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东晋内耗:浅析北府兵的建立与荆扬内争的进一步发展。

东晋在桓温死后,由于东晋孝武帝司马矅年幼,世家大族地主陈郡谢安当国理政,桓氏让出了扬州,由桓温的弟弟桓豁、桓冲相继出任荆州都督,继续掌握上游的大权。

东晋内耗:浅析北府兵的建立与荆扬内争的进一步发展。

桓冲和哥哥桓温不同,他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并不十分干涉下游的行事之权,因此他和谢安之间相安无事,荆、扬之间的矛盾得以暂时缓和下来。

时孝武帝富于春秋,政不自己,温威振内外,人情噂,互生同异。安与坦之尽忠匡翼,终能辑穆。——《晋书·谢安传》

东晋内耗:浅析北府兵的建立与荆扬内争的进一步发展。

桓温活着的时候,因为当时集中在今天的镇江、常州一带的北来侨民,人口众多且彪悍异常,在没有了土地之后,桓温就曾经有打算把他们编成一支新军的计划,可是计划还没有来得及实施,桓温就病死了。

北府兵的成立:谢安负责策划,谢玄负责指挥,改变荆扬之争局面的重要力量。

谢安继任当国后,为充实长江下游的军事力量用来拱卫京师、同时抗衡来自上游荆州地区的军事威胁,就筹募成立了这支新军。同时为了维护谢氏的利益,谢安就把这支部队的指挥权交给了自己最信任的人谢玄。

是时朝廷方以秦寇为忧,诏求文武良将可以镇御北方者,谢安以兄子玄应诏。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以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时号“北府兵”,敌人畏之。——《资治通鉴·卷一百四·晋纪二十六·烈宗孝武皇帝上之中》

东晋内耗:浅析北府兵的建立与荆扬内争的进一步发展。

公元377年,东晋政府任命谢安兄长的儿子谢玄为南兖州刺史,负责筹募组建这支新军。谢玄又把南兖州的军府,从京口移到了广陵,其目的就是可以更好的招募附近的百姓参军。南徐、南兖两州的侨民纷纷应募入伍,很多后来我们所熟悉的名字,都出现在了名单之中,由此可见这支部队的战斗力不容小觑。

太元初,谢玄北镇广陵,时苻坚方盛,玄多募劲勇,牢之与东海何谦、琅邪诸葛侃、乐安高衡、东平刘轨、西河田洛及晋陵孙无终等以骁猛应选。——《晋书·刘牢之传》

东晋内耗:浅析北府兵的建立与荆扬内争的进一步发展。

彭城刘牢之与东海何谦、琅琊诸葛侃、乐安高衡、东平刘轨、西河田洛及晋陵孙无终等,都因骁勇善战的缘故而被选入了这支部队之中。这支新军经过长达七年的训练,成为一支精悍能战的部队,号称北府兵。

时苻坚强盛,疆场多虞,诸将败退相继。安遣弟石及兄子玄等应机征讨,所在克捷。——《晋书·谢安传》

东晋内耗:浅析北府兵的建立与荆扬内争的进一步发展。

北府兵的兴起,不但成为了长江下游的主要军事力量,改变了荆、扬之争的形式,而且在后来的淝水之战中,在江淮以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粉碎了苻坚南侵的百万大军,把江南从苻坚的铁骑下挽救了出来。

君臣失信:谢安的悲剧离场,司马道子的大权独揽。

肥水之战后,东晋的统治阶级满足于偏安一隅的局面,没有恢复失地的要求和决心,以至于不能扩大战果,乘胜逐北收复中原。虽然以北府兵的善战,收复了徐、兖、青、司、豫、梁六州之地,但当时东晋外部的威胁消除的时候,东晋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却日益尖锐化。王室内部和王室和世族—君臣之间,中央与方镇—荆、扬之间,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斗争。

东晋内耗:浅析北府兵的建立与荆扬内争的进一步发展。

他们不仅不通力合作去收复失地,反而互相牵制,破坏北伐。因此,尽管淝水之战后尽管北方一度陷入大混乱,但东晋收复的失地还是再次沦陷,那些殷切盼望的中原地区人民,不但没有得到解救,且在北方再度分裂、少数民族大迁徙过程中,在各族统治者残酷统治下,半数人沦为奴虏,在辗转迁徙中死去。

以时会稽王道子专权,而奸谄颇相扇构。——《晋书·会稽王传》

谢安在淝水之战胜利之后,进位太保、太傅,都督扬江荆司豫徐兖青冀幽并宁益雍梁十五州军事,声望达到了顶峰,因此招致了皇帝的猜忌,君臣之间渐渐隔膜起来。

东晋内耗:浅析北府兵的建立与荆扬内争的进一步发展。

谢安于是请求北征出镇广陵,实际上是在孝武帝同母弟会稽王司马道子的排斥下,被迫离开了朝廷中枢。

帝以会稽王非社稷之臣,擢所亲幸以为藩捍,乃授伸堪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振威将军、荆州刺史、假节,镇江陵。——《晋书·殷仲堪传》

