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疫情之下,焦虑围绕身边 你想过求助专家吗?

A 哪些人容易有焦虑?

截至2月23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云上三院·疫期心理”使用者接近21万人次。

云上三院“疫期心理”上线第一天有8688人完成了“疫期心理”自评,包括1954名中山三院医护人员,384名非中山三院的医护人员,6350名普通民众。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甘照宇表示,目前普通大众主要有以下几种心理表现:

一、从疫区回来的人怕自己染病

小Z从疫区回来,未感染,也过了隔离期,但不相信现在专家的话,对自己身上到底有没有感染病毒感到深深不安,怕传染给家人,会很有罪恶感。头疼,身上不舒服,但不敢就医。不敢让人知道自己去过疫区,怕受到小区中有些业主的嫌弃和排斥。

他分析,这种受威胁感带来的过度焦虑和恐惧会产生躯体症状,如感到头痛、身体乏力,这些与肺炎类似的症状更让人心慌不宁,加剧负性思维,增加不良情绪。

二、接触过从疫区回来的普通大众

S女士逐渐感到疫情的严重,并由开始的不关心变为非常紧张,担心自己或者家人会被传染上,而感到很焦虑。S女士身边有从疫区回来、过了隔离期的人,但仍然觉得不放心。

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看,人们总是会划分“我们”和“他们”,区分内外不同群体,容易对“他们”产生偏见。偏见以猜忌、恐惧和仇恨为特征,而偏见又会进一步导致歧视。

三、小区有确诊冠肺炎的患者

Y小姐住的小区忽然被通知有确诊患者的病例,她很是紧张,天天关注业主群看看大家说什么,担心自己在小区活动中接触到确诊患者,把家中里里外外消毒一遍,还是觉得不放心。

Y小姐的过度紧张,往往会出现“看谁都是携带者”“不敢出门、更不敢去医院”“感到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等想法。这些想法和行为可能会推动焦虑发展为恐慌,导致产生一系列盲目从众的行为,比如过量使用消毒剂、抢购方便食品等。

四、身体易生病的群体

小W身体体质不好,容易生病,抵抗力差,面对疫情,觉得自己更容易感染,而对自己的健康安全感到忧虑,睡不好,吃不下,情绪沮丧恐惧,对抗击疫情感到没有信心,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结束;又觉得“反正我总会生病”,预防也没有什么意义,感到无望。

如果一个人本身体质不太好,容易生病,那么在疫情面前,就可能对自己身体的抵抗力比较没有信心,认为自己面对当前疫情完全无能为力,感到无助和抑郁,也没有动力做出预防措施。

五、为太多疫情信息所累的普通大众

老L是一名关心疫情、有社会责任感的普通大众,恨不得自己能上前线参加防疫控制工作。最近,老L不停搜索最新疫情信息,提醒身边的人,但在做这些事的时候,他逐渐感到精神很紧张、焦虑;不久又有种倦怠感和麻木感。

这些人在忍不住刷消息的同时,可能会开始莫名感到厌烦、麻木,感觉不到刷消息的意义。在短时间内,高强度地接触大量与疫情相关的负面信息,使人长期处于压力中;但自己的行为无法很快缓解疫区的困难时,人的心理资源会被很快耗光,而让人缺乏继续应对的能力。

B 哪些情况应打热线求助?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华 通讯员 宋易倩 伍晓丹

从去年末至今,新冠肺炎成为人们口中谈论最多的四个字,朋友圈不断更新的数据、科普文,及至一些未经证实的业主群截图、网上帖子,让人们心理越来越沉重。很多人不知道,焦虑已经潜入了我们的情绪中。

哪些情况应打热线求助?

