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战无不胜的中国精神

战无不胜的中国精神

宋明德

庚子年新春佳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袭击了神州大地。其来势之凶悍,传播速度之快,无不让人感到猝不及防。

党中央和国务院审时度势,迅速调整战略方向,将抗击疫情作为全国当前重中之重的战略任务,做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战略部署。

这场疫情,无论是对于我们中国还是中国人,都是一场生死的考验。但是透过那一场场生死较量的战斗中,所凝聚起来的“中国精神”,却是一股更加强大的力量。

战无不胜的中国精神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最先冲锋陷阵是武汉金银坛医院仓促应战,在防护不是很到位的情况下,医护人员并没有退却,而是勇敢的冲上了火线,金银坛医院的院长张定宇本人就是一个身患绝症的病人,却仍然一瘸一拐的奋战在抗疫的第一线。一个领导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武昌医院本来是一所综合性的医院,院长刘智明在接到三天内将医院改造成传染病医院,接受460名新冠肺炎患者的任务,面对这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没有推诿,没有退却,而是勇敢的冲了上去。夜以继日的工作,不辱使命。可是在极度疲惫的身体又身处疫情的第一线,不幸也感染病毒,倒下了。可是他躺在隔离病房也没有忘记使命和担当,还是不断的打电话安排工作,最终他为战胜这次疫情而献出了他年轻的生命和一颗赤城的心。

战无不胜的中国精神


在最初的战斗中,有不少医护人员被传染,却无怨无悔,当他们被治愈以后,大都又写请战书,要求重返前线。最早响应号召,献血浆救治重症患者的,也是他们。

武汉虽然封城,可并不是孤城,在党中央的指挥下,军队和各省市的医疗队,不断的踏上武汉这片热土,他们中有好多人都没有来得及与家人告别就上了战场。一批批援助物资源源不断的运抵武汉和湖北,无论是山东的蔬菜,还是汶川的捐助,都是老百姓自发的行为。真正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局面

病毒无情人有情,除了全国大爱的驰援之外,武汉人也在做着默默的奉献,有滴滴爱心车队无偿接送医护人员外,更有90后的 咖啡店的店主温雅娟,她每天都无偿的为前线的医护人员送去500杯热咖啡,比咖啡更温暖的是她们写在纸杯上暖心的留言。 还有那位我忘记名字的弱小的小姑娘,她是武汉医院的检验师,在没有交通的情况下,她为了能从外地家里赶回武汉参加战斗,她顶风冒雪骑自行车,风餐露宿历尽艰辛,骑行三百多公里,赶回武汉医院。

战无不胜的中国精神


这一桩桩一件件,真是罄竹难书。透过这些镜头所折射出来的,就是正在凝聚起来的“中国精神”。这种“中国精神”既展现在行政体系的高效运作上,也体现在前线三万多名医务工作者坚毅的脸庞,既有火神山雷神山建设者主观能动性的拼搏,也有全国14亿国人们响应号召,春节只宅在家里做贡献的自觉行动上。

这股“中国精神”既有党中央在全国高度的凝聚力,也有我们中华儿女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家国情怀”。有了这样的“中国精神”,在疫情过后,定能迸发出更快的中国速度。

这样的“中国精神”是不可战胜的!

战无不胜的中国精神

大连瓦房店市幸福人生传统文化研究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