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在战机趋向隐身化的今天,还有必要发展超音速战略轰炸机吗?

歼20重型隐形战斗机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涉及到轰炸机这种作战平台的发展演变历程,每一次演变都是对当前战场环境的一种适应性改变。老鹰航空还是从轰炸机演变历程的角度来谈一下这个问题吧:

1、六十年代之前的轰炸机;

这一时期轰炸机所面临的防空火力或者拦截火力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是比较薄弱的,基本上以早期的喷气式战斗机,如米格15/17/19或者F-86等为主,地面防空火力还是以高炮为主,但是已经开始出现地对空导弹了。在这种背景下当时的轰炸机基本上还是以亚音速的常规轰炸机为主,比如图-16,B-52等,承担的任务依然是突防式轰炸,在战斗机的护卫之下深入敌方目标区进行空投作业。

2、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的轰炸机;

随着防空导弹大量部署,早期雷达预警与指挥系统也开始陆续组网运行,同时战斗机也从第一代进化到第二代两倍音速战斗机,在这种背景之下轰炸机也要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加以应对。原先的低速轰炸机就不再适用了,而是转变成超音速轰炸机。受到当时航空技术的限制,高速飞行性能需要小展弦比的后掠机翼,而低速飞行需要大展弦比的直机翼,为了有效兼顾这种矛盾性的需求,新一代轰炸机普遍采用可变后掠翼技术。典型型号如图-22M、图-160以及美国的B-1B轰炸机,它们在战争中承担的打击任务就相对灵活一些,面对防空火力弱的国家就可以超音速突击,抵达目标区扔完炸弹就走;面对防空国力较强的国家就在敌方火力圈之外投掷远程导弹方式进行打击。

3、九十年代到目前的轰炸机;

有矛就有盾,面对超音速轰炸机的压力,各国开始升级自己的雷达预警圈范围,同时发展远程防空导弹,以及各种拦截技术。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意义上的超音速轰炸机战技性能就得到压制。那么新的轰炸机技术又产生了,这就是所谓的隐身轰炸机,比如B-2,采用翼身组合体设计布局,大幅降低了自身的雷达和红外信号强度。在战争中,这种隐身轰炸机可以有效靠近或者突破敌方防空网,对目标实施精确轰炸并全身而退。

但是反隐身技术也在发展,目前看来B-2这种亚音速的隐身轰炸机突防大国空军防空网的能力日益下降,因此,发展超音速隐形轰炸机就是一种最佳的技术趋势。以两倍音速高速突击,同时还保持雷达、红外信号的隐身性能,这种轰炸机就是极具为例的战略打击力。

——问题就回答到这里了——

对航空感兴趣的朋友不妨来关注“老鹰航空”吧。

(图片来自互联网公开图片,如侵则删。)


老鹰航空


回答是肯定的。战略轰炸机通常都能跨洲飞行,可携带巡航导弹、常规炸弹、核炸弹和核导弹对它国展开战略进攻与战略袭击行动。为了更为有效地攻击别国,防备敌国雷达发现和预警,具有科技能力和经济实力的国家就把战略轰炸机升级研制成隐身型的轰炸机,这样在袭击别国时,敌方的的雷达就难以探测到隐形战略轰炸机的行踪,从而实施有效的攻击而全身而退,这是形成战略核导弹、战略核潜艇、战略轰炸机三位一体对别国进行有效核威慑的缺一不可的武器平台。目前,除美国、俄罗斯和中国有此能力外,其他国家都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而只有美国才拥有B2隐形战略轰炸机,俄中两国仍在研制当中。


南疆军旗


有,隐身开门,后续跟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