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水浒传》中方腊的尚书王寅武力如何?

玉树老叟


王寅是《水浒传》武评中极具争议的一人。王寅是方腊阵营的尚书。隋唐以来,中国古代的政权逐渐形成了吏、户、礼、兵、刑、工六大部门。部门的最高长官是尚书,其副职是侍郎。尚书王寅是方腊阵营的兵部尚书,高玉是兵部侍郎。

《水浒传》中提及王寅的故事集中在第九十八回《卢俊义大战昱岭关,宋公明智取清溪洞》,只有两段不足四百字。

原来歙州守御,乃是皇叔大王方垕,是方腊的亲叔叔,与同两员大将,官封文职,共守歙州。一个是尚书王寅,一个是侍郎高玉,统领十数员战将,屯军二万之众,守住歙州城郭。原来王尚书是本州山里石匠出身,惯使一条钢枪,坐下有一骑好马,名唤转山飞。那匹战马,登山渡水,如行平地。那高侍郎也是本州士人故家子孙,会使一条鞭枪。因这两个颇通文墨,方腊加封做文职官爵,管领兵权之事。

——第九十八回《卢俊义大战昱岭关,宋公明智取清溪洞》

这一段文字在介绍歙州守御基本情况的同时,引出了王寅这个人物:职务“尚书”,出身“原来王尚书是本州山里石匠”,兵器“惯使一条钢枪”,坐骑“坐下有一骑好马,名唤转山飞”。此外,还着重介绍了坐骑转山飞“那匹战马,登山渡水,如行平地”。这段关于转山飞的文字描述与《三国演义》中关于赤兔马的描述有神似之处。

却说王尚书正走之间,撞着李云截住厮杀。王尚书便挺枪向前,李云却是步斗。那王尚书枪起马到,早把李云踏倒。石勇见冲翻了李云,便冲突向前,步走急来救时,王尚书把条枪神出鬼没,石勇如何抵当得住。王尚书战了数合,得便处把石勇一枪结果了性命,当下身死。城里却早赶出孙立、黄信、邹渊、邹润四将,截住王尚书杀。那王寅奋勇力敌四将,并无惧怯。不想又撞出林冲赶到,这个又是个会厮杀的,那王寅便有三头六臂,也敌不过五将,众人齐上,乱戳杀王寅。可怜南国尚书将,今日方知志莫伸。当下五将取了首级,飞马献与卢先锋。

——第九十八回《卢俊义大战昱岭关,宋公明智取清溪洞》

王寅的武艺究竟如何,主要是通过这二百多字来体现出来的。在这二百多字中,王寅先后与李云、石勇、孙立、黄信、邹渊、邹润、林冲七人交手。从过程上来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王寅踏倒李云;第二阶段,王寅枪挑石勇;第三阶段,王寅力敌孙立、黄信、邹渊、邹润四将;第五阶段,林冲加入战斗,王寅敌不过五将,被乱戳杀。

李云上梁山之前是沂州沂水县都头,曾在蒙汗药醒之后与李逵斗了五七合,不分胜败。参照李逵,李云应该可以达到梁山步军头领十员的水准。但是,李云上山之后,被在安排专一起造修葺房舍岗位上,让人情何以堪。南征方腊时,李云又被作为一线步军使用。王寅是方腊阵营的兵部尚书,“坐下有一骑好马,名唤转山飞。那匹战马,登山渡水,如行平地”,无疑属于马军。步军与马军对战时,存在着天然的不对等。“那王尚书枪起马到,早把李云踏倒。”更何况,王寅是方腊阵营歙州战役的主力,方杰是方腊阵营帮源洞战役的主力。

石勇的故事主要在《水浒传》第三十五回《石将军夜店寄书,小李广梁山射雁》故事中。在这一回故事中,石勇只让天下两个人:一个是沧州横海郡小旋风柴进,一个是郓城县及时雨宋公明,再就是转交宋清书信让宋江回家奔丧。绰号石将军的石勇武艺应该不高,只是比普通人略高一些而已。石勇见李云倒了之后,“冲突向前,步走急来救”,精神可嘉。王寅“把条枪神出鬼没”,“数合”“一枪结果了”石勇。石勇原是梁山步军将校中普通的一员。面对王寅,石勇之死也是大概率事件。

