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朱元璋吃饭发现碗中有根头发,随后叫来厨师,厨师是如何机智逃生的?这件事结果如何?

秉烛读春秋


朱元璋的这个故事,来源于明朝江南四大才子祝枝山所编著的《前闻记》,祝枝山在书中是这样说的,有一次朱元璋在吃饭时,发现碗里有根头发,非常生气,就派人把做饭的厨子给抓过来兴师问罪,并责问他这根头发是不是他掉的。当时厨子就回答说,这并非是头发,而是皇帝的龙须。

朱元璋于是捋了捋自己的胡须,当即就有几根胡须掉了下来,于是他叹了口气,果然是岁月不饶人,随后便摆了摆手,让人放了这位厨师。这个故事被后世人传得头头是道,但其实,这就是标准的民间故事,不可能是真的。

因为,祝枝山生活的主要时代,是在弘治和正德年间,此时距离朱元璋去世,已经过去快80多年,祝枝山又是如何知道这些宫廷秘史的?而且,他的先祖,也没有人在宫中当过差,正史上也没有这一记载,他又是听谁说的这种有关朱元璋的私人生活的事?



所以很明显,这是祝枝山自己杜撰的。而他之所以要写这样一篇文章,不过是借此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因为,祝枝山从小就很有才华,19岁就考中秀才,结果其后五次参加乡试,直到31岁时才考中举人,后来他又前后参加了七次会试,结果一次都没有考中,甚至他的儿子祝续都在他第六次考试时考中进士,于是祝枝山便从此断绝科举的念头。

后来,祝枝山便开始编写书籍,于是便有了这本《前闻记》,顾名思义就是根据前人们的所见所闻而编记。祝枝山将朱元璋的这个故事编写进去,表面上是在说明厨子的机智,但其实是暗讽朱元璋的残暴。因为,掉根头发到饭里面,这才多大一点事情,朱元璋就气得是兴师动众,还差点把这个厨子给杀掉,这不是残暴是什么!



当然,不仅仅是祝枝山,当时的很多文人士大夫,都喜欢编写这种小故事。因为,当初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整治贪官和打击官僚集团,被士大夫集团所记恨,而在朱棣之后,文官士大夫集团开始掌握话语权,于是朱元璋也由此被黑得是惨不忍睹,有关他残暴的各种小故事,那是层出不穷。

但事实上,朱元璋只是对待骄横跋扈的功臣、和贪官污吏们比较残忍,他对待广大普通百姓,实际上是非常体恤的。而且,朱元璋从一个乞丐起家,经历过太多大风大浪,早就已经养成泰山崩于顶而面不改色的心态,所以他不可能因为区区一根头发的小事情,就置皇帝的威仪而不顾,做出勃然大怒的失态行为,更何况他面对的还是厨师这种小人物,这实在有些拉低他的身份。


我是赵帅锅


朱元璋吃饭时,发现碗里有根头发,龙颜大怒,喊来做饭的厨子,责问他:“是不是你掉的头发?”

厨子跪在地上,紧张地不敢抬头,战战栗栗,架不住他这么一哆嗦,头上的厨师帽忽然掉地上了,赫然露出一个大光头。

朱元璋气笑了。

这算是一个演绎版的说法。事实上,假如这位厨子露出光头,难免会让朱元璋联想到这是在影射他本人曾经当过和尚的经历,这位厨子多半是难逃一死。

实际上,故事是另外一种版本,记载于明代祝枝山所著的《野记》里。

“太祖进膳有发,召问光禄官,对曰:“非发,龙须也。”因即捋须,得一二茎,遂叱去,不复问。”

说的是朱元璋一看到碗中的头发,龙颜大怒,喊来光禄寺的官员,问他这根头发的来路。

光禄寺是负责皇帝饮食的部门,祝枝山在这里没说具体是哪位,到底是卿、少卿或是丞,考虑到不管是谁,他们作为后勤单位的头目,肯定在拍马屁方面具备深厚的功底和特殊的心得。

所以这位光禄寺官员看着头发,马上就脱口而出,“陛下,这哪里是什么头发,分明是您的龙须啊!”

朱元璋半信半疑,捋了捋自己的胡子,果然掉下来一两根,“噻,最近的新陈代谢有点快呢”。叹了口气,愣神的工夫,摆摆手把光禄寺官员轰走了。

题目中的厨师,是没有权利见到皇帝本人的,皇帝哪是谁想见就见的?

