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尊者讳?" 抉择与转移,康熙皇帝御用画师的从中到西之路

从中国传统"波臣派"到西洋画师,这是一条康熙皇帝御用画师们的矛盾抉择与转移之路!

"康乾盛世"塑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次辉煌,自康熙朝起,清代朝廷便开始十分重视宫廷绘画。尤其,康熙皇帝启用了一批御用画师,从最初的中国传统画法,到后来的中西结合画法,最后聘用西洋画师,在这一系列的经历过程之中,实际在蕴蓄着一种矛盾抉择与转移。

从中国传统的"波臣派",到后来的西洋画师,这一过程塑造了西洋绘画在清宫传播的基础。自康熙朝开始,西方画家就在清宫供职,至雍正乾隆朝,清宫廷绘画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热潮。接下来,我们就具体地分析一下。

康熙皇帝画像

01、"墨骨既成,然后傅彩":传统的"波臣派"绘画,清初宫廷御容画中的写实萌芽!

在顺治时期,因为正当百废待举,自然无暇顾及皇家艺术事业。然而,到了康熙帝时期,伴随着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恢复生产发展的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清帝国的文化艺术也趋于兴盛。

在传统的"江南派"绘画技法上,明末的曾鲸首创"墨骨法",将墨色渲染引入面部塑造。有别于"江南法"的勾其大意而重渲染,"墨骨法"更加强调设色前先以墨色层次塑造五官结构。在张庚《国朝画征录》中有记载:

写真有两派,一重墨骨,墨骨既成,然后傅彩,以取气色之老少,其精神早传墨骨中矣,此闽中曾波臣之学也;一略用淡墨,勾出五官之大意,全用粉彩渲染,此江南画家之传法,而曾氏善矣。

曾鲸所绘人物肖像画

在作画技巧上,与西洋古典绘画素底罩染的方式异曲同工。在艺术风格上,"波臣派"肖像绘画在继承"江南派"肖像绘画存真求实的审美理想基础上,更加强调内在精神性和时代性的表达。"波臣派"绘画线条俊逸自然,设色清丽闲雅,文人意趣更为浓厚,画面格调更为逸然。其次,"波臣派"绘画构图更重视画面氛围的表现。适当缩小人物的体量,使画面环境相对空灵舒适,突出文人尚静的审美。并通过书籍等配景恰当点缀,体现人物身份和个性,画面更加怡情。

可以说,"波臣派"绘画赢得了明末文人士大夫和名士阶层的广泛赞誉。并且,薪火相传,成为了后世肖像绘画艺术的主流,这种影响甚至持续到了清朝康熙皇帝时期。

在满清入关之后,尤其到了顺治皇帝时期,"波臣派"绘画开始影响宫廷。顺治是接触曾鲸"波臣派"绘画的首位清代皇帝,并对曾鲸作品极尽推崇,评价其"传写极工"。

在《弘觉忞禅师北游集》有载:

顺治十六年,天童木陈道忞禅师奉清世祖召北游大内说法,携曾鲸所绘黄檗名僧密云圆悟顶像进呈,顺治帝喜动龙颜,遂命供奉王国彩临摹二幅,备极庄严,赐藏天童,其原本留宫供养。

《康熙皇帝朝服像》

在康熙皇帝时期,"波臣派"绘画技法进一步深入到了宫廷御容画像的创作之中,比如《康熙帝朝服像》、《康熙帝戎装像》和《康熙帝常服写字像》

等画作皆是如此。在《康熙帝戎装像》中,描绘的是康熙皇帝身披青蓝色甲胄,腰悬佩刀,背负长弓羽箭,一身戎装端坐马扎之上。其左右各有两名侍从,挎腰刀、执弓矢,神情肃穆。背景作淡墨烘染,云气升腾;前景绘磐石踞卧,草木葱蔚;左侧参松势如蛟龙、状若华盖。画面呈现一派血气方刚、逐虏尚武的天子气象。

画中的康熙形象,被描绘得细腻精致、个性生动,人物面部五官皆以墨骨敷彩晕染,肤色也不尽相同,在技法上有明显的"波臣派"绘画特征。在树木山石布局上,作品也借鉴了"波臣派"绘画典型的衬景法,突出主题并重视空间氛围的表达。《康熙帝戎装像》在写像技法和画面构图上表现出高度成熟的"波臣派"特色,侧面反映了康熙对"波臣派"绘画审美的高度认同。而康熙这种对造型、空间的审美理解也为康熙朝后期出现的以郎世宁等西洋画师为代表的海西派绘画在宫廷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康熙帝戎装像》

02、"西洋人写像,得顾虎头神妙":康熙朝时期的西洋画师,清初宫廷御容画的一次重要转型!

