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叔本华:人的后半生,既凄凉冷寂,又幸福安详

叔本华:人的后半生,既凄凉冷寂,又幸福安详

叔本华:人的后半生,既凄凉冷寂,又幸福安详


叔本华是德国伟大哲学家、思想家,他是唯意志论、现代悲观主义哲学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人物。叔本华从悲观者的角度认为,人的幸福总是有限的,且人的后半生更为凄凉冷寂。同时,叔本华也不是绝对的悲观,他认为饱经沧桑之后的人后半生其实也幸福安详。

我认为,叔本华的悲观,并不是毫无道理的,甚至比许多乐观主义哲学还要乐观。而且,部分乐观主义哲学毫无道理、毫无依据、大话连篇,比如认为人的幸福是无穷的、久远的,这样的人生哲学就是天方夜谭。

了解叔本华的幸福哲学、人生哲学,能够为我们开启一个特别的视角天线,从而使我们对人生的思考更上一层楼、更胜一筹。


叔本华:人的后半生,既凄凉冷寂,又幸福安详


1. 人的幸福总是有限的。

叔本华认为人的幸福总是有限的,这和大自然的其他资源一样,并不存在无限的、不受限制的幸福资源。

关于叔本华的这个观点,我相信大部分人还是认可的。那些相信幸福无限、幸福永久的荒唐哲学的人,其实他们也仅仅是自欺欺人而已。

人是否幸福,和这个人的视域、思想两者有关。一个人的视域越是狭窄之时,越是容易感觉幸福;一个人的视域有所扩宽之后,越是容易感觉不幸;当一个人的视域旷阔到较高的层次、具有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之时,他又会恢复到幸福的状态。思想也是这样的道理。

因而一个人的幸福,总是受到自己的内在思想、视域的限制,倒是和其金钱财富的多寡、职位的高低没有多大的关系。


叔本华:人的后半生,既凄凉冷寂,又幸福安详


2.人的后半生容易凄凉冷寂,也容易幸福安详,这决定于自身。

对有的人而言,感觉人的前半生幸福、后半生凄凉。因为在人的后半生之中,一个人的年龄逐步大了,从中年人向老年人跨越,那么这些人的观念逐步改变,他们的眼界逐步得到拓宽,他们与这个世界、与这个社会的接触的范围越来越广,他们懂得的东西更多,他们认识到的、理解到的不幸的东西和坏的东西更多,他们的思想已经受到“污染”,他们经历过、体味过的“幸酸泪”逐步累计起来,容易感觉人生就是痛苦不堪的、凄凉冷寂的。

这和他们的童年是完全相反的。在他们的童年时代,他们的视野极为狭小、处于父母等长辈的庇佑之下,即便缺衣少食也容易感觉幸福;而在他们的青年,视野有所增长,有的事情已经引起他们的烦恼;老了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要操心努力的事情多如牛毛,烦恼更是不期而至;到了老年,还要为子孙后代的事情操劳,依然安宁不下来。


叔本华:人的后半生,既凄凉冷寂,又幸福安详


有的人就是和上述这样的情形完全对应的。

但有的人却不是这样。所以,叔本华提出,人的后半生既更加容易凄凉冷寂,也更加容易幸福安详。

这些人有着较高的思想境界,他们就容易幸福安详。如果一个人有着自己的思想体系,那么他必定是幸福的、必定是安详的,即便他处于困境当中、苦难当中也是如此。经历过人世风雨的他们,不再为所有事情过于操劳,懂得“无为”的道理,懂得了曹雪芹《红楼梦》中“好了歌”中的深刻内蕴。只要他们认识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东西都必然发生,自己所遇到的一切都是必然遇到的,只要看开了,也就幸福了、安详了。


叔本华:人的后半生,既凄凉冷寂,又幸福安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