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雄才大略深谋远虑,最终却沦为笑柄的前秦皇帝苻坚

公元383年12月,前秦皇帝苻坚亲自率领的百万大军,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谢玄指挥的八万北府兵击败,此战谢玄以弱胜强,成就了其不世威名,而作为失败一方的领袖,苻坚不但自身在乱军中被羌族的姚苌所杀,一手创建起来的庞大帝国随即土崩瓦解,沦为后世的笑柄,以至于经常被拿来做志大才疏的典型代表。

雄才大略深谋远虑,最终却沦为笑柄的前秦皇帝苻坚

然而,假如仔细的研究苻坚本人和那段历史,便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苻坚不但能力超群,目光敏锐,且胸怀远大的志向,对他的嘲弄完全是成王败寇英雄史观的偏见。甚至可以说,苻坚实际上是五胡乱华时期的分水岭和标志性人物,他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而他没有成功的理想,则被鲜卑人创建的魏朝所继承、发扬光大。

据《晋书》记载,苻坚在八岁时就向其祖父苻洪要求请老师到家里教他读书:八岁,请师就家学。洪曰:“汝戎狄异类,世知饮酒,今乃求学邪!” 欣而许之。读书学习,内容必然并且只能是汉族的学问,儒家的经典,从苻坚祖父又惊又喜的态度来看,他是发自内心的认同苻坚的志向,彼时作为五胡之一的氐族的族长,苻洪比其他人更清楚,单纯依靠部落的武力,是无法建立一个长治久安的帝国,非但没有能力统一北方,甚至可能连自保都有困难,便将期望寄托在苻坚身上。

苻坚登上前秦的皇位之后,立即着手治理内政:修废职,继绝世,礼神祗,课农桑,立学校,鳏寡孤独高年不自存者,赐谷帛有差, 其殊才异行、孝友忠义、德业可称者,令在所以闻。

此外,在朝廷内部改变胡汉对立的政策,大力提拔任用汉族士大夫,其中最明显的例子是对汉族士大夫王猛的信任,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甚至不惜为了保护他将本族宿将樊世斩首。当然,王猛也没有让他失望,在前秦任职十八年,综合儒法,选拔廉明,强化中央集权,执政期间,“关陇清晏,百姓丰乐”,北朝呈现小康景象。

雄才大略深谋远虑,最终却沦为笑柄的前秦皇帝苻坚

国力大增的前秦在苻坚的领导下逐渐扫平了北方其他胡族建立的割据政权,但是他没有像此前各族征战中的那样将失败方斩尽杀绝,而是采用包容和接纳的态度,将鲜卑的慕容垂、羌族的姚苌等一时雄杰收服,并信任有加。而为了推进各民族之间的融合,苻坚甚至刻意的压制本族氐族,将其从京畿附近迁移到新近征服的地区,反倒把鲜卑、羌等胡族迁移到京城周边居住,表示对他们信之不疑。

苻坚的这些政策客观上推进了北方胡族之间和胡汉之间的和解与融合,同样造成了本族氐族的不满,但假使没有南征或者南征的失败,前秦是有超过90%的机提前完成北魏孝文帝的功绩。要知道,苻坚并不是所谓的单纯的理想主义者,而是深刻认识到持续百余年的战乱和各族之间相互仇视、仇杀已经让各族百姓厌倦,内心渴望和平与和解,他的所作所为都是顺应时代要求的。

最终让苻坚沦为笑柄的失败,历朝历代有无数的人进行过总结,说法各异,由于非本文的主题,就不一一列举,笔者想重点指出的是,苻坚作为前秦的皇帝,决定挥师南下,除了必胜的信念之外,还有其不得已的苦衷。

五胡之乱到前秦,已经持续了百余年,但胡族创立的数十个国家和地方政权(包括前秦在内)的本质都从来没有改变过,即由民族内部大大小小的部落组成联合体,实力最强的部落成为王族,依靠本部落的实力来保持凝聚力,推而广之,前秦帝国征服了鲜卑、羌等族之后,氐族作为国家的核心部族,再与其他胡族构成联合体。

雄才大略深谋远虑,最终却沦为笑柄的前秦皇帝苻坚

这种结构其实与两晋依靠豪门大族建立的统治极其类似,与秦汉这种大一统集权王朝,皇帝和皇族高踞权力的最顶端完全不同,王权的存续完全依赖于内部的平衡。王权如果想获得优势地位,必须在不断的征战中获胜,得到新的土地、人口和资源,然后才有能力有机会将各个部族的结构完全打散,从而顺理成章的将王权置于突出的位置。

苻坚没有完成的理想结果在创建北魏的拓跋珪手上实现了,他即位之后没多久就推出部族解散政策,将鲜卑各部集中迁居到国都平城附近的京畿地区,顺便将各部族长对部落民的管辖权收归国家所有。

北魏之所以能终结五胡乱华的混乱,统一北方,实现长治久安,将时代推进到南北朝,就是因为这项最重要的改革,苻坚泉下有知,当感欣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