙時期由他們帶來的並有幸贏得先皇歡心的吉拉爾迪尼(即熱拉蒂尼)先生以及深得陛下恩寵的郎世寧修士,都是意大利人。

<strong>康熙皇帝在與熱拉蒂尼的相處過程中,他對於油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特意派中國畫匠跟隨熱拉蒂尼學習。甚至,在熱拉蒂尼已經離開中國七年之後,宮中卻還保留著熱拉蒂尼工作的油畫房,熱拉蒂尼的學生們還在畫著油畫。

《桐蔭仕女圖》圍屏


康熙朝的油畫創作,已經初露鋒芒。在當今的北京故宮博物院中,還依舊收藏有康熙時期裝飾性的油畫作品。比如《玄燁臨董其昌》圍屏,背面有仕女人物油畫,一般被稱為"桐蔭仕女圖"。康熙臨董字四十歲左右開始有其風貌,五十歲左右風格較為成熟,從康熙這幅作品臨董字的成熟度看,更可能是五十歲以後的手筆,背面的"桐蔭仕女圖"應該是同時期作品,即康熙四十年之後創作的,

為現存清宮最早的油畫作品之一。

從畫面技巧分析,此圖雖然用的是油彩,且符合西方透視原理,但人物以及光影處理都較為呆板,人物形體也不符合準確的人體結構,推測是在油畫房學習了西方油畫技術但尚不能成熟運用的中國宮廷畫師的作品。此外,康熙時期有一幅高麗紙畫的油畫作品《人參花》,在《石渠寶笈初編》中也有著錄記載:

班達裡沙《人參花》一軸,貯養心殿,次等宿一。制朝鮮箋本,仿西洋畫,未署款。右方上聖祖仁皇帝泥金書題句,並識雲:熱河產人參,雖不 及遼左,枝葉皆同。命畫者圖繪,因戲作七言截句記之:舊傳補氣為神草,近日庸醫悞(誤)地精,五葉五枝含洛數,何斟當用在權衡。下有"康熙"、"稽古右文"二璽,前有"中和"一璽。

描繪清代景象的油畫作品

直到後來,熱拉蒂尼選擇了離開中國。在最終的臨別之際,康熙皇帝直接送給他一百盎司白銀作為了踐行之禮,可見其對於康熙皇帝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03、總結:為尊者諱?康熙皇帝喜愛的西洋繪畫,西畫的寫實性能夠滿足康熙帝對繪畫的社會性和功利性要求!

康熙皇帝特別喜愛繪畫藝術,生性務實的康熙皇帝亦將繪畫作品視為政治教化、歷史記錄、實用學習的工具,而非單純的文人雅興和個人愛好。西畫的寫實性能夠滿足康熙帝對繪畫的社會性和功利性要求,這是康熙皇帝接受西畫的重要原因,而《康熙南巡圖》便是其中的重要立證。

"為尊者諱"這一觀念雖然康熙皇帝時期依舊存在,但是在繪畫領域已經不再成為主流。經歷了康熙朝,中國繪畫藝術得到了新的靈感來源於技藝補充,中國傳統繪畫技藝逐步與西洋繪畫技藝相結合,在矛盾抉擇與畫法轉移之中,融匯了一次中西合璧的繪畫熱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