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科多伙同八爷党逼宫乱政,张廷玉为什么没有拿出康熙临死前的诏书直接拿下隆科多?

青灯问史


“八爷”胤禩于雍正四年被清世宗(雍正帝)幽禁,同年被秘密处决于幽禁之地。隆科多于雍正五年在与沙俄进行边界谈判时被紧急召回,随即被幽禁;一年之后死于幽禁之地。“十三爷”胤祥死于雍正八年,彼时胤禩、隆科多早已入土数年!以上是真实历史上胤禩、隆科多、胤祥的结局。换言之,胤禩根本不可能和隆科多一起发动政变,真实历史上也根本没用这回事。胤祥也不是带病平叛,在平叛之后不久病情加重去世的,这里面差着一年至三四年的时间呢。



再说张廷玉的那道所谓遗诏。直到康熙六十一年清圣祖(康熙帝)去世,张廷玉的身份仅仅是侍郎而已。用现在的话说,张廷玉只是一名副部级官员,远不及隆科多的理藩院尚书兼步军统领(九门提督)。并不像电视剧《雍正王朝》里说的那样,张廷玉是什么“中堂”。如果清圣祖真的想要找一个人节制隆科多,似乎不太可能找一个级别那么低的侍郎。不说找个宗室王公或者大学士,起码也应该与隆科多级别相当才对,不是吗?



不可否认,电视剧《雍正王朝》是一部良心制作。但它首先是一部艺术作品,而不是纪录片!为了剧情需要,与真实历史有所背离是可以理解的。因此,我们无法从真实历史中找到提问者所需要的答案,只能就电视剧《雍正王朝》本身而论。为什么隆科多伙同“八爷”逼宫时张廷玉没有拿出那道所谓“先帝遗诏”、直接拿下隆科多?



逼宫是政变,遗诏作用有限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的这场大戏,虽然表面看是要求恢复“八王议政”的祖制,实际上它就是一场赤裸裸的政变!胤禩的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借“八王议政”搞掉雍正帝。至于是立弘時当傀儡、还是胤禩自己上位,那都是后话了。



既然是政变,搞掉现任皇帝是主要目的!连现任皇帝的圣旨都不管用了,前任皇帝的遗诏还能起多大作用?再者说,历史是胜利者写的、理由是人编的。即便张廷玉拿出了那道所谓遗诏,胤禩、隆科多等人也完全可以颠倒黑白、将其说成是伪造的,不是吗?西汉时期的魏其侯窦婴不就是因为这个死的吗?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廷玉就算拿出了这道所谓遗诏,作用恐怕也相当有限。



雍正帝不知道有这道遗诏存在

从电视剧《雍正王朝》的剧情来看,这道所谓遗诏是典型的“密室之谋”,知情者只有密室之中的几人,甚至连雍正帝也不知情。从康熙帝选择密室来看,他并不想公开这件事,张廷玉自然也不敢将此事公开。



连雍正帝都不知情,张廷玉如果突然拿出一道所谓遗诏,而且是一道可以置当朝重臣于死地的遗诏!雍正帝会怎么想?“好啊老张,你藏得够深的!你还有什么瞒着朕、朕不知道的啊?!”如此一来,张廷玉不但涉嫌“欺君”,而且还会因此失去雍正帝的信任。一旦雍正帝扳回这一局,张廷玉非但不会有什么功劳,还可能失去雍正帝原有的信任,得不偿失。以剧中张廷玉的心机,他不可能想不到这一层!



张廷玉为求自保而故意隐匿

看过电视剧《雍正王朝》的人对“逼宫”这一段想必都非常熟悉。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过,剧中张廷玉虽然“慷慨直言”,但是他说的话却非常值得玩味。自始至终,张廷玉只是在针对“八王议政”这件事本身,慷慨直言的只是所谓“八王议政”根本不存在、不合法。可张廷玉却一直没有把矛头指向胤禩,甚至连“篡逆”这样的罪名也没有给胤禩安。为什么?



这就是张廷玉的“老奸巨猾”之处了。他公开站出来指责“八王议政”不合法,在雍正帝看来,满朝文武只有王文昭和张廷玉站了出来,张廷玉是忠于自己的!可换一个角度来看,张廷玉并没有针对胤禩本身,他针对的只是具体事情。或者换种说法,张廷玉只忠于皇帝,至于皇帝是谁,不重要!如果这场政变胤禩成功了,张廷玉依然拥有改换门庭的机会,而且张廷玉的才干胤禩也确实用得着。



可一旦拿出那道遗诏,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此举等于是坐实了隆科多的谋逆之罪!如果隆科多是谋逆,那胤禩又算什么?难道是来平叛的?很显然,此举会导致张廷玉与胤禩的彻底决裂!那么,张廷玉就真的无法回头了。除非雍正帝翻盘,否则张廷玉只有死路一条!改换门庭就更加不可能了……换言之,并不是张廷玉不拿出那道遗诏,而是他故意隐匿,为的就是给自己多留一条后路。而这,与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对张廷玉的人设是可以吻合的。



当然,以上所说的这一切都是就电视剧《雍正王朝》的剧情来论的,真实历史上并不存在。从现有史料来看,张廷玉并没有涉足“胤禩、胤禟案”和“隆科多案”。话说回来,彼时的张廷玉虽然已经位极人臣,但这种涉及宗室亲王和首席外戚的大事,恐怕张廷玉还没有资格染指!