据记者了解,自1月23日至2月15日,广州市心理援助热线(020-81899120)接听疫情相关的咨询来电761例,其中询问新冠肺炎有关政策300例,占39%,位列第一;因疫情出现焦虑情绪221例,占29%,位列第二;怀疑自己患新冠肺炎,45例,占5%,位列第三。

广州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负责人周亮建议,由于对疾病的担心,产生巨大心理压力,出现以下症状且自我调整无效的时候,专家则建议拨打热线求助:出现难以入睡、多醒或早醒等睡眠困难;心理焦虑不安、恐惧、警觉度增高;感到抑郁、低落、无助;感到愤怒、易激惹;失去兴趣和愉悦感。

为啥他不焦虑我焦虑?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精神心理科主治医师胡俊武指出,根据心理学的认知理论,面对同样的疫情,不一样的想法和认知会带来完全不一样的情绪和影响。比如一部分人会因为一些症状而自我贴标签,“我咳嗽的症状,是不是被感染了”,继而产生恐惧、害怕等心理。但如果理性认知的话,则会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我被感染了,我仍然可以积极地接受科学隔离和救治”,他建议有疑虑的人士,可以先到互联网医院问诊,由专业人士判断,好过自己胡思乱想。

纾解紧张焦虑我们可以做这些

除了思维方式的改变,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呢?胡俊武为大家提出以下六点建议,在一定程度上纾解紧张焦虑的情绪:

1、我们需要规律的作息,吃好每一顿饭。保存好体力和精力,免疫力才能有效发挥抗击病毒的作用;

2、我们可通过电视新闻节目有限度地了解疫情信息的变化,心里有底就不会慌;

3、我们可以通过微信、电话向远方的亲友、同学、同事以及一线的医护工作者表达问候、感谢;

4、 我们更要保护好自己和身边的人,包括:家人、朋友,可以对他们予以关心、支持与鼓励;

5、 我们可以看看在家还有哪些平时一直想做又没有做的事情,例如:做一顿饭、看一部电影、读一本书、翻一下旧照、写一下日记、整理一份资料;

6、我们需要定期活动一下身体,例如:揉揉颈、伸伸腰、压压腿、拉拉筋。

同时,周亮还建议,如果出现焦虑情绪无法自行缓解或加重的情况,应及时就近到精神心理科诊治。

C 疫情期,情绪病患者怎么办?

疫情期心理疾患求诊量减至1/4

“新冠疫情期间,现在门诊量大约减至正常时期的1/4至1/3。”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身医学科主治医师刘海洪表示。

“门诊量下降,一来是医院建议大家,特殊时期尽量合理利用各大互联网医院。精神心理问题,可以通过互联网医院,进行不同程度的沟通、咨询和治疗,开药买药也不会耽误。根据医生评估,如果病情比较稳定,不用太着急上门求诊。其次,对于一些原有精神疾病患者,我们心身医学科一直格外注重保持追踪和随访,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心理治疗,病人都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及时反馈。”

焦虑是正常的,“不焦虑”才更要留意

疫情期会否诱发新焦虑?“原本有强迫、焦虑,或是抑郁症倾向的人群,需要注意,不要因为此次疫情防治,而诱发新的心理问题。还有一些心理问题与原生家庭相关的,或是家庭关系不好的,如果疫情期间封闭在家,就要特别留意自身状态。”刘海洪提醒,这类“心理病毒”的易感人群,应该积极跟自己的医生或好朋友建立联系,以便及时寻求支援。

“但焦虑是正常的!面对新冠疫情,出现焦虑紧张、担心失眠,这通常是应对特殊情况的正常反应,焦虑才会激发保护机制,无需过分担心。反而要留意那些不焦虑、特别淡漠,不出声的人,有可能是抑郁程度加深至无力与外界交流。”刘海洪提醒。

春天容易诱发精神分裂复发怎么办?

“精神分裂的发病确实会有一点季节性,但如果一直稳定用药,其实不用太担心的。”刘海洪介绍,按一般的规律,精神分裂症在春天容易复发,但复发求诊的高峰期,一般是在3至5月份。现在正值2月中旬,但要密切留意,会否因隔离在家等生活习惯、环境改变,而诱发这个问题提早出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