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满清入关后为什么继承了汉文化?

布仪


您好。

满清入关,好比一条小河流进了大海,不可能不变色的。

满洲才多少人?军队20万,加上普通老百姓,估计也就50万。汉族人口多少?明朝末年接近1亿。满族这么丁点人口,相比汉族就是九牛一毛。不被同化是不可能的。再加上满族入关后分兵守城,主要城市都放一点旗人,一摊开,更是显得渺小了。

其次,满族处于文明刚开化的阶段,面对有几千年历史的汉文明,根据拿来主义和人的惰性原理,不可能弃之不用而另寻文明。试想,满族帝王要稳固它的统治,不懂汉文,不懂汉语,能做到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第三,满清虽然是满族统治,但并没有排斥汉人做官,基层的官僚还是以汉人为主的。所以个人认为,虽然皇帝不再姓朱,紫禁城里住的也不是汉人,但是除了改变了发型这一条外,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是没有什么变化的。

所以,满族入关继承汉文化是历史和现实的双重选择,除了全盘接受汉文化,没有其他的可能。



菊花古剑酒


进关之后,满族统治者不断参悟列祖列宗取得丰功伟绩的原因,总结得最深刻到位的,应该是那位骑射功夫十分平常的雍正皇帝。他说:“本朝龙兴关外,统一天下,所依靠的,惟有‘实行’与‘武略’耳。我族并不崇尚虚文粉饰,而采取的举措,都符合古来圣帝明王之经验,并无稍有不及之处。由此可知,实行胜于虚文也。我满洲人等,纯一笃实忠孝廉洁之行,岂不胜于汉人之文艺,蒙古之经典欤?”

入关之后,清初诸帝在用人行政上,表现出了汉人王朝罕见的一以贯之的现实感。汉人王朝往往是开国之主能够创立制度,因革损益。后代君主所做的,往往只能是把一时一事的做法演化成万世不可改易的陈规教条,最终导致名实分离,制度失效,国家灭亡。康、雍、乾三朝,我们所见到的,却是连续百余年间多次不拘定势的政治创新,生机勃勃、充满进取精神的政治态势,不断生长、修正、完善的制度演变。


康熙皇帝本人是一个好奇心非常强的人。他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对西方医学持肯定态度的皇帝,他命人把欧洲的《人体解剖学》翻译成满文、汉文,还命人将一只冬眠的熊进行解剖,并亲自参加。


在处理国事上,康熙帝也表现出了历代帝王少见的科学精神。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花费了巨大人力物力苦心经营治理黄河,可是从来没有一个皇帝像康熙一样,想到派侍卫探查黄河之源,一直上溯到星宿海,往返万余里,并绘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幅经过实际踏查而成的黄河图,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治黄之策。


雍正皇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皇帝”。这个峻急严厉的皇帝没有遵循汉人“三年无改父之道”的古训,即位之初,就迫不及待地对康熙皇帝因为过于宽仁而遗留的问题痛下杀手,革除积弊。他在短短的十三年间,依据时世变化,大幅度地调整了康熙晚年的政策,相继推出创建军机处、确立秘折制度、推行改土归流、实行养廉银改革、废除贱民制度等林林总总的重大改革措施。

雍正的继承人乾隆一样是一个不知疲倦的统治者。他审时度势,一改父亲纠枉过正的严苛之风。即位一个多月,即连发谕旨,对雍正时期的一系列大案进行了更冷静的、合乎人情的处理,为死者恢复皇室地位,对生者大度开释。同时,停止了父亲毫无希望的井田实验以及种种苛政,实行与民休息。这些举动修正了前帝的偏差,使大清的政治航船驶上了更为平稳的水道。在父祖两代开创的太平基业上,他毫不懈怠,采用铁腕手段,打击党争,严惩腐败,消灭权臣,根除外患,消灭了威胁中国传统政治的种种弱点:“前代所以亡国者,曰强藩,曰权臣,曰外戚,曰女谒,曰宦寺,曰奸臣,曰佞幸,今皆无一仿佛者。”最终把大清王朝推向了繁盛的顶点。