农民工歪说历史


一、康熙临终布局,出现两道遗诏。

在康熙晚年,诸多皇子为了争夺皇位继承权闹得不可开交,而有一位皇子却很低调,一直为康熙办实事,他就是胤禛。经过江南赈灾和黄河水患之后,康熙看到了整顿吏治的重要性,更看到了胤禛为国家办实事的能力,为此康熙精心为胤禛继位布局。

布局之一:借助死鹰事件,罢免了胤禛的职位,看似莫名其妙,实际上是在保护胤禛。当时八爷把十四爷送给康熙的礼物偷偷换成了一只死鹰,康熙不是不知,而是不能追查。如果追查,只能法办了八爷和十四爷,八爷在京城势力盘根错节,十四爷领兵在外,如果拿他们两个开刀,只能逼反了两位阿哥,在他们内外夹攻下,局面会变得无法收拾。因此只能把胤禛免职,隐藏起来。

布局之二:康熙临终前,把金牌令箭的位置告诉了侍卫张五哥,一方面希望日后张五哥能够拿着令箭放出被圈禁的十三爷,出来帮助胤禛。另一方面,让他还了十三爷的救命之恩。毕竟,从江夏镇到皇城,十三爷都是张五哥的救命恩人。

布局三:临终前,让低调的张五哥去请胤禛觐见,而让隆科多去请八爷,顺便看住他,为胤禛顺利登基创造条件。

在所有的布局之前,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布局,就是收服隆科多。对于隆科多这个人,康熙不放心,他占着九门提督的位子老是首鼠两端。康熙必须确定他跟着谁走,是八爷还是胤禛。所以就出现了让张廷玉宣读两道诏书的事情。

第一道诏书是杀隆科多的,如下:

这一道诏书,把隆科多吓得半死,连忙求康熙明察,承认八爷胤禩拉拢过自己,但是自己明确没有进入八爷党阵营。

这其实里面还有他叔叔佟国维的功劳,八爷有意拉拢隆科多,隆科多偷偷拜见了佟国维,佟国维教了他一句处世箴言——不要把宝压在一条船上,八爷接见你,皇上肯定也召见你,等着皇帝召见,一切以皇帝旨意为准。

张廷玉随即接着说,这道诏书由我保管,如果你不加入皇八子阵营图谋不轨,这道诏书就算没有。如果与八爷图谋不轨,我杀你就是代天行诛。


看到敲打的差不多了,康熙示意张廷玉宣读第二道诏书,是加封隆科多的。如下:

恩威并用,隆科多彻底倒向四爷胤禛。在康熙驾崩的当天,外有十三爷,没有张廷玉和隆科多相助,胤禛顺利登上皇位。而隆科多也受到雍正帝的重用。

但是,张廷玉手里那道诛杀自己的康熙遗诏,就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一样,使隆科多心有忌惮。

既然有这样一到遗照,在八王逼宫的危险时刻,张廷玉为何不拿出康熙遗诏直接诛杀隆科多?

一、看一下八王议政前的形式:因为雍正帝推行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严重侵害了八旗贵族的既得利益。在这样的背景下,八爷借助雍正整顿旗务的机会,把关外的四位铁帽子王带进关内,并且利用弘时、弘宙的口误,把整顿旗务说成是协防兵务,让四位铁帽子王的手下控制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兵权。

另一方面,雍正推行的新政损害了佟家利益,隆科多最终倒向了八爷胤禩。在八王议政前夕,他以加强防务为由,把图里坤领导的大内侍卫全部撤换成为自己的人,这样就把雍正给包围了。

二、在看八王议政时的情形:八王议政现场说话的人有:雍正、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简信王勒布、东亲王永信、隆科多、张廷玉、王文昭还有后来出场的老十三。

永信王质疑新政,指责雍正重用田文镜、李卫等酷吏,前朝老臣作对,给他们扣上不尊先帝的帽子。并且否决了雍正新政的功绩。要求重新回归八王议政。

雍正知道背后有人指使,训问永信王是谁教他这样说的。

此时王文昭挺身而出,因为自己是新科状元,考试时因自己体弱晕倒,雍正给他掌灯,让他做完试卷,对他有提拔知遇之恩,必须要支持雍正。当然自己刚刚步入仕途,不敢得罪八阿哥,只能这时候出来怼永信王,说他无人臣之礼,必须向皇上谢罪。然而,让九爷骂晕离场。

