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刘邦精明一世,为何生前不给戚夫人留条后路?

周豪楠


刘邦确实非常的精明,能看出死后好几任汉朝的相国,但是刘邦也不是神仙。

比如刘邦看出了他死后吕雉会做乱,甚至想要杀了樊哙,防止他“助吕作乱”,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甚至一度想要换太子。

但是刘邦这一系列的努力都没有成功,最终吕雉还是成为了第一个临朝称制的皇太后。

所以,想要刘邦提前为她宠爱的戚夫人留好后路,真的是非常的困难。

刘邦想要立戚夫人所生的刘如意为太子,就是刘邦想要保全戚夫人的一个手段,并且设想的非常好。刘邦觉得太子刘盈非常的软弱,不能撑起汉朝的江山,觉得刘如意最像自己,起了换太子的决心。

当然,吕雉也不是泥捏的。

吕雉为了保住刘盈的皇位,保住自己以后的权力、富贵,知道自己想不出妥善的办法,果断的把张良给绑了,终于逼迫张良出了一个主意,请出“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刘盈,彻底稳固了太子之位。

刘邦死后,后宫里的妃子下场都很惨。

刘邦死后,吕雉终于掌握大权,那些曾经受到刘邦宠爱的妃子都被囚禁起来。只有没有得到刘邦宠爱,并且与吕雉关系比较好的“薄姬”跟随儿子代王前往封地享福。

最惨的毫无疑问就是曾经最受宠的戚夫人。

戚夫人被关在猪圈里,砍断了手脚,挖掉了眼睛,熏聋了耳朵,毒哑了嗓子,被吕雉称为“人彘”。有一次,吕雉邀请汉惠帝刘盈观看“人彘”,结果把刘盈吓坏了,病了一年多。

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虽然得到了汉惠帝刘盈的庇护,但是吕雉在后宫里面的权势太大了,趁着汉惠帝刘盈不注意,将刘如意杀害了。

其实刘邦为了保护戚夫人和刘如意,真的做出了一些了一些努力,但是对于凶残的吕雉,都成为了无用功。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刘邦已经给戚夫人留了后路,只可惜,戚夫人自己把这条路给堵死了!

刘邦在后宫佳丽之中,最宠爱的就是这个色艺双绝的戚夫人,戚夫人擅长跳楚国的舞蹈,每当万岁爷心情不爽的时候,看见心爱的戚夫人跳上一支舞,心情就会很爽。

相比之下,从项羽囚牢里放回来的吕后,早已经人老珠黄,无人问精。这时候,这个女人心里对跟她抢男人的女人的仇恨,是可以想象的。刘邦越宠爱谁,吕后自然越恨谁!

戚夫人毫无疑问就是吕后最恨的女人。而当戚夫人在刘邦面前吹枕边风,希望废除吕后亲儿子的太子之位,立自己儿子如意为太子时,吕后更是恨之入骨:

抢了我的男人不说,还要毁掉自己儿子的前程。我们吕家把整个家族的身家性命都押注到刘邦身上,才换回今天的富贵,这个女人仅凭姿色就想夺走我的一切!这个女人如何留得?

刘邦当然知道自己的原配夫人是何等厉害的角色,因此在他提议换太子,遭到重臣反对,尤其是商山四皓出山拥护太子之时,刘邦已经预感到戚夫人和爱子如意的出境不妙了。但是对于这个局面,刘邦已经无力挽回。再说了,以刘邦的实用主义精神,只要是自己的儿子,只要大臣们拥护他,谁当太子,谁继承王位,并不重要。只是将来可能会委屈戚夫人。因此刘邦回来之后就郁闷的对戚夫人说:现在太子羽翼已经丰满,以后吕后就是你的主人了。现在你来跳一支舞,我来为你唱一支歌吧。

刘邦或许想到戚夫人将来会受到冷落,但是没想到她会死的那么惨。但是从他对赵王如意的政治安排来看,刘邦确实给了戚夫人一条生路。

刘邦为了防止吕后在他死后对赵王如意下毒手,特意派遣资深而且有威信的老臣周昌辅佐赵王。

刘邦死后吕后掌权,马上就把戚夫人打入冷宫,不仅如此,还让她穿上囚衣去干下人们舂米的苦差事。

要说戚夫人的确是一个没有政治头脑,也没有隐忍能力的女人。天下已经是太后的了,还不消停一点,活着不好吗?