梅姑姑318


满清虽然入关时人不多,但是其统治阶级还是很聪明的,他们善于以史为鉴,所以才有数十万满清入主中原近300年。

满清继承汉文化,其实就是在以史为鉴。


一、我国历史上但凡不重视汉文化的异族统治者都不会长久。

在我国历史上,汉人始终是中原大地上最主要的居住群体,历史也曾多次证明,不管武力如何,但凡不重视汉人这个群体的异族统治者是注定不会长久的。

而历史上最不尊重汉文化的一个朝代恐怕就是元朝了,元朝的结局如何,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所以满清很明白,想要在中原大地上立足,就必须要重视汉文化,了解熟悉了汉文化,接下来才能更好的统治中原大地。


二、相对于满清自己的文化而言,汉文化更先进,其同化能力真的太强了。

满清的草原文化与汉文化的农耕文明而言,落后太多了,不管哪个时代,都会是落后学习先进的,这是一个历史的必然规律。有人说,汉文化的同化力太强,其实就是因为这个事情的背后有着自然规则在支配。

简单来说,汉文化不管是帝王之术,还是经济社会制度等文化,就算是享乐的形式那也确实比满清的要先进很多。满清要实现长久统治,他必须要学会汉文化。

这一点从八旗的战斗力演变就能看出来。满清入关时,八旗战斗力那是何等的彪悍,可是满清入主中原才数百年后,八旗俨然已经失去了其战斗力。


当然,大家也可以谈谈其他的理由。

大家好,我是史海钩沉,如果大家喜欢我的答案,就关注一下我呗!优质内容持续输出中……,敬请关注。


史海钩沉


满清入关后,虽然通过武力成为统治者,但在思想上确接受了华夏文明,,融入了中华文化。

首先,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国家的软实力。以儒家和道家为代表的华夏文明,经历了五千年的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传承,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感召力。在满清入关前,我们的文化与科技都引领世界。而满族除骁勇善战外,还处于向文明过度的奴隶社会阶段。落后者向先进者学习,是必然的规律。

其次;,满清入关后,曾经一度想抹煞汉族文化,比如臭名昭著的文字狱。但历史确开了一个大玩笑,康熙、乾隆两位开明的皇帝,都成为汉学家。在乾隆的旨意下,还编纂了《四库全书》,为中华文明的记录与传承,做出了贡献。

最后,作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我们要继承、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同时,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思想与文明,为我所用。相信总会有那么一天,我们的华夏文明普及到世界各地,重新引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记录生活点滴,分享人生感悟。


爱爬树的老猫


1644年,满清入关,正式开启了满人统治中国的时代,直到1912年,清帝宣布和平退位,才标志着统治中国长达268年的清朝正是退出了历史舞台。

1、思想文化,由于统治者的需要,清朝统治阶级采用儒家思想来稳固统治地位。毕竟当时满清人口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左右。汉族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受儒家思想洗礼,

在历朝历代倍受统治阶级推崇,很多思想已经根深蒂固。

2、科技方面,中国是一个很多农器具,兵器铠甲,建筑技术都是汉族一代一代更新和传承。满清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添加了他们自己的民族风格。

3、民族文字,满清从努尔哈赤对文字改革时间上比较短,统治阶级也比较喜汉族文化,再一个汉族士大夫阶层占有相当的比重,这些士大夫在自己既得利益受到损害是不会推翻清朝统治。

4、制度统一,汉族很多东西在秦朝时期就形成了统治的制度,比如“车同轨”等等。

5、农业方便,汉族的农耕文明一直是走在世界的前列。一般都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农业技术。


雨夜中的星空


1644年,满清入关,正式开启了满人统治中国的时代,直到1912年,清帝宣布和平退位,才标志着统治中国长达268年的清朝正是退出了历史舞台,按照常理来讲,满清是属于关外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应该属于外族入侵,可是在清朝统治的这268年中,汉人除了发型与服饰上的变化,原有的风俗习惯,礼教制度基本不变,而反观侵略中原的满清,最后连自己民族的语言都不会说了。首先来说,满清入主中原的确属于侵略行为,包括清前期对于汉人的大屠杀,《剃发易服令》,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等都是清朝对于汉人的侵略手段,但是在清朝正式统一中国后,清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将这场侵略战争描绘成中国内部的统一战争,将清朝的存在描绘成对于明朝政权的合法替代,大肆弘扬明朝末期的忠烈之士,并且继续实行科举制度,推崇原有的儒家学说,所以说在清朝统治中国后,除了发型与服饰上有了较大改变,基本上还是继承了原有的国家制度与文化。而反观统治者内部,由于和平替代了战争,所以原有战斗力十分强悍的八旗铁骑变成了一群整天无所事事的地痞流氓,而且由于清朝皇帝,尤其是在乾隆时代后,皇帝对于汉文化越来越推崇,乾隆皇帝用汉语写的诗就多达一万多首,所以说,这场由皇帝发起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汉文化革命在清中期的统治阶级内部无声无息的爆发,以至于在清末时期,原有的国家主人满清贵族连自己的语言都遗忘殆尽,所以说,满清统治者虽然靠武力统治了中国,但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又在精神上征服了满清。