雍正想要加强兵力,让图里坤调两个营的侍卫过来。图里坤说,自己的兵已经被隆科多换防了。

随即,隆科多出场,以祖制为由,劝说雍正不要抓捕几个铁帽子王,并且透露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弟兄和自己是一个心思。

此时雍正帝明白,京城的防卫已经落入敌手,隆科多已经叛变。在向弘宙确定十三爷是因为病重求医而没有其他动作时,形势已经变得非常危险。

在确定隆科多已经倒向八阿哥的时候,张廷玉觉得自己必须要出手了,如果再不出手,雍正必然下台,雍正下台,自己必然遭到清算。甩出杀手锏吧!但是张廷玉并没有没有那出那份遗诏,为何?

一、皇宫内外,都是八阿哥的人,俗话说得好,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就连康熙的传位遗诏八阿哥他们都不会承认,何况这一份诛杀隆科多的遗诏。只要拿出遗照,隆科多必然反咬一口,说是这份诏书是假的,是张廷玉伪造的,到那时,张廷玉百口难辩,无法为自己开脱,因为雍正也不知道有这么一份遗诏,无法为他说话。所以说,只要张廷玉拿出遗诏,必死无疑,再说八爷为了保护隆科多,还会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到那时,张廷玉白白牺牲,还于局势无补。

二、当时朝会,雍正提出的议题是讨论新政,谁知话题突变,张廷玉根本没有把这份遗诏带在身上,更不可能再回家去拿,隆科多不会让他活着离开。

三、当时只能以争取舆论导向为主,为十三爷争取时间。张廷玉用他自己渊博的知识给各位王爷普及了一下什么是“八王议政”。

八王议政是在努尔哈赤时期,为了共同反抗明朝,几位旗主在一起共同盟誓,有时候是八位,有时候是十位,有时候还不一定是王爷旗主参与。

到了皇太极时期,为了防止各位王爷谋权篡位,独揽上三旗大权归于天子。

到了圣祖仁皇帝,也就是康熙帝,又把骑营、汉营军队统一划归兵部管理,便于统一调动,而八旗王爷实力大大衰落。

如果大清一直维持所谓的八王议政制度,断无今日之大治局面,国家会陷入争权夺利的乱局当中,所以说历史上根本没有所谓的“八王议政”,如今重提“八王议政”,断无可行之理!

接下来,张廷玉又说了雍正新政取得的成绩:康熙四十六年,黄河水患,泽国千里,先帝无法拿出赈灾的银子,是当今圣上和十三爷出去募捐才渡过难关。康熙晚年,深感整顿吏治的必要性,几次对外用兵,都因为国库无银而罢休,为此先帝食不能甘、夜不能寐。

那为何先帝不整顿吏治?因为诸位阿哥争权夺利,使康熙仁皇帝精疲力尽,只能寄希望于下一代君主。


当今圣上登基以来,推行新政,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虽然牺牲了一点王公贵族的利益,但是国库的税收增加了近五成,老百姓的负担也大大减轻了。

这都是有目共睹的事情,做为总理王大臣的八阿哥应该是最清楚的,别人可以反对新政,八阿哥断然没有反对新政的理由!

一席话,说的八阿哥哑口无言。这时,十三爷到来,一个眼神递过来,雍正知道十三爷已经控制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毕竟,自己经营多年。隆科多见势不妙,偷偷溜走,被图里深派人盯住。

至此,形势逆转,八爷党完败。


品读春秋001


这个问题真是问的太幼稚了!

康熙死前,确实留下了一份关于隆科多命运的诏书,这封诏书就在张廷玉的手中。诏书的大概的意思是:如果隆科多辅佐雍正,就给他加官进爵;如果隆科多背叛雍正,就把他一杆子撸到底。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隆科多伙同八爷党逼宫雍正时,至少已经掌握了紫禁城的控制权,如果没有后来十三爷的力挽狂澜,雍正能否全身而退尚且是一个未知数。

对于张廷玉来说,当时雍正和八爷党的角逐,无非两种结果:雍正赢或者雍正输。如果雍正赢了,无论有没有康熙留下的诏书,隆科多都没有好下场。如果八爷党赢了,拿出诏书也无济于事,甚至还会被诬陷为是伪造的诏书,这可是诛九族的罪名(如《汉武大帝》里的窦婴就是吃了这个岿!),这么大的风险,张廷玉不可能不知。在这种情况下,他向雍正表忠心就可以了,没必要冒着诛九族的风险去干毫无意义的事情。

还有一点,这么重要的诏书,张廷玉怎么可能天天带在身上?他又不是神仙,能算到八爷党在当天会逼宫雍正,所以即使他想拿出来,诏书不在身上,也没办法当场宣布康熙的旨意啊!


