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中醫戰“疫”三千年 哪些絕活可借鑑?

中醫戰“疫”三千年 哪些絕活可借鑑?

東漢張仲景所著《傷寒論》

中医战“疫”三千年 哪些绝活可借鉴?

張仲景雕像

中医战“疫”三千年 哪些绝活可借鉴?

明代吳又可所著《溫疫論》

中医战“疫”三千年 哪些绝活可借鉴?

電影《大明劫》中的吳又可(馮遠征飾)

詩意花城 工作室出品 更多生活信息 請掃二維碼

近三千年來,較大規模的瘟疫在中國就發生了數百次。聰明勇敢的中國人從未停止過同瘟疫的鬥爭,並積極探索瘟疫的發生規律和特點,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當今及未來防治瘟疫提供了寶貴的借鑑。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鍾葵 翻拍

“瘟”在古代多作“溫”

指溫熱病性質的傳染病

自古以來,人類便一直受到瘟疫的威脅,每次疫情暴發,都令人類損失慘重。我國當然也不會例外,據統計,自春秋戰國至20世紀初,較大規模的瘟疫在我國就發生了數百次。如東漢末年不到50年的時間裡,就發生了5次大瘟疫,至少造成一千多萬的人口損失。

當時連“醫聖”張仲景的宗族也未能倖免,他在《傷寒雜病論》序言中說:“餘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

曹植的《說疫氣》則記載了發生在公元217年那次疫情的慘狀:“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

不過,儘管瘟疫神秘莫測,來勢兇猛,聰明勇敢的中國人卻毫不畏懼,從未停止過同瘟疫的鬥爭,並在無數實證治療的基礎上,積極探索瘟疫的發生規律和特點,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當今及未來防治瘟疫提供了寶貴的借鑑。

何為瘟疫?

對瘟疫的理解,東西方醫學有所不同。西醫認為瘟疫是由一些強烈致病性物質,如細菌、病毒引起的傳染病,中醫則無細菌、病毒之說,稱瘟疫為“疫”“傷寒”“疫氣”“天行時疫”“疫病”等。

“瘟”在古代多寫作“溫”,《溫疫論·正名》雲:“《傷寒論》曰: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後人省‘氵’加‘疒’為瘟,即溫也。”可見“瘟”字意為人因“溫氣”外侵而患病,且有發熱體徵。故“瘟疫”原指具有溫熱病性質的外感急性傳染病,後來在中醫學中成為因感受外邪而發生的多種流行性急性傳染病的總稱。

明代吳又可的猜想

接近現代西醫病源學

瘟疫從何而來?為什麼會發生?

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人們普遍認為,瘟疫多為鬼魅所致,感染瘟疫的原因可能是善惡報應。此後,民間將致瘟鬼魅稱為“瘟神”,在每年歲終前,舉行名為“大儺”的祭祀儀式,以祈驅鬼除疫,俗稱“送瘟神”。

到了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隨著中醫理論的逐步完善,人們對瘟疫的認識有了質的提升。當時的主流觀點是:瘟疫的發生,是天、地、人相互作用的結果。異常天氣、奇怪物候、特殊地理環境、大災之後及兵革之餘,均有可能發生瘟疫。

《黃帝內經》說:“歲火太過,炎暑流行,金肺受邪,民病瘧,少氣咳喘。”又說:“冬傷於寒,春必病溫。”認為天氣太熱或太冷,均有可能導致瘟疫發生。《易說》雲:“白露當降不降,民多溼瘧。”認為物候異常是瘟疫發生的原因。《左傳》說:“水潦方降,瘧疾方起。”稱水災之後,瘧疾開始暴發。《呂氏春秋》說:“(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亦言令氣候異常會導致瘟疫發生。

但明代的吳又可大膽推翻了瘟疫的病因是“非其時而有其氣”的結論,他在《溫疫論》中說:“夫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溼,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他把這種“異氣”稱為“戾氣”,認為它“無形可求,無象可見,況無聲無嗅,何能得睹得聞”,但它是客觀存在的。吳又可的這一大膽猜想,已非常接近現代西醫的傳染病病源學說,且在西方細菌學出現之前就已提出。其腦洞之大,令人驚歎。

更令人欽佩的是,吳又可認為感染“戾氣”的方式“有天受,有傳染,所感雖殊,其病則一”,傳染渠道是“從口鼻而入”。而人體感受“戾氣”之後,是否致病決定於“戾氣”的量、毒力與人體的抵抗力。他指出:“本氣充滿,邪不易入,本氣適逢虧欠,呼吸之間,外邪因而乘之。”這些創見,即使到現在也是正確無誤。

可惜的是,三百多年前吳又可深入抗疫一線得出的“科研”成果,並未引起後人足夠的重視。上世紀初,我國東北地區發生三次大鼠疫,當時伍連德任總醫官,防疫隊共2943人,戰“疫”結束後,297人殉職。而醫生被感染的主要原因,是因觸摸患者皮膚,或不戴口罩,不穿隔離衣。

中醫防疫

首倡“治未病”

中醫如何防治瘟疫?《黃帝內經》認為,首先要“治未病”。《黃帝內經》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正氣”有兩個內涵,一方面指人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這方面能力的提高有賴於順其自然的生活作息及良好的飲食習慣,而通過吸納、導引等方法也可提升人體的“正氣”。

另一方面的內涵是指人的心理和精神。《黃帝內經》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又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因此保持平和的心態,也是提升“正氣”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何治療瘟疫?儘管古代中醫並不明瞭引起各種傳染病的病原體,儘管中醫治療瘟疫分傷寒、溫病兩大類,但其指導思想都是辨證施治,因時、因地、因人用藥。對抗瘟疫,中醫原則是驅邪與扶正並舉,使邪氣有出路,正氣得復。

此次防治新冠肺炎,中醫之所以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正是繼承了傳統中醫的治療理念,採用“一地一策,一人一症,一症一方,分期用藥”的治療方案,精準用藥。如廣州的“肺炎一號方”(後改名“透解祛瘟顆粒”),是主要針對風熱進行治療;湖北的“肺炎1號”,該藥方治法為“和解少陽,化溼解毒”;山西的“除溼清肺顆粒”“解毒護肺顆粒”“補肺健脾顆粒”等,是患者在觀察期、初期、中期、重症期、恢復期的治療用藥。這些治療方案,都充分體現了辨證施治的合理性,可謂功莫大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