大甘橘子


这得从清太祖努尔哈赤说起,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出生在赫图阿拉(今称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老城村)的女真部落中。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是女真贵族。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幼年时期很受父母的疼爱,小小年纪骑马、射箭样样精通,而且在这样的锻炼中有了勇敢顽强的性格和健壮的身体。

英雄的一生必定有苦难相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也不例外。愉快的幼年时期随着母亲的去世而离他远去。10岁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还没有来得及从母亲去世的悲痛中走出来,父亲塔克世很快就续弦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继母并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善待他们兄妹,而是整日的大声呵斥和责骂,甚至在塔克世面前挑拨他们的父子关系。因此,往日那个受父母宠爱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一下子变成了没人疼的孩子。他在这个新家中受尽了冷遇、白眼,不得不承担起养活弟妹的重任,每天挖人参、采松子、捡榛子、拾蘑菇,然后再把这些拿到集市上变卖。由于这样迫不得已的经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山外抚顺的马市上认识了很多汉族人,并从他们那里学到了不少汉族的文化和生活习俗。在这期间,他不仅学会了说汉语、写汉字,还阅读了一些书籍。在这一过程中,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不仅开阔了眼界,也立下了雄心壮志。这与继承汉文化有很大的关心。


古董时光


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若不进行一定的汉化,甚至排斥打压汉文化,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元朝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元朝国祚不足百年,汉化程度低,是其短命最重要的因素。在元朝,人被分作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也就是说,读书人就比乞丐高一等,连娼妓都不如!“臭老九”这一词,也是从这里来的 同时,元朝连科举制度都废除了,读书人想要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是根本不可能了。科举制度不光能吸引人才,也是维系古代统治的一个重要基础,连做官的途径都被切断了,可以说读书人基本没活路了,这样的政权,又怎会有人支持?而儒学一直是古代王朝统治的文化根基,元朝连这个根基都不要了,可想而知,元朝不短命谁短命? 清朝正是吸取了元朝的教训,满族人完全不排斥汉文化,还崇尚汉文化,特别是满清的高层,譬如金太祖努尔哈赤,就熟读《三国演义》,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拉拢读书人,实际上就是让自己汉化的方式之一,减少汉族民众对自己的敌意。拉拢读书人,提高读书人的地位,也就相当于拉拢了汉族的统治势力,并把这些汉人当作自己的喉舌,合法化自己的统治。


曹好好


纵观历史长河,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原建立朝代后,为了巩固统治,都会选择吸收汉文化作为统治的基础。而满清在历代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的朝代中无疑是最成功的。满清之所以成功,有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满清对汉人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包容。还不是一点两点的吸收和包容,而是全方位的吸收和包容。这一方面肯定也是满清统治者们在入关后吸取了历代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的经验。同时汉人的人口也远远大于满族,继承汉文化也是为了获得汉人的认可。除此之外,也是因为我们汉文化的同化力。曾经入主中原的各游牧民族王朝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被我们汉文化慢慢同化。想统治这片大地容易,但是想消灭我们汉文化很难,最终都会被慢慢受到我们汉文化影响。想要统治这片土地,就必须接受和继承我们的文化



提着灯笼追逐影子


个人观点:满清乐于接受的不是汉文化,而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王朝不断衍生完善出的维护封建皇权的儒家文化,并且这一文化在清朝逐渐走向集权的巅峰(宋朝的士大夫,明朝的言官,清朝的文字狱。。。)。只要看看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汉人官僚的所作所为与人生理念追求(无贬低文正公的意思,只是认为时代的局限性,其思想上略有一些奴性),你就明白为啥满清这么愉快的接受了你所指的汉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