孤舟钓江雪


隆科多配合八爷党逼宫是《雍正王朝》最经典的桥段之一。张廷玉手里的密诏,是康熙皇帝临死前为了隆科多防止八阿哥和十四阿哥密谋乱政,设置的处死诏书。诏书最后被张廷玉收着,一旦隆科多有不轨行为,张廷玉就将隆科多杀死。显然隆科多对这份诏书也是有顾忌的,不然逼宫以前他就不会再三强调,我扶的是三阿哥弘时。那么张廷玉为什么不拿出来呢?



第一君臣

当今皇上都没有发话要拿隆科多怎么样,而且这个是皇上的舅舅,一个大臣就要拿出圣旨替皇上办事。张廷玉这是越俎代庖,穿衣服的人做了盖被子人的事,弄不好可是要被杀头的。公布了以后,皇上会不会怀疑他,认为康熙会不会给了张廷玉别册封诏书,这个朝堂难道还要他张廷玉执掌不成。满朝文武会不会提防他,指不定什么时候拿出诏书把自己给“干掉”。满朝人心惶惶,不利于稳定。


第二谨慎

不到万不得已,张廷玉不会出杀手锏,当初百官举荐新太子,张廷玉一直不和马齐,佟国维参和,说要自己上密折。那这个密折什么时候上的呢?康熙皇帝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说,你们就没有举荐废太子胤礽的吗?这时候张廷玉才拿出了自己的奏折。八爷逼宫,张廷玉舌战群儒的时候,也是到了不得不发的时候,他站出来讲了满清历史上没有“八王议政”这个制度。


第三 等

张廷玉肯定是或多或少能猜到这场逼宫可能是雍正故意放出来,让八爷几个“跳梁小丑”做“脓包”,要挤一挤的。因为旗主王爷带兵入关,进入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事,他是和雍正反应过的,而且陈述了利弊,就是告诉雍正说这挺危险的。但是雍正当时态度随意,打马虎眼,只草草回复说,没事儿,朕让他们这么干的。这时候张廷玉应该就意识到雍正要放长线钓大鱼了。八爷逼宫,雍正都没有做最后的决定,张廷玉自然不会引火烧身,给自己找事情,密诏的事能没有就没有吧。所以他要等。


不到关键时刻密诏是烫手的山芋而不是逆转的福音。


红雨说历史


康熙驾崩前,留下两份诏书。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千古一帝康熙驾崩,终年68岁,去世前留下遗诏,指定人品贵重的四阿哥胤禛继位,也就是雍正帝。为了给四阿哥胤禛登基保驾护航,康熙宣了九门提督隆科多进见,张廷玉先后向隆科多宣读了两封完全不同的诏书。

第一封诏书是要处死隆科多,内容如下:

步军统领隆科多,本系微末小臣,蒙朕破格简拔,位列台阁。乃敢交通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胤禵图谋不轨,谋求非分荣恩,着即赐死。

第二封诏书是要加封隆科多,内容如下:

步军统领隆科多,随朕三十几年,忠诚勤慎,人才难得。着晋封为领侍卫内大臣、上书房大臣,加太子太保衔,赐爵一等公。

张廷玉读完两份不同的诏书,也把事情挑明了,隆科多只要支持雍正就会被赐爵一等公,加封官职,如果和八阿哥、十四阿哥图谋不轨,那就是被处死。此时八阿哥在夺嫡中已经出局,十四阿哥还在西征的途中,雍正继位已成大局,隆科多哪敢不从了,当然是要支持雍正皇帝了。

八爷党逼宫乱政,企图推翻雍正。

但是夺嫡失败的八阿哥允禩不甘心了,他让雍正原本本份的三阿哥弘时有了争夺储君的野心,和雍正父子相残,更是怂恿弘时去刺杀弘历,逼的雍正处死自己的儿子。

雍正四年,八王爷廉亲王允禩更是联络关外的四个铁帽子王和朝廷中的八爷党成员逼宫乱政,打着恢复“八旗议政”的旗号要雍正退位,还得到了隆科多的支持。

八王爷批评朝政也是为了祖宗的江山社稷,皇上您调兵干什么,让八王爷把话说完不行吗?

上面引用的是隆科多的话,这个态度摆明了就是支持允禩。

危难时刻,十三阿哥救驾。

在很多人都不吭声或者支持八爷党的情况下,张廷玉站了出来,可是他没有宣读要处死隆科多的诏书,而是有理有据的驳斥了八王爷允禩的长篇大论,缓和了朝廷紧张的局势,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十三阿哥来得很及时,赶过来救驾了,要不然,雍正皇帝能不能全身而退还真是个问题。

张廷玉为何不拿出诏书?