但这位光禄寺官员的回答,很明显是救了做饭的厨子一命。

这种保障宫廷膳食的机构,到了清朝,逐渐演变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追溯机制,谁采买的食材,谁清洗的,谁烹饪的,谁端上桌的,都有专人记录,在一定程度上,完全可以保证调查出这根头发的来源,并让“肇事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历来现实


这种事情能让朱元璋碰上,相关人员恐怕早已瑟瑟发抖,以朱元璋的秉性,不剥几个人的皮显然是不会罢休的。但这件事的处理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可谓是历史上最为传奇的帝王,没有之一。他不仅身世凄惨,而且还做过和尚讨过饭,就这样一位快要饿死的布衣,却成就了帝王伟业。

朱元璋称帝之后,深知民间疾苦,对贪官污吏是深恶痛绝。他亲自改良和发明了包括剥皮揎草在内的一些酷刑,专门用来对付贪官污吏和反对他的不法之徒。

朱元璋惩罚人的手段之残忍,不但让不法之徒为之胆颤,而且使满朝文武及宫中差役如履薄冰。有人胆敢糊弄朱元璋,轻者会被杖打一通,重者则会因此丧命。

我们要说的这件事,正史中自然不会记载,它是来源于民间野史。至于吃出头发这事是否真实,我觉得没有考证的价值,权当是茶余饭后的一个小故事罢了。

据野史记载,有一天,朱元璋心血来潮非要与马皇后一起吃饭。这个马皇后可有古代贤后之美称,朱元璋能打下江山,马皇后是居功至伟,被朱元璋所敬重。

明清皇帝用膳,基本上是单独用膳,后妃们也是各用各的。这日二人边吃边回忆往昔的艰苦岁月,朱元璋正讲到动情之处时,突然发现碗里怎么会有一根头发。

饭里发现头发,一般情况下都会影响食欲,朱元璋也不例外。愤怒的朱元璋放下碗,马上让侍卫把做饭的厨师叫来,心想这厨师怎么连天王老子也敢糊弄。

这时的马皇后已经发现了朱元璋的杀意已起,厨师到来后不知所为何事,只能胆战心惊的跪在地上。朱元璋问他饭里为何会有头发,厨师也被问得莫名其妙。

朱元璋见他有疑惑之态,正要怒斥之时,厨师说他也不知头发来自何处。这样的解释显然是在挑战朱元璋的耐性,他说厨师若没有合理解释,便要被剥皮处死。

危急之下,这位厨师赶紧将帽子摘掉以证他的清白,朱元璋这才收起怒气。原来这位厨师是个光头,他没有说错,他本身就是光头,也就不知头发来自何处。

朱元璋也并非是不明事理之人,他让厨师退下后,将主管膳食的光禄寺卿喊来,一定要查出这根头发的来龙去脉。光禄寺卿在仔细查看一番后,退下来回话。

他战战兢兢的说:“皇上,这根东西不是头发。”朱元璋怒斥道:“你的眼睛是不是有毛病,这不是头发是什么,你要是说不清楚,就等着蹲锦衣卫的大牢吧。”

寺卿轻声回答道:“这是您的龙须。”善于救人于危难之中的马皇后发话了,她对着朱元璋说:“陛下在吃饭时龙须掉了下来,我竟没有发现,请治我的罪吧。”

朱元璋拿起碗仔细一看,果然就自己半花不白的胡须。他冲着马皇后哈哈大笑说,看来人不服老不行啊,胡须都开始掉了。这场虚惊就此结束,无人受到惩罚。

那位厨师也是有先见之明,他在进宫当厨师之前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是就一直将头剃光,防止头发不小心掉到饭里。他的这个举动不但救了自己,也救了领导。

这个故事既体现了朱元璋的严厉之处,又反映了他是深明大理之人。其实明清时给皇帝准备的御膳,很难有头发混入,都有相应的防范措施,尤其在清代不会发生。


野史也是史


朱元璋吃饭发现碗中有根头发,随后叫来厨师,厨师是如何机智逃生的?这件事结果如何?

吃饭吃出头发,应该算是比较少见的情况。大部分的人看到碗里有头发,要么重换一碗,要把头发挑出后来继续吃。

可是,对于古代的帝王来说,碗里挑出头发,就算是比较严重的情况了。

据史料记载,朱元璋曾经就在吃午饭时,在饭里挑出过头发,身为帝王的他,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众所周知,朱元璋脾气暴躁,大臣中很多都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赐死。在位期间,因为一句话说错了就人头落地的大臣,更是不在少数。

其实可以理解,朱元璋出身贫寒,自卑感和君王的尊贵感融合在一起,造就出他古怪的脾气。

幼时的朱元璋,曾眼睁睁的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去而无能为力,所以在称帝后他成了一个拥有极端控制欲的帝王。

