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中醫現在還多嗎?傳統的中醫文化會不會在傳承中慢慢的越來越少?

星辰璀璨的你


少了,少的可憐。幾乎斷代了。見過大部分現代中醫都是抄方手,切脈都是“你腎虛“了。或者開口就是“你那不舒服"。


天山17040


民間傳承的中醫,大部分是以經驗治病為多,同樣以四診八綱為辨證施治,但沒有醫學理論為依據。到現今後代已經有大數,有執業資質者,轉為以西藥為主,中藥為輔的治病方式,開中藥方是治不了病,可以說中醫已經斷代。

以官方中醫科大學早期教學,也已經採用中西結合教學方式,也是以四診八綱,辨證施治為準則。對於古代醫學理論,以臟腑經絡理論為主導。(傷寒論)(溫熱病)理論,只是作為參考,不是成為主導醫學教義。這對中醫學的發展也是有助於進步。大約在2018年初,社會時興(黃帝內經),中醫導向了唯心醫學論,放棄了中西結合意向,對於醫學理論(傷寒論),(溫熱病)理論,沒有更深的研究,只是作表面文章。可以說,官方,民間,對古代中醫學繼承,也已經斷代。這對於中醫學是個大損失。學中醫也是為了治病,只要能治病,能夠應用中醫藥治病,就可以了。中醫學照樣能傳承下去。但是古代中醫學的精華卻丟了。這很難發揮中醫治病強身的優勢,中醫學是又在退步。也可以說,從建國以後,對(傷寒論),(溫熱病)中醫學理論,沒有認真研究過。

幸運的是,這次抗擊疫病,應用了(傷寒論),應用了古代經方,這是重新認識中醫學理論的好兆頭。


無憂草2775


直正的中醫大夫現在還有,但不是很多,這些大夫多數都已經是六七十歲以上的人了,由於當今對中醫的種種政策,迫使他們的後人好多都改行沒再傳承他們的醫術了,更不用說還收多少徒弟了。現在國家的政策是把中醫按西醫方式來管理,迫使中醫西醫化,造成真正的中醫技能逐漸嚴重性地失傳。中醫與西醫在理論和冶療願則上有天遠之別,以西醫的方式來管理中醫那簡直是對中醫文化的踐踏。中醫的傳承優劣關鍵還是國家對中醫管理的政策,迫切希望國家關注中醫,想辦法能把中醫很好地傳承下去,併發揚光大!


竹葉細辛1004


50一60年代中醫為主,多為無證的座堂傳統老中醫,看內科,瘡科,正骨科的人特多,看病撿藥都排隊,70一80年逐步專西醫,西醫配進現代檢驗科學設備,對許多病檢驗增強了準確性,但有些病症現代檢驗手段也無法確診,而往往中醫藥有効。90年代後期至今中醫少了,已有不少專科治法見不到了,失傳?


用戶1279456360359


第一個問題無法回答,中醫西醫化的中醫現在很多,而古老的、象形科學的中醫一個沒有。傳統的中醫是我們還不知道的象形的、大一統…的中醫,不是越來越少,而是已經殞歿,成為了真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了。我現在表達一些觀點,在“正常”人的眼中,是“巫醫、迷信、違背科學”的胡說八道。我們丟掉了祖先用萬年時間研究出來的、人類最偉大的生命科學,其複雜程度、理論範圍遠超西醫理論。


哈大叔3


我們這裡的一個醫生給我說他以前學中醫的,學了一段時間才知道不易掌握,感覺中醫是一種玄學,靠什麼辯論什麼經驗治療,切脈連入門都難。還有中藥方面區分:比方說治咳的川貝吧,有一種沒有任何作用平貝在外表與它差不多,功夫不到家的中醫弄不好會誤用。野生的與種植的在效果上有差別很大沒辦法掌握劑量…。後來放棄了中醫改行學了一西醫。他說西醫好學中醫太難了,就是拿到中醫畢業證的話開藥方治病能把病人醫好也很渺茫。


用戶1931050347380


這個不會,最壞情況下,只要有足夠的大眾的醫療消費需求,即使西醫是首選項,但是西醫還是有很多疾病是解決不了的,另外西醫有限的醫療資源和龐大的老百姓就醫需求始終是個難以解決的矛盾,中醫一定是老百姓可選項。對中醫的需求越大,中醫的發展就會有基礎,也有經濟效益去推動發展。武漢肺疫就完全說明問題。我堅信,中醫有大發展,從國家自主可控的大前提下,中醫理論研究及實用技術,消費人群本身也是國家的競爭力之一,這個基礎和資源是世界上哪個國家(包括日韓在內)都比不了的。


有無之境1


感覺不會,任何一項社會共識都會不斷在發展中調整從而得以留存,這個也算是競爭機制下的進化吧。

中醫作為文化來說有其特殊的心理作用也有些經驗性的方法論,只是可能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當代和未來可能會變的更加小眾。


wulf


中醫是中國的醫術,是幾千年的歷史,傳承需要更多的人參與,但是治病救人就是根本,很多人會去評判中醫好還是西醫好,只要治病救人就是好的,我也相信中醫的包容性,從醫術上來說我相信醫術的專研和發明初心就是為了救人,我覺得結果治好就行,沒有必要去比較,都是人類共同發展的結果,當然這個過程中不乏存在利益集團的推波助瀾,我們只要保持本心就好!而中醫畢竟走過很多歷史,必然也能傳承下去!


阿喆筆下


中醫傳承需國家政策支持,一方面開展醫理研究與正規院校教學,另一方面打擊打著中醫旗號坑蒙拐騙的江湖騙子。中醫醫理深奧,又有很多實踐的經驗技藝普及難,傳承更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