可是戚夫人不,她编歌来发泄不满: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大概意思就是儿子当赵王,老娘却像奴隶一样,和儿子相距千里,谁能给我通个信呢?吕后耳闻之后大怒:贱人莫非还要依靠儿子翻身报仇吗?于是好几次要求赵王如意进京见面,但是都被老臣周昌给硬挡了回去。周昌是老资格,吕后也无计可施。最后只好使用调虎离山之计,先把周昌调回长安,再命令赵王如意进京。小孩子没有一点政治斗争经验,稀里糊涂的就进了皇城!终于被吕后找机会杀死。

杀死了赵王,戚夫人就没有了任何靠山。最后的下场也是凄惨之极的。

回头来看,刘邦至少给了戚夫人两条护身符,第一,告诫戚夫人今后在吕后手底下要听话,认清形势,这个女人是你的新主子。低头才能活命!第二,给了赵王如意一个强势足以抗拒吕后的老臣周昌。如果戚夫人有智慧的话,完全可以在皇宫里面忍耐几年,等到赵王如意长大成人,拥有实权之后,完全有希望母子团圆。

所以说,戚夫人对吕后公开的抱怨,编歌谣,是自己把自己逼到了死路上。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何况那是一个早就想弄死自己的狠女人呢?

戚夫人,是个胸大无脑的糊涂女人。被吕后搞死,几乎是注定的结局。


铁锤文史


这个事情无解,戚夫人必死。

吕后跟刘邦很难说有什么感情,因为她嫁给刘邦,只是因吕太公觉得刘邦胆子很大,将来前途无量,必成大器,才单方面做主,把她嫁给了刘邦。

嫁过门后,吕后发现刘邦家里很穷,可谓是家徒四壁。并且最糟心的是,刘邦居然还有一个私生子。

像这种情况,现代女性估计早离了,谁愿意跟这样的男人过?不过吕后心理素质强,她忍住了,在家里任劳任怨,勤俭持家,既当刘家的保姆,又当私生子刘肥的后妈。而且由于刘邦在家什么活都不干,所以种田、砍柴之类的苦活、累活,也都是吕后在干。

后来,吕后给刘邦生了一子一女,日子貌似有盼头了。起码有孩子了,应该能挽回刘邦的那颗放荡之心了吧?然而,并没有。刘邦依然继续天天在外面到处游荡,完全不替吕后分担家庭负担。保姆和后妈的重担,还是吕后一个人负责。


时间来到公元前210年,刘邦犯了法,偷偷跑路了。官府抓不到刘邦,就把吕后抓起来一顿拷打。在狱中的吕后天天被羞辱,反复被折磨。一直到一年多后,官府乱了,才终于出狱。

应该说到这里,一般人早在不想在这个家里待了。毕竟秦汉时代,民风开放,女人还没像后来两宋时代那样受非人的道德桎梏,想离家还是可以离的。比如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就是生了女儿后才嫁给汉景帝的。

不过,吕后出狱之后并没走,他还是回到刘家继续恪守贤儿媳和良母的角色,把刘太公和刘邦的三个孩子都照顾的非常好。

又过了三年,刘邦做了义军头目,并且还越做越大,带着一群人推翻了秦朝。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大军阀之一。吕后的苦日子貌似是要到头了。然而,由于刘邦在灭秦的过程中,认识了戚夫人,宠爱的很。所以三年没回家的刘邦,直接就忘了家里还有一个黄脸婆的存在。

公元前205年,刘邦发起讨伐项羽战争,并趁项羽在齐地之际,荣归故里。可是,回到老家的刘邦压根就忘了吕后,一直到他被项羽赶回了荥阳,他都没把吕后接到身边。而由于刘邦主动挑衅项羽,吕后就因他倒了大霉,被项羽抓捕,扣在军中做人质。