他要的就是绝对衷心,绝对臣服,若是不忠,就要项上人头。其实这也暗示了他在吃出头发时,注定不会平息怒气。

朱元璋有个妻子,是大家都知晓的马皇后。朱元璋很宠爱马皇后,在朱元璋最落魄的时候是马皇后陪他挺过来的。

马皇后死后他也没有再册封皇后,可想而知马皇后在他心目中地位之高。二人时常一起吃饭。这一根头发的故事,就是在二人吃饭的时候发生的。

有一天,二人在共进午膳时,朱元璋突然龙颜大怒,下令把做饭的厨子抓起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朱元璋在菜里吃出了一根头发。吃出头发,原本是小事,况且朱元璋也算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称帝前饥一顿饱一顿的,饭里掺着泥土也能吃的很香。

称帝后朱元璋虽然也节俭,可吃出头发,这让皇帝的脸面往那儿放呢?再者,此时的他脾气变得异常暴躁,当然会勃然大怒。

同样的,此时的朱元璋,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出身贫寒的人了,他乃一国之君,是名副其实的真龙之子。这事要是传出去,对他的名声影响也是极大的。

此时的朱元璋势必要厨子给他一个交代了。对于一个御膳房的厨子,他主要任务就是伺候好皇帝、妃子等饮食。

可是皇帝勃然大怒的召见他,想必他定是吓得六神无主。但是,这头发,到底是哪里来的,他也说不清楚啊。

厨子面圣,皇帝质问,情急下拿走了自己的帽子,竟然是一个光头。厨子嗫嚅道,正是害怕御膳房的厨子在做菜是不小心将头发掉下去,惹怒皇上,所以人人都剃了个光头。

问不出个所以然的朱元璋,也不好直接为难厨子,只好叫厨子退下。厨子命是保住了,可是,这头发的事情还没有解决,朱元璋实在是难咽下这口气啊。这厨子也不知情,但是这事必须得找个人出来做个交代。

找谁呢?于是朱元璋就找了一个官员,问他为何饭菜会出现一根头发,并且势必要官员给他个交代。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在皇帝面前生存必须会溜须拍马,这官员也是有眼见的人,知道这事必须得想个法子。

于是他对朱元璋说:“启禀皇上,这不是头发”。这话一说,朱元璋就更生气了,难道这官员是存心挑战他身为皇帝的权威吗?胆敢指鹿为马,朱元璋更为气氛。

朱元璋问到:“这不是头发,那这是什么?”这官员又回答,“这是真龙之须啊”。

此言一出,朱元璋龙颜大悦。看了看自己的胡子,摸了摸自己的胡须,似乎像是那么一回事。

这说法也妙,不仅没有影响到他皇帝的尊严,还显示了他做皇上的尊严,这一番赞赏,让朱元璋很是高兴。其实,对于朱元璋而言,正是因为他是从底层做上来的皇帝,他最怕的,就是他的身份,从骨子里带来的自卑感。但是,不管怎样,朱元璋绝对是一位伟大的开国皇帝。


史之策


明代史书中便记载说,那个厨子是个光头,他为了保证食物干净把自己的头发胡子全剃了,就在朱元璋勃然大怒的时候,那个厨子战战兢兢的摘下帽子给朱元璋看并解释说他根本没有长头发 。朱元璋一看错怪了,脸上挂不住,于是又责问御厨,没有长头发,那头发是哪来的呢?御厨仔细研究了那根头发后,回答说,那根本不是头发,是皇上的龙须。

如果单单查明真相,证明了是皇上犯糊涂,这厨子可能还是难以免去一死。因为皇上是不会错的呀,谁敢去指证皇上犯的糊涂,更何况是杀人如麻的"屠夫"朱元璋。

了解过明朝初期历史的小伙伴们应该对朱"屠夫"多少有些了解,他在和平年代对随同自己浴血打天下的那帮“铁哥们”实行惨无人道的批量屠杀。是中国历史上历代王朝里屠杀功臣最多、最残酷的,没有之一!