西洋画师在清朝宫廷作画事迹,并不罕见。可以说,西方绘画在清宫的传播,始于康熙,而盛于雍正、乾隆朝。在清代宫廷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可圈可点的西洋画师,比如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等来自欧洲的画家们。

其实,早在康熙皇帝时期,西洋画家们便开始在清朝宫廷之内扎根驻足。曾经有一名叫作卫嘉禄的法国耶稣会士到访当时的中国,据记载康熙皇帝见过他并且了解他的才能。卫嘉禄虽然仅仅是一名传教士,但是他确实具有不俗的艺术才能。

(康熙三十九年)三月十日,至镇江金山。十二日,九位来华的教士陈圣修、利圣 学、颜理伯、马若瑟、翟敬臣、南光国、卜纳爵、巴多明、卫嘉禄 4 4 4 ,由白晋招致,奉命登 御舰,与帝共坐一舱,约历二小时半。帝询各人特长,并聆伊等演奏西乐。十三日傍晚, 帝又命登舰,再听音乐,并提出奇异问题质询。

《康熙皇帝便服像》

后来,有一名叫作热拉蒂尼的法国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中国,并且成为了一位康熙宫廷的重要画家。他熟练地掌握了西方的透视画法,并且将这种绘画技艺带到了中国。康熙三十九年到四十三年之间,大致就是热拉蒂尼在当时清朝活动的时间段,他利用这段时间,在宫中为清朝皇族创作了一些独特的肖像绘画。

如今,我们已经看不到确切的热拉蒂尼的肖像绘画了。

不过,也可以通过如今的康熙皇帝御制肖像来看体会一下,或许其中便有西洋画师的技艺所在。比如,在《康熙帝读书像》轴中,衣服扣子有高光,展示了金属质感,扣子下有明显的阴影造成的立体感。画面上有从左侧而来的光源,因此不仅康熙背后的书架,在墙上有了投影,连康熙的脸部都左边明亮,右边较暗,立体感较强,这就很有西洋绘画的一种韵味。

值得一提的是,在《蓬山密记》中有所记述,康熙四十二年四月十八日,皇帝曾对高士奇出示过两幅肖像画,这就很有可能是热拉蒂尼的作品。

上曰:"西洋人写像,得顾虎头神妙。因云有二贵嫔像,写得逼真。尔年老久在供 奉,看亦无妨。先出一幅,云:此汉人也;次出一幅,云:此满人也。"……十九日,赐 士奇西洋画三幅。

《康熙皇帝读书像》

热拉蒂尼在后来一度得到康熙皇帝的信任与宠爱,在耶稣会传教士眼中,热拉蒂尼对于康熙,正如郎世宁对于乾隆皇帝一样重要。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在耶稣会记载中,蒋友仁神父对乾隆皇帝,将热拉蒂尼与郎世宁并提。他们在书中自豪地说,康熙时期由他们带来的并有幸赢得先皇欢心的吉拉尔迪尼(即热拉蒂尼)先生以及深得陛下恩宠的郎世宁修士,都是意大利人。

<strong>康熙皇帝在与热拉蒂尼的相处过程中,他对于油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意派中国画匠跟随热拉蒂尼学习。甚至,在热拉蒂尼已经离开中国七年之后,宫中却还保留着热拉蒂尼工作的油画房,热拉蒂尼的学生们还在画着油画。

《桐荫仕女图》围屏


康熙朝的油画创作,已经初露锋芒。在当今的北京故宫博物院中,还依旧收藏有康熙时期装饰性的油画作品。比如《玄烨临董其昌》围屏,背面有仕女人物油画,一般被称为"桐荫仕女图"。康熙临董字四十岁左右开始有其风貌,五十岁左右风格较为成熟,从康熙这幅作品临董字的成熟度看,更可能是五十岁以后的手笔,背面的"桐荫仕女图"应该是同时期作品,即康熙四十年之后创作的,

为现存清宫最早的油画作品之一。

从画面技巧分析,此图虽然用的是油彩,且符合西方透视原理,但人物以及光影处理都较为呆板,人物形体也不符合准确的人体结构,推测是在油画房学习了西方油画技术但尚不能成熟运用的中国宫廷画师的作品。此外,康熙时期有一幅高丽纸画的油画作品《人参花》,在《石渠宝笈初编》中也有著录记载:

班达里沙《人参花》一轴,贮养心殿,次等宿一。制朝鲜笺本,仿西洋画,未署款。右方上圣祖仁皇帝泥金书题句,并识云:热河产人参,虽不 及辽左,枝叶皆同。命画者图绘,因戏作七言截句记之:旧传补气为神草,近日庸医悞(误)地精,五叶五枝含洛数,何斟当用在权衡。下有"康熙"、"稽古右文"二玺,前有"中和"一玺。

描绘清代景象的油画作品

直到后来,热拉蒂尼选择了离开中国。在最终的临别之际,康熙皇帝直接送给他一百盎司白银作为了践行之礼,可见其对于康熙皇帝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03、总结:为尊者讳?康熙皇帝喜爱的西洋绘画,西画的写实性能够满足康熙帝对绘画的社会性和功利性要求!

康熙皇帝特别喜爱绘画艺术,生性务实的康熙皇帝亦将绘画作品视为政治教化、历史记录、实用学习的工具,而非单纯的文人雅兴和个人爱好。西画的写实性能够满足康熙帝对绘画的社会性和功利性要求,这是康熙皇帝接受西画的重要原因,而《康熙南巡图》便是其中的重要立证。

"为尊者讳"这一观念虽然康熙皇帝时期依旧存在,但是在绘画领域已经不再成为主流。经历了康熙朝,中国绘画艺术得到了新的灵感来源于技艺补充,中国传统绘画技艺逐步与西洋绘画技艺相结合,在矛盾抉择与画法转移之中,融汇了一次中西合璧的绘画热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