这个做人质的过程中,吕后吃够了苦,中间还差点被项羽给煮了,而刘邦压根就不管吕后的死活。

公元前203年九月,楚汉议和,被扣了两年多的吕后终于被放回。此时的吕后,也终于应了吕太公的话,过上了富贵的生活。

然而,不回来还好,回来之后更气人。当时的刘邦只宠幸的戚夫人,对吕后这个黄脸婆根本看不上眼,对刘盈也看不上眼。

要说刘邦只冷落吕后,吕后都还能忍。毕竟这么多年都是这么过来的,吕后习惯了。并且吕后也不是吃素的,她也养了一个老相好审食其玩。刘邦与吕后各玩各的。

但是刘邦想废掉刘盈,立戚夫人所生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这就让吕后无法忍受了。

对于吕后而言,她这一辈子就这样了,心理再难受,过去吃的苦也不会改变。但是刘盈必须是太子!她的这种坚持,既是为了保她下半生的富贵,也是对儿子的补偿。毕竟刘盈跟着刘邦,也吃了不少苦。当年刘邦被项羽追杀,故意把刘盈、鲁元公主三番四次的推下车,几乎丧命。这种事情,叔可忍,婶都不能忍!自己的儿女受这样的磨难,而戚夫人生的刘如意一直都在坐享其成。


所以当刘邦想把财产给刘如意时,这就触犯了吕后的忍耐底线。吕后会自问——凭什么吃苦的都是自己?凭什么自己要被牺牲?自己究竟犯了什么错?造了什么孽?要被刘邦这么糟践?

此时的吕后,她不能拿刘邦撒气,但她可以拿刘如意撒气,也可以拿戚夫人撒气。

因而从吕后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出,她只要比刘邦活的久,她必然会报复戚夫人。其实她也不是恨戚夫人,她只是恨刘邦。但是她不能否定刘邦,因为刘邦是她权力合法性的来源,所以她就只能拿戚夫人和刘如意泄愤。

可能有人会问,刘邦既然要扶持刘如意,他为什么不杀了吕后呢?

这个问题,我觉得刘邦不是没考虑过。只是当时的时势不允许他这么干。因为汉初的政治势力有五大派,除了藩王系、功臣系,势力最大的就是以吕后为代表的外戚系。当时不仅吕家有一定势力,如吕后的大哥吕泽有兵权,就连功臣系的很多人,比如樊哙等人与吕后也有联系。

外戚系已经坐大,刘邦想铲除吕后,谈何容易哦?其实刘邦临死前派陈平去杀樊哙,就是他想削弱外戚系的一种表现。

也就是说,刘邦到死,也没有彻底摆平汉初各派势力对皇权的威胁。在吕后被放回来的那一刻起,刘邦就无法撼动她的地位了。

总的来说,戚夫人的死,归到底就是刘邦造的孽。他明知道吕后的贡献,明知道吕后的背后有强大势力支持,而戚夫人只是孤家寡女,背后没有庞大的家族撑腰,根本无法与吕后斗,却还要拿废刘盈这种事情挑战吕后的忍耐底线,给戚夫人挖坑。这完全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虽然他也给戚夫人留了承诺,但是死人的承诺有什么用?


从刘邦的行为来看,我觉得刘邦其实也不爱戚夫人,他只是好色,再加上老糊涂了,经不过戚夫人在自己耳边吹枕边风,一时头脑发热而已。如果他真的把戚夫人的死活放在心里,他就不会让换太子这种事情发生。因为这种事情一旦发生,刘邦又不能在吕后和戚夫人之间做一个二选一的决定,那戚夫人就只能死了。


Mer86


人常说,宁可跟聪明人打一架。也不跟糊涂人说一句话。对于戚姬,我只能说死有余辜。不值得大家同情。大家都知道,戚姬跟刘邦的邂逅发生在什么时候吧。那正是刘邦被项羽祸祸的抱头鼠窜,狼狈不堪之时。就这,刘邦把自己的妻儿老小都扔给了项羽,而他自己则是男儿本色,该风流就风流。该潇洒就潇洒。为了跟戚姬研究人体结构。刘邦不惜撕破衣服,写了一篇保证。然后炕照上,娃照种。啥都不耽搁。第二天起来继续逃命。我们说,刘邦的为人大家也清楚。斗鸡赛狗,吃喝耍钱。除了没刨绝户坟以外,刘邦可是没少半夜敲寡妇门。按理说这样一个花丛中的领袖,应该不会不顾命也要跟戚姬滚床单。这只能说明戚姬的确长的NO,1。至少在当时的刘邦眼里应该是这样的。或许是上天喜欢开玩笑吧。戚姬的模样是No1。但她的智慧就渣多了。刘邦宠幸戚姬。这本没什么好说的。因为在当时的社会里,稍有点身份地位的人,那个不是三妻四妾的。作为刘邦正妻的吕雉,虽然内心不好受。但她也只能黯然承受了。其实,吕雉跟戚姬原本也能够相安无事的。这事情坏就坏在了戚姬贪得无厌,人心不足。因为她想动吕雉的奶酪。她自从有了孩子后,就恃宠而骄。每天对着刘邦吹枕边风。弄得刘邦也想换了太子。后来吕雉问了张良后,请了几个老头。刘邦也借机下了台阶。吕雉儿子的太子之位总算保住了。大家说,吕雉得势后会放过戚姬吗?刘邦也知道吕雉的为人。他在死前也做了种种安排。包括任用周昌为戚姬儿子的国相。周昌跟吕雉的关系比较铁。刘邦临终要周昌死保戚姬的儿子。当时她的儿子被封为赵王如意。这应该可以让戚姬的儿子平安活着了。该怎么说呢?要我说这戚姬就是个扫把星。落魄到舂米的地步,还不忘祸害自己的儿子。每日里一边干活还一边唱卡拉OK。什么儿子为王,为娘舂粮。这是大概意思。生怕吕雉不知道自己的儿子是将来的威胁。这可倒好。卡拉OK唱得不错。让自己的儿子早早就领盒饭了。而她自己也被吕雉给做成标本,挂在WC里提醒大家浏览。说不下去了。完毕。