不久后谢安病逝,司马道子遂以司徒、录尚书事、兼领扬州刺史、都督中外诸军事,代替谢安做了国相。

兄弟之争:孝武帝死得十分蹊跷,司马道子、司马元显先后掌权。

当时孝武帝沉溺于酒色,司马道子更是个酒色之徒,两个人之间既是兄弟又是君臣,因为权力逐渐有发生了摩擦。孝武帝任命王恭为南兖州刺史,镇北府;又以殷仲堪为荆州刺史,掌握上游的兵权。孝武帝想通过这种方式来牵制朝廷中的权臣,结果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的分裂。

东晋内耗:浅析北府兵的建立与荆扬内争的进一步发展。

公元396年,孝武帝死了,据史料记载,他是被皇后让人喝酒闷死的,他的儿子司马德宗继位,是为安帝,司马道子以太傅的身份摄政。这位安帝是个什么状态呢?据史书记载安帝“自少及长,口不能言,虽寒暑之变无以辨”,简单点说就是个白痴,奉这样一个白痴来做皇帝,宰辅司马道子的权力自然更大了。司马道子以主张削弱方镇的王国宝、王绪为心腹,对抗王恭、殷仲堪等,王国宝出身于太原王氏,是谢安的女婿,王绪则是王国宝的从祖弟。王国宝位至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参掌朝政。

国宝及绪惶惧不知所为,用王珣计,请解职。道子收国宝,赐死,斩绪于市,深谢愆失,恭乃还京口。——《晋书·王恭传》

东晋内耗:浅析北府兵的建立与荆扬内争的进一步发展。

公元397年,王恭从京口起兵,以诛杀王国宝为借口;殷仲堪也在荆州起兵,与王恭相呼应。东晋政府成立的北府兵,本来是用来拱卫京师、充实长江下游力量的,现在北府兵在王恭的统帅下来对抗中央,司马道子自然无法抵御,只得把王国宝和王绪杀死,丢卒保车请求王恭退兵。

元显使说牢之,啖以重利,牢之乃斩颜延以降。——《晋书·王恭传》

公元398年,王恭第二次举兵,荆州刺史殷仲堪、广州刺史桓玄等起兵响应。司马道子以儿子司马元显为征讨都督,统兵抵御。那时王恭以北府兵将领刘牢之作为前锋,元显派人往说服刘牢之倒戈归顺中央,答应事成之后用刘牢之代替王恭做南兖州刺史,于是刘牢之袭击王恭,王恭兵败而死。殷仲堪、桓玄等人听说王恭被杀了,仓皇逃走,至寻阳后,推举桓玄为盟主。

东晋内耗:浅析北府兵的建立与荆扬内争的进一步发展。

公元399年,桓玄又火并了殷仲堪,自己据有荆州上游地区,东晋以桓玄为都督荆江襄雍秦梁益宁八州军事,荆州江州刺史。桓氏家族世镇荆楚,门生故旧甚多,因此,桓玄的势力越来越大,自己的野心也一步步膨胀起来。

树用腹心,兵马日盛。——《晋书·桓玄传》

元显自击破王恭后,又用手段把扬州刺史的职位攫夺到手,同时他又总录尚书事,这个儿子显然比他老爸司马道子要强的多,不仅有心机而且有手段。

道子为东录,元显为西录。——《晋书·会稽王道子传》

东晋内耗:浅析北府兵的建立与荆扬内争的进一步发展。

名义上司马道子和司马元显地位相当,共同辅政安帝。但司马道子昏庸多病,安帝又是个白痴,因此,东晋朝廷的大小事务,全部由司马元显决断。

西府车骑填凑,东第门下可设雀罗。——《晋书·会稽王道子传》

一时之间司马元显的府邸人满为患,大家都想通过这位显贵谋求自己的利益。而司马道子的府邸则变得门可罗雀、无人问津。

乐属之祸:司马元显想建立受自己控制的部队,却损害了多方利益,成为浙东农民起义直接的导火索。

司马元显考虑到来自荆州上游的威胁和北府兵的难以控制,想建立一支由自己来指挥的新军。因为当时兵员缺乏,于是下令强制征发东土诸郡其本身或父辈本来是奴隶,而已经获得放免为佃客的壮丁,集中到京师担任兵役,称之为“乐属”。

东晋内耗:浅析北府兵的建立与荆扬内争的进一步发展。

这一措施不仅造成世家大族对政府的普遍不满,因而使东晋政府失去了部分世家大族的支持;而且对本来是奴隶,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已获得佃客身份的农民来说,更是巨大的迫害。

东晋内耗:浅析北府兵的建立与荆扬内争的进一步发展。

这部分佃客已经有了自己的经济基础,有了自己的生产工具,具有自己耕种的土地,他们可以从自己收成中,拿出一部分缴纳给地主,然后就可以自给自足。现在却要被征发为兵,兵士身份从魏晋以来就非常低落,甚至和奴婢并列,又因为是世袭的缘故,当了兵就意味着世世代代都没什么奔头了。且这是个把头颅挂在裤腰带上的职业,随时随地都有送命的危险,放着好好的土地不去耕种,干这个危险工作还没有奔头,有谁愿意去做呢?

东晋内耗:浅析北府兵的建立与荆扬内争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司马元显的这条命令一出,就搞得东土怨声载道,东土的世家大族、佃客都强烈反对,可司马元显还要一意孤行,最后终于成为了浙东农民起义的直接导火线。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