在孙立、黄信、邹渊、邹润四人中,孙立原是登州兵马提辖,曾与呼延灼“斗到三十馀合,不分胜败”,大排名时位列地煞星组第三位,大安排时在马军小彪将兼远探出哨头领中,最低也是马军八骠骑兼先锋使水准;黄信原是青州兵马都监,曾在清风山下一人独战清风山燕顺、王英、郑天寿“在马上斗了十合”,大排名时位列地煞星组第二位,大安排时在马军小彪将兼远探出哨头领中;邹渊、邹润上梁山之前是登云山头领,大安排时在步军将校中。孙立、黄信的武艺还是可以的,邹渊、邹润也就一般水准。在《水浒传》叙事中,一人VS多人的场面不多见。卢俊义曾力战过耶律宗云、耶律宗霖、耶律宗电、耶律宗雷兄弟四人。这四人曾与关胜、呼延灼、徐宁、索超四人混战过,回合不明,大概至少也是梁山马军八骠骑兼先锋使水准。相比较之下,王寅的四名对手孙立、黄信尚不错,邹渊、邹润则弱些,但是,在《水浒传》叙事中,能力战四人也就这二例。“城里却早赶出孙立、黄信、邹渊、邹润四将,截住王尚书杀。那王寅奋勇力敌四将,并无惧怯。”面对孙立、黄信、邹渊、邹润四人,王寅依然可以“奋勇力敌四将,并无惧怯”。虽然无法通过这段文字,推断出十回合或二十回合之后双方的胜负关系。但是,通过《水浒传》的行文“不想又撞出林冲赶到,这个又是个会厮杀的”引出林冲才将王寅戳杀。林冲是梁山马军五虎将,其武艺不容置疑。“那王寅便有三头六臂,也敌不过五将,众人齐上,乱戳杀王寅”隐约中透露出如若只是面对孙立、黄信、邹渊、邹润四人的话,王寅还是可以获胜的。最终通过“众人齐上”的方式,才“乱戳杀王寅”。之所以在武艺大排名时,将林冲放在王寅之后,这是最重要的原因。

诚然如此,关于王寅武艺的界定存在天然的不足之处。王寅曾马踏李云、数合枪杀石勇,但是这两个人先天成色不足,因而说服力也就不强。王寅不曾与关胜、林冲、秦明、呼延灼这类水准的人单独交锋过,这大概是王寅的“遗憾”,也是《水浒传》武评爱好者的遗憾吧!


久哥有话说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阁下所说的正是南国尚书王寅。



一说到尚书这个官职,我们脑海中或许出现的都是弱不禁风的文官形象,但王寅却悄悄不是这样。王寅也是个苦命的孩子,他出身在安徽的一个山区,年少家贫,与父亲以打石为生。其父去世后继承父业发扬石匠精神,立志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少年,这辈子也就要这么默默无闻的过去了。


王寅在打石的过程中倒也没闲着,不仅偷偷习武,还写的一手好诗。方腊举义路过歙州,见王寅之作品甚是喜欢,便邀请其做了文职工作,从此王寅和他的伯乐一起东征西讨,欲取代徽宗自己称帝。王寅有一匹战马,名曰“转山飞”,是匹性情刚烈的畜生,却被王寅所驯服,此马颇懂主人的心意。王寅第一次亮相是直言救庞万春,庞万春失了昱岭关逃到歙州,皇叔方垕要斩庞万春,但王寅却建议让他戴罪立功:

主上且息雷霆之怒。自古道:‘胜负兵家之常,非战 之罪。’今殿下权免庞将军本罪,取了军令必胜文状,着他引军,首先出战迎敌, 杀退宋兵。如或不胜,二罪俱并。

果然庞万春在王寅的鼓励下不负众望,以连珠箭射死了暗器大师欧鹏,歙州城得以有一丝喘息机会。当梁山供到歙州城时,王寅大摆空城计,梁山的水火二将也是读过小说的人,就觉得所谓空城计其实就是虚张声势,于是二人急于立功一马当先冲入城中。可我告诉你,这么明显的陷阱你都能中,二人落到陷阱中,四面伏兵其出将二人乱刀砍死。