风雨中的梅云


刘邦精明一世,怎么可能没给戚夫人留一条后路呢?!刘邦当然是留了,只不过戚夫人只是一个“有胸无脑”的花瓶,这种政治斗争对于她来说真的是“太难了”!所以落了个儿子被毒死,自己被做成人彘而被折磨致死的地步!



在刘邦的女人当中,最在意的一个是吕后,另一个是戚夫人。吕后是刘邦的发妻,而且刘邦是靠吕后发家的,所以于情于理,刘邦不得不在乎这个女人。而戚夫人,在刘邦的心中也是不可替代的,当然不仅是因为戚夫人肤白貌美,能歌善舞。刘邦和戚夫人可以说是——“在最美好的时间,遇到最美好的你!”,正当刘邦需要一个通情达理,善解人意,增柔体贴的美女时,戚夫人出现了。戚夫人和吕后相比起来,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吕后专横跋扈、人老珠黄,似乎形容女人不好的词都能用到她身上。而戚夫人却恰恰相反,男人想要的女人,就应该是戚夫人那样的。一个是老的不能再老的糟糠,一个是美的不能再美的“狐狸精”,两个人进行选择,那么男人会选择什么呢?



刘邦选了戚夫人!刘邦再感觉自己不行的时候,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那就是换太子。刘邦认为太子刘盈太柔弱,既不想自己又不能掌握大权。于是决定立赵王刘如意,也就是戚夫人的儿子。但是不成想几乎所有的人都反对,刘邦没有办法只好作罢。刘邦无奈,召来戚夫人,指着“四皓”背影说:“我本欲改立太子,无奈他已得四皓辅佐,羽翼已丰,势难更动了。”而且对戚夫人说“吕后真而主矣”,也就是告诉戚夫人,他死后吕后就是真正的主子了,以后不惹事,就应该没有问题。



刘邦为了保住刘如意,也是煞费苦心了。不仅找来了周昌,而且让刘盈帮忙照顾。按理说戚夫人母子应该是没事的,但是戚夫人太做了,刘邦归天之后,戚夫人被囚禁于永巷,整日以舂米劳作排解苦闷。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她不由自主的唱道:“子为王,母为虏……歌声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呜呜然”,这首歌的名字叫《舂歌》。这是这首歌,才真正的触怒了吕后,使得戚夫人下场如此的惨!

所以说人漂不漂亮无所谓,情商一定要高!


华叔谈谈谈


刘邦确实给戚夫人安排了后路,只是他也没想到吕后会那么丧心病狂吧。

  • 刘邦在临终前,想要杀掉的最后一个人是樊哙,理由正是为了保护戚夫人和刘如意母子。

商山四皓事件后,改立太子这件事已经被堵死了。

  • 自此开始,刘邦就着手安排戚夫人的退路。其中一个举措,就包括托付给皇太子刘盈。


虽然刘邦想要废掉刘盈,但刘盈对刘邦的话还是很听从的。

在刘邦晚年,他曾给刘盈写过一封《手敕太子书》,其中有一句:

  • 吾得疾遂困,以如意母子相累,其余诸儿皆自足立,哀此儿犹小也。


刘邦很明确的要求刘盈去保护戚夫人母子。

刘盈也确实照办了。你只能说吕后太狠毒,宁愿违背亲儿子的意愿,也要除掉心头恨。但是,不能说刘邦和刘盈没有进行保护。

除此以外,汉高帝十年(前197)刘邦还提拔戚夫人的族亲戚腮为中尉。中尉负责统领北军,算是在朝中给戚夫人安排人吧。


最后说一下樊哙的事。

根据《史记·樊郦滕灌列传》的记载:

  • 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於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

这里说的很明确:

作为吕后党羽、妹夫的樊哙,在刘邦病重时对外宣称:只要前一刻刘邦闭眼去世,下一刻他就要诛杀戚夫人母子。

听到这话后,刘邦立刻派人去斩杀樊哙。这就不算是保护了?

由此可见,刘邦采取了很多方式保护戚夫人。只是谁也没想到吕后会那么丧心病狂吧。


HuiNanHistory


刘邦哪有不给戚姬留后路啊,他心力交瘁,想破脑袋了,就是为了戚姬和刘如意的后路,刘邦都险些死不瞑目。

刘邦身体日渐衰弱的时候,很是为戚姬的将来担心,于是多次提出废太子刘盈,改立刘如意。张良、叔孙通等人死保太子,吕雉又请来刘邦请不到的商山四皓给刘盈壮势。刘邦感觉到刘盈羽翼已丰,才打消了念头。

太子换不了,伤心的他和戚姬边唱边哭.....

后来刘邦又特意派对吕雉母子都有恩情的周昌去做刘如意的相国,保护他。还在《手敕太子文》中嘱托刘盈,如意还小,你可一定要保护好他啊,不然我可是死不瞑目了啊!病的头昏脑涨时,只是听人说樊哙和吕雉母子勾结,将来会杀戚姬母子,就把樊哙给斩了!

刘邦不是一个昏君,所以他不可能什么都不顾,就为了一个女人直接杀了吕雉和刘盈,而且刘盈也是刘邦的儿子,他也没做错什么,不能因为不像老子就不无辜了吧!吕雉也是他的老婆啊,就算日久生厌,也不至于毫无感情!

所以刘邦为戚姬母子所做的一切对于吕雉母子而言都是留有余地的,而戚姬那么惨的主要原因是刘邦低估了吕雉的恶毒和她多年来对戚姬的怨恨!


历史小板凳凳


刘邦是个政治家,他本应该知道自己死后,戚夫人是没有活路的。

但是,他并没有考虑过自己死后,戚夫人如何活。也没有为戚夫人做任何的安排,哪怕派几个顾命大臣意思意思,保护戚夫人一下,也算是没有辜负戚夫人对他的一往情深了。可是,刘邦并没有这样做。

刘邦在临死前,真正在乎的人是他和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

我们看看刘邦临死前是派了谁,去保护刘如意的?

刘邦手下有一个十分耿直的大臣叫周昌,曾经刘邦想废掉吕后的儿子,太子刘盈,立刘如意为太子的时候,争取过周昌的意见。

周昌告诉刘邦,这件事他不答应,因为太子刘盈没有犯错,这样废掉人家是不得人心的。所以,他坚决反对刘邦废刘盈。

周昌的意思是,若是刘邦执意要废掉刘盈,那么就先把他周昌给杀掉。最后刘邦只能给周昌说,自己是开玩笑的,不要让他当真。

周昌在说这一番话的时候,正好吕后偷偷的听到了。

周昌和刘邦商议完,出了刘邦的屋子之后,吕后赶紧给周昌跪下,并且说到,刘盈的太子之位,之所以能保住,就是周昌说了这一番话。

因为这件事,吕后对周昌感恩。刘邦也记住了周昌这个耿直大臣。

所以,刘邦晚年就派了周昌去辅佐赵王刘如意。之所以派周昌去,就是周昌对吕后有恩,他觉得吕后应该不会因为赵王刘如意为难周昌。

这就是刘邦煞费苦心,为刘如意找的庇护人。

但是,在看看戚夫人,刘邦是什么人也没有跟戚夫人安排。

也就是说,刘邦死后,戚夫人是死是活,对他刘邦已经无关紧要了。

可是,刘邦选的这个周昌就真的靠谱吗?他真的能保护太子吗?