在古代,平民百姓家里如果有人在朝廷里当差,那绝对是一件长脸的事,哪怕那个差事再普通不过。但是我们也常说伴君如伴虎,要是一不小心犯了什么忌讳,真是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尤其是遇上残暴的皇帝,比如朱元璋,更是天天日子过得提心吊胆。

所以对于如此暴君,若只是单纯指证是皇上搞错了,自己其实没有错,说不定死的更快。幸好当时是马皇后在旁边,一听厨子解释了缘由,便马上解围说原来是陛下的龙须掉到碗里了啊! 朱元璋捋一捋胡须大笑道,确实是自己不小心掉落的。于是厨子就捡回来一条命。



吉玲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朱元璋作为一代帝王,杀伐果断,底下的这些个服务人员自然是心中有数的。

朱元璋吃饭的时候,发现饭中有头发,遇到这类问题,我们来看厨子是如何机智应对、虎口脱险的。

首先,遇到事情不慌张。正因为朱元璋大怒,厨子更要冷静,皇帝身边,稍有差池,脑袋就搬家了。古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就是教导我们遇到再大、再紧急的事情,先让自己冷静下来,这个厨子做的不错,没有大惊失色、大喊饶命。

其次,要找到事情的起因。皇帝说饭里有头发,那厨子得去辨别到底是不是头发撒?莫不是海带丝、绿叶菜啥的,被皇帝误认了呢。如果真是头发,那得分析分析头发从哪里来撒,自己的?端菜的?皇帝自己的?这样才能做到心里有数,为下一步想好应对之法打好基础。

最后,要准备好说辞,不一定是陈述事实,但是一定要对着皇帝的心理,让皇帝高兴、不追究。故事里这个厨子发现是皇帝的胡须,就说:“皇爷,不是头发,是龙须撒。”这一说,可不把皇帝逗得屁颠屁颠的。

你想想,朱元璋作为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只要下属的解释合情合理、合他心意,他又怎么会滥杀无辜、斤斤计较的呢。

其实,平时我们在饭店就餐的时候,也难免会出现头发、苍蝇、杂质这类事情,如果饭店的服务员能学会这样处理事情的方法,顾客又哪里会大吵大闹呢?





水月观


朱元璋经常为了批阅奏章熬到深夜,也会为了工作错过了吃饭时间。一次,他突然听到了几声“咕咕”的响声,于是,他喊了一声,来人,朕饿了,赶紧让人备好膳食。一个老太监应声出现在了殿门处,揖手回道,是,皇爷!不一会儿,这个老太监便返了回来,对老朱说,皇爷,膳食已经弄好了,您移个驾,过去吃吧?

朱元璋一听,怒了,我可是皇帝,吃个饭还要我挪步过去?太放肆了!让人给朕端过来!不然砍了你这个狗东西的狗头!不一会儿,老太监领着一群小宫女端着饭菜进来了,朱元璋手一抬,随便点了一个小宫女,让她将自己捧着的菜肴端到自己面前,然后拿起碗和筷子,用筷子在碗里随意地搅了搅,正要吃的时候,他突然发现碗里有一条黑黑的、细细的东西,结果他仔细一看,是一根头发。朱元璋勃然大怒,狗东西,为什么膳里会有头发?老太监吓的趴在地上,他也不知道,就叫来了厨师。

厨师听了,总觉得脖子凉飕飕的,想了想,笑着说道,皇爷,这可不是头发,是龙须。老朱心里一个咯噔,龙须?然后不由自主地用手捋了捋胡须,摊开手一看,果然,手里有一两根胡须。原来,自己竟然掉胡须了,朱元璋心想,看来自己最近确实太累了,需要好好放松放松了。不过,他很快回神过来,看着老太监和厨师,这真是太尴尬了。所以,朱元璋只好又厉声骂了老太监和厨师几句,便让他们退下了。





瞧我这张嘴呀


朱元璋发现碗中有根头发,后叫来厨师,厨师是这样逃生的:剃光自己的头发,逃避责任;夸赞朱元璋这是你的龙须。


<strong>

一:剃光头发,逃避责任

大家都知道,如果朱元璋发现自己的碗中有根头发,第一时间肯定会龙颜大怒,找出是哪个厨子做的菜,那厨子第一时间知道此事,直接用刀剃光自己的头发,那就是可以逃避责任。

或者是厨子本来就是光头,这样就不用剃光自己的头了,有人会说这样就可以逃生了吗?

这样肯定不会得到逃生,弄不好还会被杀头,或是罪加一等。

如果朱元璋的心情好,有可能还会网开一面,让这个厨子承认错误,从轻发落。再者就是不与计较此事,显示出朱元璋的大度。

所以多个角度出发,显示出朱元璋不一样的性情,不一样的度量,厨子就可以逃生。


<strong>

二:夸赞朱元璋,称其为龙须

朱元璋把所有的厨子都叫过来,并且所有的厨子都摘下帽子,朱元璋看到所有厨子都是光头,有可能会更加不高兴,会下令彻查此事。

这个时候有个厨子急中生智,对朱元璋说,皇上我们都没有头发,这是你的龙须,有龙须出现必是好兆头,然后朱元璋说好兆头。

这样的情况下厨子得到了逃生,有可能朱元璋因为面子问题,还会嘉奖厨子。

为什么会嘉奖厨子,因为厨子在紧要关头,帮朱元璋解了围,解了面子上的危急。

因此,厨子这样就逃生了,并且还得到了嘉奖。


综上所述:朱元璋发现碗中有根头发,厨子就用这样的方式得到了逃生。并且帮助朱元璋解了面子上的危急,得到了嘉奖。每个人遇到紧急事情,都要冷静,急中生智,会有方法逃生的。