王寅这一战将战术和心理运用的很好,说完了文功,下面王尚书就开始秀武力了。梁山大军填平了陷阱,忍着悲痛以兵力优势攻入城中。方腊军一时间乱了阵脚,方垕被卢俊义所杀,王寅见此情形无奈只能骑着转山飞逃亡,刚一出城发现了一位戴着绿色美瞳的将领,此人正是青眼虎李云,准备举枪便刺,但转山飞似乎更懂主人的心思,枪起马到,似怒涛排壑,生生将李云踩死。一旁的石勇看见死了李云,大喊着冲了上去,但王寅的枪法神出鬼没,几回合就石勇就送了命,王尚书拿下双杀转山飞一声嘶吼,像是在夸赞主人666。这时,四个影子突然将王尚书围了起来,正是孙立、黄信、邹渊、邹润,四人合力围攻,王寅又1V4不落下风。林教头看不下去了,也加入了战斗,场面是一打五!终于在五人的包夹下才牺牲了,令人一声叹息! 王寅真乃文武双全的代表,文采飞扬,杀人也潇洒,只是站错了阵营,可怜南国尚书将,至今方知志莫伸。感觉王寅是实力在八彪和五虎之间,如果论综合实力,那王寅无疑是方腊方智勇双全第一人了!




王寅若投靠梁山就好了…


逻辑文史游


王寅,书中第118回才出场,既是歙州大将,又官封文职尚书,与侍郎高玉,统领十数员战将,屯军二万之众,守住歙州城郭。

此人,原是本州山里石匠出身,惯使一条钢枪,坐下一骑好马,名唤转山飞,登山渡水,如行平地;因颇通文墨,方腊加封做文职官爵,管领兵权之事。

歙州城破前,单廷珪、魏定国圣水、神火二将皆死于王寅之计谋;城破后,李云、石勇皆死于王寅之手,可见王寅是一员谋略和武力都堪称一流的将领,文武皆强,全书罕有。

马踏李云,枪挑石勇后,城里赶出孙立、黄信、邹渊、邹润四将,截住王尚书厮杀,那王寅奋勇力敌四将,并无惧怯。

不想又撞出林冲赶到,这个又是个会厮杀的,那王寅便有三头六臂,也敌不过五将。众人齐上,乱戳杀王寅。

以一敌四,并无惧法,倘若不是林冲赶到,加入团战队伍,以五人合力围殴王寅,王寅不见得会马上输于孙立等四将,甚至能杀出重围,逃离战场。

那林冲毕竟是马军五虎将,战力强悍,实力超群,林冲的到来,天平立马倾斜了,正如书中所说“这个又是个会厮杀的”,那王尚书再厉害,如何敌得过五将的围殴。

书中能被对手围攻,那都是些高手,个人判断王尚书实力不在梁山泊马军五虎将之下,因为围攻他四将中有孙立、黄信两员小彪将,特别是孙立真实功夫,不在八骠骑之下。


马踏李云,枪挑石勇,这般行云流水,“奋勇力敌四将,并无惧怯”如此漂亮的文字,出自作者之手,林冲这样的高手,一般情况下,是羞于参与围殴的,他最终参与进来了,可见王尚书是个厉害角色。

书中孙立曾单鞭与呼延灼双鞭过招,大战30余合,不分胜负,就证明孙立武力不亚于八骠骑,甚至有弱五虎实力。

由此,也可以判断,王寅一挑四时,并无惧怯,实际上实力已超五虎将。王寅,属于超一流的战将,很晚才出场,但很快就战死战场,实属必然,迫于方腊阵营的格局,终归土崩瓦解,但在死前,作者给了罕见的溢美之词。


王寅,尽管是员猛将,但将花凋撇,因为整个南军集团,此时已经处于风雨飘渺之境地。

本文由“国平军史”推送,2018年3月17日于杭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