我们继续向下看,刘邦去世之后,太子刘盈登基当皇帝,这时候吕后就成了皇太后,她是大汉权力的实际拥有者。

这时候她开始找戚夫人和刘如意算账了。毕竟当年戚夫人跟她争抢太子的事,让吕后没少受窝囊气,这口恶气她一定要出。

吕后是想在杀死戚夫人之前,先杀死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目的就是让戚夫人尝尝丧子是什么滋味。

当吕后让赵王刘如意进京的时候,周昌不让去。接连两三次,吕后召见刘如意,都被周昌给挡了回去。

这时候吕后聪明了,她先把周昌给调到了宫里来,因为只要把周昌给调走,再叫刘如意,刘如意肯定就来了。

吕后因为召见周昌,周昌作为臣子的不得不去。他临走前叮嘱刘如意,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只要吕后叫你,你千万不能去,否则,你去了就会完蛋了。

叮嘱完这些,周昌就到了宫里。

吕后见到周昌之后,把周昌大骂了一顿,周昌连一个不字都不敢说。

因为他知道吕后不是刘邦。他可以对刘邦说不字,因为刘邦能听进意见去,不会被杀。但是,对吕后说不字,很有可能是会被灭族的。

周昌因为被吕后骂,觉得很没面子,所以,他就辞了官回家养老去了。

吕后再次召见刘如意,刘如意只好来到了宫里。这时候的刘如意只是十多岁的孩子,还不知道人心的险恶。

他到了宫里不久,就被吕后给毒死了。吕后把刘如意毒死之后,就用极其残忍的手段,把戚夫人制成了“人彘”,然后丢掉了厕所里。

这就是母子二人的结局,你看刘邦想保住的和没有想保住的人,都是一样的命运,全部被吕后给干掉了。这肯定是刘邦连想都没想到的结果。


史学达人


刘邦对待敌人绝不含糊,该杀就杀、该砍就砍。但是在处理家务事和皇族内部事情的时候,明显乏力。刘邦晚年生活中,最大的政治事件是“立储风波”。刘邦晚年宠幸戚夫人和刘如意。戚夫人比吕后年轻漂亮,而且更加会讨刘邦欢心,所以刘邦非常宠爱戚夫人。刘邦喜爱刘如意的程度明显超过了刘盈。刘邦多次在公开场合宣称刘如意像自己,表达了自己对刘如意的喜爱。刘邦建立大汉之后,根据传统礼法立嫡长子刘盈为太子,立正妻吕雉为皇后。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在戚夫人的鼓动下,刘邦有了重新立储君的想法。刘邦不仅心中有这种想法,而且行动上准备立刘如意为太子。

其实自从刘邦有了重新立储君的想法之后,刘邦就已经失败了。无论最终的结果如何,刘邦都将会最终的而失败者。刘邦成功改立刘如意为太子,吕后母子的命运将会令人堪忧。刘邦改立太子不成功,戚夫人的命运将会更加堪忧。刘邦改立太子的想法遭到了全体大臣一致反对,刘邦没有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勇气,他在内外压力下放弃了改立刘如意为太子的想法。刘邦改立太子的行为失败以后,其实已经把戚夫人母子置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刘邦在放弃改立太子的想法之后,其实也已经意识到戚夫人的命运将会非常堪忧。刘邦也想尽一切办法为戚夫人母子准备退路,希望自己死后能保住自己的爱妻爱子。所以题目说刘邦没有给戚夫人留后路的说法并不准确。刘邦在临死之前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的爱妻爱子留一条后路。刘邦知道吕后的为人,也知道吕后会在自己死后对付戚夫人母子。但是刘邦已经放弃了改立太子的想法,他又不能在自己临死之前杀死吕后。刘邦只得从其他方面想办法保住戚夫人母子。

刘邦绞尽脑汁之时,一个叫赵尧的大臣给刘邦出了一个主意,建议刘邦为刘如意选择一位强相。刘邦马上知道怎么做,刘邦最终选择了正直的周昌。刘邦选择周昌,首先因为周昌的官职较高,当时周昌已经官居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一,有一定威望和能力。其次周昌坚韧不拔、刚正不阿、敢于直谏。当年为了保住为了保住刘盈的太子之位,周昌曾经多次冲撞刘邦。第三周昌曾经力谏刘邦,保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等于是吕后和刘盈的恩人。周昌顶撞刘邦之后,吕后和刘盈当即给周昌下跪表示感谢。最后周昌是功臣集团的重要代表,在功臣集团中有一定话语权。在刘邦的一再“请求”之下,周昌最终前往赵国担任刘如意的相国。