说到张廷玉为何不拿出诏书这个问题,我就想起了惨死在污秽的马桶之下的容妃,她为何和康熙闹翻,就是因为她一直坚持孝庄太后说了不能废除太子的话,康熙为了大清前途着想又必须废除太子,那就不得不说容妃在说谎,伪造诏书,把她贬进宗人府。

《汉武大帝》中也是,魏其侯窦婴被王太后下了大狱,拿出了汉景帝要杀王太后的密旨企图保命,可是结果却是不得不死,因为王太后不能死啊,那就只能是窦婴说谎。

张廷玉是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足智多谋,隆科多敢附和八爷党的人逼宫,那是肯定早已经做了准备了,张廷玉要给自己留后路。要是雍正赢了,康熙的那道诏书就没必要拿出来,要是八爷党的人赢了,拿诏书也没用,只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八爷党的人非杀他不可。


湘西小木鱼


事实上,八王逼宫的时候张廷玉如若拿出康熙的遗诏,只会将隆科多彻底逼向八王集团,使得雍正更被动,局面将更混乱。

在《雍正王朝》中,八王逼宫的时候,已经是雍正6年的事情了。此时也是雍正改革进入白热化的时候,朝野内外反对改革的势力在不断纠结聚合。


在逼宫之前,反对势力已经不止一次发难了,而雍正面临的格局是:自己曾经的臂膀年羹尧已死,田文镜也是身陷囹圄,反对自己改革的势力,也扩大到了像李绂那样的读书人和反对自食其力的旗人(这些都是原本中立的力量),而关外的铁帽子王事实上也参与到了这次逼宫。

对于雍正而言,八王此次逼宫异常凶险。因为此次不单单事关改革的成败,是否继续?更关键的是八王意图将整个政体倒退回之前议政王制度,实行原始的军事民主政治,在矛盾重重的现状之下,这极有可能让国家造成巨大分裂,蒙受巨大的损失。

所以维护雍正权威不单单是维护个人权威,更是代表了中央的权威是否能够得以维系。


所以张廷玉站出来驳斥了“八王议政”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满清的历史上根本不存在”八王议政”。既然不存在“八王议政”,那么你们的要求就是无理取闹,斗争就被压缩在讨论雍正是否合格的问题上,接下来张廷玉又将康熙晚年的国家现状和心愿,再从雍正继位之后取得的成就,从而论证了雍正不但是一个合格之君,而且还是一个有成之君。

这就使得八王集团理屈词穷,穷图匕见了。理论道路走不通了,那只能看刀把子握在谁手里了。那就亮出隆科多这个”大叛徒”,实际上此刻隆科多就是一把刀。


此刻如果张廷玉拿康熙的遗诏,说你隆科多背叛了革命,现在要将你罢官夺爵,下狱抄家。这是非常荒唐的事情,大家都已经不讲理了,都准备动刀子了,你现在来说你们死去的老爹曾经说你们老四是对的,你们要拥护老四。不拥护老四,就要杀头。

试问如果不是胤祥在外围摆平了“刀把子”,此刻谁又能动得了隆科多?他可以九门提督兼领侍卫内大臣,掌控现场的只有隆科多一人,连雍正也奈何不了他,在场所有人的性命都捏在他手里。

当张廷玉拿出那份遗诏的时候,也就是将隆科多彻底逼向八王集团的时候。


在这整个过程当中,其实隆科多的态度一直十分暧昧,非常骑墙的。他只敢将亲兵营换防,而没有进一步动作,事实上他也在观望,究竟谁会胜。

如果此刻,张廷玉突然拿出那份诏书,隆科多就已经被逼没有退路了。他将彻底倒向八王集团,说张廷玉这是矫诏,另外当前的皇帝说话都已经没用了,拿一个前任的皇帝说话,谁又会去买这个账呢?


此刻的隆科多只能够站在张廷玉的反面,然后将张廷玉拿下,而拿下张廷玉的那一刻,也就彻底站向了雍正的对立面。恐惧会让他作出立即动手杀掉或者囚禁雍正,拥立弘时的决定。这就是一条道走到黑。而如果此刻雍正已死,弘时已立,胤祥在外围做再大的工作也无法避免事态的扩大化了。胤祥只能够选择向弘时宣誓效忠;或者进宫剿灭弘时以及允禩,然后派人从江南接回弘历,并宣布拥立弘历。

但是无论哪一种做法,都避免不了大规模的流血和自己的身陷囹圄。

为什么张廷玉拿出遗诏,就把隆科多逼向八王集团,并要做出过激行为?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隆科多选择了遵从了康熙的遗诏(虽然这很不符合隆科多的性格和判断),他的结局只会更惨,因为他彻底颠覆了雍正的权威。


因为隆科多已经明确地没有遵守雍正的旨意去办事了。但是的确也没有做过于出格的事情,所以即便失败了,隆科多的罪过,其实还不是特别大。按照雍正的性格,是不会杀了他的,毕竟当初拥立有功。

而此刻当康熙的旨意下达的时候,他却莫名其妙的遵守了。这不就是在堂而皇之地打雍正的脸吗?雍正当了六年的皇帝,竟然不如一个死去六年的皇帝对自己的臣子说话有用。


更可怕的是,康熙的遗诏充分暴露出了,隆科多当初为什么会拥立雍正?不是为了什么恩德,为了什么情谊,就是荣华富贵和身败名裂之间的抉择。这让雍正情何以堪呢?

