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抛却浮华,去伪存真,教育需要静下心的思考与心灵的返璞归真

这段时间,与有些家长聊天,,家长的一些话让我对当前的教育有了一些思考。

我:孩子放假在家都干些什么呢?

家长1:我家孩子在家什么都不干,天天抱着一本画册,画呀画呀画。叫他别做这些无用的,他偏不听,甚至还不理我……

家长2:我家孩子在家还是不错的,每天都能做很多练习,从不出去,做的也挺多,我还比较满意,就是不知道能考取好大学不?

家长3:我家孩子啊,没什么讲的,一点都不听话,什么都不做,看样子是个放牛的命。

在面对孩子时,我们对他们的最大的希望是好好读书,将来能成就一番事业。于是,唯读书有用论成了绝大部分家长的教育标准论。

有人说过:读书虽然不是唯一的出路,但读书一定是最好的出路。

也许,这句话是让所有人选择读书作为孩子出路的一种最大的理由吧。

抛却浮华,去伪存真,教育需要静下心的思考与心灵的返璞归真

读书是一个人最好的出路

读书可以成就人的事业,也可美化人的灵魂。

有人说:读书,让我即使没有富裕的生活,让我清贫至今也朴素至今,平凡至今也善良至今,渺小至今也强大至今,甚至日后嫁人,此生智慧和善念就是我嫁妆,我未入过繁华之境,未听过喧嚣声音,未见过太多生灵,未有过滚烫心情,但书本给了我所有智慧和感情。

这让我看到了读书对于一个人的最真实的作用。所以,读书一定是一个人成就自己的最好的方式。

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家庭,任何一个国家无不对教育高度重视。也就有因可寻了。我们在得到良好的教育之后,可以让自己活得学习带来的知识,可以获得学习带来的各种能力,可以获得由学习带来的工作和生活。可以获得由学习带来的人际交往和平台。可以获得由此带来的家庭与未来……

就如前面家长话语中最朴实的理解:不读书就是放牛的命。而勤奋的孩子带给父母的却是满怀希望的欣慰。

抛却浮华,去伪存真,教育需要静下心的思考与心灵的返璞归真

教育的意义狭隘化成为现代教育的缺失,浮躁成为其典型的特点

教育的意义是广泛的。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曾说:“教育, 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是教育在灵魂上的感召作用,教育可以让我们用精神的力量传递美德,传递能量,传递思想,传递意识……这是教育的最大的意义。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更多的意义被认为是肤浅的。

你为什么要读书?

我要好好读书,将来能找一个好工作。

我要读书,将来当一个科学家,当一位军人……

我要读书,将来能挣很多钱!

我要读书,我要考一所好大学。

我要读书,我要为父母争光,让父母不在操心。

……

读书,在我们绝大部分人的心理成为了浮躁的动机,成为了人生的必要的工具。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因为,没有这些,你读书的直接的驱使在又在哪里呢?况且,有了这点驱使总比没有驱使要强多了。

即使在教育者的眼中,也呈现出过多的浮躁。

努力吧!不然考不取好大学。

努力吧!不然将来工作不好找,人生难有出息。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为成绩而成绩,为分数而拼搏,唯升学率加班加点,未取得成绩,还采取各种手段。

考试前押题预测,考试后又牵强地去炫耀自己猜中了多少知识点,考试后再哀叹他自己学生考的不好,或者炫耀自己学生考的好。

考试考的好,举家欢庆!考试考的不好,举家哀愁。

考得好,学校奖励,考得不好,挨训受骂。

……

功利的驱使让教育变得浮躁不堪,以致一次又一次的教育改革也因为浮躁的本质而变得屡改屡败。

我曾想:如果失去这些功利,回归朴素自然,教育该走向何方?

抛却浮华,去伪存真,教育需要静下心的思考与心灵的返璞归真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认知自己才应是最真的追求

西方先贤曾提出三大问题:我从哪来?我是谁?我要去哪?我非常欣赏这句话。

三个看似简单又毫无关联的问题,却让我看到了我们教育的巨大缺失与悲哀。同时更让我们看到了教育最需要做的事。

你无法回答这些问题,真说明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如果人,最终不能了解自己。那么,又如何知道自己从何处来,又到何处去呢?

是啊,不了解自己怎么会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呢?如果个人都不知道想做什么,国家与民族更不知道该做什么。

就像一位中国人去日本访问的时候,看到日本大学生在繁重的学业之后依然参与茶道培训、艺术鉴赏等活动。不仅疑惑地问“这有啥用啊?”然而,他不知道的是,他们正是以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知道这正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修心,而这可以让孩子更加了解自己。

自古强大的民族都是重视教育的民族。以色列、德国以及日本的教育是全世界学习的典范。而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更是如此。

中国之所以被称为文明古国,经千年颠沛而魂魄不散,历万种灾厄而总能重生,因为我们重视教育,我们尊师重道。

然而,如今,我们更多地把才学、教育与财富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很多“读书无用论”,是的社会变得异常的浮躁。然而,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什么都可以浮躁,但是我们的教育不能浮躁。

因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通俗点说,教育是为了啥呢?

北宋教育学家张载就说读过读书的真正目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是啊,教育就是让我们更清楚的认知自己,让我们民族更清楚的认知自己,从而掌握个人的命运,创造国家和民族的美好未来。

抛却浮华,去伪存真,教育需要静下心的思考与心灵的返璞归真

抛却浮华,去伪存真,教育需要有返璞归真的心态

教育不是快餐,而应是食之回味无穷的享受。教育不是狂饮止渴,而应是细细品味的茶趣。

而我们现在的习惯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甚至把这种方式引申到教育,让它在现实面前失去了应有的本色。

而当前的功利式教育让孩子不是在教育的氛围里享受心灵的熏陶,而是在深情的期待中备受困扰。然而,当他们失去了对教育的美好向往和追求时,也就必然让教育成为一种负担。

于是,在教育的重压下,教育的功利与孩子的纯真的向往形成了深刻的矛盾,也就衍生出了一个又一个教育的悲剧。

我们每当评价别人的悲剧时都是在指责孩子的无知与家长的无“法”,然而,却不知这种无知与无“法”的背后正是对教育本质的真正无知。然而,我们在指责他们的同时,又是否能认识到这些呢?显然,我们也只是茫然的同情与指责罢了。而要真正地去摆脱这种浮华后的浮躁,却已不是一个人能做得到的。因为教育在各种层面上都以染上了现代的色彩。

所以,我们的时代需要给教育一点空间,让它有一点返璞归真的踹息的机会。

抛却浮华,去伪存真,教育需要静下心的思考与心灵的返璞归真

我的寄语

作为一个行走在教育教学领域15年的我,也自然无法逃脱这个社会对教育的片面的认知。然而,每当看到或听到人们口中的教育时,却又不自觉地在内心升起一丝的叹息。

我们是现代社会的宠儿,然而,宠儿却终究难以走出“父母”的怀抱,他们总在别人的思想和寄托中挣扎,最终活出的是他人,而不是自己。

而这,正是我一直思索的。但我却也难以冲破俗念,让自己真正的卓立与这样的环境之中,我只能用这样的担忧与文字来表达我内心的一点陋见,以示我对教育的一点期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