刘邦在临死之前,为了保住刘如意和戚夫人还下了一道诛杀樊哙的命令。刘邦在临死之前听说樊哙口出狂言说在刘邦去世之后诛杀戚夫人母子。刘邦根本不管樊哙所说是真是假,根本不顾及所谓的兄弟情义,刘邦命令陈平和周勃前往军营,立即诛杀樊哙。刘邦此时的想法就是想尽一切办法保住自己的爱妻爱子,哪怕只有一丝希望。所以,说刘邦没有为戚夫人准备后路,是不公平的。之所以有人认为,刘邦没有为戚夫人准备后路,主要因为刘邦只安排了刘如意,却把戚夫人留在了皇宫。刘邦把戚夫人留在皇宫之中,等于把戚夫人关在笼子里,把戚夫人留给了吕后。为什么刘邦不让戚夫人离开了长安,前往赵国呢?

虽然刘邦出身草根,但是刘邦却是传统礼法的坚决拥护者和执行者。刘邦一辈子讨厌儒生,一辈子口出脏言、不讲道德,却深深陷入传统礼法之中。刘邦立刘盈为皇太子是遵守传统礼法,刘邦放弃改立太子的想法也是遵守传统礼法。传统礼法除了明确嫡长子继承制之外,还规定皇后、妃子、诸侯王等多种制度。刘邦册立后宫、分封诸侯王等都按照传统礼法有序进行。根据传统礼法,皇子一旦被分封就要离开都城前往封国,除了规定的时间,或者皇帝召唤,其余时间不得在都城逗留。妃子在皇帝去世之前不能离开皇帝,只能呆在皇帝身边。如果没有什么特殊情况,妃子也不能走出皇宫。皇帝去世以后,有的妃子可能要为皇帝殉葬。如果该妃子有皇子被封王的话,在皇帝去世以后,可以前往儿子的封国,当王太后。由于刘邦还活着,所以戚夫人必须留在长安,陪在刘邦身边。刘邦到死都没有让戚夫人离开长安,正是出于这方面考虑。由于刘邦是传统礼法的维护者,所以刘邦没有勇气让戚夫人在自己死之前离开长安前往赵国。

其次刘邦的戚夫人的感情非常深,两个人不仅是情侣,更是知己。他们两个虽然年龄相差很大,却有共同的爱好,我相信他们之间是真爱。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刘邦虽是帝王,归根结底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有感情的普通人。刘邦在临死之前除了要安排身后事之外,他也希望自己最爱的女人陪在自己身边。礼法上不允许戚夫人离开长安,情感上刘邦离不开戚夫人。戚夫人一直陪在刘邦身边,直到刘邦死去。

刘邦为赵王刘如意设置强相的目的,除了保护刘如意之外,还有保护戚夫人的意思。只要有刘如意和赵国在,吕后自然会有所顾忌。吕后也怕残杀戚夫人,引起赵国反叛。虽然赵国未必打得赢中央,但是吕后也不想因为杀一个敌人引起国家动乱。刘邦觉得只要能保住赵国就能保住戚夫人母子。我个人觉得,刘邦也应该想了其他办法。比如下一道命令,在自己死后让戚夫人即可赶往赵国。比如给戚夫人颁发一道免死诏令什么的。

但是无论怎么样,死人奈何不了活人。即使刘邦再聪明,能够为戚夫人规划好一切。但是也挡不住活人的智慧,尤其是吕后的政治智慧。刘邦死了以后,刘邦为戚夫人谋划的一切都会成为徒劳。吕后会想尽一切办法,整死戚夫人母子。

刘邦为刘如意准备了强相周昌。周昌在刘邦死后,多次拒绝了吕后召唤刘如意的诏令,暂时保住了刘如意的性命。聪明的吕后,不再召唤刘如意,而是下令召周昌回长安。周昌做为朝廷的官员只能乖乖前往长安,周昌前往长安之后,刘如意成了砧板上的肉。所以,无论刘邦怎么规划,总会有漏洞留给吕后。吕后连周昌都能摆平,更不用说一个戚夫人了。刘邦去世之后,即使有什么免死诏令,那又怎么样。在吕后看来,只要刘邦不活过来,什么诏令都没有用。吕后不可能让戚夫人离开长安。刘邦死后,吕后立即把戚夫人关入永巷。吕后没有摆平赵国之前并没有贸然杀死戚夫人,而是在除掉刘如意以后再杀死戚夫人。说明刘邦在临死前做出的努力有一定效果。