即便后来险赢了这一场斗争,雍正将永远生活在康熙的这道遗诏的阴影中,又有什么权威来继续支撑改革呢?那就不单单整死隆科多了,连张廷玉也要跟着被整。


炒米视角


这个问题是我自己提出来的,我自己也来回答一下。八爷党以“八王议政”对雍正进行逼宫,搞得雍正当时很下不来台。如果,雍正只是设下的一个计策,坐实八爷党乱政的罪名,那就不用分析了,我回答过,因为此前,张廷玉曾提醒过雍正旗主王爷说是整顿旗务,怎么耍起兵务来了,但是雍正说放心不要紧。从这点看,雍正应该是早就有所防范了,所以,八王议政只是雍正演出的一处戏罢了,目的是一网打尽八爷党,坐实他们的罪名。

如果这样,张廷玉拿不拿出康熙临死前的遗诏都无所谓,只不过是加速隆科多和八爷党的灭亡而已。

那么,假如不是雍正做的笼子,确实已经被八王一党逼宫了呢,张廷玉要是拿出那道康熙的圣旨,会不会扭转乾坤呢?我们不妨来排一排剧场,看看会怎么发展。

(大意)

。。。。。。接着前面的剧情,隆科多对御林军换防了。

雍正:朕真是瞎了眼,让你坐着九门提督的位置,你不要忘了,还有西山锐建营和丰台大营,那可比你的兵多得多。隆科多:这话让奴才无地自容。但是奴才相信,西山锐建营和丰台大营的将士们与奴才都是一个心思。假如此时张廷玉说:隆科多,你忘记了先帝爷的重托了吗?隆科多必然会先以试探性的口吻说:先帝爷器重奴才,对奴才的重托有很多。不知道张中堂说的是什么重托?张廷玉:先帝龙御归天的时候,给臣留下了两道谕旨,你要我今日当着皇上与众大臣和旗主王爷的面说出来吗?

此话一出,朝廷上下,包括雍正都会惊讶不已。因为是先帝的遗旨,事关重大,到底是听还是不听,这是个很关键的问题。如果听,隆科多必会束手就擒,如果不听,又不知道康熙到底说过什么。

重要的是:听,对八爷党不利,对雍正有利。

不听,对八爷党有利,对雍正不利。

隆科多和八爷党绝对会选择不听,选择不听,就必须让张廷玉住口,我们继续往下演。

隆科多:皇上,奴才不知道张中堂说什么。先帝是千古圣君,怎么会独自留下圣谕给张中堂而不是皇上呢?

这一军将的好,彻头彻尾的离间雍正与康熙和张廷玉三者之间的关系。加之事发突然,就算张廷玉先知有觉,将康熙临时前的圣谕带在身边,要是拿出来,能不能震慑其他人呢?

隆科多狡辩,但是这事心虚自知,他一定在张廷玉拿出圣旨前说:张廷玉深受先帝和皇上的隆恩,今在朝堂之上胡言乱语,矫旨不敬,来人,将张廷玉拉出殿外斩首示众。

坐着边上的八爷胤禩自然不会袖手旁观,如果场内场外的确已经被隆科多和八爷党控制,张廷玉这个时候是没有机会和时候拿出康熙的遗旨的,立马就会被拉出去斩首了。雍正因为没有后备,就算是喝令让张廷玉拿出谕旨也无济于事,因为此时的朝堂,除了王文昭发羊癫疯,然后就只有张廷玉和马齐尚在挺着雍正,张廷玉一死,马齐独木难支,基本上就是血染朝堂的结果了。

这应该是一个基本还原法,既然是逼宫,就这有这条路可走。所谓十三爷关键时候扳回局面,只是雍正卖给十三爷的一个面子,以免十三爷也陷入兄弟之间不好应对罢了。


青灯问史


因为拿出来也没用,反而会把局面搞得一发不收拾,对雍正和张廷玉来说没有一丁点好处。

虽然康熙留下了阴阳遗诏限制着隆科多,但他依旧卖官鬻爵、纵容家人、行阴谋诡计的,完全没担心过那份所谓“能自己于死地”的遗诏。


若张廷玉拿出遗诏,即使解决了隆科多,可雍正也难过这一关

当时的大殿之上,张廷玉一直一声不吭,任由雍正单独应对胤禩三人和四位王爷,是张廷玉怕了吗?不是,如果他怕的话就不会在最后关头挺身而出,像同为军机大臣的马齐,在那种情形下也不过是敢随声附和张廷玉一下而已。