如有不同观点,欢迎评论关注。


太史简


看到这个问题,本来知道这个事不想说,现在既然有人问了,就还是说说吧,这是一个尘封的故事,请倾耳倾听。

一根头发

某日朱元璋用膳时无意间看到一根头发在碗中,很是生气,就叫来了做这顿御膳的厨子。这名厨子也是听到了些许的风声,来了御前之后,立马跪下诚惶诚恐的说陛下饶命。


保命的一场对话

朱元璋见到该厨子这副表情,也是动了恻隐之心,于是说道:“你说吧,表现好了就饶了你?”,这名厨子见到有戏,就赶紧的向朱元璋答道:“陛下,我会背《大诰》,这就立马背给陛下听”。

朱元璋听到之后来了兴致,就说道:“知道背《大诰》,罪减一等。但是背错了就加重罚,我抽其中几句,你来背背”。之后朱元璋抽了几句来让厨子背,厨子对答如流。朱元璋很是很满意。

死罪可免,还是得罚

朱元璋见这个厨子还算顺眼,所以就没有打算从重处罚了,但是为了杜绝这种事情的发生,不罚又不行。所以朱元璋最终决定,罚这厨子一年的薪水,还有就是做一顿好餐。厨子听到之后赶紧跪谢龙恩。



这个故事看到这里结束了,得告诉你一个真相了,该故事纯属虚构,看看就好,不过关于背《大诰》罪减一等的事情倒是真的。


淡看天上月


回答:

这个问题,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 一、事情发生的背景

  • 二、事情发生的经过

  • 三、关键一句话的解围

事情发生的背景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他最大的功绩就是驱除鞑虏,废除了元朝的残酷的统治政策,恢复了汉民族的统治。他的功劳是伟大的,但是他自己的性格上也有很大的缺陷,那就是太苛刻,对人对事都非常残忍、猜忌。

尤其是当上皇帝以后,每天日理万机,治理天下很不容易。至高无上的权利,繁忙的工作,事无巨细的劳作,更加养成了他敏感猜忌的性格。这面这个事情就很能说明问题。

事情发生的经过

伺候皇帝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十分细心,十分认真,十分谨慎,先不说朱元璋身边的大臣,稍有不慎就惹来杀身之祸。

给皇帝做饭同样也是这样,所以说御膳房对朱元璋的饭菜供应,也是极尽小心。大家都知道朱元璋的性格和当时的形式,无论是御膳房的官员还是厨子都不敢马虎,稍有不慎,不但损坏了皇帝的威严不说,弄不好都是掉脑袋的事情。

但是事情还是发生了,有一天中午朱元璋碰到了一件大臣贪污的案件,十分生气,正想着严惩这个官员,马皇后听到后,来到朱元璋身边劝慰朱元璋宽心,当时正好到了午饭的时候,马皇后便好说好道,同时陪着朱元璋一起吃饭。

此时朱元璋突然发现自己碗里有一根头发,在气头上的朱元璋当时就下旨把厨子抓起来斩首,又一次被马皇后劝住了,于是叫来做这道菜的御厨,幸好这位御厨为人老道,处世经验丰富。

御膳房的人都把头发剔的很短很短,就怕皇帝的菜里掉进去头发。

关键一句话的解围

朱元璋看到是光头,明白什么意思了,一时间拿不出证据,也就没法给橱子定罪。这时候御膳房的官员也匆匆赶来了,对朱元璋说:皇帝,这不是头发,这是您的龙须啊。

这个马屁拍的可谓正好到了点子上,朱元璋原来愤怒的心情,也舒缓了下来。当时马皇后也在一边应和着,朱元璋顿时龙颜大悦,赦免了御膳房的罪状,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

结论:

朱元璋吃饭发现碗中有根头发,随后叫来厨师,厨师是如何机智逃生的?这件事结果如何?

御膳房的官员这句话,可是救了厨子一命,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不过在我看来,这与马皇后在身边的劝说有很大的关系,毕竟朱元璋和马皇后伉俪情深,也许他也只会听进马皇后的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