戚夫人的悲剧也不能全赖在吕后头上,刘邦和戚夫人也要负一定责任。戚夫人作为刘邦的宠妃,有了刘邦的宠爱还嫌不够,还想觊觎皇后之位和太子之位。戚夫人觊觎太子之位的时候,明显没有考虑自身的力量和敌方的实力。最终戚夫人没能夺取太子之位,反而搭上了自己和儿子性命。刘邦做为皇帝和父亲,在更换太子一事中犯下了大错误。刘邦本来就不应该因为个人喜好随意废立太子。要不是刘邦给了戚夫人希望,戚夫人也不会想把吕后和刘盈拉下马。刘邦公开更换太子,却意志不坚定,最终没能换掉太子,却把戚夫人母子置于火上烤。

欢迎各位小伙伴阅读、评论,关注依稀说史,依稀带您领略历史的风采。


依稀说史


刘邦倒是想保住戚夫人和如意,他对此也做了一些挣扎,但是死后是非谁管得、形势不由人啊!

刘邦任命对吕后有大恩的周昌为赵相保护赵王如意

当初刘邦坚决要废刘盈立刘如意为皇太子时,满朝大臣都不同意,刘邦却一意孤行,这时只有御史大夫周昌在朝堂之上强行跟刘邦辩论。周昌有点口吃,再加上情绪非常激动,话都说不完整,被刘邦逼急了,就口吃得更厉害,翻来覆去说“我反正坚决不会同意您的诏命”。刘邦被他逗得发笑,这事也暂时搁置了。吕后当时躲在东厢听到了这些话,她对周昌非常感激,跪谢了他的恩德。




刘邦由于废太子不成,不免担心戚夫人和如意的将来,因此一直郁郁寡欢,有天他在朝堂之上竟然慷慨悲歌起来,大臣们都疑惑不解。这时一个掌管符玺的年轻御史对刘邦说:“陛下您是为戚夫人和吕后的不和睦而忧虑,担心赵王不能保全吗?”刘邦点头称是,这时赵尧给刘邦出了个主意,让刘邦任命周昌为赵相来保护赵王,因为周昌不仅忠诚耿直,而且对吕后有大恩。刘邦听后非常欢喜,于是把赵王托付给了周昌:“我知道对你来说这是降职,但我翻来覆去为赵王担心,就拜托你勉强为我走一遭吧!”就这样,周昌外调到赵国成为了赵王的相国。



刘邦在病危时叮嘱太子刘盈保护赵王如意

刘邦病危后,给太子刘盈写了一道敕书,不仅确定了刘盈为继承人,还以父亲和帝王的身份谆谆告诫刘盈,要他当好皇帝,要做到读书、用贤和治理好天下。

这道敕书言简情深,刘邦在文中自白道,自己年轻时赶上秦始皇焚书坑儒不用读书,还挺高兴。直到当皇帝后,终于明白了读书的重要,对以前的行为很后悔。刘盈是自己的嫡长子,是毫无疑问的继承人。刘盈你要勤奋地学习,每次献上的奏议应该自己写,不要让别人代笔。见到萧何、曹参、张良、陈平,还有和刘邦同辈的公侯,岁数大一倍的长者,都要依礼下拜,而且你的弟弟们也要这样。



而最让人动容的就是最后一句了:

“吾得疾遂困,以如意母子相累,其馀诸儿皆自足立,哀此儿犹小也”

我现在重病缠身,使我担心牵挂的是如意母子,其他的儿子都可以自立了,怜悯这个孩子太小了。



正是因为刘邦用心相托,所以周昌和刘盈才竭力试图保护赵王刘如意。吕后几次诏赵王进京,周昌都以疾推辞。后来吕后釜底抽薪,直接把周昌诏到了长安,把他骂了一顿。吕后又把赵王诏到长安,惠帝刘盈知道母亲的意图,于是亲自把弟弟带在身边一同起居。然而防不胜防,到底被吕后偷个空子给鸩杀了。吕后刚毒死了如意,接着又用酷刑虐杀了戚夫人,这让善良软弱的刘盈心理直接崩溃,从此不问政事放纵自我;而周昌自赵王如意被毒死后,感觉对不起刘邦的嘱托,从此不再朝见吕后,三年后抑郁而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