张廷玉当时其实只是在等待时机,他不需要太快地出手,毕竟当时图里琛、隆科多等人还在,大殿依旧还是雍正说了算。

只是到了后面确认隆科多叛变、图里琛被架空后,他才决定出手,将道理、舆论导向雍正一方,给雍正争取一点时间,让他冷静一下,或许能有回转之地。


至于张廷玉为什么不拿出那份康熙留下来的“若隆科多协谋他人,意图不轨的话,可立即擒拿斩杀”。其实张廷玉不拿出来才是对的,雍正继位时的那份诏书,够正大光明了吧!还不是被人传是假冒伪劣的,是雍正伙同党羽篡改的。

这样的话,康熙遗留下来的这份遗诏,在那时的作用有多大可想而知了。而且老八他们连传位遗诏都不信、连康熙的亲口传位都敢改,何况一封隔了六年,连雍正都不知道的所谓“康熙遗诏”了。

在当时,大殿上围绕的主题依旧是“八王议政”,双方虽剑拔弩张都却没发生什么流血事件。要是张廷玉在这时候,拿出“康熙遗诏”的话,老八他们认不认不说,要是隆科多喊冤叫屈,双方再争来争去,把“议政”变成“谋反”的话,那难保立刻就血溅乾清宫了。

到时场面就难以控制了,这也正中老八下怀(在此之前,八爷党已经控制了西山锐健营和丰台大营,再把隆科多逼往老八阵线的话,那整个京师守备就全部落在老八手里了)。

所以张廷玉不拿出遗诏,恰恰表现了他这个两朝老臣的稳重和聪敏,不愧是公认的《雍正王朝》中第一号人精!




一贰一橙


根据题意,隆科多伙同八爷党逼宫涉及的是雍正王朝中的相关情节,结合历史史实及情节演义,涨知史就张廷玉从始至终都没有拿出遗诏的原因做以下几点分析:

今非昔比,令不能行

康熙遗诏是康熙临死前交由张廷玉,为保障权力的顺利过渡而为之。康熙生前有三封遗诏,两封是针对隆科多的,一封是针对雍正继位的。关于隆科多的两封诏书,可以说是一死一生,“生诏”是破格着封隆科多为领内侍卫大臣、上书房大臣及太子太保衔,“死诏”则是杜绝隆科多阴谋结党八阿哥胤禩、十四阿哥胤禵等人。

雍正继位诏书已经由隆科多宣布,而现在隆科多却伙同八爷党逼宫,明摆着自己打脸。雍正本是康熙遗诏正统即位,而隆科多或者八爷党此时的所为已经是置康熙的遗诏于不顾,所以那封秘而不宣的诏书在此时也就没有什么威慑力了。

预想反之,何患无辞

隆科多之所以可以伙同八爷党逼宫,说明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放手一搏,因此即使张廷玉拿出诏书,隆科多依然可以狡辩,毕竟诏书是在密室所颁。最重要的是隆科多支持的是雍正的皇子弘时而不是胤禩,所以从理论上说并不是结党八爷党,而是拥戴弘时上位而已,不违反康熙的遗诏。


胳膊拧不过大腿

“枪杆子里出政权”,八爷党逼宫的前提是争取到尽可能多的军队支持,尤其是近卫军,因此九门提督隆科多和丰台大营等就是他们的主要目标。隆科多自不用多说,妄图二次拥戴,早已打好了小算盘。丰台大营则是借机关外旗主整顿军务以及弘昼的“助攻”才得以控制。此情此景极似雍正即位当晚的“火力”安排,因此在目前敌我态势悬殊的情况下,张廷玉自然是小心为上。此外就算是公布遗诏,顶多是撕下了八爷党伪装的面目,弄不好还会狗急上墙,直接惹火上身。

兵王未现,尚有转机

作为雍正“杀手锏”的十三阿哥胤祥,每次都是关键时刻出现力挽狂澜。对于张廷玉来说,十三阿哥当年被圈禁都能重掌兵权保障雍正的顺利继位,此次危急情况尚不如之前,因此在十三阿哥出现之前不宜轻举妄动,以免打乱雍正的整盘计划。

未有实物,死无对证

八爷党逼宫事件可以说来的急促,让雍正等人未能多加防范,因此张廷玉不可能立即请出遗诏,当场对质隆科多。先皇遗诏岂是寻常随身之物,必是严密封存之,假使张廷玉空头宣布遗诏,隆科多必会反驳此乃矫诏,继而借矫诏之名诛杀张廷玉,万万不会给他对质的机会,毕竟当朝只剩张廷玉与隆科多两人知晓。

深知帝心,处事不惊

“九子夺嫡”一路走来,作为最后的胜利者,雍正不会不知每个对手心中的算盘。因此与其说是隆科多伙同八爷党或者八爷党伙同隆科多逼宫造反,不如说雍正早就想做权力的重新洗牌,逼宫只是一个必要条件或者导火索。

雍正极其爱惜自己的声誉,他不想背负杀兄弟和功臣的骂名,但是他又不得不清除异党,所以雍正一直在默默的等待或者引诱异党出动,给以他杀戮的理由。尤其是八阿哥胤禩,从举荐太子之时就可以看出,给他根杆就敢往上爬,雍正让他协助整顿军务恰恰是引诱其爬向死亡的深渊。

历经整个“夺嫡”过程的张廷玉次次都能想到康熙的顾虑与心思,因此以他的情商不可能不知道雍正此意何为,而且雍正也说过整顿军务之事他们翻不了天,可见雍正早已胸有成竹。既然皇帝都不急,张廷玉又为何早早的暴露呢?

总结

综上所述,隆科多伙同八爷党逼宫事件更像是一场没有万分准备的“闹剧”,雍正更像是指挥操纵这场“闹剧”发展的导演,作为“观众”的张廷玉为了自身以及“剧情”的发展,万万没有必要将自己牵扯进去。


涨知史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康熙在自知时日不多的时候,给张廷玉下了两份诏书,主要是针对隆科多的,一分是加封隆科多一等公,赏太子太保衔,另一份则是历数隆科多的罪行,宣布处死隆科多。

这两份诏书其主要的作用,是保证隆科多在大位传承过程中完整的准确的坚定的执行康熙的《传位遗诏》而采取的眼里的控制手段,原则上在雍正顺利继位之后,尤其到了雍正登基四年以后,这两份前朝皇帝的诏书就基本上算是作废了。另外,第一份诏书当时已经生效,第二份诏书自然作废。

当然,如果说雍正本人认账的话,到也可以拿来一用,问题是,拿前朝皇帝的诏书来处置当朝的大臣似乎不是那么“名正言顺”更不太光彩。

那么,在隆科多伙同八王爷允禩逼宫乱政的危机时刻,手握这个诏书的张廷玉似乎是应该拿出这份诏书来至少缓解一下雍正面临的危机局面会更好些,但是张廷玉并未拿出这个遗诏的意思,而且雍正也似乎没有打算提醒张廷玉。这应该很清楚的说明,雍正本人应该是不知道有这两份诏书的存在,而这两份诏书的秘密就成了仅限于张廷玉和隆科多之间的“秘密”。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看看张廷玉为什么没有在隆科多伙同八王爷逼宫乱政的危机时刻拿出“雍正遗诏”。

雍正四年,八王爷廉亲王允禩在对当时的政治和舆论形势做了分析之后,认为到了和雍正算总账的时候了,他开始策划以逼雍正退位为目的打着恢复“八旗议政”的旗号的逼宫政变。

对于这一次政变,八王爷允禩几乎是调动了所有的“政治资源”,包括关外的四个铁帽子王,朝廷内外党羽众多的八爷党,当然最重要的就是他争取到了两位“重量级”的人物的支持和加盟,这两位人物就是九门提督隆科多和雍正的三阿哥弘时。作为京城防务的主管隆科多,他的加入,几乎是八王爷允禩逼宫的决定因素。

事实上,隆科多的作用的确是很重要,当雍正在朝堂之上遭到了铁帽子王和老八老九老十的轮番攻击快要招架不住的时候,雍正想到了他的那个九门提督舅舅隆科多,他的本意是想强行停止朝会,并对老八等人实施管制。但是这个时候的隆科多却亮明了自己的态度:八王爷批评朝政也是为了祖宗的江山社稷,皇上您调兵干什么,让八王爷把话说完不行吗?

隆科多的态度表明,作为九门提督的他,已经不再受雍正皇帝节制,而要听命于八王爷允禩了。这对于雍正来讲无异于灭顶之灾,在这个时候,无论有任何“救命的稻草”,雍正都会牢牢抓住不放的,假如他知晓他的老爹康熙曾经有过这样一份诏书的话,一定是要不惜一切代价用上一次。但从当时的情形来看,雍正皇帝是真的不知道。

所以,雍正无奈只好同意八王爷允禩开始了侃侃而谈的模式,全面的攻击批判他登基之后的所有的失政失德之处。目标直指雍正退位。

在这个极端被动的时刻,应该是手握康熙的那个诏书的张廷玉,并没有在隆科多表示支持八阿哥胤禩的时候拿出来,而是选择了在八王爷允禩慷慨激昂侃侃而谈之后,挺身而出有理有据有节的不卑不亢的对八王爷的侃侃而谈给予了有力的驳斥,应该说张廷玉的反击非常有效,八王爷允禩的气焰一下子收敛了许多,同时朝堂之上的的局面也缓和了许多。

可以想象,就是到了这个紧张的局势下,张廷玉也没有提及那个康熙的诏书,足以说明这个诏书雍正并不知晓,如果这个时候贸然提及,估计会使得本来就很危险的局面变得更加复杂,如果因为这个似是而非的诏书再生其他的争执和变故的话,应该是得不偿失。

在这个时候,拿出一个并没有十分把握有效的诏书,的确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